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中國舞蹈歷史知識總匯

 荷花小女子 2011-11-30
中國舞蹈歷史知識總匯
 
文/網(wǎng)絡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新中國第一部舞劇《和平鴿》

  追溯中國的舞蹈史,,在可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之中,,尚未見有關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劇于上世紀30年代初才見端倪,。但是這門新興藝術的真正發(fā)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950年由戲劇家,、舞蹈家、音樂家、舞臺美術設計家通力合作推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大型舞劇《和平鴿》,。

  這部舞劇是響應斯德哥爾摩和平宣言的發(fā)布,為表達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信念而創(chuàng)作的,。劇情中“和平鴿”是有象征性意義的和平使者,,她飛到哪里,就給那里的人民帶去福音,。但是,,她卻遭到戰(zhàn)爭販子的殘害,最后在工人的救助之下飛到了北京,,受到全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的民間舞蹈有哪些藝術特征

  中國的民族舞蹈有這樣幾個藝術特征:

  一、載歌載舞,。中國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tǒng),,如漢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燈”,、“花燈”,,滿族的“莽式”,維吾爾族的“麥西來普”,,藏族的“弦子”等,,都是載歌載舞的民間舞蹈。

  二,、利用道具歌而舞之,。這些道具有手絹、扇子,、花綢,、頭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綁的腰鼓,、腰鈴、腳踏的高蹺,,以及其他各種道具,,如傘、燈、刀,、劍,、棍等。

  三,、形象鮮明,,情節(jié)生動。中國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個故事為依據(jù),,舞蹈刻劃的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xiàn)。

  四,、自娛與表演的統(tǒng)一,。在中國的民間舞蹈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征:表演者同時也是一個自娛者,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看到高興時,,自己也可以上去跳一陣,舞一下,。



中國民間舞蹈表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

  中國民間舞蹈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第一種是反映各種勞動生產(chǎn)和生活類的舞蹈。這類舞蹈有漢族的《秧歌》,、《采茶》,、《推小車》、《跳春?!?,壯族的《扁擔舞》、黎族的《打柴舞》,、蒙古族的《牧馬舞》,、布依族的《織布舞》、赫哲族的《捕魚舞》等等,,都是反映生產(chǎn)的舞蹈,。在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愛情生活是舞蹈的重頭戲,反映愛情生活的舞蹈不勝枚舉,,象回族的《花兒》,、壯族的《拋繡球》等。還有一些是強身健體的舞蹈,,比如《劍舞》,、《刀舞》、《棍舞》都屬于這一類,。

  第二種是與民俗有關系的舞蹈,。民間舞蹈是民俗活動之一,,因而各族人民的民俗節(jié)日,都有舞蹈,。比如,,漢族的“春節(jié)”,、蒙古族的“那達慕”盛會,、白族的“三月三”、彝族的“火把節(jié)”等,,這些活動所跳的舞蹈都是節(jié)慶民俗舞蹈,。另外,結婚,、生子,、祝壽也都有相應的舞蹈。民間還用舞蹈來驅疫,、消災,、驅邪,也是舞之蹈之,。

  第三種是祭祀的舞蹈,。過去的人們無法主宰自己和周圍的一切,而把這些都歸于神的力量,,為了達到自己的愿望,,因而對神頂禮膜拜,敬神的方式也是用舞蹈來表示,。



民族舞劇《寶蓮燈》

  首演于1957年的《寶蓮燈》,,是中國當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大型民族舞劇,它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的神話故事《劈山救母》,。

  故事中描寫向往人間幸福美好生活的仙女三圣母,,與青年書生劉彥昌邂逅,一見鐘情,,但卻受到自己哥哥二郎神的百般阻撓,。聰明的三圣母借用了“寶蓮燈”的神力,擊敗了二郎神的法術,,與劉彥昌結為夫妻,,并且喜得貴子,取名“沉香”,。但是二郎神并不甘心,,唆使吠天犬盜走了寶蓮燈,而趁機捉走了三圣母,,把她壓在華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三圣母的兒子沉香被霹靂大仙所救,并教他習武,。沉香刻苦練功,,終于練就了一身武藝,力大無比,,用劍劈開華山救出了自己的母親,,一家人終于得以團圓。

  舞劇《寶蓮燈》緊緊扣著愛情的這個主題,,充分利用舞蹈手段塑造了六個活生生的不同人物形象:三圣母的長袖,、劉彥昌的水袖、沉香的劍,、霹靂大仙的拂塵,、二郎神及吠天犬的身法技藝,均在戲曲舞蹈的基礎之上加以發(fā)展創(chuàng)造,,富于表現(xiàn)力,。還用扇子、手絹,、“蓮湘”(一種帶響的花棍),、“大頭舞”(假面)等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舞烘托了喜慶的氣氛。

  《寶蓮燈》對于中國舞劇的發(fā)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在國內(nèi)外舞臺上都受到廣泛好評,,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這部作品獲得“20世紀經(jīng)典提名”,。



“一順邊”的藏族舞蹈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是一個神秘,、圣潔的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信奉藏傳佛教,,因此在舞蹈中有一定的宗教意識,使得藏族的舞蹈帶有凝重,、虔誠的氣氛,。藏族的舞蹈大多來源于生活,是生活造就了優(yōu)美動情的藏族舞蹈,。比如,藏族人有背水的習慣,,因而形成了塌腰前傾的體態(tài),為了減輕負荷,,形成了膝蓋松弛,、屈膝顫動的動律,。

  “一順邊”指的是舞蹈過程中順手和順腳一同出于一側的特殊動律,、體態(tài),,它是在高山缺氧,、山路崎嶇、勞動艱辛,、往來不便等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在負重上山,、高山缺氧的情況下,,在山路上行走,當重心向一側傾斜時,,該側之腳尤為吃力,該側之手也隨之而去,,由于這種體態(tài)最省力,、最得力,就形成了同手同腳的“一順邊”的動態(tài),。這些都是勞動的印證所在,,從而構成了藏族舞蹈中的基本動作,也就是藏族舞蹈“一順邊”的來源,。



朝鮮族的長鼓舞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中國盛唐(公元618年—907年)時期,,朝鮮族的《高麗樂》就被列為著名的《十部樂》之一。千百年來,,朝鮮族的舞蹈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最具代表性的是“長鼓舞”,。

  長鼓舞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杖鼓舞”,,是朝鮮族娛樂時經(jīng)常跳的舞蹈,。長鼓舞用的鼓是兩面的,但是兩面的音高不同,。在舞蹈中,,兩只手同時擊打鼓的兩面,一只手用一尺長的鞭敲打高音鼓面,,另一只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鼓的音高不同,,節(jié)奏也不同,變化多端的鼓點和著優(yōu)美的舞姿,,使人格外興奮和愉悅,。長鼓舞的特點,,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漸加快,幾經(jīng)跌宕,,最后結束在飛快的旋轉里,,嘎然停止,非常激動人心,。



歡樂的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蹈,。蘆笙舞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

  第一種群眾性蘆笙舞,,苗語叫“究給”,每當節(jié)日來臨之時,,人們都到蘆笙場上跳蘆笙舞。蘆笙舞由一支龐大的蘆笙隊伴奏,,或者由蘆笙隊帶領,群眾圍著蘆笙隊形成圓圈舞蹈,。這種蘆笙舞不限人數(shù),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舞蹈動作比較簡單,,隨著蘆笙吹奏的樂曲而變化。隨著苗家姑娘的跳動,,身上佩戴的銀飾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響,具有濃郁的苗家風情,。

  第二種是表演性蘆笙舞,苗語中叫“丟撈比給”,。這種蘆笙舞是男子競技性的舞蹈,一般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舉行,,舞曲明快,,節(jié)奏強烈,技術性比較高,,多數(shù)是各村里的蘆笙能手才能參加比賽。

  第三種是風俗性蘆笙舞,,這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姑娘把自己繡的花腰帶一頭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蘆笙上,自己牽著花腰帶的另一頭跟著男青年跳舞,。有時一個男青年身后有好幾個姑娘牽著花腰帶,,隊形好像孔雀開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卻空無一人,,十分有趣。



展翅翱翔的草原之子——賈作光

  賈作光被譽為中國內(nèi)蒙古舞蹈藝術的奠基人,,但他并不是內(nèi)蒙古人,而是滿族人,,1923年出生于中國東北的沈陽,。賈作光15歲時考入“滿洲映畫協(xié)會”(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少年舞蹈班,得到了日本現(xiàn)代舞大師石井漠的親授,,接受了嚴格的芭蕾舞,、現(xiàn)代舞的形體訓練,同時還學習了西方古典音樂,、繪畫和文學,。

  1942年,他來到北平(現(xiàn)在的北京市),,舉辦了個人作品展示會,。上世紀40年代后期,,賈作光在舞蹈先驅吳曉邦的帶動下,奔赴內(nèi)蒙古新解放區(qū),,像一個“淘金者”般挖掘、采集草原上植根于人民中的舞蹈,,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反映草原生活的作品,。從40年代到80年代,賈作光都有佳作問世,,如40年代自編自演的獨舞《牧馬》,、50年代的《鄂爾多斯舞》(獲得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lián)歡節(jié)金獎),、80年代創(chuàng)作的《海浪》,,這三部作品都被確認為“20世紀的精品”,。



優(yōu)美動人的孔雀舞

  居住在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的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的民間舞蹈優(yōu)美,、樸實、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因此傣族的舞蹈,既有動態(tài)的韻律美,,又有造型的靜態(tài)美。

  孔雀被傣族人視為吉祥之鳥,,可以帶來幸福,孔雀舞也是傣族人民的民間舞蹈,。傣族人民熱愛孔雀,,經(jīng)常模仿孔雀漫步、追逐嬉戲,、抖翅,、拖翅、登枝,、開屏,、飛翔等動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孔雀舞,。

  傣族人,,尤其是瑞麗縣和耿馬縣的人們,幾乎人人都會跳孔雀舞,,可以跳出多種多樣的舞姿,。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甚至有固定的鼓語伴奏,,柔美、輕盈,、平穩(wěn),,加之繪有孔雀圖案的長裙抖開,活靈活現(xiàn)的孔雀造型美在其中,,使人看了流連忘返,。



“天山之花”康巴爾汗——新疆第一舞人

  “天山之花”康巴爾汗·艾買提(1922年—1994年),號稱“新疆第一舞人”,??蛋蜖柡钩錾谒赜小案栉韬Q蟆敝Q的中國西北部新疆喀什,這里流傳著一句民間諺語“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之下,康巴爾汗從小就顯露出舞蹈才華,。

  上世紀30年代末,,她到莫斯科音樂舞蹈學院深造,并有幸與蘇聯(lián)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同臺演出,。40年代初,,她回到了祖國,用她學到的專業(yè)知識,,率先將新疆地區(qū)民間自然流傳的各種民族舞蹈提高為舞臺藝術,,在邊疆和內(nèi)陸演出非常有影響。尤其是1947年隨“新疆青年舞團”到內(nèi)陸演出更是引起轟動,,被譽為“新疆的梅蘭芳”,。

  康巴爾汗不僅僅是舞蹈家,也是教育家,,她在50年代曾擔任西北藝術學院少數(shù)民族藝術系主任多年,,系統(tǒng)地整理了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教材,培養(yǎng)3代優(yōu)秀的新疆舞蹈家,。她創(chuàng)作并演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盤子舞”,,被確認為“20世紀經(jīng)典”。



中國芭蕾舞壇上的一朵奇葩《紅色娘子軍》

  大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誕生起,,這部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就以震撼人心的悲壯情節(jié)、恢弘絢麗的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島特有的地域風情,,贏得多方的好評。

  《紅色娘子軍》在芭蕾舞壇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屹立在中國舞臺上的娘子軍形象,,將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氣派融為一體,,為中國、也為世界芭蕾舞壇增添了一朵艷麗的奇葩,。



溝通當代中西舞蹈界的文化使者——戴愛蓮
 

  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的大廳里,陳列著世界上4位杰出女舞蹈家的石刻雕像藝術品,,其中之一便是赫赫有名的中國舞蹈家——戴愛蓮女士,。

  戴愛蓮(1916年—200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15歲到英國倫敦,,跟隨世界上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魯?shù)婪颉だ唷斃の焊衤热藢W習舞蹈,。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戴愛蓮的愛國熱情促使她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先后在香港和內(nèi)陸進行義演,。她自編自演,,并組織了“邊疆舞蹈晚會”,在當時的大后方中國西南部的重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也激勵了前方的將士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戴愛蓮擔任了第一任國家舞蹈團團長,、第一任北京舞蹈學校校長和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她創(chuàng)作編演的舞蹈《荷花舞》和《飛天》,分別于1953年,、1955年在柏林和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的國際舞蹈比賽中獲獎,。1994年被確認為“20世紀經(jīng)典”。

  戴愛蓮是把散見于民眾中自然傳衍的舞蹈加工為舞臺藝術品的先行者,。與此同時,,她還以其精確的鑒賞力將西方舞蹈的精髓介紹到中國,并以自身的優(yōu)長和畢生的實踐,,成為名副其實的溝通中西舞蹈文化的使者,,在80多歲高齡時還奔赴于各國的舞蹈界之中。



大型民族舞劇《阿詩瑪》

  阿詩瑪是居住在中國西南部彝族撒尼人傳說中的一位美麗少女,。聰明,、善良、美麗的阿詩瑪與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愛,。頭人的兒子阿支軟硬兼施地追求阿詩瑪并將她關進牢籠逼婚,,阿詩瑪堅決不從。阿黑趕來相救,,兩人逃離了頭人的魔窟,。妒火燃燒的阿支,掘開堤壩,,放出洪水,,吞噬了這對戀人。最后,,阿詩瑪回歸大自然,,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石像,永駐石林,。

  大型民族舞劇《阿詩瑪》采用了無場次板塊式結構,,以黑、綠,、灰,、紅、金,、白,、藍等不同色彩的舞段,圍繞著阿詩瑪和阿黑,、阿支的愛情矛盾,,揭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以細膩的筆觸,,精心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阿詩瑪、阿黑,、阿支組成了精彩的雙人,、三人舞段,從容,、酣暢地展現(xiàn)著絢麗多彩的彝族各支系的民間舞,。

  這部舞劇大膽運用了交響編舞和意識流手段,并保持了鮮明的民族性,。舞劇《阿詩瑪》獲得了1994年文華大獎,,并被確認為“20世紀經(jīng)典”。



氣勢恢弘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1964年轟動全國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其規(guī)模之宏大,、水平之高、影響之廣泛,是史無前例的,。這部宏偉的巨作是在周恩來總理的倡導下進行的,,以歌、舞,、詩三位一體的形式,,描寫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艱苦歷程。

  這部作品,,以嚴謹?shù)慕Y構,、宏偉的氣勢、精巧的設計和高超的技藝來展現(xiàn)主題,。有大量的新編作品,,有各個歷史時期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優(yōu)秀歌曲,有建國以來的優(yōu)秀舞目,,根據(jù)主題發(fā)展的需要合理地穿插。

  《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民的歷史,,它是建國以來文藝演出最大的盛事,,被評為“20世紀經(jīng)典”。



“現(xiàn)代舞”在中國

  在中國近現(xiàn)代舞蹈發(fā)展的歷程中,,廣義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風格或古典程式的舞蹈,似乎都可以劃入“中國式的現(xiàn)代舞”,。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吳曉邦創(chuàng)建了“天馬藝術工作室”,,系統(tǒng)地推行他所創(chuàng)建的源于現(xiàn)代舞的教學體系,,為走出一條“中國現(xiàn)代舞”的路子進行了多方面的創(chuàng)作實踐。后來隨著“天馬工作室”的中斷,,現(xiàn)代舞在中國的探索勢漸衰微,。

  中國現(xiàn)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7年廣東省開辦第一個現(xiàn)代舞實驗班,,1991年北京舞蹈學院正式開辦現(xiàn)代舞教研室,陸續(xù)邀請西方著名現(xiàn)代舞專家,,進行系統(tǒng)的形體及編舞法訓練,。

  不久,年輕的中國現(xiàn)代舞員以獨特的風姿在世界舞壇嶄露頭角,。1990年在巴黎第四屆國際現(xiàn)代舞比賽中,,廣東現(xiàn)代舞班的秦立明、喬揚以《傳音》、《太極印象》一舉奪得雙人舞金牌,。1994年,、1996年巴黎第六、七屆國際現(xiàn)代舞比賽的金牌又被中國人邢亮,、桑吉奪得,。世界舞壇驚異地發(fā)現(xiàn),中國藝術家如此快速地在現(xiàn)代舞領域里與國際接軌,,他們的作品散發(fā)著東方民族特殊的魅力,。



二十世紀的經(jīng)典之作《魚美人》
 

  舞劇《魚美人》于1959年首次公演。這部舞劇是描寫一個美麗善良的魚美人愛上了一個勤勞勇敢的獵人,。魚美人每天看見勤勞的獵人,,逐漸對他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但是山妖嫉恨他們美好的愛情,,在倆人舉行婚禮時,,山妖施魔法將獵人沉入海底,擄走了魚美人,。獵人識破,、拒絕了山妖的各種誘惑,魚美人堅貞不屈,,最后在人參老人的幫助下,,他們終于戰(zhàn)勝了山妖,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部舞劇絢麗多彩,,有很高的欣賞性,其中魚美人與獵人,、山妖的雙人舞,,“海底世界”中的“珊瑚舞”、“水草舞”,、“珍珠舞”,,以及誘惑獵人的“蛇舞”,都相當精致,,可以獨立演出,。《魚美人》的創(chuàng)作演出,,是中國舞劇探索“洋為中用”的一次成功實踐,,其首演版被確認為“20世紀經(jīng)典”。


秧歌的前前后后
 

  現(xiàn)在在北京等許多城市,,無論是清晨還是落日的黃昏,,都會有一群群的人載歌載舞,,喜氣洋洋地扭起“大秧歌”。這不僅鍛煉了身體,,提高了生活情趣,,同時也成為城市的一大景觀,連一些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看著看著也不禁比比劃劃地加入到這歡樂的隊伍中,。

  歷史悠久的扭秧歌,,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北方的廣大地區(qū),,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綜觀歷史,,太平盛世的歌舞大多以宮廷舞為主,,很少有人對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眾作出評述。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鄭重地論述了人民大眾在中國文藝史發(fā)展上的作用,,從此在延安掀起了“延安新秧歌運動”,使中國的舞蹈藝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秧歌”舞,,發(fā)源于中國西北部陜北的“踢場子秧歌”,本是自娛自樂的一種歌舞,。在毛澤東“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專業(yè)文藝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加工,,注入了時代的精神,,使其有著強勁的節(jié)奏、雄健豪邁的步伐,,深深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進步伐,這種“秧歌”就從老解放區(qū)一直扭到全中國解放,。


漫談舞蹈《春江花月夜》
 

  女子獨舞《春江花月夜》首演于1959年,,是從戲曲中提煉舞蹈語匯而成的古典舞。

  《春江花月夜》用同名古典曲目作為舞蹈的音樂,,借助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詩人張若虛同名詩作中“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意境,同時適當借鑒了戲曲舞蹈中一些程式和優(yōu)美的身段,,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細膩含蓄的情韻,表現(xiàn)了月夜下少女對幸福的憧憬,。這個作品被確認為“20世紀經(jīng)典”,。


中國舞蹈的精品——《霓裳羽衣》

  歌舞大曲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新形成的一種集器樂,、舞蹈、歌曲于一體的大型表演形式,,其中主要是以中原傳統(tǒng)樂器演奏風格較輕雅的作品,,又叫做“法曲”。

  唐代大曲數(shù)量很多,,僅僅留下曲名的就有60多個,,著名的有《涼州》、《甘州》,、《劍器》,、《綠腰》、《薄媚》,、《春鶯囀》,、《雨霖鈴》等。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霓裳羽衣》,,屬大曲中的法曲類,。關于它的產(chǎn)生,有不少美麗的傳說,,甚至說它是唐明皇從月宮中偷記回來的仙樂,,足見人們對它的喜愛和贊賞。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其名篇《霓裳羽衣舞歌》中對它進行了詳盡的描繪:

  輕盈的旋轉像雪花飄舞,,矯健的前行像受驚的游龍;

  垂下的雙手像柳絲那樣嬌美無力,,舞裙斜著飄起時仿佛白云升起;

  美眉流盼說不盡嬌美之態(tài),舞袖迎風飄飛帶著萬種風情;

  是上元夫人(道教中的女神)招來仙女萼綠華,,是西王母揚袖送別仙女許飛瓊;

  快節(jié)奏的第十二遍舞曲繁富華麗,,就像跳動的珍珠搖擊玉片一樣亮麗清脆;

  舞罷時像飛翔的鸞鳳收起翅膀,舞曲終了就像長長的鶴鳴,。

  通過這些傳神的描繪,,我們不難想象《霓裳羽衣》那高雅脫俗的風姿神韻,以及舞伎們美妙高超的舞姿,。


淳樸,、真摯的芭蕾舞劇《白毛女》
 

  《白毛女》講述的是貧苦農(nóng)民的女兒喜兒,被迫賣給惡霸地主黃世仁抵債,,喜兒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長年風餐露宿,,頭發(fā)變成了白色,,被老鄉(xiāng)們誤為“鬼”,稱其為“白毛仙姑”,。最后喜兒被八路軍所救,,與年輕時的戀人——已是八路軍戰(zhàn)士的大春哥團聚,。

  這部芭蕾舞劇巧妙地運用了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xiàn),。對于劇中主要人物,喜兒的純真,、甜美和她變成“白毛女”后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參軍后的英勇,、干練;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都刻畫得非常鮮明和生動,。

  白毛女是“洋為中用”更深層次的實踐,,以其獨有的中國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藝術之林。芭蕾舞劇《白毛女》被確認為“20世紀的精典”,。


蒙古族的安代舞

  遼闊無垠,、綠草茵茵的大草原,養(yǎng)育了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牧民們熱愛大草原,,他們騎著駿馬馳騁在大草原上,也創(chuàng)造了感人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是個能歌善舞,、活潑開朗的民族,牧民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音樂舞蹈,,比如“擠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相傳很早以前,,在中國北方科爾沁大草原上,,生活著父女倆。他們相依為命,,有一天女兒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親只好用牛車拉著病重的女兒到外面去求醫(yī),。不料車走在半路上,,遇上風雨,車輪陷在泥里,,車軸也斷了,,可憐的老父親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圍著牛車來回轉。女兒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親哭得淚也干了,圍著牛車高聲唱著祈求神靈的保佑,。這歌聲引來了眾鄉(xiāng)親,,他們見狀也潸然淚下,跟著老人甩臂跺腳,,圍著牛車哀歌,。這樣唱著舞著,感動了上蒼,,雨停了,,太陽出來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唱著,舞著,。

  這個奇聞不脛而走,,后來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達慕盛會,,都用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抒發(fā)人們的感情,。人們圍成一個圓圈,,敞開長袍的下擺,右手拿一塊綢巾,,邊歌邊舞,,曲調悠揚婉轉,人們給這種舞蹈起了個名字叫做“安代”,。


中國古道回眸——民族舞劇《絲路花雨》
 
  《絲路花雨》以中國大唐盛世(公元618年—907年)為歷史背景,,以蔚為壯觀的敦煌藝術為文化底蘊,編織了一曲古絲綢之路上的友誼之歌,。

  劇情是說在浩瀚的大漠里,,在古絲綢路上,中國的畫匠神筆張為了搭救波斯商人伊奴斯,自己的女兒英娘卻被強盜擄走,,雖然幾年以后被張找到,,但英娘已淪落為歌舞伎。伊奴斯為答謝救命恩人,,仗義疏財替英娘贖身,,使得父女團聚,。神筆張從英娘的舞姿中得到啟發(fā),畫出了敦煌壁畫中的不朽名作——“反彈琵琶伎樂天”……

  《絲路花雨》是一首禮贊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詩篇,,也是一幅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畫卷,,同時也使得一千多年以前的舞蹈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于今天的舞臺之上。特別是“反彈琵琶伎樂天”的造型,,更是拓寬了中國民族舞劇創(chuàng)作的路子,,并創(chuàng)造了“敦煌舞”的舞種,從而豐富了中國的藝術寶庫,。

  《絲路花雨》曾榮獲文化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創(chuàng)作和表演一等獎,,并在1994年“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jīng)典評比”中榮獲“經(jīng)典作品金像獎”。


熱烈的維吾爾族舞蹈
 
  中國西北部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打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就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場合,只要是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來跳舞,,自由進場,即興發(fā)揮,。還可以和場外的人進行交流,,邀請圍觀者進場一同跳舞,,使人感到親切,,氣氛融洽,人們在樂鼓聲中,、伴唱聲中翩翩起舞,,直到盡興,。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點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來自中國西北塔里木盆地的多朗地區(qū),,有著結構嚴謹?shù)奈璧感问?。開始跳舞以雙人對舞為主,多少對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場的,,直跳到競技開始。競技是旋轉,,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競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一個人,,這時到了舞蹈的高潮,,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結束。舞蹈自始至終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下進行,,熱烈而歡快,,是維吾爾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


淺談“阿細跳月”
 
  阿細人是中國彝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中國西南部云南的石林地區(qū),。相傳阿細人祖祖輩輩過的是刀耕火種的生活,每當春耕的時候,,他們先要給自己的頭人種地,,只有晚上才能借著月光種自己家的地。因為是刀耕火種式的耕田,,因此來不及等火熄滅,,就只好在尚未熄滅的火灰里耕種。但是,,他們光著的腳板卻受不了,,經(jīng)常被燙,只好燙著了就跳兩下,,嘴里同時發(fā)出“阿嘖嘖”的喊聲以減輕疼痛,。逐漸地,這種跳躍成了阿細人舞蹈的雛形,。

  “阿細跳月”是農(nóng)閑的時候,,年輕人晚上在月光下娛樂、談戀愛,,用舞蹈來表達,、抒發(fā)他們的感情。他們都是兩人相對而舞,舞蹈與樂曲相吻合,,前三拍或進,、或退、或轉身,,后兩拍兩人在原地“對腳”或“拍掌”,。他們一邊跳舞,嘴里還發(fā)出歡悅的叫聲,,在大三弦的伴奏之下,,富有跳躍感,格外動聽,、抒情,。由于用大三弦來伴奏,因此這種民間舞蹈也叫“大三弦舞”,。后來,,在二十世紀40年代經(jīng)過舞蹈家的加工整理,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舞蹈“阿細跳月”,。


中國民族舞蹈的開拓者——吳曉邦 

  吳曉邦(1906年—1995年)是中國當代的著名舞蹈家,,出生在中國東部江蘇省。1929年—1936年三次到日本學習音樂,,后改學舞蹈,,先在高田稚夫舞俑研究所學習芭蕾舞,后向江口隆哉和宮操子學習德國魏格曼體系的現(xiàn)代舞,。

  吳曉邦回國后成立了“曉邦舞蹈學?!保⒂?935年和1937年兩次舉行“曉邦舞蹈作品發(fā)表會”,。1938年,,他根據(jù)聶耳的同名抗戰(zhàn)歌曲創(chuàng)作并表演了《義勇軍進行曲》,積極參加抗日戰(zhàn)爭,,在此期間他用舞蹈創(chuàng)作了各個階層的不同人物形象,。1945年6月,吳曉邦到達延安,,除了教授舞蹈外,,還擔任“四野”舞蹈團的團長。

  1951年,,吳曉邦主持了中央戲劇學院干部訓練班的教學工作,,為新中國舞蹈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骨干力量。1954年,,他擔任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主席,,培養(yǎng)了一批舞蹈史論的研究人員。1957年,他建立“天馬藝術工作室”,,并創(chuàng)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舞蹈,。1979年,被選為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1981年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并擔任舞蹈研究生導師,,培養(yǎng)了中國第一批高級舞蹈史論研究人員。

  吳曉邦為中國舞蹈事業(yè)的開拓,、繁榮,,推動舞蹈學術理論的研究及培養(yǎng)舞蹈人才,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是中國舞蹈界的先驅,。


似鶴非鶴話高蹺

  “高蹺”是舞蹈表演的一種形式,腳上綁著長木蹺,,技藝性強,,形式也活潑多樣,而且演員踩在高蹺上比一般人高,,便于觀賞,,因此深受群眾喜愛。高蹺的起源與原始氏族的圖騰祟拜“鶴”有關系,,據(jù)歷史學家考證,,堯、舜時候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似鶴跳舞,。另外,也和沿海漁民踩著高蹺在淺海捕魚的習慣有關,。

  現(xiàn)在的高蹺,,多是木質的,表演分單蹺,、雙蹺,。雙蹺大多綁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是用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于上下,,動態(tài)有趣。

  高蹺表演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相與扭、逗;“武蹺”是強調個人的技巧與絕招,。最典型的高蹺有在人肩上表演的山高蹺,,單腳從四張桌子翻下來的京津高蹺,還有盛行東北形式完整,、表演規(guī)范的東北高蹺,。

  少數(shù)民族高蹺,如布依族的雙蹺,、獨木蹺,,白族的“高蹺耍馬”,維吾爾族的“雙人高蹺”,,都有自己的服飾,,其表演各具一格。



高山族的“甩發(fā)舞”
 在中國美麗的寶島臺灣,,生活著善歌善舞的高山族人,,“甩發(fā)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舞蹈。這種舞蹈是女子跳的舞蹈,,多是在月夜進行,。

  雅美人生活在名為蘭嶼的海島之上,姑娘們都有著健美的體型,,而且長著一頭烏黑的秀發(fā),。她們喜歡在星空的月夜來到寧靜的海邊,聚集在鋪滿鵝卵石的海灘上跳“甩發(fā)舞”,。

  開始,,她們先把美麗的長發(fā)散開,然后站成一橫排,,輕輕地搖著身體,,悄聲地唱著,雙腳下鵝卵石滑動的聲音與姑娘們美妙的歌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了詩情畫意,。然后,她們互相挽著雙臂,,俯身將長發(fā)甩在前面,,一邊唱著一邊向前走著,直到發(fā)梢觸及地面后,,隨即微屈雙膝,,用力仰頭將長發(fā)甩起,使頭發(fā)與身體有瞬間的垂直,,再甩到身后披散開來,,這樣直到盡興,。古拙而熱情的“甩發(fā)舞”,顯示了海島姑娘們青春的活力,,歌舞也給她們帶來了歡快和愉悅,。



舞者出身的皇后——趙飛燕

  中國歷史上,一個舞伎最后能登上皇后寶座的,,恐怕只有趙飛燕了,。趙飛燕是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著名的舞蹈藝術家。由于她的舞姿輕盈,,人們反而忘卻了她的真實姓名,而稱呼她“飛燕”,。

  趙飛燕原來僅僅是阿陽公主家里的一名很普通的侍女,,她聰明伶俐,有著非凡的舞蹈天份,。每當有客人來探望阿陽公主的時候,,公主都讓趙飛燕給客人表演一番,她的表演每每都受到眾人的贊許,。她的名氣逐漸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就傳到漢成帝的耳朵里,,于是趙飛燕就被皇帝傳進宮中,,封她為“婕妤”(一種女官的名稱)。自此后,,她一躍成為漢成帝的“寵兒”,。

  相傳趙飛燕的舞蹈功力非常好,加上她身輕如燕,,可以做掌上舞,。漢成帝特別為她打造了一個水晶的盤子,讓宮中侍從用手托著,,趙飛燕在上面獻舞,,如履平地。漢成帝對她更是喜愛有加,。

  當時,,宮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贏洲,漢成帝命人在上面筑起一個高達40尺的臺子,。有一次,,趙飛燕身穿美麗透明的薄紗在上面跳舞,,下有樂隊伴奏,漢成帝親自指揮,,看著高臺上的趙飛燕飄飄欲仙的樣子,,漢成帝格外高興。玩得正在興頭上時,,忽然一陣大風襲來,,趙飛燕薄薄寬大的衣袖隨風飄舞,好象要隨風飄去一般,,漢成帝忙命人用力拉住趙飛燕的衣裙,。自此以后,漢成帝真的怕大風把趙飛燕帶走,,特意為她建造了一個居所,,題名為“七寶避風臺”,可見趙飛燕在漢成帝心里的地位,。果然幾年以后,,趙飛燕就被冊封為皇后。



美麗善舞的佳人——李夫人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登上后妃寶座的女伎是漢武帝時期的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唱伎之家,,哥哥是著名的音樂家李延年。

  傳說李延年有一次在武帝酒宴前表演,,邊舞邊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睗h武帝聽了大吃一驚,忙問,,“世上真有這樣的絕色佳人嗎?”平陽公主告訴他,,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一位“妙麗善舞”的女子。于是,,這一位唱家之女,,一躍而貴為夫人,在歷史上留下了她傳奇般的名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舞蹈家李夫人,。



中國古代的交誼舞

  中國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265年),、晉(公元265年—420年),在官宦和貴族的宴會上,,為了活躍氣氛,、聯(lián)絡感情,、增進友誼,盛行一種交誼性的邀請舞,,名叫“以舞相屬”,。

  在宴會上,一般是主人在宴會進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請另外一個人繼續(xù)跳下去。第二個人跳完以后,,再邀請另外一個人接著跳,,如此循環(huán)相接。被邀請人必須起舞回報,,如果被邀請人拒絕起舞,,則被認為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是對邀請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還流行一種交誼舞名叫“打令”,,是在貴族宴會上行酒令時跳的習俗舞蹈,。



中國的宮廷舞蹈

  歷代皇宮用于祭祀,、禮儀、歌頌皇帝功德和宴會上演出的舞蹈,,統(tǒng)稱為宮廷舞蹈,。

  宮廷舞蹈經(jīng)過宮廷藝人的加工創(chuàng)新,很有藝術性,,技藝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這種舞蹈的陣容多是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很具有欣賞性。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宮廷舞蹈有:唐代歌頌李世民的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樂》,,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盤舞》,,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巴渝舞》,有著異域風情的《胡騰舞》,,華麗飄逸的《霓裳羽衣舞》等,。



幽幽高臺銅雀伎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中國整個社會已進入了封建社會,,但是樂伎卻仍然處于奴隸的地位,,任人生殺爭奪,沒有起碼的人身自由,。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末年,,曹操在鄴城(今河北臨璋縣西南)修建了一個高高的舞臺,,命名“銅雀臺”,臺上養(yǎng)有專供侍宴觀賞的樂舞伎,。曹操死后,,這些伎人就遵照遺命,被幽鎖在銅雀臺上,,每月的初一,、十五還要向曹操的靈位呈歌獻舞。風華正茂的妙齡少女卻陪伴亡靈消磨青春,,虛度一生,,高臺沉沉,悲風習習,,其生不如死的苦況是可想而知的,。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詩歌中有不少詠銅雀伎的篇章,其中有朱放的一首《銅雀伎》這樣寫道:“恨唱歌聲咽,,愁飛舞袖正;西陵日欲暮,,是妾斷腸時?!币馑际?,歌聲嗚咽,唱不盡無限怨屈恨,,舞袖沉沉,,凝聚著滿懷愁緒。暮色籠罩著西陵,,那就是伎人們悲傷欲絕的時分,。



唐代的宮廷舞者——楊玉環(huán)

  楊玉環(huán)是中國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天生麗質,,貌若天仙,。她從小受到良好的藝術方面的教育,會演奏很多樂器,,尤為擅長歌舞表演,,有著極高的舞蹈技藝,可以說是個優(yōu)秀的舞蹈家,。后來,,被選入宮中,唐明皇非常疼愛她,,封她為貴妃,。

  楊玉環(huán)很會表演《胡旋舞》,更擅長表演唐明皇作的《霓裳羽衣舞》,。大詩人白居易后來曾用詩來描述楊玉環(huán)這段舞蹈留給他的印象:“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裙時云欲生,?!?/p>

  由于楊貴妃生得漂亮,又擅長歌舞表演,,是當時不可多得的美人,。因此,唐明皇格外寵愛她,,自從楊玉環(huán)入宮,,與她如漆似膠形影不離,終日歌舞升平,。每當牡丹花盛開的時候,,楊貴妃邊飲邊舞,醉意朦朧,,飄飄欲仙,,引得唐明皇親自吹簫為她伴奏,二人朝朝暮暮長相廝守,。

  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唐明皇整日花前月下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使得奸臣當?shù)?,在“安史之亂”時,,被迫將楊玉環(huán)這一絕代佳人處死,。



“巫”與“舞”的關系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從中國古代甲骨文中考證出,“巫”和“舞”是一回事,。甚至還有的學者認為,,古老的“巫”字就是兩個人相對翩翩起舞的形象。

  巫舞是一種古代巫覡祭祀活動中舞蹈的總稱,。過去在祭祀活動中,,通常是以舞蹈為重要的手段,因為舞蹈形象鮮明,,具有直觀的震撼力,,而且很美,可以起到其他手段起不到的作用,。

  在古代,,“巫”是由氏族的領袖們兼任的,。比如,傳說中的大禹,,不僅僅是一位善于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大巫。他因為治水辛勞,,兩腿落下毛病,,走起路來邁不開步子,只能用小碎步一點點地往前挪,。大禹這種步伐久而久之被后世稱為“禹步”,,運用的范圍很廣,既是道士布法的一種步伐,,也是巫覡求神的舞步,。

  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祭祀的活動,也都有巫舞的存在,。比如,,楚國祭神的大型歌舞《九歌》中就是巫覡扮演神的形象,身穿彩衣并佩帶美玉,,手持長劍翩翩起舞,。

  由于巫舞跳起來的難度很大,技藝高超,,一般人不能為之,,加之跳巫舞的人不但善舞,而且貌美,,因此很能吸引,、迷惑他人。由于“巫”和“舞”是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所以巫的“降神”手段主要是舞蹈,。



中國的佛教舞蹈

  人間不能沒有歌舞,,極樂世界也少不了樂舞。在中國,,佛教是東漢初年(公元一世紀)由印度經(jīng)西域傳到中原地區(qū)的,,不但百姓盛行信佛,連皇帝也很信奉佛教,。

  當時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群眾聚集娛樂的場所。音樂舞蹈既是祭祀儀式的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傳手段之一,。在一些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中,,有著十分精妙的伎樂,這到北魏時期(公元220年—265年)是處處可見的,。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佛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薩蠻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唐代燕樂及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帶佛教色彩或者直接來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時期(公元581年—907年)著名的宮廷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天竺舞》就具有非常濃厚的佛教色彩;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濃厚的佛教特色,。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的《風迎仙樂隊》,、《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有濃郁的佛教色彩。

  蒙古人本來就信奉佛教(藏傳佛教),,因此元朝(公元1279年—1368年)的宮廷雅舞,,也有濃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從許多歷史資料看,,這個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樣,非常優(yōu)美,。

  在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兩代的佛教舞蹈中,,有明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驚鴻的《觀音舞》聞名于世。另有清末宮廷舞蹈家裕容齡自編自演的獨舞《觀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頭戴象征佛光的珠環(huán),,坐在蓮臺之上的觀音菩薩形象。



著名的宮廷舞蹈——《秦王破陣樂》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舞蹈《秦王破陣樂》,,原來是一首歌頌唐王李世民赫赫戰(zhàn)功的戰(zhàn)歌,。它流行在士兵當中,大家因崇拜李世民的勇敢,,廣為傳唱,。

  李世民登基后,,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jīng)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和整理,成了一臺宏大,、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并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里,,氣勢雄渾,,感天動地。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


佛教文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佛教文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非常大,尤為深遠的一項貢獻是,,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大量的石窟舞蹈形象,,這是中國藝術的寶貴遺產(chǎn)。

  石窟藝術是南北朝時期隨佛教東傳而興起來的,,首先在絲綢之路的西端出現(xiàn),,由西而東,從西域發(fā)展到中原,,沿路留下了眾多的石窟寺,。在這些石窟里的壁畫和雕刻中,樂舞的形象幾乎是處處可見,。

  人間是不能沒有歌舞的,,“極樂世界”當然就更少不了音樂和舞蹈。佛說,,在極樂世界里時時都響徹著“天樂”,。佛和菩薩都需要有香花和伎樂的供養(yǎng),因而在竭力表現(xiàn)佛國極樂美景的洞窟壁畫和雕刻中,,就少不了樂舞的場面,。洞窟中有著依據(jù)佛經(jīng)傳說中的專職“樂神”——“緊那羅”、“乾闥婆”為形象塑造的飛天,、天官伎樂,,還刻畫了不少歌舞表演的情景,它們和人間的演出如出一轍,。


中國歷史上的舞蹈名伶——公孫大娘 

  盛唐(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國舞蹈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樂伎舞蹈的全盛時期,能歌善舞的樂伎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宮廷有宮伎,、軍營有軍伎,、官府有官技、私家有私伎,。當時的蓄伎之風非常盛行,,多者成百上千,少的也有數(shù)人或數(shù)十人,,象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家居還養(yǎng)有家伎小蠻、樊素、紅萼,、紫房等人,。

  唐代著名的舞人——公孫大娘可以算是獨樹一幟,大詩人杜甫在描寫公孫大娘起舞時,,極盡繪聲繪色:“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鑊如羿身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祥,。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币馑际钦f,,以前有佳人公孫氏,她跳起《劍器》舞轟動四方,。圍觀的人山人海,,個個神色惶惶,天地也為之變色,。耀眼的劍光象是后羿(上古傳說中的射日英雄)把九個太陽射落下來,,身形矯健如天神駕著游龍在天上翱翔。開始時象收束起震動的雷霆,,結束時就象平靜的江海凝住了波光……”

  詩人以神來之筆,,通過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比擬,寫出了公孫大娘舞劍器時青山低頭,、風云變色,、矯如龍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氣勢,。這首詩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堪稱唐代詠舞詩中的雙壁,。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明珠 

  中國的石窟藝術寶藏數(shù)不勝數(shù),龍門石窟,、云崗石窟,、新疆古龜茲石窟群、克孜爾石窟等等,,都保存著許多無價的藝術瑰寶,。而敦煌莫高窟以其藏品之多和規(guī)模之大,被稱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公元4世紀中葉),延續(xù)的時間很長,,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還有人在這里修窟,。據(jù)統(tǒng)計,莫高窟現(xiàn)存彩塑2400余尊,,壁畫約45000平方米,,薈萃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堪稱世界級的藝術寶庫,。其中,,樂舞的形象自成體系,自北魏(公元384年—534年)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均有樂舞形象留存,。從中可以看出各個時代樂舞不同的神采風貌,、豐富的內(nèi)容和優(yōu)美的藝術造型,這些都是舞蹈史上罕見的史料寶藏,。

  石窟舞蹈藝術來自人間,,升華于佛國凈土,又復歸人間,。出入之間更多了一點幻覺,、一份憧憬,使它能更集中地反映中華民族對藝術美的理想和追求,。


話說獅子舞 

  在中國,,最大眾化的民俗舞蹈,莫過于獅子舞了,。獅子是百獸之王,,在我國傳統(tǒng)習俗當中一直把獅子作為一種吉祥物,認為獅子可以去惡呈祥,、除災保平安,。人們把獅子打扮得五彩斑斕,即威猛又可愛,,以此求得它的保佑,,人畜安康。

  中國舞獅子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見于文字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在唐朝時期(公元618年—907年),獅子舞已被引入宮中,,成為“燕樂”很重要的一部分,。表演時會有140個人的合唱隊,高唱“太平樂”以襯托氣氛,,其宏大規(guī)??梢娨话?。

  獅子舞分為兩類:文獅、武獅,。文獅子一般是戲耍性的,,擅長表演各種風趣喜人的動作,比如撓癢癢,、舔毛,、抓耳撓腮、打滾,、跳躍,、戲球等等。武獅子則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過蹺蹺板,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樁這樣的高難動作,。

  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獅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著不同風格的獅子舞,,從南到北,遠至西藏,。新中國成立以后,,歌舞團、雜技團都把舞獅子作為傳統(tǒng)節(jié)目來演出,,并根據(jù)各行各業(yè)不同的特長進行加工整理,,成為中國舞蹈、雜技中的一個亮點,。1953年,,中國的獅子舞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lián)歡節(jié)上榮獲集體舞一等獎。


中國舞劇藝術的起源 

  中國的舞蹈史,,在可以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還尚未見到有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但是,,本身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著名的《大舞》(中國第一部大型有情節(jié)性的歌舞)就是綜合了舞、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xiàn)武王滅商這樣一個歷史事件情節(jié)的大型歌舞。此后,,又出現(xiàn)了《九歌》(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祭神樂歌),,具有更強烈的舞劇因素,。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舞劇需要有較高的經(jīng)濟投入,,要有相對穩(wěn)定的龐大專業(yè)演員隊伍和現(xiàn)代化裝置的劇場,。此外,舞劇藝術是舞蹈發(fā)展到相當高度的產(chǎn)物,,直到20世紀初葉,,中國的舞蹈也還未成熟到足以產(chǎn)生綜合性的舞劇藝術。中國舞劇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外來藝術”的引進,。

  中國舞劇這門新興藝術的真正發(fā)展,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建國初期,,著名的戲劇家、舞蹈家,、音樂家,、舞臺美術設計家們通力合作,推出了一部由著名舞蹈家戴愛蓮主演的大型舞劇《和平鴿》,,這才是中國舞劇的開始,。


中國人喜歡舞“龍” 

  中華民族在世界上人口最多,世界上所有華人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jié)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場合,,都有舞“龍”的習俗,,因為“龍”是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

  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shù)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雜記里就記載著人們?yōu)榱似碛甓泶└魃室?,舞起各色大龍的壯觀場面,。漸漸舞“龍”成為人們表達良好祝愿,、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泄著歡快的情緒。

  全國的龍舞有上百種,,經(jīng)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fā)展,,表現(xiàn)形式可謂奇光異彩。龍舞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有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有數(shù)十盞云燈相隨,因此多在夜里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耍龍燈時,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云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云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激勵人們的情緒,,給人以振奮和鼓舞。因此,,舞“龍”成為維系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戰(zhàn)天斗地、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氣概,。


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舞者——西施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也是人們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計的主角,,但是大家并不一定知道西施同時還是歷史上著名的舞蹈家。

  西施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著名的宮廷舞蹈家,,越王勾踐為了顛覆吳國的政權,,設計把美麗的西施姑娘當作禮物送給了吳王夫差。吳王首先為西施的美貌所傾倒,,當知道西施擅長舞蹈時,,便命人將御花園一條長廊的地下挖空,然后放進大缸(如同現(xiàn)代的共鳴箱),,上面再鋪好漂亮的木板,。西施在裙邊綴滿了小巧的鈴鐺,,穿上木屐,,每當她用木屐在地板上跺步時,腳下就會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叮叮塔塔”的回聲,,裙邊的小鈴鐺也會跟著響起“叮叮鐺鐺”的清脆悅耳聲響,,加上她的美貌和優(yōu)美舞姿,迷倒了吳王,。吳王擁著美人,,把西施跳的舞蹈稱為“響屐舞”,并把這個長廊命為“響屐廊”,。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也成為一個事例,吳王終于因為美人而舍了江山,。


中國舞蹈中“鼓”和“舞”有著不解之緣 

  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舞蹈當中,,“鼓”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們把鼓聲與雷聲相比,,認為鼓聲可以把雨水引來,并認為鼓聲有利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因此,,在遠古時期人們的舞蹈中,鼓就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

  根據(jù)《周易》“鼓之舞之以敬神”的記載推斷,,當時的鼓舞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形式,而是升華為激勵人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因此幾千年來,上祭祖先神靈,,下娛平民百姓,,“鼓”舞越演越烈,。“鼓”舞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用處極多,,比如祭祀祖先、干旱求雨,、消災驅邪,、鼓舞士氣以及慶祝豐收等等。

  “鼓”舞不但漢族有,,少數(shù)民族也很盛行,,例如古老的佤族、苗族木鼓舞,,壯族,、瑤族的陶鼓舞,苗族,、瑤族,、布依族的銅鼓舞,朝鮮族的長鼓舞,,甘肅蘭州的太平鼓,,山西臨汾的“威風鑼鼓”,以及陜北的安塞腰鼓,、晉南的花鼓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人們把自己的身心與鼓融到了一體,,充分顯示了“鼓”在人們生活,、舞蹈中的重要意義。在任何一種形式的慶典活動中,,歌之,、舞之,“鼓”卻是永遠少不了的,。


“跳大神”——巫師的舞蹈 

  薩滿是指薩滿教的巫師,,薩滿舞也就是巫師在祈神、祭禮,、祛邪,、治病等活動中所表演的舞蹈。古代中國北方民族曾盛行過這種巫舞,。

  滿族稱薩滿舞為“跳家神”或“燒旗香”,。表演時,薩滿腰間系著長鈴,手持抓鼓或單鼓,,在擊鼓擺鈴聲中,,請各路神靈。請來神靈后(俗稱“神附體”),,即模擬所請之神的特征,,作各路神靈的表演。比如,,請來“鷹神”,,要擬鷹飛舞,啄食供品;請來“虎神”,,要竄跳,,撲抓;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氣氛中舞耍點燃的香火,表示已請來“金蒼之神”,。

  蒙古族稱薩滿舞為“博”,、“博舞”。薩滿的神帽上有鷹的飾物,,身穿帶有飄帶的裙,,腰里系著9面銅鏡,用以顯示其神威,、法力。表演的時候,,法器用單面鼓,,一名薩滿為主,另外兩名薩滿為他擊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鳥獸與各種精靈的動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轉”。

  這就是“薩滿舞”,,俗稱“跳大神”,。


中國原始舞蹈的最早形象 

  1973年秋天,考古學家在中國西部青海大通縣孫家寨發(fā)掘出一個舞蹈彩紋陶盆,,它為我們展示了大約5000年前舞蹈藝術的直觀形象,。

  這一件彩陶盆出土于馬家窯類型的墓葬之中,彩畫陶盆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紋位于陶盆內(nèi)壁的上部,,一共描繪了15個跳舞的人物,這些人分成三組,,組與組之間用弧線相隔,。每組的五個人手牽著手共舞,統(tǒng)一的服飾,統(tǒng)一的動作,,連頭上辮子甩的方向都一致,,尾飾也都統(tǒng)一朝著一個方向,這說明跳舞人的動作,、節(jié)奏,、韻律都是統(tǒng)一的。雖然畫面上沒有樂手,,表現(xiàn)不出音樂,,但是從舞蹈的畫面上可以看出,這種統(tǒng)一的動作,、整齊的隊形,、相同的服飾,很可能是一種特定場合的傳統(tǒng)樂舞,。

  這件彩陶盆出土之后,,又在其他地方陸續(xù)出土了幾件飾有舞蹈紋的彩陶器。


中國宮廷舞蹈——雅樂舞蹈 

  中國舞蹈在走出蠻荒,,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初年即制定了雅樂體系,,這是中國樂舞文化的一個里程碑,。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部分樂舞就是“雅樂”,、“雅舞”,它們一直是中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始終居于正統(tǒng)地位,。

  雅樂舞蹈的主要內(nèi)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有黃帝的《云門》、堯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武王的《大武》,。六大舞又分為“文”、“武”兩類,,前四舞屬于文舞,,后兩舞屬于“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稱“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稱“干戚舞”,。這兩種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關,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0 秒   
 
背景音樂:約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