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唐文宗時,,傳說有三絕:謂李白歌詩、裴舞劍,、張旭草書,。張旭是蘇州吳人,嗜酒,,每每大醉,,便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頗有遺世之風(fēng),,世號張顛。
張旭的書法早已有定論,,而他的詩作似乎鮮有人知,。其實,他的詩也是極耐人尋味的,,其中《桃花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唐詩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縣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兩岸,,滿目桃林,暮春時節(jié),,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霧,,就連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飄動著片片的粉紅。據(jù)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此作為背景的,。而張旭描寫的桃花溪,無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橋,,一磯一船,描繪出詩人心中的桃花溪,,盡管它較之陶淵明的桃花源更顯得虛無飄渺,,可詩人心中的綿綿詩意卻滿溢紙背。
“隱隱飛橋隔野煙”,,詩人一起筆,,就將讀者引入一個夢幻般空靈的境地:“飛橋”忽隱忽現(xiàn),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荒山野谷,,動態(tài)的物與靜態(tài)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而一個“隔”字,,極為巧妙地點出人與物,、景的距離。這種距離又給物,、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chǎn)生一種朦朧的美。
![](http://userimage2.360doc.com/12/0127/21/6085160_201201272149330269.jpg)
“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的筆觸,,自然地由遠山轉(zhuǎn)及近水。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這世界實實在在是陶淵明的,。于是,,詩人便覺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也仿佛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于是,那“問”便由衷地脫口而出,,這種情不自禁,,最為逼真地折射出詩人心馳神往的情態(tài),而這種情態(tài),,無疑就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最為歸真的情感的流瀉,。
這種“問”,顯出的是詩人的天真,,現(xiàn)出的卻是詩人向往,,“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里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激起的是讀者種種美妙的遐想,。這種悵惘,這種遐想,,全然是屬于精神的,,是一種超然于物外的美倫美奐,它充滿的是一種詩意化的境界,。
詩人以虛實相間的筆墨,,勾畫的是遠近交錯的景觀,雖淡淡幾筆,,卻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詩意,,繞梁不絕,。“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清人的這一評說,,實在是極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