文-國際周易
今年5月5日是農歷的立夏,古語云:“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绷⑾臅r太陽黃經為45度,立夏代表著春天的結束,,夏天的開始,,現如今人們習慣把立夏當作是溫度升高,雷雨增多,,暑氣來臨,,農作物旺季生長的重要節(jié)氣。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立夏節(jié)氣與農作物的生長關系密切,立夏前后正是早稻插秧的季節(jié),,這一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也與日后收成有直接的關系,,而且立夏至小滿期間,氣候多出現異常,,忽冷忽熱的天氣,,會給各種作物帶來不利影響。
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節(jié)氣,,立夏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來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宮廷里素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禮俗,。在民間,,立夏當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
在現代,,各地的立夏時節(jié)都有不同的風俗,,說起來也別有情趣,福建閩東地區(qū)立夏會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而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入餅中吃。浙江地區(qū)立夏必吃“七家粥”,。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自吃。上海在立夏當日,,孩子們會在脖子上掛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還會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的,。北京地區(qū)立夏時有食用夏餅,、面餅和春卷等面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
立夏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大好時節(jié),,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心對應“夏”,,夏季心陽最為旺盛,當夏日氣溫升高后,,人容易煩躁不安,,好發(fā)脾氣,而且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特別是老年人,,由發(fā)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易增加,,甚至因此而發(fā)生猝死,。所以,在春夏之交要做好自我調節(jié),,重點關注心臟保養(yǎng),。氣溫升溫后人們的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此時,,皮膚腠理易于開泄,。多食用烏梅、山楂,、木瓜等食物,,可以用來治療泄瀉、虛汗等病癥,。立夏時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飲食應增酸減苦,,補腎助肝,,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抵御暑熱侵襲,。
由于“立夏”后天氣逐漸變熱,,每天13時至15時是氣溫最高的時候,午飯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腦的供血就更為減少,,人就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此時,,朋友們要根據節(jié)氣變化,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適當增加午睡時間,。立夏后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吃油膩食物容易或易上火,,會出現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癥,。為保證此時脾胃功能不發(fā)生紊亂,,飲食上多以清淡為主,,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有明顯的增高,天氣逐漸炎熱起來,,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tài)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朋友們容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需適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態(tài),避免暴喜,、暴怒損傷身體,,立夏也是養(yǎng)生的好時節(jié),保持心情舒暢,,自然能萬事順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