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親孩子、嬌孩子,、寵孩子都會時常給孩子以贊許,。如:媽媽興奮地告訴自己的寶寶:
“噢,寶寶,,你真聰明,!”
“寶寶笑得真好看?!?
“你挺聰明的,。”
“你真好,!”
“你是個乖孩子,。”
時間長了,,孩子聽得多了,,可能會形成一種習慣。在生活和學習中只要得不到贊許就憂心忡忡,,打不起精神,,或悶悶不樂,甚至產生嫉妒他人的情緒,。
孩子在媽媽的懷抱里得到過份的贊許,,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圈的擴大,,當失去那種贊許時,,孩子內心會產生挫折感,同時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對自己失去自信,。嚴重的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色之下、認可中,,而不能自主,、自立、自強?,F代親子教育中又大講特講贊許,,我要講的是為人父母一定要掌握住一個度,。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尋求贊許是一種自我挫敗的心理需要。孩子總是出于習慣,,把握爸爸或媽媽的意圖行事,,在得到爸爸媽媽體貼入微的疼愛與喜歡的心理感受下,才會擁有一個安全正常的心理,。否則,,就會想到恐懼不安。
從小培養(yǎng)孩子內心獨立,、依靠自我的意識,,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自立、自強,、自信,、身心健康的人。
要做到以上這幾點,,我們的家長就要從錯誤的教育模式中解脫出來,,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訓練性培養(yǎng):
一、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判斷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我能吃糖嗎,?”
媽媽說:“不要吃糖,,吃得太多,會壞牙的,。”
孩子說:“我穿哪件衣服,?”
媽媽說:“你今天要穿這件衣服,。”
孩子說:“我和誰玩呢,?”
媽媽說:“你去找小強玩吧,!”
又如,媽媽說:“你的房間要收拾好,,衣服掛在衣架上,,被子要疊好,玩具放在盒子里”等,。一五一十地給孩子做安排,。
類似的生活細節(jié),舉不勝舉,??瓷先ブ皇羌罴毠?jié),,可日子長了,無形中形成了孩子不愿自主,,不能自主的依賴無能習性,。
這樣的做法只能造成孩子沒有獨力自主的能力,長大后也不會具備生活的自主能力,。很多家長給我訴苦說:“教養(yǎng)孩子真累”原因就在于此,。有的家長常常問我:“梁老師,你天天帶這些孩子,,又是比較特殊的孩子,,你累不累,發(fā)不發(fā)愁,,煩不煩,。”我說:“不累,,不愁,,也不煩?!痹蚴悄惆阎鲃訖嘟唤o了孩子,,凡事都是他自己的事,讓他主動自主地去解決,。你就輕松了,。要相信孩子他們真的是很棒!采取正確的方法,,付出耐心和時間,,對每個孩子都要有信心,以慈母般的愛對待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光明的前途,。
有時候,家長在詢問帶孩子的秘決時,,我會告訴他們:對孩子的心態(tài)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對待孩子要具備積極、熱情的精神狀態(tài),,單純,、輕松、耐心,、靜心,、慈母般的內涵。凡事啟發(fā)、引導孩子讓他自己作決定,,自己作主,。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及時恰當地提醒和必要時的幫助,,再加以適時地調整就可以了,。
我跟家長講,你要想讓孩子的心理輕松,,首先家長的心理要輕松,,沒有輕松心理的家長,絕對帶不出輕松心理的孩子,。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們從玩耍、吃飯,、睡覺一直到交朋友和思考問題,,孩子都不懂得更不會應對處理。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在于:父母從小沒有給孩子明理講清,,并且看到孩子不行時,,全盤代替,待孩子長大了,,其分別是非,、做事、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一蹋糊涂,。
我們的家長只顧加倍呵護溺愛孩子,,卻忘了讓孩子去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有一段名詩是這樣寫的:
孩子,,是你偉大的作品,
孩子,,是你人格的形象結晶,,
是你生命的延續(xù)——
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來到人世,,但卻不是你的化身,
……
今天,,我們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站在一個人類負責的高度,為社會來對待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和關愛我們的孩子,。至要莫如教子,教育好你的下一代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復雜和帶有誘惑的生活環(huán)境,沒有定性,,沒有分辨是非,,沒有應對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在人生的旅途中,,身處逆境時就無法生存下來。如何解決個人爭執(zhí),,以及別人的欺辱等是一個大學問,,又是一種特殊的能力。當我們的父母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時,,即使孩子有個好成績,、高分數,考上個名牌大學,,到頭來仍然會是一個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失敗者,。即使你能給他掙一大筆資金,想必他也不懂得如何去支配,,也無法完成,,也仍然不會幸福和快樂。
實際上,,孩子天生就有獨立性,,他們根本不愿百依百順。人都有求生,、向上的本能,。我們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上,常常發(fā)現孩子反抗,、叛逆等現象,,那就是孩子天生的獨立意識與你包辦替代行為的劇烈碰撞和沖突,是孩子尋求獨立的火花,。當一個人的潛能和強烈愿望受到壓抑和限制的時候,,他的一生就很難有什么成就。
二,、如何消除孩子尋求贊許的依賴心理
(一)首先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到:不論你的想法如何好,,反對的意見總是在所難免。甚至你的每一種意見和做法都不可能完全與別人一致,,但不要在意,,該讓的要忍讓,該保留的要保留,自己心里要有主意,。教孩子學會配合,、順從,而且內方外圓,。具體教孩子學會:非功過而改變自己的觀點,,更不要為自己作無謂的辨解,你只是平靜地回答說:“你以為我錯了,,所以你很生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獨特的表現不贊同的是他,,而不是你,。讓孩子敢于說“不”。我常聽到家長說要孩子聽話,,有時又埋怨孩子不聽話,。我想家長主要是:一是為了自己輕松;二是對孩子的聽話與否在思想上造成模糊不清的概念,。孩子怎樣算聽話,,算是好。這需要家長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和標準,,不要高興了這樣說,,不高興了又那樣說,而常常讓孩子模糊不清,。要培養(yǎng)有獨立意識的孩子,,培養(yǎng)有德行的孩子,只有具備有德行和智慧才能服務人類,,利益社會,。
(二)、如果孩子受到拒絕時,,讓孩子知道:不贊同的是他的意見,,而不是他這個人。要跟孩子說:“你這樣的做法很笨,?!倍皇牵骸澳氵@孩子真笨?!币f:“你這說法不對,。”不能說:“你天天都是出錯,。”要說:“你這樣做使人惱火?!倍徽f:“我看見你就惱火,。”等等,。
(三),、培養(yǎng)孩子感激的心。對別人提出的意見,、建議,,提供的幫助要真誠地發(fā)自內心地感激,學會說謝謝,,養(yǎng)成一種感恩的習慣,。
(四)、培養(yǎng)孩子能進能退,,能屈能伸的生活藝術,。如果一個人只關注正直與不正直,是與非的話,,那么人生不但會很累,,同時人生的道路也會荊棘叢生。尤其在今后的時代,,一個人除了具備誠實,、正直、公正之外,,還要學會“中庸之道”,,即進退有余,張馳有度,,能屈能伸,,不過分也無不及的生活藝術。人生要遇到很多的事情,,正確與錯誤,,是與非也是事情平衡發(fā)展的兩個方面。所以,,只有把意識的焦點關注在好的方面,,好的事情上,學會接納與放棄,,學會選擇與取舍,。一個人不需對什么都在意,對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也不必一一辨解和糾正,。學會不該計較的就不計較,,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保持謙卑忍讓寬容大度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