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根據中醫(yī)藥理論,,提出致瘀療法是中醫(yī)的治法之一,,論述了血稀證的存在,并對致瘀療法的應用前景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1. 致瘀療法為中醫(yī)的治法之一 在中醫(yī)藥的理論與實踐中,,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構成了中醫(yī)藥的完整理論與實踐體系,,陰陽學說是其對立統(tǒng)一的總體概括,。 在證候的分類中:有表證,也有里證,;有虛證,,也有實證;有寒證,,也有熱證,。在治療大法中:有清法,也有溫法,;有消法,,也有補法;有“活血化瘀”的治法,,必然還有“致瘀”的治法,。在藥物中:有化濕藥,也有潤燥藥,;有補藥,,也有瀉藥;有“化瘀藥”,,也應當有“致瘀藥”[ 1 ],。 在此,,我們認為“致瘀療法”和“化瘀療法”,構成了中醫(yī)藥理論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體,,他發(fā)展和補充了中醫(yī)藥理論體系,,尤其是“血證”理論,在臨床中有潛在的運用價值,,有待開發(fā)利用,。 目前現代醫(yī)學運用活血化瘀法已引申到其各個臨床學科,實驗表明,,活血化瘀藥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他使高粘滯血癥恢復到正常的“濃、粘,、凝,、聚”狀態(tài);并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側枝循環(huán)形成,,改善臟腑組織器官的血氧供給,,從而恢復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在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運用中尤為常見,。 但是我們也可看到臨床上有一些低粘滯血癥患者[ 2 ],他需要升高血液的粘滯度,,使血液恢復到正常的“濃,、粘、凝,、聚”生理狀態(tài),。這在一些血液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水腫等患者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是否是致瘀療法的適應癥呢,? 現代醫(yī)學運用介入療法治療腫瘤,如:利用栓塞劑,,栓塞腫瘤局部的血管,,導致其腫瘤周圍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瘀滯,從而阻斷其血氧供給,,使其腫瘤組織缺血壞死,,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還有利用“血管抑制因子”,,抑制腫瘤血管的新生,,從而阻斷腫瘤的血氧供給,,達到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這一切都和“活血化瘀”的促進血管新生及側枝循環(huán)形成,,改善臟腑組織器官血氧供給的作用機理是相反的,。這是否符合“致瘀”療法的概念呢? 活血化瘀是中醫(yī)最早提出并運用于臨床的,,在現代醫(yī)學中得到了發(fā)揮運用。目前類似于致瘀療法已在現代醫(yī)學運用中初露頭角,,我們中醫(yī)又該怎樣對待呢,? 目前已有人用益氣養(yǎng)陰解毒方和益氣養(yǎng)陰方[ 3 ] [4 ],觀察對肺癌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影響,,其結果表明:經治療后,,它能通過降低血管形成因子血清水平,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達到延緩腫瘤生長和轉移的目的,。這一事例說明“致瘀療法”確實存在于中醫(yī)的治療大法中,值得認真探討,。 既然“致瘀療法”存在于中醫(yī)的治療大法中,,哪么它治療的對應證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它治療的對應證應該是“血稀證”[ 5 ],。 1 . 血稀證是中醫(yī)的證候之一 2. 1 血的產生:《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薄鹅`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笨芍獊碓从谒戎?,為中焦及營氣所化,化而為血,通過脾胃的生化輸布,,注之于脈,。 2. 2血的功用:《靈樞?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筋骨,利關節(jié)也”,?!峨y經·二十二難》日:“血主濡之”,,他告訴我們:心主血脈,血循行于脈中,,周流不息,,濡養(yǎng)周身。概括了血對人體的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 2. 3血證的病理表現:《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曰:“夫血猶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則無壅決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榮,、經,、府、俞,,外不為四氣所傷,,內不為七情所郁,自然順適,,萬一微爽節(jié)宣,,必至壅閉,故血不得循經流注,,榮養(yǎng)百脈,,或注或散,或下而亡返,,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此說明了,,血液循行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營血為病,,則會產生各種諸證。 2. 4血稀證概念 正常的血液不稀不稠,不快不慢,,流速恒定,,能正常承載營氣和水谷精微物質在脈管里循環(huán)流注而濡養(yǎng)全身。如果陰陽失調,,造成血液稀?。ㄓ行纬煞譁p少)營血虧虛,導致頭昏,、乏力,、心慌、心悸,、面色無華等,;或血液滑數,一晃而過,,不能推陳致新,難以裝卸精微物質和代謝產物,,精微物質不能裝卸,,則機體失養(yǎng);代謝毒物不能排泄,,則機體會受到邪毒侵害,,導致心慌、心悸或神志不清,、嗜睡,、脈促等;或血液不循經脈運行,,溢于或滲于體外,;或血液難以聚集、堵塞修復破損之血脈,,以致出血不止,,皆能使其負載營氣、精髓的能力下降,,使肢體臟腑器官的濡養(yǎng)得不到充足的養(yǎng)料,,其功能活動就要受到影響。這種病理性的血證,,我們暫稱為血稀證 [ 5 ],。 2. 5血稀證的臨床表現 血稀證的表現主要分為:出血,、血虛、血熱,、水腫、虛損,。五者的病因病理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如:血熱既是動血而出血的病因;出血也可是血虛的病因,。 2. 5. 1出血:正常情況下,,血液循行于脈中,若脈絡受傷,,血液不循常道,,溢于或滲于體外;或營血陰陽失調,,使血液難以聚集,、堵塞修復破損之血脈,以致出血不止,。脈絡受傷的出血,,由于血的功能正常,如果破損不大,,可以自行止血,,不必特殊治療;而營血功能失常,,其聚集,、堵塞修復破損之血脈的功能減弱,或肌膚血管破損較大,,則由于其無法自行止血,,則需用“致瘀法”來治療,加強營血的凝聚功能而止血,。 2. 5. 2血虛:主要為失血過多或生血不足兩個方面,。如便血、吐血及外傷性失血等,,血失過多,,新血來不及生成;或脾胃虛弱,,水谷之精微化生營血的功能減弱,;以及久病不愈,營血消耗過多,,使營血虛空(有形成分減少或不足),,而使營血的濡養(yǎng)功能受損,造成臟腑百脈失養(yǎng),,產生諸證,,我們則可用“致瘀法”補充營血,恢復營血的濡養(yǎng)功能。 2. 5. 3 血熱 熱邪侵入營血,,熱盛動血,,致迫血妄行,導致出血諸癥,;邪熱煎熬營血,,耗精傷血,出現血虧精傷等癥,;心主血藏神,,邪熱傷及營血,神明受到侵害,,??沙霈F神志方面的癥狀。治療則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剽悍者,,按而收之”,,以及《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用涼血致瘀法,,安撫血脈。 2. 5. 4水腫 邪困于脾,,脾失運化,則水濕內停,;或腎虛,,水無所主而妄行;或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至水濕泛濫。 津液與血,,都為液體,,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液充足則,,血液充盈,,而血液環(huán)流不息。津液使血液充盈,,并濡養(yǎng)和滑利血脈,,而血液環(huán)流不息。故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八胗诮洠溲顺伞保ā镀⑽刚摗び盟幰思烧摗罚?。說明了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輸布于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不斷地滲入孫絡,,成為血液的組成成分。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說,。血與津液均是周流于全身的液態(tài)物質,不僅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在運行輸布過程中相輔相成,,血中的一部分,如滲出脈外,,就成為津液,。互相交會,,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與血原并行而不悖” (《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 在病理情況下,,血和津液亦多相互影響?!鹅`樞·營衛(wèi)生會》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說。失血過多時,,則脈外之津液,,可滲注于脈中,以補償脈內血液容量之不足,;與此同時,,如水濕泛濫,潴留體內,,由于脈外之津液過多,,大量滲注于脈內,,則又可浠釋營血,使營血的有形成分相對不足,,影響營血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肢體浮腫,面色蒼白,,身倦乏力,,舌質淡,脈沉濡等,。這類似于西醫(yī)對于水腫患者,有時用補益法,,選擇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治療肝硬化或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水腫以及用于腦水腫的脫水治療,。 2. 5. 5 虛損 邪犯于人,致正氣虛損,;氣血耗散,,又能使邪氣擴散。如惡性腫瘤,,屬于中醫(yī)的積,、聚、癥瘕,,又稱為石瘕,、石疽、孔巖,、石癭,、腎巖、石疔等,,是有形之腫塊?!鹅`樞·百病始生篇》說:“壯人無積,,虛則有之”?!吨T病源候論》曰:“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臟腑之氣所為也”。 《醫(yī)宗必讀·積聚篇》曰:“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指出了癌癥的產生,,多發(fā)生在正虛的基礎上,。而癌癥的發(fā)展,又進一步耗傷人體正氣,,使臟腑氣血失調,,同時又產生病理性的水濕痰結、氣滯血瘀等,,他與正虛并存,,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癌癥難于治愈,。腫瘤雖然表現在局部,但是和整體情況的虛弱有必然的關系,,以正氣不足為主,,是全身虛而局部屬實的病變,因此虛損是癌癥的病因之一,。 臨床則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的:“散者收之” 以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其剽悍者,,按而收之”,采用具有收斂,、固澀,、收攝扶正等作用的藥物,以治療正氣(包括氣,、血,、精、津等)的消耗,、散失,,防止癌毒侵襲擴散、轉移,。因此固攝扶正法對正氣及癌毒的雙重作用下,,正氣的耗散趨勢得到抑制,正氣得以提升,,使之抗癌,、固攝癌毒的能力增強,癌毒的擴散轉移趨勢也同時受到抑制,。 2.6 血稀證的診斷 2.6. 1 臨床癥狀 出血,;水腫;腫塊(惡性腫瘤),;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短,形體消瘦,;壯熱,、口干、斑疹隱隱,、神識不清,、譫語等。 2.6.2 舌診和脈診 舌質淡或舌質紅降,;脈沉,、細、浮,、散大,、細數或弦數 2.6.3 理化檢查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血小板減少,;血流變顯示:血粘度降低,;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時間延長,。 2.6.4 說明:有臨床癥狀的一種以及舌診和脈診,,或者加上理化檢查的一種,可作出診斷,。 2.7血稀證的病因病機 2.7.1外感六淫 外感風熱溫邪,,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傷血動血,;傷及上部脈絡,則引起咳血,、吐血,;損傷下部脈絡,則引起尿血,、便血,。傷及肌膚脈絡,則斑疹隱隱,;或飲酒、過食辛燥之品,,燥熱蘊積于胃腸,,郁熱化火,擾動血絡,;也有外邪損傷脾胃,,脾不生血或統(tǒng)血,,而出現血稀證。 風邪外襲,,內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調,不能通調水道而至水濕潴留,,發(fā)為水腫,。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潴留體內,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濕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濕郁化熱,濕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體內,,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2.7.2 正氣不足 因勞倦過度,,脾氣受損,而至脾虛不統(tǒng)血,,氣虛不能攝血,,出現嘔血、便血,;也有久熱久病,,傷及腎陰,,相火妄動,迫血妄行,,產生尿血等證,。或由于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而致出血諸證。 以及久病傷及后天脾胃,,水谷不化,,精微不成,新血無以化生,,而至血稀證,。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潴留體內,而成水腫,。也有生育不節(jié),,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體內,而成水腫,。 《靈樞?百病始生篇》說:“壯人無積,,虛則有之?!薄吨T病源候論》曰:“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臟腑之氣所為也。”指出了癌癥的產生,,多發(fā)在正虛的基礎上。而癌癥的發(fā)展,,進一步耗傷正氣,,使臟腑氣血失調,同時又產生一些病理性的痰結,、濕聚,、氣阻、血瘀等,,他與正虛并存,,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癌癥不易治愈,。隨著病情的進展癌毒不斷地耗散人體正氣,則正虛證候不斷加重,,導致正氣外抗和內固癌毒的能力下降,,繼而發(fā)生癌毒的擴散。 2.7.3 情志所傷 《醫(yī)學入門》指出:“內傷七情,,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志傷腎,,皆能動血?!闭f明了 情志過極,,憂思惱怒過度,可致氣血逆亂,,肝氣郁結化火,,肝火上逆犯肺 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損傷胃絡,則引起嘔血,。情志不暢,,氣機失于條達,以致肝氣郁結,久則氣滯血瘀,;或橫逆而犯脾胃,,致運化失常,水濕停留,。氣機不的條達,,則郁結積滯不通,導致癥瘕痞塊,。 2.8血稀證的治療 對于血稀證,,我們提出用“致瘀療法” 。用“致瘀療法”就要用到致瘀方藥,。 3 致瘀方藥概念 凡能使滑數或溢于脈外之血歸于常速(道)或使稀薄之血液得以恢復正常粘稠的一類方藥,可視為致瘀方藥,。如果使用不當,則又能使血行不暢,受阻或瘀積于經脈和器官之內或外,成為病理性血瘀證。從現代實驗的角度來說:凡能使血管收縮,血小板聚集,凝血時間縮短,促使血液凝固或濃縮粘稠或增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的藥物,可作為致瘀方藥,。但不包括既有上述作用,又具有化瘀作用(即雙向調節(jié)作用)的藥,如:三七,、蒲黃等[ 6 ]。故我們認為人體內血液的病理,、生理有三種存在形式:血稀,正常血液,瘀血,。前后二種皆為病理性血證。 4 致瘀方藥作用機理 4.1中醫(yī)藥機理 4.1.1 收斂固澀 一些具有酸澀之味的藥,有不同程度的收斂性,能固攝氣血津液,可用于血行過度滑利不循常道,或其它原因溢于脈外的出血性諸癥,。它能引導血歸常道或促使血液凝固產生血栓而止血,。本草類書中也常常提醒人們在使用收斂固澀之藥時,有瘀血癥狀者應慎用,這也說明了它確有致瘀的作用,如:白及等[ 1 ] [ 7] [ 8 ]。 4.1.2 補益稀薄之血 某些補益藥,可使血液稀薄(有形成分減少),負載功能低下者恢復正常,,如:人參,,可益氣生血。現代研究也認為,,人參能升高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使血液濃度升高,。但是補之不當,又能使氣滯血瘀。如:人參進補不妥,可致胸悶,、腹脹,、納減。此時可用理氣之品萊菔子來拮抗?,F代實驗中的纖維蛋白溶酶活性為指標,觀察活血藥,、益氣藥、益氣活血藥等對冠心病患者的療效,。結果:單純益氣藥(黨參,、黃芪、黃精)對纖溶酶活性有抑制的趨向,提示單純益氣藥可能具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 9 ],。 4.1.3 熱而寒之,安撫血脈,。溫熱之邪,易生風動血,使心脈疾速,迫血妄行。此時運用寒涼之品,清熱涼血,安撫血脈。因為寒主收引,它可使血脈歸于常速,。我們知道,因寒致瘀,也是血瘀證的病因之一,。所以,寒之過甚,又可致病理性血瘀證。 4.1..4 溫煦陽氣,鼓舞血脈虛寒之體,功能活力低下,運載精血能力不足,。使用溫補之品,可振奮血脈,增強機體的功能活力或(和)增補機體的精微物質,。如:鹿茸可用于精血不足,陽氣衰微者和沖任不固、腎陽虛損所致的崩漏失血,、陽痿等癥。它可以扶陽固陰,?!侗静菥V目》謂:“生精補髓,養(yǎng)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北绢愃幎鄿卦?/SPAN>,易耗氣傷津而助火,。使用不當,血液受熱煎熬而濃縮,致血行不暢,可成為病理性血瘀證。因熱致瘀,也是常見的血瘀證病因,。 4.1.5 攻逐水濕,濃縮血液當水濕泛濫,潴留體內時,因為津血是同源的,則往往造成血液被稀釋,如:水中毒癥,肝腎綜合征,就見有稀釋性低鈉血癥,并可見輕中度貧血;還有營養(yǎng)不良的水腫,低蛋白血癥水腫(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等,。在病情危重時往往要用攻逐水濕之藥,利尿消腫,能后才是針對病因治療。水濕被除,血液恢復至正常的濃度,其血脈才可以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使機體陰陽逐步恢復平衡,。 4 .2 從現代藥理實驗來看 4.2.1 產生血栓如:白及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其原理為使血細胞聚集,形成人工血栓[ 8 ],。 4. 2. 2 使微血管收縮和血小板數增加、聚集,,如:紫珠草能使出,、凝血時間縮短,其作用原理為使微血管收縮和血小板數增加而產生止血作用[ 8 ],。 4.2.3 促進血液凝固如:龍骨含有碳酸鈣,、磷酸鈣等鈣離子,吸收后能促進血液凝固[10 ];玉米須能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加速血液凝固[10 ]。 4.2.4 增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提高血液濃度如:人參,能升高血液中的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 4.2.5化瘀與致瘀是對立統(tǒng)一的治療法則,。“活血化瘀”能促進血管的新生和側枝循環(huán),,對治療缺血性疾病有良好療效,,這已得到實驗證實。哪么“致瘀”則能抑制血管新生及抑制側枝循環(huán),,它對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有積極的意義,。 總之[11]致瘀療法的作用是通過:收斂固澀;寒凝血脈,;溫煦營血,;利水燥濕;益氣壯陽補血等機理來完成。從現代醫(yī)學來看,,“致瘀藥”能抑制血管新生,,以及改變“低血粘度癥”,使之恢復血液正常的“濃,、粘,、凝、聚”的理化特性,,從而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使機體得到康復 5. 致瘀方藥的運用 致瘀方藥的運用, 根據上述原理,主要可應用于以下幾方面,。 5. 1 各種出血性疾病如,;紫珠、仙鶴草,、白及屬收斂止血藥,,本草書中也曾提及有瘀血證時,收斂止血藥應慎用,,這也說明其有止血留瘀的可能,。如果要加強致瘀藥的作用時,還可配合補氣藥(上述已提及到單純益氣藥,,可能具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益氣固攝,產生局部血栓,,即生理性血瘀而止血,。這對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出血治療,尤為重要。 5. 2 各種嚴重的水腫可選用利水藥,,將由于水濕潴留,,血容量增多而稀釋了的血液,通過利尿逐水,,使其濃縮,,達到恢復正常粘稠。但利之過甚,可使皮膚彈性降低,,皮膚粗糙,,也使血液過度粘稠而重濁,致運行不暢而成病理性血瘀證,。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原就有瘀血癥狀,應該注意配伍化瘀與致瘀雙向調節(jié)藥物同用[ 6 ],。 5. 3 血液中有形成分減少的疾病 如,;各種貧血,、低蛋白血癥、血小板減少癥,,常用益氣養(yǎng)血或補陰助陽之品,,它可增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使稀薄的血液恢復正常的粘稠性,,如,;人參,黨參,,阿膠可使低蛋白血癥患者的血漿蛋白含量明顯增加,,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增加。 5. 4 臨床中各種原因的“低粘滯血癥”也是致瘀方藥的適應癥,,運用致瘀方藥可使其恢復正常的血液粘滯度,。 5. 5 腫瘤疾病 各種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由于它局部血管生長迅速,,血運豐富,腫瘤生長及轉移較快,。中醫(yī)也認識到[ 12 ]:腫瘤的生長,、轉移,與絡脈的生成亢進有關,。也有研究認為[ 13 ]:在血瘀狀態(tài)下,,能一定程度的抑制原發(fā)腫瘤的生長及轉移。并提出對于有血管生成促進作用的藥要禁用或慎用,。因此可利用致瘀方藥,,抑制腫瘤血管的新生,減少腫瘤組織的血養(yǎng)供給,,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或者使腫瘤部位產生血栓栓塞,,或使腫瘤局部的血液粘稠度極度增高,,使之失去或減少其血液的供給,斷絕腫瘤的營養(yǎng)補充,,而使腫瘤產生壞死,,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臨床中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或支氣管擴張出血,,通過口服或肌注或靜脈給藥后,,可以選擇性地使出血局部的血管收縮,或使局部產生血栓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治療腫瘤何嘗不可以試用這種方法呢,?馮敢生等用白及栓塞肝動脈治療肝癌,,不僅無毒副作用,它能促進凝血,,而且能抗炎,、抗腫瘤,具有栓塞和化療作用,,治療后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14 ],。 5. 6 實驗動物模型的制作利用致瘀方藥產生血瘀證的動物模型,可為活血化瘀藥的實驗提供實驗途徑,。 6 致瘀方藥舉例 6. 1 目前常見的致瘀藥[ 1 ][ 15 ] 荊芥,、菊花、升麻,、側柏葉,、陳皮、玉米須,、阿膠,、赤石脂、烏藥,、艾葉,、小薊、大薊,、地榆,、槐花、苧麻根,、薺菜,、白茅花、地黃,、龍骨,、紫珠、仙鶴草,、白及,、花生衣等。 6. 2 已報道的致瘀劑[16 ] 云南白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膠艾四物湯、養(yǎng)陰方,、109B,、健脾益氣攝血方、益氣補腎活血法,、崩漏Ⅰ號方,、參茜固經沖劑等,。 6 . 3 現代醫(yī)學里的致瘀藥 如:糖皮質激素[ 17 ],維生素K,,6-氨基己酸,,抑肽酶,止血敏等,。 7致瘀方藥的禁忌證 臨床運用致瘀方藥時,,遇有血瘀癥狀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如,;血栓類疾病,,尤其不宜單獨使用,如必需使用也應謹慎而行,,最好配伍活血化瘀藥同用,,但也要適可而止,盡量避免副作用的發(fā)生,。 8.“致瘀療法”與“活血化瘀療法”的關系 在中醫(yī)藥學的學術體系中:有“活血化瘀”的治法,,也有“致瘀”的治法。有“化瘀藥”,,也有“致瘀藥”[ 1 ],。 “致瘀療法”和“化瘀療法”,他們相輔相成,,構成了傳統(tǒng)中醫(yī)血證理論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體,,他發(fā)展和補充了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理論體系,, 9.現狀及其運用價值,。 目前學術界對“致瘀療法”,研究極少,,文獻不多,。對于“低血粘度癥”者,有學者[ 18 ]認為,,其病證主要分布在:出血性中風,,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貧血,急性肝炎,,肝硬化的腹水,,尿毒癥,麻風病等中,,并將它歸為血瘀證中,,認為其應屬于離經之血的血瘀和久病入絡之血瘀或血虛夾血瘀,,但未提出具體治法。我們在慢性腎炎中歸納出了“低全血粘度癥”[ 2 ],,多屬脾腎陽虛,,未見實證,治療時在辨證論治的情況下,,扶正固本,,可以提高其全血粘度(致瘀療法),改善腎功能,。我們認為[ 5 ]致瘀方藥除能有止血作用外,,還能治療各種原因的水腫,以及各種原因的血液中有形成分減少的疾病對于腫瘤也有很好的運用前景,。有學者[19 ][ 20 ]在用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后遺癥中觀察到:給患者針刺后,,其體內的D-二聚體含量指標明顯升高,表明針刺促進了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產生,,說明了針刺有致瘀作用,,但是其過程是先致瘀,由血液高凝狀態(tài)激發(fā)機體活血,,活血的結果引起血栓的消除,,改善中風后遺癥。有人[ 14 ]用白及栓塞肝動脈治療肝癌,,不僅無毒副作用,,還能促進凝血、抗炎,、抗腫瘤,,具有栓塞和化療作用,治療后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有人運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益氣養(yǎng)陰解毒方(黃芪,、北沙參、天冬,、石見穿,、重樓、女貞子,、淫羊藿等)[ 3 ]以及益氣養(yǎng)陰方(黃芪,、北沙參、麥冬,、天冬,、石上柏、石見穿,、七葉一枝花,、栝萎皮,、魚腥草、山萸肉,、仙靈皮,、雞內金、谷芽,、麥芽)[4 ]治療肺癌,,其結果表明:治療后,通過降低血管形成因子血清水平,,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達到延緩腫瘤生長和轉移。還有人[ 21 ]根據癌毒擴散與正氣耗散是腫瘤轉移的根本病因和主要病機,,使用固澀藥可收斂癌毒,,固澀正氣,從而在腫瘤轉移中達到解毒扶正,,標本同治的作用,。其收斂固澀的機理與致瘀療法的機理是一致的。也有人使用乳腺Ⅱ號[22](生黃芪,、山慈菇,、太子參、枸杞,、莪術,、苡仁、淫羊藿,、當歸等)可以達到“養(yǎng)正積自除”的療效,,其機理是通過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發(fā)揮抑制腫瘤及抗轉移的作用。 目前認為血管平滑肌的異常增生在許多心血管疾病及病理性損傷,、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血管成形術后再狹窄中起重要作用,,現在大多數使用活血化瘀方法,但是其療效尚無有明顯的提高,,此時有人提出[ 23 ]采用“抑制血管增生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新的治療策略”,,致瘀療法恰好符合這一思路。對于其它的血管異常增生的疾病如: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管瘤等,致瘀療法也可嘗試使用,。 10.尚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目前對致瘀法的研討文獻不多,,對致瘀方藥的作用機理的研究還很浮淺,,主要是停留在血液流變學階段,對完整的運用中醫(yī)理論來討論尚嫌不夠,。而且對“血稀證”的概念還不十分準確,,尚無規(guī)范化的臨床診斷參考標準,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還不完整。從現在的研究方法來看,,主要是從血液的理化性質,,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入手來進行,這與上世紀70年代活血化瘀研究也是從血液流變學著手類似,。 目前活血化瘀的研究已經由單純的血液流變學(血液的理化性質)到研究血管壁的變化及促進新生血管生成和側枝循環(huán)形成相結合,。“致瘀療法”的探討今后也將朝這方面發(fā)展,,只是他研究的是與其相反的功能,。當然他不能離開中醫(yī)藥的理論指導。惡性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于新生血管的發(fā)育和生長活躍以及豐富的血液供應,,致瘀療法對此應該有其控制作用,,因為致瘀療法的機理之一,就是研究血液的理化性質和血管的變化,。從此角度來看,,致瘀療法對惡性腫瘤有著很好的運用前景,因此研究“致瘀”療法,,對開拓疑難病的治療有著很大的應用潛力,,他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藥學和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理論,尤其是中醫(yī)的血證理論,,值得中醫(yī)及中西結合界的關注,。[ 24 ]隨著有關研究的深入開展,還會進一步認識到一些藥物所具有的致瘀作用,,它的作用機理也將更加明確,,臨床運用也將更廣泛。
|
|
來自: 弦月流螢 > 《醫(yī)理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