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錯雜彈 ——淺說唐代三首描寫音樂的詩 文 / wdb888 序曲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音樂的時代……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描繪音樂之美的作品不少,天才的的藝術(shù)家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向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金碧輝煌,、光彩奇奪目的藝術(shù)境界。使這聽之有聲,、視之無形的音樂之美,,跨越時空的界限,流芳千古,、澤遺后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我們不妨在這一組宏偉的交響樂中擷取幾首,,再領(lǐng)略一下這其中的韻味,。 第一樂章: 琵琶聲中的出怨 ——白香山的江上琵琶 元和十年(815)六月,李師道派人前來主持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dāng)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雖然身非諫官,,但還是首先上書切諫,請求緝辦兇手,。結(jié)果遭到政敵的殘害,被貶為江司馬,。正如他自己所說:“妨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這次打擊給白居易的心靈留下了很深的創(chuàng)傷,。此詩作于被貶江州的次年秋,。詩人歷經(jīng)社會的殘酷和世態(tài)的炎涼后,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恰巧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琵琶女相遇,;聽了他很有感情的彈奏,壓抑已久的感情便奔涌而出,,譜寫了這一曲千古絕唱,。詩人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之感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琵琶女以抒發(fā)幽憤。進(jìn)而揭露了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現(xiàn)象,,表達(dá)了對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憤慨,。 《琵琶行》最為突出成就,在于對音樂的描寫,。作者是如何把難以捕捉的音樂形象借助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呢,?他運用了四種手法: 一是多方設(shè)喻。 用一連串比喻反復(fù)形容,,以表現(xiàn)琵琶曲中復(fù)雜,、細(xì)微的音響變化?!凹闭Z”喻大弦繁音粗節(jié),,“秋語”喻小弦的細(xì)碎綿密,珠落玉盤喻樂聲的和諧悅耳清脆怡人,,花下鶯語喻樂聲的流轉(zhuǎn)和宛,,冰下泉流喻樂聲的幽咽若凝。把美妙重復(fù)的旋律和節(jié)奏表現(xiàn)的鮮明可感,。 二是以聲傳情,。 把琵琶聲的變化與彈奏者和聽者的情感融為一體,聲情交融,。詩中,,那時而歡快流轉(zhuǎn),,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幽咽的音調(diào)中,,含蘊著琵琶女或歡樂或憂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而且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與聽者構(gòu)成感情交流的媒介,。演奏者曲中傳情,聽者聞曲動情,。構(gòu)成曲調(diào)中有情,、“傾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情”,、“滿座重聞皆掩泣”。卻讓人感到樂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象這樣,聲情結(jié)合,,以情繪聲,,不僅使所描寫的音樂更具藝術(shù)魅力,而且也有助于詩歌主題的深化,。 三是虛中見實,。 不但寫有聲,而且寫無聲,,“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都是無聲襯托有聲,用休止來強調(diào)樂曲的效果,。如果篆刻藝術(shù)的“計白以當(dāng)黑”,,戲曲藝術(shù)對舞臺的運用。這種虛中見實,,虛實相生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傳統(tǒng)特點,和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日來相照”有異曲同功之妙,。 四是巧用動詞。 運用準(zhǔn)確的動詞,表現(xiàn)演奏者純熟的指法中的“撥,、攏,、捻、抹,、挑“的動詞,,準(zhǔn)確的表現(xiàn)了琵琶女演奏動作的變化有度,把多變指法化為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琵琶女嫻望的彈奏技藝的印象,,更使音樂形象具體化。 白居易是位大詩人,,平生寫了三千多首詩,精于樂理,,對演奏技巧有獨特的體會,。他通曉琵琶、笙,、箏,、篳篥、琴,、箜篌等樂器,,對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都有研究。他特別喜歡演奏七弦琴,。他說過“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自弄還自罷,,亦不愛人聽”,。頗有點樂此不疲。在寫《琵琶行》之前,,就多次描寫過弦索樂的彈奏,。如“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xì)撼鈴”(《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暗谝坏诙宜魉鳎镲L(fēng)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冷冷,,夜鶴憶子籠中鳴?!保ā段逑覐棥罚?。這種描寫使人想起《琵琶行》那段最精彩的文字。此外如《聽李士良琵琶》、《琵琶》,、《聽琵琶伎彈略略》等,,都說明他接觸過琵琶演奏。佳句傳神,,絕非偶然,。因而寫出了極品《琵琶行》,這種對音樂形象的描寫,,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不只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文壇上,,都是十分杰出的,。所以方扶南的《李長吉詩集批注》說其為“摹寫聲音之至文”。 第二樂章: 琴聲中的潛意識 ——韓愈《聽穎師彈琴》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有一首著名的描寫音樂的詩“聽教師彈琴”,。此篇最能反映韓詩的風(fēng)格“奇崛險怪“,。這篇“摹寫聲音之至文”,曾引起過筆墨官司,文忠公(歐陽修)以為所非琴而為琵琶,,宋人蔡攸,、許彥周(《西清詩話》、《彥周詩話》)卻以為是琴詩,,并譽之曰:“退之深得其趣”,,“善琴者此數(shù)聲最難工”。 我們也認(rèn)為此篇的確為聽琴,,而且聽出了,、也描繪出了琴聲之妙。這琴聲中也傳達(dá)出了作者當(dāng)時的共鳴潛意識,。 我們不妨也來領(lǐng)略一番,。 琴聲響起來,卿卿我我,,思思怨怨如少年男女情話,,溫馨、柔美,,充滿面柔情蜜意,;繼爾劃然一響,變作男高音,,成了戰(zhàn)士進(jìn)行曲,;一隊隊勇士雄糾糾、氣昂昂奔赴戰(zhàn)場,;一會兒又變作廖闊天地間的柳絮,;接著又百鳥爭鳴,,朝鳳孤唱;最后又作攀登高峰,,手足并用,,步履維艱、分寸難上,;忽然失勢一落千丈,,琴聲戛然而止。似斷而非斷,,綿綿渺渺,,余音繞梁。 顯然,,作者先用一連的比喻(十句,、七個形象連喻)描繪琴聲的美妙的旋律。琴聲的變化節(jié)奏,,忽高忽底,,忽緩忽急,忽滑忽澀,、忽隱忽約盡在不言之中,。而其中更多的則是運用通感的手法,,化過耳即逝的琴聲為具體可感的形象,。這種連喻乃為韓愈的大開法門。如他的《南山》一口氣用了十一個新穎的比喻,。又如《 寄崔二十六立之》中“連年收科第,,若摘頷下髭”;《 啄燈花同候十一》中“黃金排金粟,,釵頭綴玉蟲”,;《鏡潭》“魚蝦不須避,只是照蛟龍”,。都是嘎嘎獨造二新奇之喻,,此篇亦然。 李白也寫過《聽蜀僧銳彈琴》,。全詩只用了三句,,二個形象,“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毕嘈沃拢粋€如工筆畫,,一個如山水畫,。濃的極有極致,淡的也恰到好處,,各有各的妙處,,未可軒輊。 這種以形喻聲的寫法,,在清末的《老殘游記》中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劉鶚筆下的白妞唱歌的聲調(diào)高到三四節(jié)后,人們仿佛看到攀登泰山的情景,,真是“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這段描繪可以看作“躋攀分寸不可上”的誘發(fā),,其藝術(shù)性,、生命力,由此可突窺一班,。 然而此僅一端,,韓詩的高妙之處,不僅在于寫出了琴聲之妙,,而且在于聽出了琴聲之妙,。作者感概萬千、起坐世態(tài),、淚濕衣裳,,“止之”不讓再彈,以免“冰炭置我腸”,,冷熱交加,,如何禁受。這一方面,,無疑是言過其實(有意夸張),,言其琴聲感人之深;另一方面,,作者從具體感受中,,烘托出性靈的共鳴。琴曲的主題也似乎傾訴了韓愈的心聲,,韓愈的生平,。因為詩人結(jié)合到他那個時代和他半生身世,政潮起伏,,宦海浮沉,。尤其是由琴聲想起他的被斥,、受貶、遠(yuǎn)謫,、準(zhǔn)備死……的過去的日子,。這不正是時代的投影在詩中的折射嗎?我們分明可以從作者的弦外之音中,,感到一種當(dāng)時心靈顫動的潛意識存在,。 這也許正是蘇軾掂出他的分量,定其為琴詩中最好的原因吧,。 第三樂章 : 箜篌聲中的神奇王國 ——李賀《李憑箜篌引》 詩鬼李賀不愧為苦吟詩人,。“暮衣斷碎趙越秋,,吟詩一夜東方白”,。他的《李憑箜篌引》,以別一各方式,,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神奇斑瀾的音樂王國,。其藝術(shù)性之高,遠(yuǎn)在他同時代的顧況的《李憑彈箜篌歌》,、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二首》之上,,前人亦稱之為“至文”并非過譽。 這首詩描繪音樂的出色成就,,不在于狀其內(nèi)容的豐厚,,旋律的優(yōu)美,節(jié)奏的明快,;而是以典喻樂,,通過各種神話傳說,,來描繪音樂的效果,;塑造了一個天上人間、神仙人物交織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把讀者帶入五光十色的神奇的音樂王國,。他這樣描寫箜篌的聲音:清脆如昆山玉碎,嘹亮如鳳鳴九天,,凄切如荷花泣露,,喜悅?cè)缦闾m含笑。這聲音使魚跳蛟舞,,連月宮里的吳質(zhì)也被感動的不能成眠,;倉穹被箜篌的聲音震破;女媧補天的碎石竟化作秋雨,。 雖然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化用了種種美麗動人的傳說,、故實來表現(xiàn)神奇的音樂境界。其以典喻樂的藝術(shù)成就有三: 一是暗用活用,。 這首詩以典喻樂,,靈活多樣,明用,、暗用連類不窮,。比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暗用《列子、湯問》所載,,秦青“拊節(jié)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的故實,;“素女愁”典出《漢書,、郊祀志》為暗用;“夢入神山教老姬”暗用了《搜神記》載成夫人能彈箜篌的事,;“老魚跳波瘦蛟舞”,,則有暗用了《列子、湯問》瓠巴鼓琴的典故,。至于“石破天驚”,、“江娥啼竹”、“鳳鳴”,、“蘭笑”化用故實,,更是水乳交溶,幾乎無跡可求,。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作者于史海中隨意調(diào)遣,入于筆端,,似信手拈來,,實際上是為表達(dá)需要而精心推敲的。本篇取典喻樂,,多屬音樂方面的故實,。作者浮想連篇,才思渺渺,,由此可見,。甚至連請出女媧,專家也別有一翻見解,。以為李賀詩中的“逗秋雨”,,不能不使人想到,師曠彈琴大雨隨之的故事(《藝文類聚》),。這里以“雨”作比,,說明李憑彈箜篌,,也能呼風(fēng)喚雨,具有師曠的水平,。為了夸張雨之大,,便想起了天破了,才是大雨傾盆而瀉,。又由天破聯(lián)想到《淮南子?曉冥訓(xùn)》所載女媧補天的事,;反過來,石破天驚又大大地加強了雨的聲勢,,這就是人感到,,李憑的威力似乎還超過了師曠的大雨隨之,彈藝之高由此可見,。但是趙翼卻以為此句雖險而無意義,,只覺“無理取鬧”,筆者以為未免失之偏頗,?!笆铺祗@”已為成語,說明它的形象還是足以動人心愧的,。 二是一事多義,。 除一般的用意外,故實的作用都有多元的信息儲存,。一般的用意是虛擬的,,帶比喻性的,表明不尋常的演奏效果,。說明李憑可以同秦青悲歌,、江娥喜瑟、素女愁怨,、師曠彈琴,、成夫人彈箜篌、瓠巴鼓琴相比類,,甚至超過他們,。由于活用,,其作用就不僅限于此,。有時還能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既像是李憑彈箜篌時,,空寂凄清的真實環(huán)境;又象是樂曲的音樂效果,。這種“響遏行云”的虛與音樂效果的實交相暉映,,含蘊豐富,。即使非直接產(chǎn)生音樂的典故,也都含有多種意義,?!岸z動紫皇”是寫實的。李憑彈箜篌的確感動了皇上,,這有案可稽,。但我們也可以想象,李憑的箜侯感動了道家所說的太清宮中的紫皇,,影響極于神仙世界,,這也未嘗不可。前者不外以虛喻實,、以神喻人,,后者又化實為虛,以人喻神,、韻味無窮,。其它如詩中的“秋雨”、“吳質(zhì)”等典故也都有異曲同功之妙,。 三是富于感情,。 李賀是富于激情的浪漫詩人,他的詩感情熾烈,,激情澎湃,。而詩中的許多典故也都染上了厚重的情感色彩。愁云凝空,,秋雨驟作,,江娥啼哭,魚龍起舞,,仙人不寢,,鬼神動情,玉碎鳳叫,,花泣蘭笑都是感于心,,而露于形。正如姚文燮《幽谷詩注》說的“天地神人,、山川靈物,、無不感到鼓舞”,如“老魚跳波瘦姣舞”,,化用典故,,內(nèi)涵豐富,老的魚和瘦的蛟,總使人感到無力飛躍,,然而他們卻跳波起舞,,何也?音樂感人之深是也,?!澳祁j不流”變“響遏行云”的被動為主動,云成了有感情的東西,,箜篌使他懷想戀戀,,以致不想流動??梢娫谶@首詩里不管是人,、是神、是鬼,、是仙,,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他們或頹,、或愁、或啼,、或泣,、或笑、或驚,、或舞,、或躍,都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洋溢著詩人的激情,。 李賀也是個精通音樂的詩人,“涼館聞弦情病客,,藥囊暫別龍須席”,。愛好音樂,竟至治病,,有了這樣的生活基礎(chǔ),,再加上神奇的想象,箜篌的音樂王國就不同凡響,。想象的翅膀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呼喚風(fēng)雨雷電,驅(qū)遣人神鬼仙,,奴役草木成魚,,調(diào)動日月星辰,,創(chuàng)造光怪陸離的音樂世界,,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 蘇軾就深得其中三味,其赤壁賦中狀洞蕭之聲,,“舞幽谷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不能不說是學(xué)習(xí)李賀的結(jié)果,。正如杜牧所說,,“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第四樂章: 嘈嘈切切錯雜彈 -------三首詩對比欣賞 當(dāng)我們欣賞了這幾首優(yōu)美動人的樂曲之后,我們深深為詩人們高超藝術(shù)而折服,。這種藝術(shù)的再現(xiàn),,又仿佛是我們聆聽到了唐王朝音樂藝術(shù)家們美妙樂聲,也似乎目睹了他們的光彩奪目的風(fēng)采,,這是再現(xiàn)的藝術(shù),。詩與音樂,原是一家,,都能表達(dá)感情,,塑造形象,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但是藝術(shù)是相通的,。詩人以其卓越的才華,再現(xiàn)了神奇音樂的藝術(shù),,我們也不妨聽一曲他們的交響,,反過來,看看其再現(xiàn)的藝術(shù),。 奧地利漢斯里克《論音樂的美》中說,,“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或者是錯誤的”。表現(xiàn)音樂往往是比喻性的,,這一點他說的極是,。《禮記?樂記》說“歌者累累乎,,端如貫珠”,。孔穎達(dá)疏“聲音感動于人,令人想形狀如此”,。馬融《長笛賦》也說“聽聲類形”,,意即在此。所以我國的詩歌在表現(xiàn)音樂時善于運用比喻的,。這三首詩當(dāng)然也不例外,。雖然都是寫音樂的,題材相同,,卻用了比喻,,但由于詩人的構(gòu)思不同,寫法有異,,意境風(fēng)格也就迥然有別,。 首先,比喻的側(cè)重點不同,。 白詩重點以聲喻樂,,韓詩重點以形喻樂,李詩重點以典喻樂,,當(dāng)然不可一概而論,。其中 筆法互用,顯而易見,,只是側(cè)重不同而已,。這一點上已說明,此不費述,。 其次,,塑造藝術(shù)形象的材料不同。 在《琵琶行》中,,描繪瑟琶女動人的演奏,,用“嘈嘈急語“、”切切私語”,、“間關(guān)鶯語”,、“幽咽泉流”等一連串形象的比喻。這類比喻都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從而可知詩人白居易形象思維活動,,是在現(xiàn)實生活土壤之中,人們熟悉的事物范圍之內(nèi),,因而他的比喻切貼易懂,,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卻用神話的材料來描繪動聽的音樂,,詩中的“江娥啼竹素女怨”,、“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都是超現(xiàn)實的情景。詩人以他豐富的想象,,神話的色彩和新奇的意境引人入勝,;而韓詩又不同于前二者,作者描寫音樂,,不光用各種音調(diào)來比,,像兒女語,,鳥語,,還用勇士昂揚的氣概,柳絮的飛揚,,躋攀墜落的動作來比,,這在修辭上屬于通感,正如《通感》論中說韓愈的描寫“那才是心想形狀如此”,、“聽聲類形”,,把聽覺轉(zhuǎn)化為視覺。并且說“也許不但聽覺通于視覺,,而且聽覺通于肌肉運動覺,。隨著聲音的上下高低、身體里起伏‘抗’,、‘墜’,、‘扳’、‘落’的感覺”,,可謂一語中的,。同樣是描寫曲調(diào)由低到高的驟變,白詩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來比喻,;李詩則從“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來描寫,,而韓詩又以“劃然變軒昂,,勇士赴疆場”來摹擬。同樣是寫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白詩里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是寫眼前實景,,曲終樂止,,朗月在天,美妙的演奏吸引了多少江上的船只,,感動了多少船上的聽眾,。李詩里的“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則是寫箜篌余韻感動了天庭,連吳剛也被陶醉,,忘記了清霄露冷,,倚桂樹而不眠,神思飛揚,,幻想生翼,。而韓詩卻從“推手遽止之,無以冰炭置我腸”的切身感受出發(fā),,烘托出了性靈的共鳴,。 再之,在詩的結(jié)構(gòu)和表現(xiàn)方法上,,也各有特點,。 白詩是一篇完整的敘事詩,詩人先寫與瑟琶女相見,,再寫其精彩的演奏,,最后寫其訴說身世及自己的感慨。寫瑟琶女的演奏也是從調(diào)弦定音寫起,,接著是“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最后“曲終”把演奏的全過程,曲調(diào)變化,,演奏者的神態(tài),,音樂效果,順次作敘寫,,人物和音樂形象的描繪,,是在抒緩?fù)疝D(zhuǎn)的畫卷里平鋪開來,脈落分明,。李詩從寫法則完全兩樣,,全詩十二句除起首兩句把時間、地點,、人物和樂器作了必要的介紹外,,主要的篇幅用來描寫音樂的演奏和藝術(shù)效果。詩人沒有任何敘述和說明的文字,,只有一幅跳動著的形象鮮明的畫面,,如“昆山玉碎”兩句,上句寫大弦高彈時激越清脆的聲響,,下句是寫小弦低彈時幽咽和緩的曲調(diào),,“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盡管沒有外在的紐帶,,但全詩脈絡(luò)貫注,,內(nèi)在的韻律聯(lián)系很緊,詩中的畫面往往是跳路式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影視手法蒙太奇,。而韓詩又是別一種方式,他一口氣寫了十句,,連用七個比喻,,以形類聲,狀寫演奏時聲律的曲折變化,,化無形為有形,,讓讀者從具體景物中體會到音樂的韻味,誠如洪邁所言“韓蘇兩公文章,,用譬喻處重復(fù)聯(lián)貫,,至有七八轉(zhuǎn)者”(《容齋三筆》卷六),。然后作者則斂回筆來,,著重描寫自己的切身感受,從側(cè)面來烘托音樂的藝術(shù)效果,。相形之下,,三首詩都以出色的音樂描寫見稱于世,但一在情理之中,,一出意料之外,,一融事理之內(nèi)。即是意象相同的事物,,也構(gòu)成兩種不同的寫法,,如韓詩寫鳳凰叫,“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把鳳凰的叫聲從百鳥中突現(xiàn)出來,李賀則不然,,他把“鳳凰叫”同富有神話色彩的昆山玉碎,、天上紫皇、女媧煉石,、江娥啼竹融合起來慕寫了一奇幻的世界,,更帶有浪漫主義色彩。 最后,,風(fēng)格有別,。 白居易作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他崇尚通俗平易,,自然流暢的詩風(fēng),,所以自成一格,,他的詩“多是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趙翼《歐北詩話》),。李賀寫詩,慘淡經(jīng)營,,嘔心瀝血,,卻能自出心裁。想象豐富,,常常不受形式和音韻的限制,,是個大寫“自由詩”的人。所以吟情寫性,,味濃意足,,幻想連篇,構(gòu)思新巧,,時時顯出他云煙飄渺,,遠(yuǎn)水長流的風(fēng)姿。詩風(fēng)凄清幽冷,哀怨悲愁,,造成冷峻怪誕的風(fēng)格,。其上承屈宋亦有發(fā)展。杜牧曾說李賀的詩“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得,,辭或過之”這很有見地。與白居易相對的韓愈,,別是一派,,他主張“陳言務(wù)去”,不蹈襲前人,,講求推敲文字,,好用奇字,造險句,,押險韻,,以文為詩,有明顯的散文化傾向,,因而形成了奇崛險怪的風(fēng)格,。司空圖在《詩品》中曾以形象的語言對韓詩的藝術(shù)做了描述,“韓吏部歌百篇,,而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抉電,,掌扶于天地之間。物狀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葉燮《原詩》里也說“其力大,,其思維、崛起特為鼻祖”,,不失公允之論,。結(jié)合這幾篇狀寫音樂的作品,我們也不難看出其風(fēng)格的迥異,。 尾聲 唐代不但詩歌發(fā)達(dá),,音樂也十分發(fā)達(dá)。許多詩人都精通音律,。李白,、王維、白居易,、李賀等等,。他們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很高,因此也就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廣闊的音樂天地,,這天地色彩斑瀾,,光怪陸離,美妙動人,。也正是這一首首絕妙的音樂之詩,才構(gòu)成一組宏偉的交響樂,,也正應(yīng)了《琵琶行》中的描寫:“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愿我們都是識珠者,,從中領(lǐng)悟人生的藝術(shù)的真善美,。 附: 1、 琵琶行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xué)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zé)糁亻_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生平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fù)明年,秋月春風(fēng)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口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2,、聽穎師彈琴 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yuǎn)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 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蹉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 ,。 3,、李憑箜篌引 作者: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