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我區(qū)民間社火,不能不提“拉碌碡”,。這是社火隊中一項主要歌舞,,流傳也很廣泛。幾名化裝成不同農村人物的演員,,伙拉一個彩布或彩紙糊起的大碌碡,,在鼓鐃聲中邊舞邊唱,滑稽的舞姿,,有趣的言詞,,時常引起人們大笑不止。群眾喜歡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以至不少村莊看社火不說看社火,,而代之說“看拉碌碡去,!” 拉碌碡起源何時,不見明文記載,,但從歌舞內容和形式上來看,,和宋代已經興起的“村田樂”有些相似之處。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周密《武林舊事》,,在提到民間社火舞隊時,都寫到竹馬,、劃旱船,、和村田樂。當時的村田樂是扮做田舍兒,、村女等人,,表現(xiàn)農村的勞動和生活。明代朱有?酢痘浦幼砘ㄒ酢飛⑻字性?寫道:“賀賀賀,,一齊的舞起村田樂”,。農村打場、軋地要用碌碡,,“拉碌碡”,,便從村田樂發(fā)展變化而來,成為表現(xiàn)農家勞動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各地拉碌碡演員人數不等,,一般要四人:一個老漢手拖犁地鞭,在后面趕碌碡,;一個老婆兒和一個媳婦,,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個跳擔后生,,扮演送飯人,,一面走一面和拉碌碡的人逗耍。有的地方挑擔后生挑的不是竹籃,、瓦罐,,竟是兩個便壺,固然滑稽可笑,,但終嫌油滑庸俗,。人數多的還加上一個賣膏藥的和一個托鳥籠的,算是不務正業(yè)的人吧,,也是引逗老婆兒和媳婦兒,。念詞也很可笑,,如老漢念:“叫你紡花不紡花,給個碌碡叫你拉”,,賣膏藥的給那媳婦念:“嫁給我,,比他強,磚漫地,,粉白墻”之類,被老漢一鞭趕開,。雖近粗俗,,但也是對勞動的贊揚,對不務正業(yè)的諷刺,。 解放以來,,人們多是改寫唱詞,利用拉碌碡文藝形式,,配合社會宣傳,。 |
|
來自: LM0318 > 《557 交通 郵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