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傳統(tǒng)文化與優(yōu)秀民族精神
作者:張豈之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 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表述的文字不能多,幾百字描述一個主題,,就不稱其為主題了,。而且涵蓋面要寬,確實能夠把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用這個主題包涵進去,,基本上沒例外,這樣才能站得住腳,。還要力求符合歷史實際,,不是用今天的理解加到古代文化上去。經過了若干年的研究,,我得出這樣的看法,,如果要用文字語言來表示的話,這個主題很簡單,,就是探討天道和人道的關系,,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什么是天道,?就是討論天地的來源和自然的法則,。還有人道,,人道就是人自身的和人類社會的道理,。朋友們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探討天道和人道的關系,那你為什么不提一下就是“天人合一”呢,?我的看法是,,“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關系的一種看法,一種很有價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來代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主題,,因為還有其他方面。例如,,古代除了講“天人合一”以外還有“天人相分”,,天和人既相分又統(tǒng)一。這種觀點也有很深刻的理論思維的意義,。我不贊成用“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天人合一”只是這個問題中的一種答案,,還有其他的答案,如“天人相分”等等,,還因為歷史上“天人合一”多種多樣,。在座的朋友們都很熟悉,西漢時期,,董仲舒適應當時大一統(tǒng)的國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應說。我的老師侯外廬先生一直都認為這是神學的命題,,它也是“天人合一”中的一種觀點,,一種理論體系。不去區(qū)別“天人合一”這一理論里的不同情況,,認為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我覺得有些不妥當,也有些不全面,,所以我的看法是天道和人道的關系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等等都和這個主題有關系,,它的涵蓋面很寬,把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概括進來,。緊接著提一個問題,,為什么是這樣一個主題,,而不是其他的主題。和古希臘比較起來,,它就不是這樣一個主題,,它的主題很可能就是恩格斯所講的存在和思維的關系主題。存在和思維的關系的主題套用在中國文化上就有點套不進去了,。要從各自民族的具體的歷史實際出發(fā),,這是由中國的歷史所決定的,而且是由中國歷史跨進文明社會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由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社會,,我們這條路的走法,它的特點和希臘的不一樣,,有我們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我想稍微列舉一兩條。一個特點,,中國有很長的農耕的歷史?,F(xiàn)在考古學里有一個分支,叫做農業(yè)考古,,農業(yè)考古告訴我們,,距離今天7000年,,在江南某些地區(qū)就有稻米了,。農業(yè)考古不是憑想象的,,要看地下發(fā)現(xiàn)的東西,,要看有沒有稻米、稻谷的種子,。實際的東西,是歷史的直接見證人,。在今天的浙江省余姚,,有一個河姆渡村,,在河姆渡村的東北發(fā)現(xiàn)了一個遺址,,1973年開始發(fā)掘,后來考古學家給了一個名字,,就叫河姆渡文化,。在考古學上是一種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實際上也屬于仰韶文化,??脊艑W家認為,,在河姆渡發(fā)現(xiàn)的遺址距離現(xiàn)在7000年左右,,已經發(fā)現(xiàn)這里適合種植稻子。在座的同志估計都到過古城西安,,到西安以后,,有一個地方大家是必須要看的,,就是半坡遺址,距離今天西安城東面不是很遠,,半坡遺址整個的規(guī)模,、當時我們的先民住的什么房子,、用的什么陶器,,大家看得一清二楚,,距離今天6000年,。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幾斗谷子,,我們北方人叫谷子,,谷子磨過以后,,把谷子的皮去掉,,就成了我們今天的小米。我們還可以看到,,半坡遺址的很多土顏色發(fā)黑,,為什么發(fā)黑呢,?考古學家研究,當時種小米用燒荒的辦法,,燒荒以后土壤比較松軟,,便于種谷子。例子不止以上兩個,。考古學得出一個結論,,距離今天6000年到7000年,,南稻北粟的農業(yè)基本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原始農業(yè)靠天吃飯,因此要解決一個天和人的關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關系,。天道和人道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不是偶然的,是由中華民族有悠久的農耕歷史所決定的,。歷史就是這樣,,歷史唯物論就是這樣,有人現(xiàn)在覺得歷史唯物論不吃香了,,我覺得歷史唯物論是我們解決若干歷史問題的一把最好的鑰匙,。 中國究竟什么時候進入文明社會,?距今已有5000多年。司馬遷《史記》中寫有《五帝本紀》,,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一開始就寫黃帝,并說黃帝死后葬于橋山,,但沒有說橋山在哪里,。歷代都到今陜西省黃陵縣的橋山去祭祀黃帝,認為黃帝死后就葬在這里,。黃帝和炎帝被稱為“人文初祖”,,中華兒女稱為“炎黃子孫”。這些和弘揚民族精神有密切關系,。在《周易》這部古籍里這樣說:君子必須懂得兩門學問,,一門學問是天文,了解時間的變化,、季節(jié)的變化,,把農業(yè)生產搞好。與此相稱的,,還要了解人文,。“人文”這個詞并不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首先出在《周易》這本書里,。懂得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說懂得社會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一個文明的人,就必須懂得人文,,提得很好,。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主張學天文,這和農業(yè)生產有關,;學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會制度的道理,,這兩方面缺一不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戰(zhàn)國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躍的時期,也叫做“百家爭鳴”的時期,。究竟有多少個學派,?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說有六家,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里講有十家,,這兩者不矛盾,。儒家,孔子開創(chuàng)的,;墨家,,墨子開創(chuàng)的;道家,,老子開創(chuàng)的,;陰陽家,以鄒衍為代表,;還有法家,,我稍微說一句,法家并不是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是近代意識,,法家主要是講君主如何實行統(tǒng)治之術;還有名家,、小說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共十家,,非常豐富。這十家相互辯論,、相互學習,、相互駁難、相互吸收,,它們都為中國的文明做出了貢獻,?!渡袝?堯典》里就有“文明”一詞,。文明指什么呢?文明就是指治國者的道德品質,、才能就像太陽一樣光芒四射,,叫做“文明”。文明是和野蠻對稱的,,文明多一分,,野蠻就少一分,文明進一尺,,野蠻就少一寸,。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大的論爭,,論爭“文野之分”,,要把文明和野蠻區(qū)別開來,當時的先進人物都打著文明的旗號來反對野蠻,。荀子說:“不敬文,,謂之野;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荀子?禮論》)什么是歷史,?我想給歷史做這樣一個界說,恐怕大家是贊同的,。今天我們所了解的歷史,,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文明的歷程。中國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文明的漫長歷程,。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各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人們在歷史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文明的經驗和教訓就叫做文化,。人們在歷史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文明,、建立文明、推進文明,,在這個方面積累的經驗我們就叫文化,,這是正面的。但是文化里也有糟粕,,也有教訓,,那種神秘主義,那種和時代不協(xié)調的東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所以文化離開文明這個總的目標就說不清楚了,。黨的十六大的報告指出文化和政治、經濟同等重要,,就叫做交融論,,理解今天的國際事務,必須要有文化,、政治,、經濟相互交融的觀點,分析問題才能看得清楚,,這很有啟發(fā)意義,。總之,,我覺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可以這樣去表述:討論天道和人道的關系,。 附帶地提一下,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可能有關系,。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一看,,在北方,有遼闊的蒙古高原,,大沙漠戈壁,,還有陰山,把遼闊的蒙古高原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叫內蒙古,,內蒙古就稱為漠南,清朝歷史上的漠南就指這個,,還有外蒙古,,稱為漠北。東北有興安嶺和蒙古草原相隔,東邊就是太平洋,,北邊東西向就有外興安嶺,,把我國遼闊的東北和千里冰封的西伯利亞分隔成兩個區(qū)域。再看看西北,,西北古代稱為西域,,今天的新疆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亞地區(qū)就稱為西域,。再看西南邊界,,西南邊界有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東南一萬余公里的海岸線,,古人一走到東南,,到海岸線旁邊就認為陸地到此就走到盡頭了,沒有陸地了,,都是滔滔海水了,,當時的地理知識也還不是很多的,。這樣一個地理環(huán)境究竟說明什么,?這樣一個地理環(huán)境用三個字來表示:內聚性,不是向外擴張的,。再看一下希臘的地圖,,和希臘做一下比較,希臘臨海,,推動商業(yè)就要向外面尋找自己的出路,,開拓自己的事業(yè)。但是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是內聚的,,在中原四邊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各種重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等活動,,都是向著中原的方向,,即向黃河與長江中下游流域發(fā)展。這種地理環(huán)境因素,,產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內聚的總體趨勢,。我重申一下我的觀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可以用這樣的文字表述,,天道和人道的關系,,“天人合一”只是里面的一種觀點,不能代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全部內容,,因此我們需要把這個問題再展開一下,。
二、傳統(tǒng)文化的幾個理論模式 我想下面的四個模式大體上可以把中國文化的理論模式都概括進去了: 第一種理論模式,就叫做“天道自然,,人道無為”的理論模式,。這就談到道家的一個基本觀點,給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刻影響的,,就在這八個字上,。在中國歷史上,道家的創(chuàng)始者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距今2500多年,,已被渲染成為半神半人。實際上,,他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真正具有理論思維的哲人。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人,即今河南鹿邑人,。他長期給東周王室管理圖書,,當時的圖書是竹簡,紙張還沒有發(fā)明,,他有機會閱讀大量的竹簡,,文化修養(yǎng)很高,對自然的研究很深刻,。表現(xiàn)他的思想的有一部書,,究竟是他本人寫的,還是后世學者寫的,,看法不一樣,,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不必在考證方面耽誤大家的時間,,他的書叫做《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有很多學者研究,,不是成書于春秋末期,而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韻文體,,就5000字。它中心的思想是什么,?我想用這樣的文字來表述,,是比較適當?shù)模喝说缿撓蛱斓缹W。現(xiàn)在利用這個機會,我向在座的朋友們介紹《道德經》這本書,大家在工余之暇要讀讀。原因呢,,是它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guī)椭覀冮_闊自己的胸懷,,如果大家不信的話,可以試驗一下,。注本很多,究竟讀哪一個注本呢?我想就讀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的譯本就可以了,,他把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叫做《老子今譯》,,附有原文,,我們主要看原文,某些地方不懂的話,,適當?shù)貐⒄找幌?。讀《老子》不能夠陷在這個公式里去:它是唯物還是唯心,,不探討這個問題,,中國哲學、理論思維不探討這個問題,,它的主題不是存在和思維,,它的主題就是天道和人道,,你看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得怎么樣。老子對天道的分析有深刻的理論思維,,他對天道用了一個主要范疇,這個范疇就叫做“道”,。在老子五千言里,直接談到道的地方很多,,一共出現(xiàn)74次,。為了說明道,,老子用了兩個范疇、兩個概念,,一個叫做“有”,,一個叫做“無”,,“有”和“無”構成了道。什么是道,?古代原來的意思是道路,,但是后來把它哲學化了,道是有和無,,有和無結合起來就是道,。有和無又是什么含義?“無”不是什么都沒有,,“無”指的是整個的空間,,老子稱它為“無”。古人特別是在農業(yè)生產中,,就要觀察空間,,看天,天距離地就是空間,,空間怎么表述呢,?就叫做“無”?!盁o”還有一個含義,,還不能少,用今天的概念來表述它,,就叫做不確定性,。大家看看空間有什么東西,多長,,多短,,什么顏色,體積有多大,,那是不確定的,,空茫茫一片。所以《老子》里的“無”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空間,,還有一個是不確定性。什么叫“有”,?“有”就指萬物的最初的形態(tài),。“有”究竟是怎么產生的,?我們的祖先,,在2500年以前就敢于探討這個大問題,自然怎么形成的?世界怎么形成的?敢于探討,而且敢于回答,,用老子的觀點看,,就叫做“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有是萬物的最初形態(tài),是從空間產生的,,是從不確定性中產生的,,從不確定性中產生的一些有具體形態(tài)的東西。觀察非常深入,,用最簡短的文字表現(xiàn)最深刻的道理,。究竟產生的過程怎么樣?老子這本書里有這樣的話“道生一”,,最簡單的東西,;“一生二”,有對立物了,;“二生三,,三生萬物”,就這么生長出來的,。2500年前,,老子提出的萬物生成論到今天還站得住腳,后人,,包括西方的科學家只能在這個框架內增加一些實證科學的具體內容,,推翻不了?!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怎么產生呢?你能把產生的具體過程來說一下嗎,?老子說可以,,老子書里有四個字,“道法自然”,,道產生萬物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老子書里的自然和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名詞,整個自然界,,是不同的,,是個形容詞:自然而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理論思維在2500年以前,,成為一個理論,而且用文字表述出來,,我是研究歷史和歷史文化的,,我以此為驕傲。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刻理論思維的民族,,決不像西方人講的,,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是沒有像西方那樣的思辨哲學,,但是中國有和農業(yè)生產密切結合的自己的哲學體系,、自己哲學的特殊的用語、自己特殊的理論思維,。要讓我們的年輕人慢慢懂得這些,,而且愛好我們的文化。萬物就是這樣生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深刻,,簡潔。天道有什么特點,,老子又歸納為天道無言,,自然而然地,太陽把溫暖送給萬物,,它不講你看我多了不起,,我多偉大,我把所有的溫暖都給你們了,,離開了我的溫暖,,沒有一個東西能夠存活。天不這么講話,,天道無言,,天道不和其他東西去爭的,不需要,,每天晚上太陽落山了,,進入黑夜,,第二天太陽又從東方升起,普照大地,,時而又下雨了,,潤濕大地,這就是天道,。天道廣大無邊,,囊括一切,所以老子書里有八個字“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囊括了一切,這就是天道,,天道,自然而然,。所以書的中心思想是人道應該學習天道,,人道應該以天道為本,老子敢于提出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天道是運行的,,古人都這樣看。天道如何運行,?老子書里用五個字解釋,,“反者道之動”,反,,向相反的方面運動,,這就是天道運動的實際情況,老是向相反的方面去運動,,因此就導引出物極必反,,任何東西發(fā)展到頂點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去運動,2500年前,,物極必反這么大的一個命題就擺在中華民族子孫的面前,,發(fā)現(xiàn)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是非常卓越的。面對物極必反的情況,,人應當怎樣做,?老子說“弱者道之用”。人就應當脫離事物現(xiàn)象,,深入到本質方面去看問題,。怎么深入?老子提出一個問題,,世界上什么東西是最強大的,?有人回答幾個人都抱不住的大樹是最厲害的,最強大的。老子說其實不然,,一陣大風來了以后,,很可能把樹就吹倒了,它不是最強大的,。世界上惟一的一個最強大的東西,,要看本質的,而不是表面現(xiàn)象,,老子說那是什么呢,,就叫做“水”。水有什么特點呢,?老是從西向東流,,我們兩條母親河,長江和黃河,,老是日日夜夜從西向東流,,母親河的水使我們古代哲人產生了很多靈感,有很多鮮明的論題,??鬃雍屠献油粋€時期,春秋末期,,看到水以后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你看水的生命力真強,,不斷地流動,,白天流,夜里也流,,生命力旺盛,,孔子已經感悟到了。在老子看來,,水是最堅強的,,何以最堅強,他就比喻了,,是自甘于卑下的地位,,水不想到高處去,水到了高處以后沒有辦法流動了,,它認為處于一個卑下的地位對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有效,。由此就引申出來,怎么來治國,?治國就像水一樣,,甘于卑下的地位,,“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如果不是這樣,,“圣人”自高自大,水就斷流了,,自己的生命力也就結束了,。甘于卑下,表面是弱者,,和百姓在一起,,其實是強者,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本意所在,。這種性格,老子給了個名字,,就叫做“無為”,,表面看起來好像不做什么,也不和人爭什么,,但是它實質上最堅強,“無為而無不為”,,它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這用在治國上,就是老子所倡導的:讓老百姓安靜地生活,、生產,,不要干擾他們,不要折騰他們,。我們看老子的書,,很受他的感染,這就是我們中國哲學,,中國的理論思維,。人道向天道學,就是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自然而然的,,不要去勉強,,水到渠成就是人道學習天道的最好辦法。老子說治國有三寶,,第一寶要有愛心,,叫慈愛心,天下大眾都有慈愛之心,,這樣才產生勇氣,,有了愛以后產生勇氣,;第二寶,個人要節(jié)儉,,節(jié)儉以后天下的財富才能夠聚集起來,,不至于浪費掉;第三寶,,就叫做不敢為天下先,,我不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比別人的好,就叫做不敢為天下先,。為什么不能自認為一切比別人好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天下之英才而用之,,人家才會跟著你做事情,,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一切天下先了,是最完美的人,,用人怎么用?。咳思揖碗x你而去了,。道家的思想,,小而言之,對調節(jié)個人心態(tài),,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煩惱等等都有很大用處,。 對于老子這一套理論思維,他的門徒戰(zhàn)國中期的莊子,,提出疑問了,,人道向天道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甚至于做不到?!肚f子》這本書內容就比較多了,,要讀起來很難,里面充滿了具有深刻人生意味的寓言故事,。陳鼓應教授有一本書叫《莊子今注今譯》,,把很多注解匯集起來,而且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中華書局出版的,,朋友們可做參考。我想舉三個《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味,。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思維很開闊的民族,,不是一個很拘束的、思想不活潑的民族,。莊子說人道向天道學很難,,難在哪里呢?人老想去改造自然,,老是以自己的意愿,、自己的面目去改造自然。莊子講,,中央之帝叫“混沌”,,沒有七竅,混混沌沌,,南帝和北帝商量說,,“混沌”平時對我們很不錯的,有恩于我們,,我們應該報答他,。“混沌”沒有耳朵,,聽不到美妙的樂曲,,沒有眼睛,看不到美好的世界,,他又沒有嘴巴,,品嘗不了美味佳肴,太痛苦了,,我們要報恩,怎么樣報法,?他們決定每天在“混沌”的身上打一個洞,,結果是“七日混沌死”。人老是想按照自己的面目去任意地改造自然,,最后把“混沌”,、把大自然也搞壞了,那怎么辦呢,,這問題提出來怎么辦,?到戰(zhàn)國時期,荀子就回答了,,人改造自然是必要的,,但要節(jié)制一些。什么時候打魚,,有個季節(jié),,老百姓不能隨便到山里面去砍伐森林,,要變成法令,而且什么時候種莊稼,,什么時候收獲,,什么時候冬藏,都按季節(jié)來辦事,,就是有條件地,、和諧地來改造自然。莊子所擔心的不是就解決了嗎,?這也很有道理,。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來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和諧發(fā)展,,就是人和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莊子》里還有一個故事,,在《齊物論》里說有個老頭,,叫狙公,養(yǎng)了一大群猴子,,猴子不勞而獲,,狙公這個老者要給它們喂吃的,喂橡子,,怎么喂呢,?“朝三暮四”,早上喂三升,,晚上喂四升,,猴子很憤怒,不夠吃,,吃不飽,,狙公說好辦,現(xiàn)在我們改變一下,,“朝四暮三”,,早上給你四升,晚上給你三升,,滿意啦,?猴子聽了高興得不得了。下面莊子話鋒一轉,,莊子講,,“名實未虧”,“名”是數(shù)量,,“實”是橡子,,“未虧”,,沒有改變,朝三暮四是七升,,朝四暮三也是七升,,沒有任何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喜怒為用”,,一會罷食,一會又歡呼雀躍,,猴子多么可笑呀!它一點理性都沒有,。我們看這個,要掩卷而思了,,莊子究竟想說什么?他說的是,,有一些人,實際上離開了理性的軌道,,和猴子一樣愚昧,。戰(zhàn)國中期,他看到人世間很多愚昧的事情,,有感而發(fā),,所以莊子還是很強調理性的,用理性來觀察一切,,也許就不會像猴子那樣,。莊子更為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從哲學上感受到了人這個主體在另外的條件下就變成客體了,。他在《齊物論》里說了一個故事,,他說莊生睡著了,夢見自己成了一只蝴蝶,,在花叢中間飛來飛去,,十分自由和快樂,一會兒就醒了,,不知道是莊生夢蝴蝶,還是蝴蝶夢莊生,,搞不清了,。我們看完以后,又掩卷而思了,。這個故事,,有很深刻的哲學道理,“我”是一個認識的主體,,時而“我”又是一個被認識的客體,,這就叫做“角色轉換”,。人在一生的過程中間要有許多角色的轉換、轉化,,而且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要做得很好,,才能夠符合自然規(guī)律,生活才能夠有它自己的質量,。 第二種理論模式,,就叫做“知性知天”的理論模式。知道了人性就知道天性了,,儒家基本上是這樣認為的,。戰(zhàn)國中期,孔子的第四代門徒孟子說,,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特有的素質。他把人性提到很高的地位,,沒有人性,,他用了四個字,叫做“衣冠禽獸”,。我們看《孟子》這本書,,文字犀利,辯論性很強,。何以見得人性就是善的,,他把人性歸納成為四種。第一種,,惻隱之心,,愛心,人如果沒有愛心,,沒有一些同情之心,,不能算人。第二種,,人有羞惡之心,,羞恥之心。第三種,,辭讓之心,,謙讓之心。第四種,,是非之心,。這“四心”對不對?我們后人不加評論,他認為這是先天的,把先天的好的素質要發(fā)揮出來,。怎么發(fā)揮呢,?要實踐,要經歷生活的磨難,。因此,,戰(zhàn)國中期的孟子把他以前的歷史做了一個歸納,歸納成八個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戰(zhàn)國中期,,凡是做大事情,有成績的人都和這八個字有關系,,這是人生哲學最完整的八個字,。憂患使人生機勃勃,造就人,,使人有創(chuàng)造性,,憂患并不可怕。安樂使人意志消沉,,使人不求進步,,使人醉生夢死?!吧趹n患,,死于安樂”八個字,歷代相傳不衰,。今年3月份,,溫家寶同志當選國務院總理,緊接著舉行記者招待會,,大家可能都看了實況轉播,,外國記者問他,“你有什么特點?”“欣賞哪些話?”他兩次提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溫家寶同志是天津南開中學畢業(yè)的,他在6年的中學階段對語文很有興趣,,讀了不少的名著,,把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自己的實踐聯(lián)系起來,,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聯(lián)系起來,因此我們今天就看到這樣一位親民的總理。還要提一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很有成就的一些大家,,例如諾貝爾獎的得主楊振寧,他給清華的青年老師講,,中學時期,,他的父親讓他讀《孟子》,這本書對他做人,、進行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發(fā)明大有好處。還有楊振寧先生的好友,,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同志,,讀北京崇德中學的時候,后來在西南聯(lián)大的時候,,也有人文修養(yǎng),。楊振寧曾經寫過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名《鄧稼先》,,文章中說,,他曾問鄧稼先:中國原子彈的制造,聽說沒有外國人參加,,是不是這樣,?鄧稼先這樣回答,我還需要調查一下,,等我調查周全以后把結果再告訴你,。后來,楊振寧從北京到上海,,有人在錦江飯店宴請他,,一個服務員給他送了一封信,打開一看,,是鄧稼先給他的信,。楊振寧自己的文章里講,信上話不多,,就是這樣幾句話:經過調查研究,,中國原子彈的制造確實沒有外國人參加,這個消息是準確無誤的,??戳艘院螅瑮钫駥幙刂撇蛔〉匮蹨I直流,,究竟什么原因呢,?是為中華民族自豪而流淚,,還是老朋友實事求是的作風使人感動?我想,各種感情都有,。楊振寧說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培育了鄧稼先這樣一個像農民一樣樸素的,、真誠的科學家。我們看了以后非常受感動,。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剛才提到孟子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確實對很多人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個特點,,表述方法沒有那么多的理論前提、邏輯分析等等,,簡明的幾句,,把人生哲理、自然哲理給勾畫出來了,。例如剛才講的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只要人類歷史存在,,這八個字永遠不會衰竭,,永葆青春。什么是“天”?孟子講知道人性就知道天性,,現(xiàn)在我們比較一下孟子講的天道和人道,,是把人道作為主題,人道推上去就知道天道是什么,,就是知性知天,,他是這樣一個理論模式。宋代那些大儒,,發(fā)表自己的思想見解大體都是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我覺得也有它很多好處。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里面就體現(xiàn)這一點:個人不是單個的個人,,個人的得失、是非是和天地相呼應的,,一下子責任很重大了,,頂天立地,因此,,我必須要善待我自己的一切,,所以孟子講“養(yǎng)天地之正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就在這里,。它不是單個從人的本身來說,,這又是一種理論模式。 第三種理論模式,,“天道有常,,人道有本”的理論模式。這種模式以荀子作為代表,。在戰(zhàn)國末期,荀子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天論》,,專門談天,很有勇氣,。戰(zhàn)國時候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寫了一首長詩,,叫做《天問》,什么是天?有多少柱子把天舉著?使天塌不下來?等等,,氣魄很大,。提出好多和天有關系的問題,沒有人敢回答,,也回答不了,。一直到唐朝,大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寫了一篇文章《天對》,“對”就是回答,。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假期有休息的時間,可以把屈原的《天問》和柳宗元的《天對》兩個本子一起看,??戳艘院螅覀円彩歉锌f千,。荀子不是寫《天對》,,而是寫《天論》,究竟什么是天?四個字,,“天行有?!保斓剡\行有常規(guī),,天地自然運行有它的規(guī)律,,有它的法則,就是四個字,,概括得非常深刻,?!安粸閳虼妗保斓剡\行的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堯是五帝里的一帝,,不會因為堯的仁慈而改變它的運行規(guī)律?!安粸殍钔觥?,夏桀,殘暴的君主,,也不因為他壞,,天地運行的法則就改變了,天行有它自身的法則,?!疤煨杏谐!边@四個字有千斤重的分量,。人怎么辦呢,?他不是簡單談人道要學習天道,他也不是簡單地談知道人性就知道天性,,他是說根據(jù)天行有常的法則,,人應該參加到自然的變化中間去,利用自然的變化為人類服務,。怎么來服務呢,?要把農業(yè)生產搞好,還要節(jié)約,,在這種情況下,,天不能使人吃不上飯,善待自然,,利用自然的法則來為人類服務,。人不是自然的附屬物,人只要把農業(yè)的根本抓住,,而且又很積極,,那么天不能使人貧困,便可人人都有飯吃,,《天論》的中心思想就這么一個,。在2000年前提出有什么意義呢?哲學上有很大的意義,,他認識到了,,不管是清楚的還是模糊的,人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物,,而是從自然界分離出去和自然界相對立的一個認識的主體,,他有著認識主體的思想,,這在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發(fā)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人可以認識規(guī)律,,可以在規(guī)律法則允許的范圍之內為人類服務,,所以人和自然是不能夠劃等號的,人道完全向天道學是不行的,,完全由人性推出天性也不行,。所以他的觀點是“天行有常,人行有本”,,在理論思維方面又深入一步,。我們后來把他的理論也概括為天人相分,天是天,,人是人,不能說成一個東西,,光講“天人合一”,,而不把荀子的天人相分也給予足夠的估計和評價,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不大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分最后的目的是天和自然、人和自然和諧發(fā)展,。但和諧發(fā)展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才能達到,,沒有實踐就做不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自然而然地合一的,,更加深刻,。荀子還有一點東西是非常好的,就是《荀子》里的《勸學篇》提出的概念,,今天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就是“積”的概念,。很多土積累起來,,“山”就形成了,很多水積累起來變成了海,,把很多好事情積累起來就成為道德,。通過什么過程來積累呢?通過行的過程,,實踐的過程來積累,,這樣就把普通人變成了圣賢,圣賢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荀子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理論模式,,叫作“天道變化,,人道自強”的理論模式。天道是變化的,,人道要適應天道的變化就要自強不息的理論模式,。這也表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把自強不息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很有必要,,非常恰當,。這里我們不能不講《周易》了,盡管它的主調我們不贊成,,而且占卜這一類東西和理論思維也是有很大距離的,。但是它認為自然界有八種自然現(xiàn)象,八種自然現(xiàn)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基本上把自然現(xiàn)象都概括進去了。相對八種自然現(xiàn)象的有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這是一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八種自然現(xiàn)象配合成八種卦式,,以二進位數(shù),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德國人萊布尼茨講,中國的八卦,就是八八六十四卦,,哪一卦都有說明,,中國人運用二進位制是最拿手的,現(xiàn)在我們計算機計算的基礎就是二進位制,。這里體現(xiàn)人生的真理是什么,?戰(zhàn)國時期很多讀書人研究,八八六十四卦里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拋開占卜的方面,,人生在這里應當吸取什么?當時很多儒者寫了論文,,進行研究并編了一本書《易傳》,,也叫做《易大傳》,解釋了《周易》里面的一些道理,。已經過世的學者高亨先生對這個很有研究,,他把《易傳》里面的一些思想觀點加以注解,叫做《周易大傳今注》,,已經出版了,,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翻一翻。另外,,《易大傳》里有十傳,,十傳里有系辭,,講八卦的最重要的含義在哪里,把《系辭》翻一翻,,對《周易》大致上就了解了,?!吨芤住分档梦覀冏⒁獾牡胤剑前咽澜缟纤屑娂嫃碗s的現(xiàn)象歸結為兩個東西,,一個叫陰,,一個叫陽,而陰陽最初的形態(tài),,在中國文化里,,就是天道。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向陽的那一面就叫做陽,,背陽的那一面叫做陰。所以一座山,,向陽的那一面,,農業(yè)生產搞得好,背陰的那一面沒有陽光照射,,生產就搞得不好,?!兑讉鳌返呢暙I就在于把世界上所有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歸結為陰、陽兩個基本因素,,這兩個基本因素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所有的東西,所有的運行,,所有的表現(xiàn)都是陰陽交錯而產生的,,后來中醫(yī)就立足在這個基礎上。這個世界是怎么從陰陽產生的,,有一個公式,,這個公式我們不探討了。但這個公式提出來,,對后來中國的自然科學發(fā)展恐怕有限制性,,老局限于這個公式里,就缺少實證科學的基礎,。這個公式怎么講呢,?天地還沒有分以前,天還沒有高高在上,,地還不是低低在下,,這時的自然界稱為“太極”;太極產生了兩儀,,什么是兩儀呢,,就是天地,也就是陰陽,;兩儀又生了四象: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又生了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又產生了兇吉,了解了兇吉以后,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一目了然,就引出了宏偉的事業(yè),。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兇吉,,兇吉引出人類的宏偉事業(yè),這樣一個公式,。這個公式有個很大的缺點在哪里呢,?我們一定要客觀地評價我們的前人,這種公式用中國古代的名詞來講,,叫“象數(shù)學”,,象數(shù)有很多迷信的東西,象數(shù)脫離實證科學,,不需要實證,,只需納入這個公式,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什么東西都能理解,過于公式化,,阻礙了中國古代探討自然現(xiàn)象及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沒有實證科學作為基礎是它的弱點。但是另外一面,,這個公式里面所講的都是二進位數(shù),因此用這個公式套用人世,、自然就提出新的問題,。二進位數(shù)里,從陰陽,,然后到四象,,然后到八卦,就說明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相當豐富,,看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從正反方面,從陰陽方面,,從興衰方面去看,。所以《易傳》給我們留下的這個公式一直影響我們中國人的頭腦。宋代象數(shù)學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它的兩重性,,一方面使得我們離開實證科學,,另一方面使我們的辯證思維得到發(fā)展,辯證思維非常深刻,。例如《易傳》里面往往用一句話來解釋深刻的道理,,例如乾卦,乾卦那么多的經文,,究竟講的什么道理?《易傳》里面回答這個問題,,例如對什么是乾卦,《易傳》曰:“天行健”,,天運行,,健,永不停息,,就三個字把乾卦的整個內容都概括起來了,。這是我們2000多年前一批儒者,研究乾卦,,得出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接著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天道作為榜樣,,自強不息,,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天道和人道統(tǒng)一起來,,天就是不停的運行,,人就應該自強不息,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挫折,,要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什么是坤卦?三個字,,“地勢坤”,,坤卦講的是大地,用大地作為坤卦的一個表現(xiàn)來說明,,大地的形勢就是坤卦,。有什么特點呢?朋友們看,所有東西都在大地上,,莊稼在大地身上,,房屋在大地身上,萬物都在大地身上,,大地包容量很大,。厚,,有一個很厚實的東西,我們人生活在上面,,這就是坤卦,。相應地,人應該怎么做,?“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就應該像大地一樣,我們的道德,、能力,、知識就應當像大地一樣把許多事物都包容下,中華文明正是這樣,?!兑讉鳌返慕忉尯苌羁獭?921年,,梁啟超先生應邀到清華學堂做學術報告,。他說,我今天給清華的莘莘學子們講《易傳》里的兩句話,,一句話是“自強不息”,,一句話是“厚德載物”,大家就以這兩句話來自勉自立,,來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們自己的事業(yè),成為清華的校訓,。這個校訓既反映了民族精神,,又反映了個人的奮斗進取精神,既表現(xiàn)了繼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又要開拓創(chuàng)新,,而且沒有停頓,不斷地積累知識,,不斷地豐富積累,,心胸很廣大,前進力度越來越大,。 四種理論模式都是先秦時期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根據(jù)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他是第一位統(tǒng)一國家的皇帝,,所以叫做始皇帝,,他設想秦朝后面的二世,、三世、四世乃至千世,、萬世而無窮,。封建社會是中國的政治歷史又一個特點,我們不回避封建專制主義,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不大一樣的,。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體之下,,對這四種模式,又要利用,,又要改造,,要納入到封建主義的框子里去。例如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為適合清朝統(tǒng)治者的需要,對所輯書籍大加刪改,。而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更令人可怕,。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盛世,有些方面恐怕也不能說是盛世,。但是,,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體之下,我們還有一些民族的精英,,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叫做“民族的脊梁”,他們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四種理論模式,,加以發(fā)展,。因此到這里我們就需要歸納一下。第一個特點,,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是神學。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個特點,,叫做“人學”,,就談“人”,四個理論模式都是談的“人”,,不是談的神,,而且把神排斥了。例如老子所談的什么人呢,?是懂得自然而然道理的人,;孟子所談的是頂天立地的講道德的人、有浩然之氣的人,;荀子所講的是有實踐經驗的人,;《易傳》里面講的是發(fā)展的人,、自強不息的人。中國文化中,,在人的問題上沒有原罪性的東西,。什么叫原罪?生下來就帶有罪惡降臨在人世了,,再怎么樣鍛煉也不能進入美好的世界,。中國文化里有沒有原罪性呢?老子沒有說哪個人有原罪就不能成為懂得自然之理的人,,哪怕是小孩子,,老子很欣賞小孩子,小孩子最純真,,他最喜歡,,如果純真得像孩子一樣,則天下大治,。儒家,,例如孟子,他說有沒有原罪,?沒有,,人們發(fā)了善性,可成為圣賢,。荀子認為人性惡,,經過學習,去惡從善,,也可以成為圣賢,。儒家有四個字,“圣人調情”,,不健康的感情要調整過來就行了,,不是等于沒有感情;“君子制情”,,君子要克制自己不健康的感情,,使感情能夠符合道德的約束和要求;“小人縱情”,,小人放縱自己的感情,,那就不行了。對這三類,,提倡第一類,、第二類。這是第二個特點,,我們沒有原罪性的一些東西,。第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里,,在天道,、人道的主題上面,各種理論模式都承認人應該是有信念的,,人應該有信仰,,人應該有精神支柱,用今天的話來說,,人應該有價值取向,,不能渾渾噩噩。這個信念是多種多樣的,,老子就講,,人道學天道就是信念,這是人的最高境界,??住⒚?、荀也提倡人要有信念,。這個信念到了宋代,范仲淹表述的很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是民本主義,,老百姓為本,雖然還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但在封建專制主義下也有這樣的思想,,被民族的脊梁所繼承,所發(fā)展,。后來在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各種理論模式觀點都離不開這四種最基本的理論形態(tài)。外來的宗教傳到中國,,例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起來,成為中國佛學,,這是很有趣的,。
三,、民族復興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關于這個問題,我分三個問題來講: 第一個問題,,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的十六大報告一開始,江澤民同志就提到民族偉大復興,,到結尾的時候又講民族偉大復興,。我統(tǒng)計了一下,談民族偉大復興近十次,,可見這個問題很重要,。孫中山先生作為民主革命先行者講的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和這個一脈相承,。民族復興,,大致有三種含義:第一,是我們國家要振興,,要現(xiàn)代化,。對于中華民族來講,提民族振興,,非常自然,、非常符合邏輯、非常符合歷史實際,。被外國侵略者壓迫了100多年,,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芴岢雒褡鍙团d、民族振興呢,?這是共同愿望,,現(xiàn)在具體道路已經找到,民族復興正在逐步地實現(xiàn),,所以提出民族復興這個口號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又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最合理,、最有力的一個戰(zhàn)略口號,。第二,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世界其他民族處于平等地位,,中華民族歷史上曾有100多年與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平等地位,老是屈辱的,,所以1949年第一次政治協(xié)商會議開幕詞里,,毛澤東講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意義重大,很重要,。第三,,要為人類文明多做貢獻。有的報刊上講,,什么是民族復興呢,?就是要恢復漢、唐雄風,。漢代,中華民族的文明處在世界最前列,,唐代也是如此,。但是,今天我們的文化復興,,我覺得不是一個恢復漢,、唐雄風的問題,把漢朝那些文化全部搬到今天來也不行,,搬不來,;唐朝那一套文明全都搬來,也不能,。所以文化復興包含這樣幾個意思:一方面我們要宣傳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對我們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盤否定,但是它的不足,,它的糟粕,,我們也不去宣傳它。要發(fā)展的,,如果不發(fā)展,、不繼承,我們國家要有文化復興是不可能的,,這是基礎,。第二個方面,我們要向全人類優(yōu)秀文化學習,,對我們有用的,,對我們有借鑒意義的,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明都要學習,。怎么學習呢,?就在先進文化指導下學習,很明確,。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建設經驗、實踐經驗的一種理化結晶。民族的文化沒有發(fā)展,、沒有創(chuàng)新,,光抓住我們自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那么一點,或西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那么一點,,恐怕不夠,。這一方面有待于努力,創(chuàng)造出和我們時代完全相符的,,我們時代的先進文化,,這個任務已經提出來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問題今天很突出。21世紀,,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的發(fā)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引起觀念上有哪些變化,,很難預料。我們從少年身上都已經看到,,上網為學習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條件,,但是有個擔憂,如果引導不好的話,,小孩子迷戀于網上游戲,、聊天,就有可能引到邪路上去,。這個問題究竟怎么解決,?2000年8月5日,江澤民同志在北戴河請了幾位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談話,,談話的主題就是講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fā)展,,提出了很多問題。諸如人自身的尊嚴問題,,克隆人的問題,,健康的遺傳問題,生態(tài)的平衡問題,,還有環(huán)境的保護問題,,還有隱私問題等等。江澤民同志在那次座談會上就講,,如何區(qū)別網上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信息是歪曲的,科技本身難以做到這一點。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究竟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怎樣,,值得討論,不光是價值觀念的問題,。在西方,,20世紀有很多新的倫理學產生了,比如科技倫理,、環(huán)境倫理,、法律倫理,這些都是過去沒有的新興的科學,,還沒有完全移植過來,。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得不聯(lián)想到,,如果青少年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別在做人方面,,記住一些內容,,記住一些名言,懂得里面一些深刻的道理,,上網以后,,癡迷的程度就會減少,而且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就會減免網上被欺騙,、引誘的危險性。我們中學教材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分量很小,,有些中學生到外國去讀中學,,據(jù)媒體披露效果并不好。所以面對新的科學技術,,我們也要學習,,而且力爭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有一個不可少的東西,,我們已經有了幾千年在做人方面,、研究社會和自然方面已成型的東西,我們?yōu)槭裁床荒脕韺η嗄赀M行教育,,讓他們多一些理論的武器,,更準確地學習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做得還不夠。在21世紀初,,談我們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不能不談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問題,值得研究。 第三個問題,,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問題報刊上研究比較多,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西方的出版物,、電影、大片等等越來越多,。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看法:西方大眾文化進來了,不要太擔心,,憑這些東西把中國的青年人完全西化,,不大可能,其中有健康的東西,,還可以吸收進來,,消化成為我們自己文化的內容。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時候,,大家也擔心開放以后,,外面進來一些東西,對我們本土文化沖擊很大,,那怎么辦,,經過20年的考驗,看來擔心是不需要的,,另外一種文化完全代替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看來是不可能的,。到今年即2003年,學界很多朋友在很多座談會上都有這樣一個體會,,對世界文化,,包含西方文化,我們了解得并不多,,對西方,,比如美國的政治、經濟,、哲學了解得還是比較少的,。對人類文化了解得越多,有了比較,,對本國的民族文化會更加珍惜,,在借鑒和研究上會更有深度,更有感情,。另外一方面,,對本國的主體文化研究得越深,,對西方文化越有鑒別力,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哪些取,哪些舍,,越有鑒別力,,越能準確地吸收它的優(yōu)點,彌補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必須要有這個根基,,沒有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完全向外面學,,缺少鑒別力,,就可能走一些彎路。在這個問題上,,從理論上概括出以上兩句話,,可能是我們當前搞歷史文化的一些學者的共識。21世紀初,,我們遇到的這些問題都是過去沒有遇到過的,。黨中央提醒我們要與時俱進,就是說在新的問題,、新的情況下怎么看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只有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揚長避短,,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