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誰最早種水稻
www. 2009-03-18 15:43 賀根生 來源:三農在線 我來說兩句
稻作的起源問題,,成為近30年來國內外自然科學史學家,、農學家研究關注的熱點。以往,,專家,、學者對稻作的起源意見分歧較大,隨著近年考古發(fā)掘的不斷發(fā)現(xiàn),,認識逐漸趨于統(tǒng)一,。即稻作起源:中國早于印度。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栽培稻的祖先種是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是栽培稻起源的物質基礎,而考古發(fā)掘的史前稻作遺存,,則是稻作起源的實物證據(jù),。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遺產研究室郭文韜研究員曾指出,要解決水稻的起源問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從自然條件上看,,發(fā)源地必須具備水稻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并且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二是這一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無論從年代序列上,還是從文化譜系上看都具有連續(xù)性,;三是這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史前稻作遺存,,在年代上應是最早的,,并且在相近地區(qū)有相同類型的遺址不斷被發(fā)現(xiàn)。 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lián)著名遺傳學家瓦維洛夫,,在肯定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的同時,,認為水稻起源于印度,,中國的水稻是從印度傳入的。 日本學者星川清親也認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另一日本學者加藤將秈稻命名為印度型,、粳稻命名為日本型,成為當時國際上流行一時的說法,。 到了20世紀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了大量距今七千年前的稻谷遺存,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已學會了栽培水稻,,對此前有關稻作起源于印度,、稻作起源于印度阿薩姆至中國云南的說法是一個很大的沖擊。于是,,國內外學者不得不改變看法,,把目光紛紛投向中國的河姆渡。 被列為1989年中國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的湖南澧縣彭頭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發(fā)掘出土了經文物部門測定為9100±120年的稻谷遺存,,又將中國的稻作歷史推前了兩千多年,比印度當時出土的稻谷遺存早數(shù)百年乃至上千年,。此外,,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遺址水稻的植硅石,以及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栽培稻谷的果實,,都是對中國是世界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的一個很好的證明,。 專家認為,得出上述結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現(xiàn)今中國從東南的福建,、臺灣到西南的云南,向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中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與中國種植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后代,。 由此可見,中國稻作起源應該早于印度。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和稻作遺址不斷被發(fā)掘,,國內學者對中國稻作起源地提出了多種不同的學說。 華南說是由已故中國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提出的,。他主要以野稻在華南的廣泛分布為依據(jù),并早在1949就提出“中國之稻種來源,,與古之南海即今之華南有關”的見解,。1957年他在《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一文中,再次提出“根據(jù)我國五千年來稻作文化創(chuàng)建過程,,并由華南與越泰連接地帶的野稻的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接壤關系,,特認定我國的栽培稻種是起源于華南。 另外,,比較著名的學說還包括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嚴文明教授提出的長江下游說,,原山西省平陸縣博物館館長衛(wèi)斯等人認為的長江中游說,北京的歷史學者李江浙提出的黃淮流域說等等,,這里不再詳敘,。 “珠江上游說”是1997年由廣西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覃乃昌在《壯族稻作農業(yè)史》一書中正式提出,,他認為珠江上游的壯族地區(qū)是我國栽培稻起源地之一,。覃乃昌應用民族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古今壯侗語涉及漢語與水稻有關的糇,、 ,、膏等幾十個漢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壯語稱稻,、米,、飯為“ ”、“糇”,、“膏”,,稱野生稻為“ ”“ ”,將秈稻稱為“ ”,,稱粳稻為“ ”,,而這些都屬古漢字,如今雖已不用,,但據(jù)《說文解字》所注,,其義音都與新壯語稱謂相同。最早出現(xiàn)的 “膏” ,,距今至少有7400年,。根據(jù)語言發(fā)生學原理,事物的名稱是隨著這一事物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有其物才會有其名,。從這一觀點出發(fā),,認為栽培稻很早就出現(xiàn)在壯侗語民族居住地區(qū)?!×硗?,專家認為,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的石磨盤,、石磨棒,,均與谷物脫粒和脫殼有關,從南寧地區(qū)貝丘遺址,、桂林甑皮巖,、柳州大龍?zhí)兜榷囱ㄟz址出土的石斧、石錛,、蛙刀,、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工具看,,早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世居珠江上游的西甌、駱越人的先民就已經開始了稻作農業(yè),。 壯族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國嶺南地區(qū)的廣西、廣東和云南,、貴州,、湖南部分地區(qū)及越南北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古猿人遺址及化石,,他們的體質形態(tài)與現(xiàn)代壯人的基本相同,。經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多年研究,,確認他們是壯族的祖先,,而壯族又系古百越群族西甌、駱越支系的后裔,。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有栽培稻物證遺存新石器時代遺址約七八十處,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江南百越民族生活的地區(qū),。 從20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fā)現(xiàn)的至今7000年的稻谷,到1999年,,在廣東英德市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經文物部門測定為一萬年前稻的遺存,同年,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殼,。而早在1963年,,廣西邕寧、武鳴等地就出土了一萬年前的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加工工具,,與以上稻作栽培的時間相聯(lián)系,說明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谷的工具,。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陳久金研究員指出:“無論是浙江河姆渡、廣東英德,、還是湖南道縣都是古越人的生存地,他們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進行人工栽培水稻的人,,證明嶺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