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艾條里的養(yǎng)生經(jīng)

 沙一舟2011 2012-03-22
《艾條里的養(yǎng)生經(jīng)》作者:王彤

常用艾灸法(1

隔姜灸

隔蒜灸

隔鹽灸

直接灸

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古人多采用這種方法。施灸時如果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如果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墊上某種介質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

間接灸由于刺激溫和,對皮膚不易造成損傷,,所以歷來深受患者歡迎,,特別適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人們還認為,,因其所隔之物多為中藥,施灸時既可以發(fā)揮灸療作用,,又能發(fā)揮藥物功效,,臨床觀察對很多病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常見的間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1) 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姜片作為介質進行艾灸的方法,,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古已有之,。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的名醫(yī)張景岳在《類經(jīng)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從以上2則隔姜灸的應用來看,,隔姜灸在古代能夠用于一些特殊部位、特殊疾病的治療,,實在是對現(xiàn)代臨床有很大的啟發(fā),,原來隔姜灸可以這樣使用,。還有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不少關于隔姜灸的記載。

隔姜灸的方法很簡單,,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成厚約~ 厚的姜片,大小可據(jù)施灸部位和選用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略大于施灸部位,。姜片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shù)孔,便于透熱,。施灸時,,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置于穴位之上,。待艾炷燃盡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更換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紅而不起泡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為1個療程,。

生姜性溫,,有溫經(jīng)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通過姜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熱效應,刺激局部皮膚穴位,,長于散寒止痛,、溫胃止嘔,主要用于治療風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嘔吐,、泄瀉、脘腹隱痛,、遺精,、陽痿、痛經(jīng),、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等癥,。

使用隔姜灸時應選取新鮮的老姜,宜現(xiàn)切現(xiàn)用,,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來說,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若姜片烤焦皺縮,,可換姜片。

2) 隔蒜灸

隔蒜灸分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古人用隔蒜灸來治療癰疽,,宋代醫(yī)家陳言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shù)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于餅上灸之,。可見,,古代醫(yī)家善于應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療外科癰疽,。

操作方法是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或搗蒜如泥亦可),,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或鋪就的蒜泥)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一般每日灸治1次,達到痊愈為止,。

常用艾灸法(2

隔附子灸

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多用于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于肺結核等的輔助治療,。

3) 隔鹽灸

隔鹽灸是用干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施灸的治療方法。隔鹽灸歷史悠久,,是臨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隔鹽灸最早載于《肘后備急方》,葛洪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癥。后世的醫(y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再如《本草綱目》第十一卷記載: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于臍中,,以艾灸之,。古人以鹽作為介質,主要在肚臍處施灸,,現(xiàn)代逐漸完善,、拓展,早已不局限于神闕一穴,。

隔鹽灸操作時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的食鹽(以青鹽為佳)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易炷再灸,。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食鹽屬礦物質,,加熱后也可產(chǎn)生熱輻射,,透熱持續(xù)均勻,與中醫(yī)的砭石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呼吸勻稱。尤其是穴區(qū)覺燙時,,應告知醫(yī)生處理,,不可亂動,以免燙傷,。

4) 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間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餅灸兩種。

此法的應用首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記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諸癰腫牢堅。這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記載,,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癰腫,。后來發(fā)展出隔附子餅灸,如明代薛已的《外科發(fā)揮》記載,,治瘡口不收斂者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為餅,,置瘡口處,,將艾壯于餅上灸之。每日數(shù)次,,但令微熱,,勿令痛。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于一些急難雜癥的治療,,往往能夠回陽救逆,,起死回生。

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中間用針刺數(shù)孔,放于穴區(qū),,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餅灸就是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diào)和作餅,,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壯陽之功,,多用于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附子有毒,,使用時應注意:

1.施灸時要注意室內(nèi)通風,。

2.附子餅灸須在醫(yī)務人員指導監(jiān)視下進行。

3.應選擇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處施灸,,灸餅灼燙時應及時取下更換以防灼傷皮膚,。

4.對陰盛火旺及過敏體質者、孕婦均禁用附子餅灸,。

艾條灸

艾條灸

艾條灸是將艾絨制作成艾條進行施救的方法,。艾條是用棉紙或者桑皮紙將艾絨裹成長條狀(直徑約厘米,長約26厘米的圓柱形艾卷)而制成的,,其中不添加藥粉的稱為清艾條,,摻入某些中藥藥粉的稱為藥艾條,目前還可以見到無煙艾條,。艾條灸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也稱懸起灸或懸灸,。懸起灸主要包括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 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約距皮肢23厘米(一寸)左右,進行熏烤,,使局部產(chǎn)生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一般每處灸510分鐘,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止,。

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較恒定和持續(xù),,對局部氣血阻滯有溫經(jīng)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風寒痹痛以及慢性病的灸療,。

2) 回旋灸

回旋灸又稱熨熱灸,施灸時使艾條點燃的一端與穴位皮膚保持一定的距離(大約一寸左右),,但艾條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左右平行移動或反復旋轉移動施灸,,以局部出現(xiàn)溫熱紅暈而不灼痛為宜。

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呈漸涼漸溫互相轉化,,除對局部病痛的氣血阻滯有消散作用外,,還能對經(jīng)絡氣血的運行起到促進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面積較大的風濕痛,、軟組織損傷以及皮膚病等,。

3) 雀啄灸

雀啄灸在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象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頻率多隨呼吸的節(jié)奏進行雀啄,,一般可灸15—20 分鐘左右,。

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突涼突溫,對喚起腧穴和經(jīng)絡的功能有較強的作用,,適用于灸治急性病,、遠端病痛和內(nèi)臟疾病。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

溫灸器又名灸療器,,是一種專門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叫做溫灸器灸。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兩種,,在市面上很容易買到,。施灸時,將艾絨,、艾條或藥物,,點燃后裝入溫灸器中,用蓋將溫灸器蓋好,,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即可以來回移動熨灸,也可以固定在局部進行熨灸,,一般灸治15—20分鐘,,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溫熱為度。此法有調(diào)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溫灸器灸使用安全方便,一切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是一種自我及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
 
艾灸的技巧

施灸要掌握最佳灸量,。灸量是指灸療對機體刺激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的乘積,,取決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壯數(shù)的多少,,施灸時或施灸后刺激效應的時間等因素。灸治恰當,、適宜的次數(shù)和強度,,有助于提高療效,防止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醫(y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要根據(jù)病情決定艾灸的灸量,,病情輕淺的要少灸,、輕灸,病情深重的要多灸,、重灸,。
《醫(yī)學入門》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指的是要根據(jù)身體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強度的艾灸,。頭面是諸陽匯聚之處,,胸膈是君火,、相火之地,不宜再施加過多的火氣,;腹背陰虛有熱的也不能多灸,。在人一身當中,四肢穴位比較適合艾灸,。上肢和骨關節(jié)應該淺刺少灸,下肢和肌肉豐厚處卻可以深刺重灸,。
還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
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shù)。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應以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jīng)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余溫,,才算到家?!夺t(yī)宗金鑒》認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shù)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币虼?,不管灸治哪個穴位,都要“足量”,,熱力要能夠深入體內(nèi),,直達病所。為了防止施灸時出現(xiàn)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還視病情的深淺輕重、穴位的位置來決定艾炷的大小和壯數(shù),。
“能忍一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薄秱浼本姆ā?BR>實驗研究表明單壯艾炷(約0. 5~ 2 mg)灸后,,皮膚表面溫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膚內(nèi)上升到56℃左右,,說明艾灸確有溫煦作用,,且有較強的滲透力,這無疑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直接灸或化膿灸由于皮溫的升高,必然會造成創(chuàng)傷和疼痛,,特別是灸瘡的產(chǎn)生,。 一般人對疼痛、灸瘡化膿有恐懼心理,,甚至認為感染會引發(fā)其他疾病,,豈不知這正是灸療的神奇之處,。《小品方》上說:“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薄夺樉馁Y生經(jīng)》也說:“凡著艾得灸瘡發(fā),,所患即瘥,不得皰發(fā),,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上說:“灸炷雖然數(shù)足,,得瘡發(fā)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fā)膿壞,,其疾不愈?!薄夺樉囊讓W》說:“灸瘡一發(fā),,去病如抓?!?從以上種種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醫(yī)家認為只有經(jīng)歷疼痛,甚至灸瘡化膿,,方可治病愈疾,,提高療效。這就是說直接灸必須化膿,,必須經(jīng)歷疼痛的過程才能出療效,。對灸瘡出膿,勿須顧慮重重,,它與一般的瘡癰化膿或創(chuàng)傷性炎癥截然不同,。只要認真護理,絕不會出什么問題,。
直接灸,,化膿灸雖具有很好的療效,備受古人推崇,,然而因其直接灼傷皮肉,,疼痛劇烈,使患者難以接受,。慢慢地,,艾灸療法逐漸背離了原有的方向,,神奇的功效不見了。針對這種現(xiàn)實,,宋代聞人耆年在《備急灸法》中就講:“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火艾,,嗔努叱去,,是蓋自暴自棄之甚者,茍不避人神,,能忍一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當堅狀此心,,向前取法,,以全膚體,不致枉夭,,豈不誠大夫歟,。”他一針見血地批評了因懼怕艾火之苦,,而拒絕灸療的作法,,鼓勵人們要忍受一時之痛苦,敢于使用灸法以愈疾?,F(xiàn)代研究表明,,較強的灸治可使血清中IgE含量和外周血中嗜堿性粒細胞計數(shù)下降, 對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有雙向調(diào)整作用,說明艾灸對人體免疫功能的調(diào)節(jié)是良性的,、積極的,。
所以《備急灸法》強烈呼吁:“能忍一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比绻阏娴南M麖陌闹蝎@得健康,真的堅持使用艾灸,,就應該正確認識疼痛和灸瘡,,否則就會“灸不三分,是謂徒冤,?!?/P>

四季人神不宜灸

祖國醫(y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保健養(yǎng)生,、祛病強身可以取法自然,。《內(nèi)經(jīng)》中岐伯論述自然規(guī)律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边@就提示我們,人的生老病死要順應自然四季交替的變化規(guī)律,,使用灸法祛病保健更要順應自然之氣,。《素問?厥論》提出:“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季節(jié)、天氣都對灸法的療效有影響,,灸法應擇時而用以晴朗天氣,,風和日麗施灸為佳。施灸一般以正午以后為宜, 因此時陽氣正旺, 正是溫陽散寒的好時機,。而午前陽氣未隆, 灸之則易傷氣耗血。
此外,,久病易傷陽,,冬季之時,本不旺之陽受自然界影響更加虛衰,,在此季節(jié)陰陽明顯失衡,,故疾病紛紛在冬季加重或誘發(fā)。若反季節(jié)在夏季利用“節(jié)氣灸”防治,,則機體可順應夏季自然界陽氣隆盛的影響與激勵,,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與機體相對陽氣充盛之時順勢而治,達到溫元陽,、化宿疾,、平衡陰陽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臨床上許多在冬季加重或誘發(fā)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療,,往往可獲特效。
古人正是利用這種理論進行保健養(yǎng)生的,。比如,,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復蘇充盛,人體可順從自然界的陽升之氣,,借助關元灸來強壯元陽,。關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腎固本,調(diào)氣回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兩陽相得,其效自倍,。
切合自然規(guī)律進行治病防病是中醫(yī)的特色,,但是當季節(jié)和氣候交替變化的某些特殊時段,人體相對于外界處于一種相對薄弱的狀態(tài),,這時我們應該避之有時,,減少不利因素?!短绞セ莘?卷一百》記載的四季人神不宜灸就明確提出:“春在左肋,,秋在右肋,夏在臍,,冬在腰,。又男忌除日,女是破日,?!币簿褪钦f,在春天不適宜灸治左肋處的穴位,,秋季不適宜灸治右肋的穴位,,夏季不宜灸治肚臍,冬季不宜灸治腰部穴位,。男性在除日不適合艾灸,。除日指陰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古人認為除日相當于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女性破日不適合艾灸,。破日是舊歷書中的不吉利的日子,認為一年中有些不吉利的日子(根據(jù)天干地支經(jīng)過復雜計算得出),,那一天怨氣沖天,,冤鬼、惡靈因為無法超生,,又得不到親人的供奉,,而且怨氣又得不到緩解,,所以在陰氣最盛的時候回到陽間,宣泄自己的怨氣,。那一天經(jīng)常是百鬼夜行,、鬼怪重生,所以在古時候家里的大人在這一天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出門的,,而且每到這天所有人都關緊門窗,,燈火全開的等待天明。
可見,,古人不僅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提高人體的抵抗力,,還呼吁要趨避自然對人體不良的影響,適時施灸,。

十二時經(jīng)脈十二時辰宜灸與不宜灸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記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施灸不僅要考慮季節(jié)氣候因素,,還要根據(jù)一天不同時間的經(jīng)脈氣血盛衰和穴位的開合選擇施灸的最佳時機,。
那么什么時候,那些部位不宜施灸呢,?《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有詳細的論述,,為了大家閱讀方便,現(xiàn)歸納列表如下:
十二時忌不宜灸表
時辰 時間 部位 時辰 時間 部位
子時 23時~1時 踝 午時 11時~13時 胸
丑時 1時~3時 頭 未時 13時~15時 腹
寅時 3時~5時 耳 申時 15時~17時 心
卯時 5時~7時 面 酉時 17時~19時 背
辰時 7時~9時 頭 戌時 19時~21時 腰
巳時 9時~11時 乳 亥時 21時~23時 股
雖然有很多不宜施灸的時間和部位,,但是大家也不要失掉信心,還有很多我們可以適宜灸治的好時機和適宜的經(jīng)脈,,給大家歸納如下:
十二經(jīng)宜灸時間及宜治疾病表
經(jīng)脈 經(jīng)氣最旺時辰 時間 宜治疾病
肺經(jīng) 寅時 3~5時 咳嗽,、哮喘、痰多,、胸悶,、心煩
大腸經(jīng) 卯時 5~7時 腹瀉、便秘,、脫肛
胃經(jīng) 辰時 7~9時 胃痛,、腹脹、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結腸炎、慢性胃炎
脾經(jīng) 巳時 9~11時 腹瀉,、乏力,、消瘦,、胸悶、呃逆,、腹脹
心經(jīng) 午時 11~13時 心悸,、心痛、驚悸,、失眠,、自汗、精神系統(tǒng)疾病
小腸經(jīng) 未時 13~15時 發(fā)熱,、目赤腫痛,、肩痛,小便短赤,、耳鳴,、耳聾
膀胱經(jīng) 申時 15~17時 同上
腎經(jīng) 酉時 17~19時 遺精、陽痿,、不孕,、不育、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小便不利、腰痛,、遺尿,、耳鳴、耳聾
心包經(jīng) 戌時 19~21時 胸悶,、心痛,、驚悸、胃痛,、嘔吐
三焦經(jīng) 亥時 21~23時 發(fā)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耳鳴,、耳聾、偏頭痛,、項強
肝經(jīng) 丑時 1~3時 眩暈,、高血壓、視力減退,、腹痛,、胸脅脹痛、急躁易怒
膽經(jīng) 子時 23~1時 同上
遇到意外的急救處理

灸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xiàn)象,,無需處理,。但是灸法如應用不當,也可發(fā)生意外,。如果在施灸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意外情況,,也不要驚慌,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處理,,一般情況下都能夠恢復正常,。
灸瘡的處理
古人認為在體表直接灸治,產(chǎn)生灸瘡化膿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稱為化膿灸或瘢痕灸,,往往認為能夠達到神奇的療效。但是現(xiàn)代人對于化膿灸有一種恐懼心理,,怕疼,,怕造成嚴重的后果,實際上對于灸瘡大可不必大驚小怪,,甚至用抗生素治療,,只要我們認真護理,不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
對于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xiàn)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三棱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無菌的一次性注射針抽出水液,,再涂以龍膽紫,,并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yǎng),,保持局部清潔,并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xiàn)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涂敷,。
對糖尿病.皮膚?。娌垦ㄎ患吧眢w虛弱者禁用化膿灸,。若灸瘡有繼發(fā)感染,應積極給予抗炎治療,。
暈灸的處理
暈灸是不多見的一種艾灸不良反應,,多為輕癥,但也有較嚴重的應引起注意,。暈灸產(chǎn)生的誘因很多,,比如體質虛弱,精神過于緊張,、饑餓,、疲勞,過敏體質,,心血管疾病,,穴位艾灸刺激過強,體位不當,,環(huán)境和氣候等因素,。
暈灸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輕者頭暈胸悶,惡心欲嘔,,肢體發(fā)軟發(fā)涼,,搖晃不穩(wěn),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
對于輕度暈灸應迅速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重度暈灸馬上停灸后平臥,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臥于地板上,,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涌泉等。
過敏的處理
采用艾灸療法,,有時可以誘使機體出現(xiàn)程度不等的過敏反應,。雖然預后一般良好,但有時也可出現(xiàn)較重的證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過敏體質。
臨床表現(xiàn)以過敏性皮疹最為常見:局限性(穴位周圍區(qū)域)的紅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風團樣丘疹,,渾身發(fā)熱,瘙癢難忍,;重者可伴有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象細微。
當有局部或全身過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幾天內(nèi)自然消退,。在此期間宜應用抗組織胺,維生素C等藥物,,多飲水,。如兼發(fā)燒,奇癢,,口干,,煩燥不安等癥狀時,可適當應用皮質類激素,,如強的松,,每日服20~30毫克。

內(nèi)科病癥-感冒

感冒又稱傷風,,是風邪侵襲人體所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鼻塞、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為特征,。全年均可發(fā)病,,尤以冬春季多見。還有一種在一個時期內(nèi)廣泛流行,,稱為“時行感冒”,,實際上是一種病毒性、流行性感冒,。
感冒為人體虛弱,,外邪侵犯肺衛(wèi),衛(wèi)氣不固導致發(fā)病,。
灸治穴位:
大椎,,風池,合谷,,膻中
灸法操作:
1. 取俯伏坐位,;
2. 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大椎,、風池、合谷三穴行溫和灸,,每一個穴位約5分鐘,;
3. 然后取仰臥位,暴露胸部膻中穴,;
4. 以上等艾絨,,制作成底面直徑為2cm,高為錐狀艾炷,,放在附子餅上,,置于膻中穴上點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時點燃另一炷備用,,每次灸3壯,,以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宜。
5. 每日灸治 1 次,,直到痊愈,。
灸法大義:
治療感冒一是要恢復衛(wèi)氣的衛(wèi)外功能,二是要祛散風寒邪氣,。
艾灸有著天然的溫陽實衛(wèi),、祛風散寒,、避穢解毒的功效,及時灸之,,則片刻陽氣蒸騰,、衛(wèi)氣運轉,寒氣立時消散,。督脈主一身之
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風池為足少陽經(jīng)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可疏散風邪;手陽明之合谷穴以祛邪
解表,、清利頭面,,膻中穴借附子、艾葉之力益氣溫陽固本,。
保健常識:
1. 艾灸治療風寒感冒應越早越好,。
2. 如果感冒日久,出現(xiàn)喉嚨干痛,、鼻流黃膿涕,、怕熱、口渴等癥狀時就不要灸了,。

咳嗽,,哮喘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一般聲痰并見,,多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等。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fā)作性疾患,。臨床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主癥,。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尤以寒冷季節(jié)和氣候急劇變化時發(fā)病較多,。哮喘多見于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等,。
祖國醫(yī)學認為,肺和腎共同參與人的呼吸活動,,“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氣之根?!笨却陌l(fā)生主要與肺腎相關,。
灸治穴位:
天突,肺俞,,列缺,,關元。
灸法操作:
1. 先取俯臥位,,灸肺俞,,再取仰臥位灸天突、關元,、列缺,;
2. 用艾絨做成底面直徑1cm,高1. 5~2cm的圓錐狀艾炷,,在肺俞,、天突、關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治5壯,;
3. 在列缺穴用艾條行雀啄灸,每次大約10分鐘,;
4. 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
灸法大義:
肺俞為肺氣輸注之處,,能調(diào)暢肺氣,,具有清利、化痰,、定喘,、止咳的作用。手太陰經(jīng)列缺宣通肺氣,,祛邪外出,。天突為氣道之關口,為一切咳喘之效穴,。灸關元,,培根固本,。
保健常識:
1. 飲食有節(jié),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
2. 避風寒,,加強鍛煉,保證休息,。
3. 預防咳喘可堅持“三伏灸”和“三九灸”,。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癥反應,,慢性咽炎屬于中醫(yī)“喉痹”范疇,。
灸治穴位:
涌泉。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暴露足心涌泉穴,;
2. 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灸治30分鐘;
3. 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至癥狀消失為止。
灸法大義:
涌泉為足少陰腎經(jīng)的井穴,,為人體的最下部,,取其上病下治、引導上越之火循經(jīng)下行之意,。懸灸涌泉穴,,熱力與腎火同氣相求,使上越的腎火向下,,退回命門,,發(fā)揮其原有的溫煦作用。,。艾灸有溫陽之效,,作用于涌泉穴則有補腎助陽和引火歸原兩個功效。
保健常識:
1. 忌煙,、酒以及進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避免咽喉過度疲勞。

冠心?。ㄐ募?、心絞痛)

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癥狀,即心臟頻率,、節(jié)律發(fā)生異常,。多伴有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
心絞痛是指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以胸痛為突出表現(xiàn)的綜合征,。典型的心絞痛為突然發(fā)作的胸骨下部后方或心前區(qū)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臂,、左上肢前內(nèi)側及無名指和小指(沿心包經(jīng)和心經(jīng)),。疼痛一般持續(xù)5~15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伴有面色蒼白、表情焦慮,、出汗和恐懼感,。多因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等因素誘發(fā)。
心悸,、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胸陽不振,心脈痹阻為實,;氣血陰陽虧虛,,心脈失養(yǎng)為虛,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灸治穴位:
膻中,內(nèi)關,,至陽,。
灸法操作:
1.取臥位,暴露操作部位,;
2.用1 g艾絨做成底部直徑為20 mm的艾炷,,置于穴位上點燃,直接無疤痕灸,,至患者感覺灼熱而不能忍受時更換新的艾炷,。每穴灸5 壯,,約30 m in。
3.照此操作,,隔日1次,,10 次為1 個療程。一般連續(xù)灸治2個療程,。
灸法大義:
內(nèi)病外治是中醫(yī)整體觀念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膻中穴既是八會穴,又是心包的募穴,,具有理氣活血,,寬胸利膈的功效,艾灸膻中穴能調(diào)養(yǎng)氣血,,溫補心脈,,解陰乘陽位之疾;內(nèi)關為心包經(jīng)絡穴及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善治心胸疾病,艾灸可調(diào)理心氣,,活血通絡,;督脈屬陽,統(tǒng)領一身之陽氣,,有補陽,、溫陽、通陽之功,,灸督脈之至陽,,振奮心陽,散寒化濁,,溫通血脈,。三穴合用,由外及內(nèi),,標本兼治,。
保健常識:
1.防治結合,正確用藥,。
2.避風寒,、勞累、情緒激動,。
3.適當鍛煉,,艾灸持之以恒。

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脘腹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困倦乏力,形體瘦弱,,飲食無味或食積不下,,胃腸動力學障礙是消化不良基本發(fā)病機制。
灸治穴位:
中脘,,神闕,。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
2. 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約2分許的生姜1片,,在中心處回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大艾炷點燃,直到局部皮膚潮紅,,胃脘部無脹悶感為度,;
3. 每日一次。
灸法大義:
中脘為胃的募穴,,灸中脘和神厥可以增強胃腸蠕動,,胃腸活動加強,,平滑肌張力增加,,胃腔內(nèi)刺激增加,使胃動素釋放增加。胃動素有調(diào)節(jié)胃動力,、促進胃排空腸道蠕動等作用,。
保健常識:
1. 明確原發(fā)病,排除如腫瘤,,潰瘍等易造成消化不良表現(xiàn)的原發(fā)病,。
2. 合理、科學膳食,。
3. 保持樂觀開朗心態(tài),。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復性發(fā)作性疼痛為主的癥狀,。常伴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發(fā)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胃痛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粘膜脫垂等病,。
灸治穴位:
中脘,足三里,,內(nèi)關,。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
2. 用點燃的艾條在穴位上進行溫和灸,,每穴5分鐘,,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
3. 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至緩解為止。
灸法大義:
急則治其標,,治療胃脘痛止痛是關鍵,。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jīng)下合穴,“合治內(nèi)腑”,,可疏調(diào)胃腑氣機,,和胃止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可健運中州,調(diào)理氣機,。內(nèi)關寬胸解郁,,行氣止痛。
保健常識:
1. 平時注意飲食規(guī)律,,忌食刺激食物,。
2. 注意鑒別腹部外科疾病,如潰瘍出血,,穿孔,,膽石癥等。

慢性腹痛

腹痛一般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fā)生的疼痛癥狀而
言,,可見于多種臟腑疾患,。慢性腹痛臨床多見于腸激惹綜合癥,慢性結腸炎,,慢性盆腔炎,,消化道潰瘍,膽石癥等疾病,。
灸治穴位:
阿是穴,,中脘,關元,,足三里,。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
2. 用艾條溫和灸,,距離皮膚1~2 cm,,每次20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3. 每日1 次,,10天為一療程,2 個療程中間休息3天,。
灸法大義:
以局部取穴施灸為主,,遠端取穴為輔。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有補精,、益血、扶正之功,,為強壯要穴,;足三里既是主治腹部疾病的要穴,又是強壯穴,;中脘位于腹部中部,,統(tǒng)率中州,,為腑會,;止痛必用阿是穴,諸穴配用,,溫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能夠治愈多年頑固性腹痛,。
保健常識:
1. 慢性腹痛不要忽視,,應排除危險因素導致的腹痛。
2.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腹瀉

泄瀉又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臨床可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兩類,。泄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尤其是小兒由于脾胃功能發(fā)育還不健全,,容易出現(xiàn)小兒腹瀉,,影響小兒的發(fā)育。
祖國醫(yī)學認為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
灸治穴位:
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的細白鹽適量,可炒至
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用大艾壯5壯灸肚臍,,大約20分鐘,;
2. 用艾條溫和灸天樞和足三里,每穴大約10分鐘,,至皮膚出
現(xiàn)紅暈發(fā)熱,。
3. 急性腹瀉可每日2次,慢性腹瀉每日1次,,一般10次一個
療程,,直到腹瀉停止。
灸法大義:
張景岳云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本病無論虛實,,皆不
可攻伐太過,應以扶正為主,攻邪為輔,。從經(jīng)絡理論來看,,臍與脾、胃,、腎和大腸相通,,為精、神,、氣,、血往來之樞要,灸神闕穴可通過經(jīng)絡刺激內(nèi)臟,起到溫經(jīng)散寒,、健脾止瀉的作用,。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diào)理腸胃氣機,。足三里健脾益胃,,“肚腹三里留”,是治療腸胃疾病的效穴,。
保健常識:
1.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性治療。
2.注意飲食有節(jié),。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次數(shù)減少和排出干硬便,排便習慣改變,,堅澀難下,,常常數(shù)日一行。便秘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中醫(yī)認為便秘的原因多為腸道津液干涸,傳導失司所致,。李東垣說:“津液不足故大便燥結”,。
灸治穴位:
天樞,支溝,,足三里,,上巨虛。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暴露施灸部位;
2. 用艾絨做成底面直徑1cm,,高1. 5~2cm的圓錐狀艾炷,,點燃灸雙側天樞穴,,各灸5壯,約20分鐘,;
3. 用艾條回旋灸灸上肢和下肢支溝,、足三里和上巨虛,每穴7分鐘,;
4. 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
灸法大義:
應用中醫(yī)“合治內(nèi)腑”及“俞募配次”的理論,,選用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下合穴足三里,配大腸經(jīng)的募穴天樞,,以疏通腑氣,;又用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調(diào),,腑氣通,則大腸的傳導功能自可復常,。
保健常識:
1. 保持良好排便習慣,。
2.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品,如燕麥,,芹菜,,玉米等水果蔬菜。
3. 加強鍛煉,。

脫肛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是指直腸下端脫出肛門之外,常見于老人,、小兒和多產(chǎn)的婦女,。直腸脫垂病機虛者較多,中氣不足,,固攝失司,,氣虛下陷,而致脫肛,。
灸治穴位:
關元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暴露施灸部位;
2. 點燃艾條放入灸盒中,,對準關元穴,,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略有灼熱感為度,,保持局部溫熱持續(xù)性刺激,。每次施灸60分鐘,,每日1—2次, 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灸法大義:
關元為元陰元陽出入之要穴,無論陰虛陽虛,,或陰陽失調(diào),,皆可強壯關元之真氣。真氣充沛,,關門固攝,,脫肛自然得以回納。
保健常識:
1. 養(yǎng)成良好排便習慣,。
2. 注意保持肛門衛(wèi)生,。
3. 加強提肛鍛煉。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甲狀腺處于持續(xù)高功能狀態(tài),合成和釋放過多的甲狀腺素,,致機體神經(jīng),、心血管等系統(tǒng)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組內(nèi)分泌疾病的總稱。以頸部甲狀腺腫大為特征,,俗稱“大脖子病”,,同時伴有凸眼,心悸,,乏力,,多汗,消瘦等癥狀,,以女性多見,,且多在20~40 歲之間。
灸治穴位:
大椎,,肺俞,,風池。
灸法操作:
1. 取坐位或俯臥位,;
2. 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每穴灸治10分鐘,;
3. 隔日一次,10次一個療程,施灸2個療程后休息3—5天,。
灸法大義:
西醫(yī)治療本病主要采用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及手術治療,,雖可控制病情,,但用藥時間較長,不良反應較大,,容易復發(fā),,且易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使病情更為復雜,。艾灸以背部太陽經(jīng)及督脈經(jīng)穴為主,,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太陽為“巨陽”,,灸之可從陽引陰,,陽生陰長,扶陽濟陰,,調(diào)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本法療程短,見效快,,不良反應小,,復發(fā)率低。甲亢屬中醫(yī)“癭病”范疇,,多為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所引起,選用風池穴,,清瀉肝膽郁滯,,軟堅散結。
保健常識:
1. 生活中注意補充適量的碘,。
2. 調(diào)暢心理,,樹立信心,保持樂觀,。
3. 密切觀察病情,,中西結合,盡早治療,。

糖尿病

糖尿病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病證,。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病原因多為五志過極,或恣情縱欲,飲食失調(diào),,致肺,、脾、胃三臟陰虛燥熱,,熱灼津液,,氣血瘀滯。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主要是胰腺的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進而胰島功能減退或喪失,。一般人體的空腹血糖應該:空腹血糖< ,超過這個標準就有可能患了糖尿病,。
灸治穴位:
胃脘下俞:經(jīng)外奇穴,,位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在第8 胸椎棘突下旁開寸,,左右2 穴,。
春夏灸氣海穴,秋冬灸關元穴,。
灸法操作:
1. 先俯臥位,,后仰臥位;
2. 艾條溫和灸(或灸盒灸),,距皮膚25 mm左右,,每穴持續(xù)灸20分鐘;
3. 隔日灸1次,,可長期施灸,。
灸法大義:
《千金翼方》載:“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壯”,。胃脘下俞穴主要由T8 神經(jīng)分布,,支配胰腺的傳入神經(jīng)也主要是T8,說明胃脘下俞穴與胰腺的神經(jīng)分布有著高度的對應性,。艾灸胃脘下俞可以明顯改善胰島的形態(tài)功能,。灸氣海、關元,,通調(diào)任脈,補氣固本,。
保健常識:
1. 低糖低脂飲食。
2. 密切觀察血糖,,預防并發(fā)癥,。
3. 防治結合,中西結合,。

頭痛

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手、足三陽經(jīng)和足厥陰肝經(jīng)均上頭面,,督脈直接與腦府相聯(lián)系,,當經(jīng)脈氣血不通或氣血不足,腦髓失養(yǎng),,均會造成頭痛,。按照頭痛的部位辨證歸經(jīng),前額痛為陽明頭痛,,側頭痛為少陽頭痛,,后枕痛為太陽頭痛,,巔頂痛為厥陰頭痛,。
西醫(yī)學的高血壓、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感染性發(fā)熱,、腦外傷及五官科等病中都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頭痛,。
灸治穴位:
百會,風池,,合谷
灸法操作:
1.取俯伏坐位,;
2.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百會,、風池、合谷三
穴行溫和灸,,每一個穴位約10分鐘,;(灸百會時注意防治損
傷頭發(fā))
灸法大義:
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百會疏通頭部經(jīng)絡氣血;合谷善治頭面,,疏風止痛,。上下遠近相配,共奏止痛之功,。
保健常識:
1.頭痛原因復雜,,應查明病因,特別是排除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
2.調(diào)暢情志,,忌煙酒辛辣。
3.注意鍛煉,保障睡眠,。
眩暈

眩暈是自覺頭暈眼花,、視物旋轉動搖的一種癥狀。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以致不能站立,,甚者多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等癥狀。
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內(nèi)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貧血,、神經(jīng)衰
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等均可表現(xiàn)為眩暈,。
灸治穴位:
百會
灸法操作:
1. 取俯伏位,雙手放于桌面上,;
2. 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灸治30分鐘,;
3.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至眩暈消失為止,。
灸法大義:
百會穴是百脈朝會之穴,有輸出輸入,、宣通氣血的功能,。百會為督脈穴,督脈通髓海,,灸百會有通督醒腦之效,,可疏通經(jīng)絡,清竅除眩,。重灸百會穴有加強升陽補虛,,升清陽醒神之功。百會穴具有祛風潛陽,,補髓益血,,升清降濁之功能,消降眩暈的多種作用,,所以為治眩暈的要穴,。
保健常識:
1.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2. 應少食肥膩之品。

失眠

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嚴重者徹夜不眠為特征的病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作緊張,,思想壓力加大,,不良生活習慣,外界精神刺激,,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造成失眠隨之增多,。
失眠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神經(jīng)衰弱,嚴重者屬于神經(jīng)官能癥范疇,。失眠日久可以造成人體各種損害,,應該調(diào)治并舉。
灸治穴位:
涌泉,,神門,百會
灸法操作:
1. 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
2. 取仰臥位,;
3. 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每穴各灸10分鐘;
4. 每日1次,,10次為1 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灸法大義:
涌泉穴,,又名地沖,,為足少陰腎經(jīng)的井穴,灸之可滋陰降火,、寧心安神,,有引火歸元之妙。百會是督脈經(jīng)穴,,位于巔頂,,督脈“入絡于腦”,“腦為元神之府”,,故百會能安神定志,、醒腦益智,。上取百會,下取涌泉,,一陽一陰,,以艾溫通,使任督協(xié)調(diào),、髓生腦健,、心神內(nèi)守、陰陽平衡,、寐寤有序,。心藏神,神門為心經(jīng)原穴,,灸之使神有所藏,,不眠自愈。
保健常識:
1.起居有節(jié),,精神放松,。
2.適度鍛煉,避免刺激性食物,。
面癱

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又稱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癥的病證,,中醫(yī)稱為口眼喎斜,。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fā)病多見。
灸治穴位:
翳風,,頰車,,陽白,合谷,。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
2. 用清艾條點燃懸灸, 距穴位2~ 3cm , 往復做雀啄灸, 直至局部皮膚溫熱, 潮紅為度,大約每個穴位5分鐘,;
3. 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灸法大義:
翳風穴深部即是面神經(jīng)出莖乳孔處,,艾條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艾葉之溫經(jīng)通脈的功能,不斷地透達到深部的病所,,起到溫補氣血,、活血逐痹的治療目的,。灸合谷,頰車祛除陽明,、太陽筋絡之邪氣,,祛風通絡,陽白善解少陽之氣,,三穴合用,,散風牽正。
保健常識:
1. 面部應避免風寒,,必要時應戴口罩,、眼罩。
2. 因眼瞼閉合不全,,灰塵容易侵入,,每日點眼藥水2~3次,以預防感染,。
3. 飲食宜清淡,,保證睡眠。
4. 加強局部咀嚼鍛煉,,如嚼口香糖等,。

耳鳴 耳聾

耳聾、耳鳴是指聽覺異常的兩種癥狀,。耳鳴是以自覺耳內(nèi)鳴響為主癥,;耳聾是以聽力減退或聽力喪失為主癥,耳聾往往由耳鳴發(fā)展而來,。耳鳴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人群中約17 %的個體有過耳鳴的感覺,。耳中鳴響,,或若蟬鳴,或如水聲,,通常伴有煩躁,,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
灸治穴位:
翳風,,聽宮,,聽會。
灸法操作:
1. 取坐位或側臥位,;
2. 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穴位上作回旋灸,每穴10分鐘,,以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
3. 每日一次,10次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灸法大義:
耳鳴多因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搏,,故為耳鳴,。艾灸疏導少陽經(jīng)脈,補氣養(yǎng)血,。翳風穴鄰近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淺部有耳大神經(jīng),,深部有面神經(jīng)干從顱骨穿出;聽宮,、聽會在耳屏前方,,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和面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第三支耳顳神經(jīng),,都是治療耳鳴的要穴。
保健常識:
1. 耳鳴一般治療時間較長,,在治療時要有恒心,,不要輕易
放棄。
2. 注意調(diào)節(jié)情緒,,避免過度憂郁,。
3.勞逸結合,鍛煉身體,,中西結合,。
中風后遺癥

當今社會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高,,發(fā)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因此,中風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中風,,也就是西醫(yī)所說的諸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心腦血管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所以要防治并重,,以防為主。
灸治穴位:
百會,,大椎,,肩髃,曲池,,外關,,風市,足三里,,懸鐘,,三陰交。
灸法操作:
1.一般取仰臥位,。
2.用點燃的艾條在上述穴位上進行回旋灸,,每個穴位5-10分鐘,以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感覺溫熱不疼為度,。
3.施灸可以每日一次,左右交替艾灸,,10次一個療程,,連續(xù)灸治2個療程后可休息3-5天。
灸法大義:
古代醫(yī)家對灸療法預防中風(腦血管?。┯写罅坑涊d,。宋代王執(zhí)中在《針灸資生經(jīng)?卷四》提出:“灸絕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這里的風人就是指的易患中風的人,及時在季節(jié)交替之時施灸,,可以預防中風的發(fā)生,。中風后“脈道不利,氣血閉塞”,,導致肢體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連灸多個穴位,,借助艾灸的熱力,到溫通經(jīng)脈,,行氣活血,,化瘀通絡。
保健常識:
1.及時治療諸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粘血癥,,動脈硬化等容易導致中風的疾病,。
2.低鹽,低脂,,低糖,,高纖維素飲食,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
3.注意休息,,保證睡眠,調(diào)暢情志,,適度鍛煉,。
4.預防為主,中西結合,,堅持服藥,。
5.避風寒,防便秘,。
鼻竇炎

鼻竇炎是以鼻流腥臭濁涕,,鼻塞,嗅覺喪失等為主癥的一種鼻部疾病,。西醫(yī)學上包括急慢性鼻竇炎和副鼻竇炎,。
中醫(yī)認為鼻為肺之外竅,因此鼻竇炎的發(fā)生,,與肺經(jīng)受邪有關,,風邪郁熱壅于鼻竅,化為膿涕,。
灸治穴位:
列缺,,合谷,迎香,,印堂,。
灸法操作:
1. 取仰臥位;
2. 清艾條一支點燃,距離皮膚~2 厘米處行雀啄灸,,每穴5分鐘,,每日一次,直至病情改善,。
灸法大義:
鼻為肺竅,,取肺經(jīng)絡穴列缺,以宣肺氣,;手陽明與手太陰相為表里,,其脈上挾鼻孔,合谷,、迎香二穴并用,,遠近結合,可疏調(diào)手陽明經(jīng)氣,,清瀉肺熱,;且迎香治鼻塞、不聞香臭最為有效,;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原穴,,乃治面部諸疾之要穴。印堂位于督脈而近鼻部,,可散局部之郁熱以通鼻竅,。
保健常識:
1. 鼻竇炎比較頑固,應樹立信心,,堅持治療,。
2. 加強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3. 避風寒,,忌油膩辛辣食物。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是以Ⅰ型變態(tài)反應為主的鼻部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臨床上可分為常年性和季節(jié)性兩種。主要表現(xiàn)為常年性發(fā)病,,病程至少1年,;以陣發(fā)性鼻癢、連續(xù)噴嚏,、鼻塞,、流清涕為4大主要癥狀。該病具有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的特點,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
中醫(yī)理論認為肺氣虛,,衛(wèi)外不固,,肺衛(wèi)失和,從而發(fā)病,。
灸治穴位:
迎香,,印堂,大椎,,肺俞
灸法操作:
1. 取臥位,,先俯臥,后仰臥,;
2. 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穴位上作回旋灸,,每穴5分鐘,,以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
3. 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20次后休息3—5天。
灸法大義:
迎香為手足陽明經(jīng)之交會穴,,同時又位于鼻旁,,有散風清熱、通利鼻竅,、疏通面部經(jīng)絡之功能,,為治療鼻病的第一要穴;督脈為“陽脈之?!?,具有調(diào)節(jié)全身陽經(jīng)之氣的作用,上取印堂,,以振奮陽氣,;大椎、肺俞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
保健常識:
1. 本病容易復發(fā),,應防治并舉。
2. 加強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3. 遠離致敏原。
4. 可以結合“冬病夏治”貼敷療法,,鞏固療效,。

腫瘤術后調(diào)養(yǎng)

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嚴重疾病之一,防治癌癥已成為全世界醫(yī)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和迫切任務。手術,、放療,、化療是目前治療癌癥的三大主要手段,但由于缺乏特異性選擇作用,,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人體正常的組織細胞(中醫(yī)認為傷正氣),因此存在著許多弊端,,嚴重影響治療計劃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灸法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延長生存期,,防止放化療所致的副作用,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病人的痛苦,,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腫瘤及其并發(fā)癥方法,同時也是腫瘤手術,、放化療后調(diào)養(yǎng)有效療法,。
灸治穴位:
緩解消化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厭食等:中脘,足三里
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大椎,,關元
緩解癌性疼痛:阿是穴,,足三里
治療癌性發(fā)熱(低熱):大椎
提高免疫力:神闕
灸法操作:
以艾條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懸灸,每個穴位施灸20分鐘,,以局部皮膚發(fā)熱紅暈而不產(chǎn)生灼痛為度,,隔日灸一次。
灸法大義:
祖國醫(yī)學認為腫瘤為正氣虛弱,,兼有淤滯,,造成積聚癥瘕。艾灸借助火的熱力,,深透皮下溫經(jīng)散寒,,扶陽化瘀。艾灸治療時選穴多從扶正固本著手,。足三里能健脾,,補氣養(yǎng)血以扶正防病而安康;神闕穴是人體原氣之所聚,,艾灸溫一身之陽氣,,助脾胃腐熟水谷,,以化氣生血,培益腎氣,;中脘能調(diào)胃腸,、理氣滯、健脾胃,、降逆止嘔,起調(diào)整胃腸功能之效,,用灸法以溫陽化瘀而消腫瘤,;大椎能清瀉虛熱,提振陽氣,。
保健常識:
1.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2.中西醫(yī)相結合,,不可偏廢,。
3.切忌有病亂投醫(yī),以免耽誤病情,。
4.不可盲目進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