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與道教的創(chuàng)立
發(fā)布日期:2008-11-26 作者: 編輯:wuwx 來源:中國遺產(chǎn)網(wǎng)
天師道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并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道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手段,,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于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于龍虎山,于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他是道教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祖籍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于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浙江天目山,漢留候張良九世玄孫,。少入太學(xué),,7歲讀道教德經(jīng),十余遍而達其旨,,咸通天文,、地理,、五經(jīng),通習(xí)墳典,,所覽無遺,,從學(xué)者千余人。天目山南30里,,西北80里,,皆有他講學(xué)之所。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他26歲,,任巴郡江州令(在今四川重慶),但他素喜黃老清靜養(yǎng)身之道,,認為當(dāng)官“無益于年命”,從而棄官隱修長生之道,。漢章帝,、和帝時隱居洛陽北邙山等地,修煉氣功,。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征為博士,稱疾不起,;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征為太博,封冀縣侯,,三詔不就,。次年,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他已57歲,,攜弟子王長游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保唇髻F溪龍虎山,因“丹成而龍虎現(xiàn)”,,故改甸為龍虎山)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jīng)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jīng)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30余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xué)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xí)升臺”,、“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歷歷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斗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笨梢娝菚r的道學(xué)功底已經(jīng)相當(dāng)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么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對創(chuàng)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zāi)厄所困”,,他要繼續(xù)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后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巴蜀,、陜西等地。他收徒設(shè)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漢時一斗等于現(xiàn)在二升,五斗即等于現(xiàn)在一斗),,“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經(jīng)》,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皾h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自此功成道著分領(lǐng)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shù)萬,,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帶。東漢恒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云臺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chuàng)立以來,歷為道教所尊,,認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tǒng)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tǒng)歸龍虎山,遂統(tǒng)稱為正一道,,以區(qū)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
關(guān)于張陵創(chuàng)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shù),?;蜃苑Q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shù)萬,即立祭酒,,分領(lǐng)其戶,,有如長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