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與五千年文明一脈相承,以血緣文化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也是現(xiàn)代人類學(xué)、社會學(xué),、歷史學(xué)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姓和氏原本兩個概念。姓是原始部落符號,,一般以部落所在地名字,、附近山川河流等命名。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因此,,最早的姓,多帶女字旁或女字底,,如黃帝姓姬,,炎帝姓姜。氏則是部落擴張到一定規(guī)模,,內(nèi)部出現(xiàn)氏族后,,氏族所擁有的符號,一般取自地名,、職業(yè),、官職等。 到商周時期,,部落,、氏族逐漸消失,姓成了王公貴族家族整體符號,,氏成了家族內(nèi)部分支的符號,。姓和氏合用,即可以有效表征某人來自哪個家族,,來自這個家族的哪個分支,。也就是說,姓為大宗,,氏為小宗,。后來,,又出現(xiàn)了名字,姓或氏與名字連用,,可以更明確地區(qū)別某人,。 姓和氏混為一談,應(yīng)是從漢代開始,。如今中國人(包括部分朝鮮人,、韓國人和越南人)的姓,大部分是幾千年代代相傳下來的,。除了熟悉的“百家姓”,,還有約四千個不常見姓氏,兩萬個生僻姓氏,。這些姓氏分別來自古姓氏,、出生地名、居住地名,、古國名,、諸侯貴族封地名、官職名,、職業(yè)名,、祖輩的名字、神話傳說,、因故改姓,、少數(shù)民族姓氏和天子賜姓等。 在這些姓氏中,,王姓是第二大姓氏,,約占目前漢族人口百分之七點四。王姓有些是商紂時比干后人,,有些從姬姓轉(zhuǎn)化而來,,是周天子非嫡系后代。但大部分是歷朝帝王后代以及奴仆,。這些人起初被稱為王子,、王孫和王家的人,逐漸便把“王”字當(dāng)作了姓氏,。也有部分是歸化少數(shù)民族,,比如金代完顏氏,就改成了王姓,。有個蒙古族公安局長,,名字叫烏延·巴雅爾,漢姓就姓王,,叫王某軍,,前段時間挺火,。順便說說,這個“烏延”,,說不定就是金代的“完顏”,,因為蒙古滅金后,一些女真人融入了蒙古族,??梢姡芯啃帐虾苡幸馑?。 現(xiàn)代姓氏學(xué)研究表明,王姓有以下幾大分支: 一,、北海王氏 這支王姓出自姚姓,,是舜帝后代,最早居住在北海,、陳留一帶,。與這一地區(qū)的媯、陳,、田姓是一家,。公元前三百六十八年,田和取代姜姓,,成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位八代后,,被秦所滅,,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rèn)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這支王姓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也出了很多人才,。其中居于密縣的王閭家族,數(shù)代聚居,,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家人有上百口,家庭顯貴和睦,,很得鄉(xiāng)里人敬慕,,曾因此獲得政府褒獎,號稱“天下著名義門”,。 二,、元城王氏 這支王姓來自媯姓,,亦舜帝之后。秦滅齊后,,齊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西漢初,田安一支來到平陵(山東東平),。后來,,田安四世孫王賀,為避禍遷居魏郡元城委粟里(河北大名縣東),,為元城王氏,。王賀孫女王政君,十八歲入宮中當(dāng)宮人,。一個偶然機會到了太子身邊,,不久生了兒子,取名劉驁,。三年后,,漢宣帝死,劉驁立為太子,,王政君隨之成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為陽平(山東莘縣)侯。王禁死后,,王政君哥哥王鳳承襲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開始知名。王政君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篡奪西漢政權(quán),建立新朝,。十五年年后,,在農(nóng)民起義下瓦解,劉秀建東漢,,元城王氏也失去往日地位與榮耀,。 自西漢元、成二帝始,,到東漢建國前,,元城王氏為天下第一望族。權(quán)勢地位遠(yuǎn)超西漢皇室,。 三,、京兆王氏 這支王姓本姓姬,是周天子后代,始祖是戰(zhàn)國時期魏公子無忌,。秦滅六國后,,其子孫逃至泰山,開始以王為姓,。西漢時,,被遷至霸陵(陜西西安東北),此地屬京兆尹,,后來便稱為京兆王氏,。這支王姓也是人才輩出,僅在唐代,,就有十八人考取進(jìn)士,,三十多人當(dāng)過省級干部。隨著唐亡,,這支王姓也漸漸銷聲匿跡 四,、太原王氏 這支王姓是周靈王太子晉公之后。據(jù)民國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譜》載:“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卒于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本姓姬,。” 太子晉十五歲就以太子身份輔政,。太子晉兒子宗敬,,官拜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辭職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 太原王氏后裔遷居中原各地,也是人才輩出,。宗敬后世孫王翦,,曾征燕國,平楚地,,下百越,,戰(zhàn)功顯赫。王翦之子王賁,也是秦國將軍,,曾打敗楚軍,,平魏地,征遼東,,屢立戰(zhàn)功,。 王賁子王離,秦二世奪蒙恬兵權(quán)后,,任命王離為大將軍,。王離有二子,長子王元,,次子王威,。秦末,王元為避戰(zhàn)亂,,遷居山東瑯琊,,成為瑯琊王氏先祖。王威仍居住晉陽,,西漢時任揚州刺史,,其后,子孫散居各地,。 五,、晉陽王氏 這支王姓是太原王氏一個分支。王威九世孫王霸,,生于東漢,,屢聘不任,隱居讀書,。王霸有二子,,長子王殷,東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后裔稱祁縣王氏;次子王咸,,隨父居晉陽,,其后裔稱晉陽王氏。 王殷四世孫王述,,生三子,,分別為王隗、王懋和王允,。漢獻(xiàn)帝時,,董卓篡權(quán)亂政,被王允和呂布誅殺。王懋,,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王冏,北魏護(hù)烏丸校尉,,其后世稱烏丸王氏,。 后漢王柔、王澤兄弟,,是王霸次子王咸之后,。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有司徒王渾,,東晉有尚書王坦之,、大將軍王恭等著名政治家,又是兩晉三位皇后的母族,。從王柔,、王澤開始,傳八世系東晉大將軍王恭子,、王簡,、王曇亨等人。 晉陽王氏在東晉末年連遭三次家難:一是因為宰相司馬道子而起,,副相王國寶及從祖弟瑯邪內(nèi)史王緒被殺;二是因為前將軍王恭起兵清君側(cè)失利,,他與五子及弟王爽,、王爽兄之子王和同時被殺;三是因宋武帝誅除異已而起,,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孫十余人全部被殺,。接連的禍?zhǔn)拢髠@支王姓的元氣,,以致從此在銷聲匿跡,。南北朝至隋唐,都不斷有自稱是晉陽王氏人顯貴于世,,但細(xì)究起來,,沒有一支與他們有關(guān)。 六,、三槐王氏 這支王姓也是太原王氏一個分支,。太原王氏后裔王言,最初定居山東大名府莘縣,唐末擔(dān)任黎陽縣(河南??h)縣令,。王言之子王徹,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九百二十三年)中進(jìn)士第一,,成為狀元魁首,,官至左拾遺。從此,,大名莘縣王氏日益興旺繁昌,。 王徹之子王祜,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后,,晚年拜為兵部侍郎,。 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時,,三公面對槐樹立,九卿面對荊棘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祜親手在庭中栽種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后來次子王旦果然官拜宰相,。宋仁宗時,,孫王素又做了工部尚書。族人于是稱這支王氏為“三槐王氏”,,并將祠堂命名為三槐堂,。 七、東海王氏 這支王姓起于漢代會稽太守王朗,,世居?xùn)|??ほ翱h(山東郯城縣城北)。王朗受到漢獻(xiàn)帝賞識,,被任命為會稽(浙江紹興)太守,。當(dāng)時天下大亂,王朗先依附孫策,,后投靠曹操,,官至司徒,。曹魏時,司馬懿當(dāng)政后,,其子王肅站在司馬氏一邊,,與曹爽對峙,并將女兒嫁與司馬懿兒子司馬昭為妻,。司馬昭長子司馬炎代魏而立,,即晉武帝。王元姬順理成章成了皇后,。 東晉,、劉宋、蕭齊時,,這支王姓歷代為官,,影響頗大,南北朝以后逐漸衰落,。 八,、瑯琊王氏 該分支始祖為漢代王元,為避戰(zhàn)亂,,遷居瑯琊皋虞城(山東即墨),。其四世孫王吉,官拜東漢諫議大夫,,開創(chuàng)瑯琊王氏顯貴先河,。到東晉時,其子孫王導(dǎo),、王敦因建國之功,,被皇帝委以要職,王氏地位更加顯赫,。也就在這一代,,王氏居家南遷到金陵(江蘇南京)。這支王姓從此在江南成為望族,,與謝安家族并稱“烏衣巷世家”。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指的就是這家姓王的。筋成帝時,,司馬家擔(dān)心王家威高震主,,開始遏制其權(quán)力。南北朝時,,王導(dǎo)六世孫投靠北魏,。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后,,這支王姓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才逐漸衰落。 九,、開閩王氏 這支王姓是瑯琊王氏的分支,,是秦將王翦第三十四代孫。歷代多有文武人才,。 唐亡后,,后梁太祖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加拜中書令,。后唐滅后梁后,王審知把閩地治理得安定富庶,,使閩中王政權(quán)三十年未受打擊,。后來,王審知三子王延鈞正式稱帝,,建國號為閩,。不久,王延鈞之子王繼鵬殺父自立,。公元九百四十五年,,閩國被南唐所滅。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后,,因敬仰王審知的德政,御筆親題“八閩人祖”四字廟額,。 王氏源頭眾多,,是個非常復(fù)雜的姓氏;就連各郡望間,,也因其關(guān)系交互錯雜,,形成十分復(fù)雜的相互關(guān)系。比如太原王氏,,它就形成了許多著名王氏派別的源頭,,堪稱名門大姓。 王姓之所以成為第二大姓,,首先因為最初人口基數(shù)大,,其次緣于歷代名門望族多,世代繁衍,,形成了滾雪球之勢,。按照姓氏進(jìn)化規(guī)律,大姓人數(shù)將越來越多,,小姓人數(shù)將越來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王姓作為中華第二大姓,古往今來自然人才輩出,。秦有軍事家王翦,,西漢有政治家王莽,東漢有思想家王充,,晉有書法家王羲之,,唐有詩人王勃、王維,,宋有改革家王安石,,元有藝術(shù)家王實甫,明有哲學(xué)家王守仁,,清有思想家王夫之,,近代有學(xué)者王國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