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東方藝術珍品 德化白瓷要走出兩大誤區(qū)
2009年元月初,,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進軍北京馬連道茶城,,這讓賀歲收藏市場又多了幾分熱鬧。在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開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舉行的“首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中,,作為“非遺”手工藝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現(xiàn),引起京城大眾收藏者的關注,展覽現(xiàn)場連著幾天都有許多人觀看,?!皬慕灰讜褂[之后,來購買,、咨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幾倍,。”潘家園瑩玉瓷莊的總經(jīng)理王增起說,。他是個“老北京”,,偶然從朋友處見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開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園開店。他說,,由于北方人對德化白瓷接觸少,,對瓷器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費就不免存在偏見,,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愛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輕工藝,,重價格”和“多實用,,少文化”的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
只看價格不看工藝
德化白瓷是陶瓷藝人采用當?shù)靥赜械膬?yōu)質(zhì)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過捏,、塑、雕,、刻,、刮、接,、貼等技法制作出來的,。其釉面晶瑩光亮,潔白如玉,;胎骨細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美稱。因瓷土細致,,最適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細膩玲瓏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藝大師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見長,。
王增起從幾年來的收藏和經(jīng)營中得出經(jīng)驗,認為德化白瓷講究的是“薄如紙,、細如絲、潤如玉,、聲如磬,、明如鏡”,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的作品,,就具有這些特點,,他刀法洗練,雕刻精細,,衣褶層次分明,,紋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亂,,工藝達到了極高水準,。目前蘇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難求”。他的作品限量發(fā)行,,多則數(shù)十件,,少則一兩件,件件珍貴,。在4年間,,他的作品價格上漲了8-10倍。蘇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國白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聲海內(nèi)外。
王增起說,,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問題,,主要是工藝區(qū)別,而且做工有普通與名家之分,。同等價位的產(chǎn)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與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樣,高級廚藝師做出來的是面點,,而普通大師傅做出來的是饅頭,?!蓖踉銎鹫f,德化白瓷也一樣,,同樣的材料,,大師做出來的是精品,其價格就高,,普通工藝師的作品價位較低,,收藏增值空間不大。
誤區(qū)之二
只重實用不重文化藝術內(nèi)涵
德化白瓷跟傳統(tǒng)意義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傳統(tǒng)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實用,今天價值連城的元明清瓷器,,當時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觀賞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給人的感覺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視的是藝術和收藏價值,作品輕巧薄透,,有些消費者認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來不免“膽戰(zhàn)心驚”,。不過也有人認為,精品瓷器本來就不是為了使用,,誰也不會花千萬元買個清乾隆“琺瑯彩胭脂紅山水紋碗”盛飯吃,,珍品的收藏是為了歷史文化的傳承。
王增起認為,,德化白瓷把傳統(tǒng)瓷器的感覺打破了,,體現(xiàn)的是完美的藝術,賦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實用范圍?!暗禄状梢部扇沼?,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蓖踉銎鹫f,,準備在今年推出加入納米技術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強調(diào),,德化白瓷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內(nèi)涵,,決定了它的收藏價值。如蘇清河的作品價值高,,這是由他的藝術成就決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繪畫,、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諸多技藝,,融合了佛教、美學,、歷史、傳說等民族文化精髓,。蘇清河自己就曾說過,,“‘陶瓷’,實質(zhì)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藝術”,。
“德化白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面臨著工藝傳承的困難?!蓖踉銎鹫f,,要讓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傳下去,這是當代人的責任,。這些藏品不僅汲取了古人的技藝,,也記載了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其歷史文化價值,,遠遠大于市場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