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guī)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shù)量等。血常規(guī)化驗主要是查看血液方面的問題,,如身體是否有感染,,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等,。血常規(guī)各指標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如下:
一. 血液一般檢查
1.紅細胞計數(shù)(RBC):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萬~550萬/mm3)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萬~500萬/mm3)
新生兒 (6.0~7.0)×1012/L(600萬~700萬/mm3) 2周歲后逐漸下降,。
[臨床意義]
〖減少〗各種類型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胃切除術后等所致的貧血,。有的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產生中度貧血。
〖增多〗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臟病,、某些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心力衰竭等,。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癥。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④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2.血紅蛋白測定(Hb):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兒 170~200g/L(17~20g/d1)
[臨床意義]
〖減少〗①Hb減少的程度比RBC嚴重,,見于缺鐵性貧血,,即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復性出血所致,如潰瘍病,、鉤蟲病,、痔瘡出血及婦女月經過多等。 ②Hb減少的程度與RBC相同,,見于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貧血,。③RBC減少的程度比Hb嚴重,,見于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
〖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大量失水、嚴重燒傷,、休克,、高原病等。
3.白細胞計數(shù)(WBC):
[正常參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 (15~20)×109/L(15000~20000/mm3)
6個月至2歲 (11~12)×109/L(11000~12000/mm3)
[臨床意義]
〖減少〗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以及傷寒、結核病,、極嚴重敗血癥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脾功能亢進等,。③使用抗癌藥物,、放療和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者,,以及藥物反應,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藥等。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⑤營養(yǎng)不良、惡病質等,。
〖增多〗①急性細菌性感染,,如扁桃體炎、中耳炎,、大葉性肺炎,、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闌尾炎,、腎盂腎炎、輸卵管炎,、肝膿腫,、癤腫、膿胸,、急性風濕熱,、白喉、百日咳,、敗血癥等,,以及由感染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等。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③某些螺旋體病,,如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等,。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C):
[正常參考值]
白細胞分類(DC) 英文縮寫 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細胞 N 0.3~0.7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 st 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sg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 E或Eos 0.005~0.05(0.5%~5%)
嗜堿性粒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