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藥療法 (下) 來源:唐漢中醫(yī)藥網(wǎng)
第四節(jié) 常見病癥治療 一、支氣管哮喘 【取穴】天突,、百勞,、肺俞、膻中,、大椎,、膏肓等穴。 【藥物組成】白芥子,、甘遂各30克,細辛,、元胡、丁香,、肉桂各10克,。 【功效】利氣祛痰,除寒暖中,消腫止痛等。 【藥物配制】上藥研為細末,密封備用,。臨用時用姜汁調(diào)如泥,做成如銅錢大的藥餅,。 【治療方法】每次貼一組3~4穴位,4—6小時后除去。每周貼藥1~2次,6次為一療程,休息一周再進行第二個療程,。一般連續(xù)貼藥2—3個療程,。 【注意事項】若有水泡發(fā)生,可挑破后搽龍膽紫藥水,。 二、慢性支氣管炎 【取穴】肺俞,、定喘,、天突、膏肓,、膻中,、命門等穴。 【藥物組成】白芥子,、杏仁各30克,麻黃,、細辛、黃芪,、肉桂各10克,。 【功效】止咳定喘,祛痰利水,散寒止痛。 【藥物配制】將上藥研末,裝瓶密封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末用滔調(diào)成如銅錢大藥餅,烘熱貼敷穴上,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每次選3—4個穴位,交替使用,直到癥狀緩解,。 【注意事項】貼治時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不洗冷水澡,。 三、感冒 【取穴】大椎,、太陽,、勞宮等穴。 【藥物組成】薄荷,、大蒜,、生姜各等份。 【功效】散寒發(fā)表,疏風退熱,。 【藥物配制】取上藥捶爛如膏,。 【治療方法】貼敷于大椎、太陽穴,以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兩手勞宮穴貼藥后合掌頓坐約30分鐘,。本法對感冒初起有惡寒頭痛者,若微汗出即效。 【說明】若風寒感冒有全身酸痛,則在上藥中加入半分細辛同搗,并加酒數(shù)滴炒熱貼敷即可,。 四,、瘧疾 【取穴】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 【藥物組成】自信石,。 【藥物配制】將白信石研為細末,瓶裝備用,。 【功效】蝕瘡去腐,祛痰截瘧。 【治療方法】瘧發(fā)前兩小時,取藥粉l克放在膠布上,貼于穴位,。瘧止后將藥取下,。 【注意事項】本品性大熱,有大毒,孕婦禁用,用時宜 五,、胃痛 【取穴】胃俞、脾俞,、肝俞,、膽俞、足三里,、內(nèi)關等穴,。 【藥物組成】吳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1.5克,肉桂I.5克。 【功效】溫中,降逆,止痛,。 【藥物配制】上述藥物搗碎為末,密封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末10克加酒炒熱,分貼穴位,外加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每次取穴兩個,交替使用,。10次為一個療程,休息5天后可繼續(xù)進行第二療程,直至癥狀緩解,。 【說明】偏于脾胃虛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為主穴,偏于肝氣犯胃者取肝俞,、脾俞為主穴。 六,、腹瀉 【取穴】天樞,、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門、關元等穴,。 【藥物組成】丁香、肉桂,、木香,、吳茱萸、薄荷,。 【功效】溫中,降逆,行氣,止痛,。 【藥物配制】用上藥各等份搗為粉末,密封備用。 【治療方法】取10克用生姜汁及酒調(diào)成糊狀,炒熱后貼于穴位,每次取兩個穴位,每天換藥1次,。 【說明】急性腹瀉以天樞,、足三里為主穴;慢性腹瀉取脾俞,、中脘為主穴,;腎虛腹瀉取命門、關元為主穴,;腹瀉伴惡心嘔吐者配內(nèi)關穴,水瀉較重者配陰陵泉穴,。 七,、便秘 【取穴】支溝、天樞,、足三里,、神闕穴等。 【藥物組成】方一:甘遂3克,。方二:巴豆1克,肉桂1克,吳茱萸3克,。 【功效】瀉水攻痰,瀉下破積,溫中通便。 【藥物配制】將上述藥物研末,備用,。 【治療方法】實證用方一,調(diào)姜汁敷支溝,、天樞;虛證用方二,調(diào)姜汁炒熱貼足三里,、神闕,。 八、神經(jīng)性嘔吐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闕、勞宮,。 【藥物組成】吳茱萸,。 【功效】溫中,開郁。 【藥物配制】將吳茱萸研末備用,。 【治療方法】取3克調(diào)姜汁貼敷,每次1~2個穴位,。每天換藥1次,各穴輪換使用。 九,、高血壓病 【取穴】涌泉,、足三里雙、太沖,。 【藥物組成】肉桂,、吳茱萸、磁石,。 【功效】鎮(zhèn)驚安神,潛陽納氣,溫中止痛,。 【藥物配制】將上藥各等份研末,密封保存。 【治療方法】用藥末5克,調(diào)蜂蜜為藥餅,貼于涌泉,。陽亢者加太沖,陰陽不足者配足三里,。每次貼2穴。輪流使用,。每天于臨睡前換藥1次,貼藥后用膠布固定,。 十、心絞痛 【取穴】膻中,、內(nèi)關雙,心俞雙,。 【藥物組成】降香1克,檀香1克,田七1克,冰片0.25克,胡椒1克,麝香0.1克,。 【功效)開竅鎮(zhèn)痙,行瘀活血,散火止痛。 【藥物配制】將上藥研末,密封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末2克,調(diào)酒成藥餅,分成5小塊,貼于上述穴位,兩天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十一、痹證 【取穴】大椎,、肩髑,、曲池、外關,、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絕骨,、解溪、腎俞,、委中,。 【藥物組成】細辛、炮山甲,、白胡椒,。 【功效】溫經(jīng)活絡止痛。 【藥物配制】取上藥各等份研末,密藏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粉15克,調(diào)酒炒熱做成3個藥餅,并于藥餅面放少許麝香,貼痛處穴道,或配合循經(jīng)取穴,。貼敷后,用塑料薄膜封蓋,再以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交替選用穴位,直至疼痛緩解。 十二,、坐骨神經(jīng)痛 【取穴】環(huán)跳,、殷門、承山,、委中等穴,。 【藥物組成】草烏(炒)60克,干姜(煨)60克,赤芍 【炒】20克,白芷20克,南星(煨)20克,肉桂10克。 【功效】溫經(jīng)活血,散寒止痛,。 【藥物配制】將上藥研為細末,裝瓶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末50克加酒適量,再加水調(diào)成膏狀,炒熱貼敷患側(cè)穴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次4—6小時,每周2~3次,。 十三,、扭挫傷疼痛 【取穴】天柱、曲池,、陽池,、腎俞、解溪等穴,。 【藥物組成】桂枝,、川革薛,、伸筋草、乳香,、沒藥,、羌活、川牛膝,、淫羊藿,、當歸、補骨脂各10克,獨活,、透骨草各12克,川紅花,、川木瓜各6克。 【功效】活血散瘀,通絡消腫止痛,。 【藥物配制】將上藥共研為末,備用,。 【治療方法】將上藥末加適量的白酒炒熱貼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紙和膠布固定,兩天換藥一次。 【說明】根據(jù)扭挫傷發(fā)生的部位不同,使用穴位時也應不同,。如發(fā)生在腰部,則以腎俞為主穴,若發(fā)生在頸項部,則以天柱穴為主穴,發(fā)生在踝部,則以解溪穴為主穴,。 十四、風濕性關節(jié)炎 【取穴】大椎,、曲池,、外關、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腎俞,、委中等穴。 【藥物組成】生草烏,、生川烏,、乳香、沒藥,、馬錢子,、丁香各1克,肉桂、荊芥,、防風,、老鸛草、五加皮,、積雪草,、骨碎補各2克,白芷、山李、于姜各3克,。 【功效】祛風濕,活血止痛,。 【藥物配制】取上藥共研為末,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粉15克,調(diào)酒炒熱做成3個藥餅,使用時按痛處選穴位外敷,。每次2—3個穴位,每天換藥1次,交替選用穴位,直至疼痛緩解,。 十五、腰痛 【取穴】腎俞雙,、命門,、次髑雙。 【藥物組成】肉桂5克,川烏,、乳香,、蜀椒各10克,樟腦1克。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祛風除濕,溫經(jīng)鎮(zhèn)痛,。 【藥物配制】將上藥研末,裝瓶備用。 【治療方法】加適量白酒炒熱貼敷上述穴位,外用玻璃紙和膠布固定,。兩天換藥1次,直至癥狀緩解為止,。 十六、失眠 【取穴】耳穴神門,。 【藥物組成】酸棗仁,。 【功效】滋養(yǎng),安神。 【藥物配制】取酸棗仁開水浸泡去外皮,分成兩半,以酸棗仁平面貼在直徑約10毫米的圓形膠布中心備用,。 【治療方法】測定耳穴敏感點,將藥貼于該點按揉1分鐘,患者每晚睡前亦按揉3~5分鐘,5天換藥1次,4次為一療程,。 十七、面神經(jīng)麻痹 【取穴】翳風,、合谷等穴,。 【藥物組成】白芥子10克,麝香少許。 【功效】開竅鎮(zhèn)痙,活血消腫,。 【藥物配制】將白芥子研末,用酒炒熱后,加入麝香少許,備用,。 【治療方法】將上藥末貼敷于患側(cè)穴位,而合谷則貼健側(cè),每天換藥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兩天再進行第二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 十八,、耳源性眩暈 【取穴】百會,、翳風、內(nèi)關,、足三里,。 【藥物組成】白芥子。 【功效】溫肺豁痰,消腫止痛,。 【藥物配制】白芥子研末,備用。 【治療方法】每天取3克調(diào)酒做成藥餅,貼于百會、翳風,。有惡心或嘔吐者配內(nèi)關,、足三里。每天換藥1~2次,直至病情緩解,。 十九,、咽喉腫痛 【取穴】少商、合谷,、涌泉等穴,。 【藥物組成】斑蝥,麝香,吳茱萸,肉桂。 【功效】破血消瘕,攻毒蝕瘡,引赤發(fā)泡,。 【藥物配制】將斑蝥研末,以酒調(diào)制成黃豆大小的藥丸,吳茱萸,、肉桂研末,備用。 【治療方法】將斑蝥藥丸,加麝香少許貼于少商,、合谷兩穴,1~2小時后除去,。本法適于急性咽喉腫痛。吳茱萸,、肉桂等分研末,每次用2克,調(diào)水成膏貼敷涌泉穴,每天換藥1次,左右交替使用,。本法適用于慢性咽喉腫痛者。 【注意事項】若出現(xiàn)水泡,可將小泡穿破,外涂龍膽紫藥水防感染,。 二十,、過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雙、膏肓雙,、百勞雙,。 【藥物組成】白芥子、細辛,、甘遂,、玄胡、麝香,。 【功效】溫肺祛痰,消腫止痛,。 【藥物配制】取前四味藥各等份研末,密藏備用。 【治療方法】取藥末用姜汁調(diào)成糊狀,做成如銅錢大的藥餅,藥面放入少許麝香,貼于上述穴位,每天貼6—8小時后除去,10天貼藥1次,3—6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若出現(xiàn)水泡者,可挑破涂以龍膽紫藥水,以防感染,。 二十一、痛經(jīng) 【取穴】神闕,。 【藥物組成】乳香,、沒藥。 【功效】活血去淤,消腫止痛,。 【藥物配制】將乳香,、沒藥各等份研末,裝瓶備用,。 【治療方法】于經(jīng)前取3克調(diào)水成藥餅貼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即可。 二十二,、肺癆 【取穴】結核穴,、風門、肺俞,、心俞,、腎俞等穴。 【藥物組成】白芥子,。 【功效】溫肺豁痰,消咳止痛,。 【藥物配制】將白芥子研末,備用。 【治療方法】取白芥子藥末3克,加醋調(diào)成糊狀,每次貼敷上述3個穴位,貼藥3小時后除去,余穴輪流貼敷,每隔4—5天貼藥1次,3個月為一療程,。 二十三,、咯血 【取穴】涌泉。 【藥物組成】大蒜泥10克,硫黃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末3克,。 【功效】助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藥物配制】上藥調(diào)為藥餅。 【治療方法】貼敷于雙側(cè)涌泉穴,隔天換藥1次,。 二十四,、肝炎 【取穴】大陵、關元,、肝俞,、期門、章門,。 【藥物組成】鮮毛茛根30克,食鹽3克,。 【功效】清濕熱。 【藥物配制】將上藥搗爛,備用,。 【治療方法】貼敷于上穴,6~8小時后將藥除去,每周1次,每次一穴,3次為一療程,。
|
|
來自: 李灝 > 《 醫(yī)療健康百科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