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北京城地圖可以看到,,北京城共有四重,從外至內(nèi)分別是外城,、內(nèi)城,、皇城和宮城。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 宮城是三重城墻包圍之下的“城中之城”,外觀上十分規(guī)整,,呈長方形,。整座城池南北長960余米,東西寬750余米,,周長3420米,,由地面到“女兒墻”高10米,城墻下寬8.62米,,上寬6.66米,,所謂“女兒墻”,即城上加砌的矮墻,。
宮城面積共72萬平方米,,城四隅各有一座結(jié)構(gòu)十分精巧的角樓,俗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獨有的建筑形式,。宮城四周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huán)繞,,護城河用條石砌岸,,稱為筒子河。 宮城又稱紫禁城,。為什么稱為紫禁城,?“紫”是指天上的紫微垣。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古人認為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便將自己的宮殿稱為紫宮,。“禁”是表明皇帝宮殿是戒備森嚴(yán),、不許靠近的“禁區(qū)”,。由此可見,在古人的心目中,,紫禁城不僅是全國的權(quán)力中心,,還是宇宙中心的象征。 紫禁城布局嚴(yán)謹(jǐn),,中心突出,,左右對稱,前后呼應(yīng),,起伏重疊,。不僅如此,紫禁城的規(guī)劃設(shè)計者還嚴(yán)格按照“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古訓(xùn),,以地磁子午線為準(zhǔn),用羅盤指南針確定建筑坐向和建筑群的中軸線,。紫禁城坐北向南,,主體建筑前三殿和后三宮都貫穿在這條南北中軸線上。 測量過紫禁城坐向的人都可以證實,,紫禁城的中軸線的確是以地磁子午線為準(zhǔn),與羅盤的“子午正針”重疊,,絲毫沒有偏差,。為什么紫禁城的坐向和中軸線要這么“正”呢?《周禮》指出:“惟王建國,,辨正方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認為王城建筑方位的偏正與否,,是關(guān)系到治國安民的大事,,只有方位端正了,才能確定前后左右的次序,,確定百官的職責(zé),,使人民安居樂業(yè),。 中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進入 紫禁城有四個門: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午門是正門,,位置在紫禁城南面城墻的正中,。因為是正門,午門與其他三個門的建筑形式都不同,。 午門的奇特之處是正面開三個門洞,,左右建兩翼式城墻,當(dāng)中的空間是午門外廣場,。兩翼式城墻稱為雙觀城墻,,墻上建聯(lián)檐通脊廊廡,南北兩端各建崇樓一座,,與午門正樓合稱五鳳樓,。 兩觀城墻的北端東西相向各開一個門洞,東觀城墻下的洞口稱為左掖門,,西觀城墻下的洞口稱為右掖門,,進掖門洞口折而北轉(zhuǎn)出口處,與午門正面三個門洞出口處在同一墻面上,。所以午門的門洞從正面看是三個洞口,,從后面出口看是五個洞口,這種建筑形式稱為“明三暗五”,。 午門之所以這樣設(shè)計是因為有東西兩觀城墻,,不能像端門那樣在正面開五個平行門洞,而用左右掖門補足,,從而符合“天子五門”的建筑要求,。 明清兩朝午門正樓設(shè)有寶座,左右設(shè)鐘鼓,。按規(guī)定,,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方可鐘鼓齊鳴,。 午門的五個門當(dāng)中,,當(dāng)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榮幸出入此門的只有兩種情形:皇帝大婚時,,皇后由此門進入,;殿試考中前三名的,即狀元,、榜眼,、探花可從此門走出一次,。宗室王公出入右側(cè)門,文武大臣出入左側(cè)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只有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外國使節(jié)要從西掖門入宮,。 玉帶河與金水河互相呼應(yīng) 進午門以后便是一個廣場式的庭院,當(dāng)中有一條彎曲如玉帶的河流,,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橫穿五座雕欄玉砌石橋,這條河流名為玉帶河,。這條河在午門和太和門之間起到了分隔的作用,,而五座橋又成為紐帶把它們聯(lián)結(jié)起來。另外,,玉帶河又與天安門的金水河互相呼應(yīng),,使紫禁城處在“吉水”環(huán)抱的理想格局之中。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與午門同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明朝時曾叫玄武門,因清康熙帝字玄燁,,為了避諱改名為神武門,。 |
|
來自: 尚純純 > 《7--預(yù)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