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張愛玲刻畫得入木三分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病態(tài)心理特征,。本文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按照行文脈絡中曹七巧的人生四階段,從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矛盾沖突的角度全面表現(xiàn)從純真善良逐漸走向自私兇殘的曹七巧的獨特心理歷程,,著力于分析曹七巧因為人格結構沖突而導致行為變態(tài)的誘因。
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學是現(xiàn)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其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自我竭力滿足本我的需求,,想方設法達到協(xié)調統(tǒng)一,,而與超我,則是陽奉陰違,。三者之間的關系,相互聯(lián)系,,卻又有矛盾沖突之處,。在曹七巧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拉扯數(shù)十年,,最終徹底扭曲了她的人性,使一個原本單純活潑的少女成為兇狠毒辣的老婦人,。根據她一生歷程,,分四個階段解析她的心理狀態(tài),展示她心理變異的過程,。
第一階段是未出嫁以前的曹七巧,。她有著“滾圓的胳膊”,“雪白的手腕”,,鐲子里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從內到外散發(fā)著生命的氣息和性欲沖動,“喜歡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為了錢財,,她的哥哥嫂嫂要她嫁給姜家患骨癆的二少爺。少女曹七巧心里多少有點自由戀愛的萌芽,,但這樣的本我不能被當時的道德觀念所接受,,即超我不能滿足自我與本我的需求,于是原欲被壓抑到了無意識之中,,朦朧的情感在她心里不足以形成對抗現(xiàn)實的力量,,服從哥嫂安排嫁進牢籠般的姜家大宅也就順理成章。
第二階段是原欲被狠狠壓抑著的少婦曹七巧,。由于丈夫骨癆,,性與愛這兩方面都不能滿足她,兩人之間也缺乏精神溝通,,婚后四,、五年,曹七巧的本我自覺萌發(fā),要求被外人肯定的自尊感配合著旺盛的性欲不斷沖擊著自我,。于是她用尖酸刻薄的言辭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她對自己一家被眾人排擠表示怨憤,說“誰叫我的窗戶沖著后院子呢,?單單就派了那么間房給我……不欺負我們,,欺負誰?”“橫豎我們那位眼看是活不長的,,我們凈等著做孤兒寡婦了”,。
這一時期的曹七巧有不少行為上的過失,例如趁全家去普陀山進香時在家偷走舅爺?shù)氖罪?,年紀輕輕卻沉迷于抽大煙,,此類事件的根源在于她沒有充分建立起超我。超我“為自我提供榜樣,,用以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優(yōu)秀或者值得贊揚,,當人陷入道德僵局的時候,超我就采用罪惡感對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進行懲罰,,由于養(yǎng)育不當,,一些孩子沒有充分建立起超我,長大成人后,,他們缺乏對偷盜和攻擊他人的內控機制,。”顯然,,曹七巧就是其中的一個,。幼年缺乏足夠的道德教育,成年后嫁進姜家,,超我不足以控制她的言行,,所以她會小偷小摸,縱容自己抽大煙,。曹七巧的嫂嫂曾以關懷的口吻勸她說:“鴉片煙平肝導氣,,比什么藥都強,姑娘自己千萬保重”,。由此可見,,如父母般養(yǎng)育她的哥哥嫂嫂,在道德問題上從來沒有正確教育曹七巧,,他們的無知多年來潛移默化的扭曲了了曹七巧的人生觀,、價值觀。
對性愛的渴求引導著曹七巧走進對姜家三少爺姜季澤的暗戀中,。她“一眼看見了季澤,,身不由主的走了過來”,。姜季澤是一個花花公子,但是他“是個結實的小伙子……生的天圓地方,,鮮紅的腮頰……有濕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渾身洋溢著生的氣息,??墒亲约旱恼煞颉白饋恚沽汗侵绷锵氯?,看上去還沒有三歲孩子高”,。他的身體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fā)了麻,摸上去那感覺”,。這是一具沒有生命的肉體,,對原欲旺盛的少婦曹七巧而言,前后兩者對比之下,,反差強烈,,本我的沖擊也就更加突出,超我難以用道德將其壓抑,。加上風流成性的姜季澤不斷挑逗,,刺激了她直白的表露出愛與性的需要。但姜季澤不是依靠本我沖動而行為的那一類人,,“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逃避曹七巧火熱愛情的結果是曹七巧壓抑多年的情欲之火不得不再次被壓抑。被姜季澤拒絕的七巧痛苦的捏著胡桃殼狠狠刮紅氈條,,這一舉動將深切的欲望婉轉表達出來,。
第三階段是十年后的中年曹七巧。隨著丈夫和公婆相繼過世,,她的生活重心轉化為分家以及對金錢的爭奪,、占有。對此,,不少研究者認為曹七巧借著對黃金的占有欲害人害己,,黃金是她心理變態(tài)的源動力。表面上這種分析是全面的,,曹七巧對金錢的追逐在于極度強烈的利己主義,。然而,按照人格結構理論來看,,金錢不過是反復被自我壓抑的本我找到的替代物,,七巧對黃金的占有欲,,來源于自我滿足不了本我中的性欲、自尊欲等原欲而采取了心理補償,。姜季澤登門到訪,,一番虛情假意,曹七巧“沐浴在光輝里”,。她回想自己痛苦的半輩子,,覺得之前一切煎熬都值得。因為嫁進姜家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澤相愛”。本我美化了她這些年的行為目的,,美化了她的行為對象,,超我讓位于高漲的本我,自我試圖完全滿足其需要,,滿足她被愛,、被尊重的訴求——直到她想起了錢。這就將曹七巧的自然原欲由正常沖擊引入到變態(tài)發(fā)泄中,。亂世艱難,,自我的現(xiàn)實性原則在關鍵時刻提醒她金錢對生活的重要性,而這必然要阻礙情欲沖動,。于是七巧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選擇了姜季澤,就得甘心被他騙錢,,但是能滿足本我沖動,;選擇了錢財,就會永遠壓抑性愛需求,?!岸嗌倩亓耍瑸榱艘崔嗨约?,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曹七巧不是一個天生的心理變態(tài)者,這一次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交戰(zhàn),,是她生命中的轉折點。姜季澤離開了,,她提著裙子張皇失措的站在窗口望著那背影“一顆心直往下墜”,,“只是淌著眼淚”,內心痛苦之極,。
第四階段是表現(xiàn)出典型精神變態(tài)心理特征的老年曹七巧,。很多研究者認為老年時的曹七巧完全是一個心理變態(tài)的殺人狂,,其手里高舉著的刀就是黃金。但從曹七巧誘使兒女抽大煙的情節(jié)可以看出她人格畸形的根源并非她有守財奴心理,。弗洛伊德說,,性欲的壓迫是人生的痛苦之源,下意識所隱藏的傷痕是讓人們行為失常的動力,。曹七巧作為一個生活在封建家庭中寡居多年的正常女性,,她的性沖動從來沒有得到正常宣泄渠道,所以,,超我與自我允許現(xiàn)在有足夠社會地位和家庭權力的她釋放能量,,于是老年曹七巧對自己本我中的各種欲望進行了變態(tài)滿足。她將矛頭對準自己親生孩子,,女兒與兒子不再是愛的對象,,因為她連母愛都一并扭曲了。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說:“母愛不是‘直覺的’‘,、天生的’,,在任何情況下,‘天生’這兩個字眼均不適用于人類,。母親對小孩的態(tài)度,完全決定于母親的處境以及對此處境的反應,?!辈芷咔傻幕橐鍪遣恍业模齾拹簺]有生命的丈夫,,在夫妻生活中從來沒有得到愛與性的滿足,,不能釋放力比多,所以她不知道自己一雙兒女是怎么生出來的,,對孩子有著潛意識的仇視——她把對丈夫的不滿轉移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例如,為了管住女兒長安不跟外界男性接觸,,她強行給已經十三歲的女兒裹腳,,痛得女兒死去活來,這時的曹七巧沒有表現(xiàn)出一個正常母親對女兒的疼愛,,相反,,她殘忍的廢了女兒的一雙好腳。之后,,她用變態(tài)心理和陰險手段徹底毀滅了長白與長安這一對原本聰明上進的兄妹,。
對于兒子長白,她有著戀子情結,。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可視為神經病的主因”,,戀子情結是俄狄浦斯情結的一種變式,。這種變態(tài)心理主要體現(xiàn)在曹七巧對兒媳婦芝壽的折磨上。兒子結婚當天,,她就說芝壽嘴唇厚得切下來有一大碟子,,暗示兒媳婦會縱欲無度。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的投射,。曹七巧正是因為自己年輕時沒有得到性欲的滿足,,本我被苦苦壓抑數(shù)十年,于是便幻想兒媳婦能達到本我滿足的狀態(tài),。曹七巧捏造芝壽一“見到長白就得去上馬桶”之類的話語,,刺激自己被壓抑多年的性幻想,以此解放內心的原欲沖動,。不過,,曹七巧的本我并不滿足這樣的發(fā)泄方式。兒子長白是這么多年以來生命里唯一的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錢——橫豎錢都是他的??墒?,因為他是她的兒子,他這一個人還抵不了半個……現(xiàn)在,,就連這半個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親”,。七巧的自我竭盡全力幫助表達本我需求。為了將兒子徹底套在自己身邊,,她將丫頭拿給長白作妾,,變著方法哄長白抽大煙,使長白“只在家守著母親和新姨太太”,。終于,,芝壽在七巧變態(tài)折磨下患病死去,而扶正了的姨太太生下兒子后不到一年也自殺了,。兒子不敢再娶,,看到不再有威脅自己占有權的兒媳婦出現(xiàn),曹七巧因性欲壓抑而導致的變態(tài)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而對于女兒長安,,曹七巧妒忌女兒有甜蜜愛情和理想婚姻?!岸逝币彩嵌淼移炙骨榻Y的一種變式,。曹七巧說:“我娘家當初千不該萬不該跟姜家定了親,坑了我一世,,我待要告訴那姓童的趁早別像我似的上了當”,。從這句話看出,,她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長安母親的立場,而是滿懷對壓迫自己的姜家的深切仇恨來看待自己親生女兒,。本我中隱藏多時的自卑感等,,順著這渠道一并爆發(fā)出來。由于跟童世舫約會回來的長安“時時微笑著”,,這幸福的表情刺激了曹七巧多年來缺乏愛情,、壓抑性欲的自卑心理。在對女兒婚戀的干涉中,,曹七巧發(fā)泄了丑惡的嫉妒欲,。她數(shù)落女兒“你姜家枉為世代書香,只怕你還要到你開麻油店的外婆家去學點規(guī)矩呢”,。通過責罵女兒,,她潛意識里對自己低賤身份的自卑感被與女兒對比產生的自傲所代替,本我得到了極大的心理滿足,。最為毒辣的是,,她甚至捏造女兒抽大煙的情節(jié),借此破壞長安在童世舫心中的印象,,從而徹底斷絕女兒的幸福,,將女兒拉回到跟她一樣愛情缺失、原欲得不到滿足的境地,,活活的造就出一個新的七巧,。
曹七巧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她動用所有的智慧將兒女牢牢控制在身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這句話似乎表明曹七巧為了錢才如此兇狠變態(tài),。實際上,,曹七巧并不是愛錢如命的吝嗇鬼。文中的錢財是現(xiàn)實的象征,。對錢財?shù)寞偪褡非蠛筒B(tài)守護,,其實是本我對自我和超我的妥協(xié),個體享樂的愉快被現(xiàn)實原則與封建道德所壓抑,,壓抑不住的時候,,自我給予本我以病態(tài)滿足,于是黃金就成為最有力的盾牌,,引導本我中的欲望畸形發(fā)泄,。張愛玲曾說:“人性是最有趣的書,,一生一世也看不完”。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解構曹七巧,,能夠全面展示她從正常的人格心理走向變態(tài)心理的過程,。在解析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張愛玲用精妙的語言細致入微的表現(xiàn)了人物心理,,用一個普通女人的一生展示其心理扭曲變態(tài)的歷程,,從中體現(xiàn)出本我、自我與超我這三者永不停息的運動,。
注釋:
[1][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第六版).陳會昌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2]黃修己.張愛玲名作欣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2.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8.
[4][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宋祺.張愛玲語.明報,1976-12(132).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