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收藏正當時 價格超過瓷器書畫指日可待?。▉碓矗貉挪囆g網) 遠在唐宋時期,硯就成為文人墨客,、皇宮貴族爭相收藏之寶,。但近代以來,在硯臺退出歷史舞臺后,,卻并未出現(xiàn)價格狂飆的絕本收藏熱,,古硯的價值始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綜觀各古玩拍賣場,,古硯的拍賣價格始終不溫不火,。 然而,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硯臺,,因其歷史貢獻,、結合我國書法和繪畫藝術以及其獨特的文化氣息,其價值注定不會被磨滅,。如今,,在“中國元素”影響全球,傳統(tǒng)國粹不斷被挖掘的背景下,,古硯這個收藏領域的價值洼地,,已經得到更多藏家的認可,其價格升溫也指日可待,。 硯產生于春秋時期,,比紙的歷史悠久?!段姆克淖V·硯譜》引文嵩《即墨侯石虛中傳》云:“石虛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勛績,,封之即墨侯。”于是“石虛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硯的雅號,。如宋朝王邁的除夜洗硯詩:“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除此以外,硯還有“石友”,、“石泓”之稱,。如王炎《題童壽卿博雅堂》詩:“判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黃庭堅《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詩:“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 洋人不識古硯精妙 傳統(tǒng)硯臺藝術品一直是歷代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自宋代以來,,文人士大夫開始參與了硯的制作,,參與設計硯式、題名銘文及選擇硯臺石料,,這使得文人的審美情趣在硯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傳統(tǒng)硯的形制也極其多樣,,從早期的平板硯到后期的多足硯,,從六朝的辟雍硯到唐代的箕形硯,再到宋代的抄手硯,、太史硯,,明代的門字硯,清代的隨形硯,,像上述這些以端石,、龍尾石、洮河石及松花江石等硯材制作的硯臺都是被收藏者十分看好的經典品種,。作為文房四寶中凝聚文人情愫最多的文玩,,古老的硯臺見證了數(shù)千年的文明傳承,一部硯臺史記載了華夏文化的輝煌,,文化含量和經濟價值不言而喻,。 然而,在藝術品拍賣市場日益火爆的今天,,硯臺的價格并未出現(xiàn)如億元的元青花瓷器,、幾千萬元的中國書畫等藏品的天價,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文房之寶收藏委員會主任陳國源指出:“硯臺拍賣超過百萬的并不多”,。 世上所有的古玩,,其價值與年代成正比,,愈傳愈貴,但為何唯獨冷落了古硯,,其價值上不去呢,?陳國源陳述了五六十年前著名學者趙汝珍先生的觀點,認為現(xiàn)在硯臺拍賣價格不盡人意,,很大原因是在于“不識古硯真面目”的西方人掌握了拍賣會的“控價權”,。 趙汝珍先生曾陳述之為,“蓋中國今日之古玩,,其價值完全操之西洋人之手,。西洋人所認識者,所收買者,,即有價值,,否則,即無價值,。對于古硯之精妙,,西洋人絕不能理會,絕不能認識,。故西洋人之來華者,,任何古玩均可收買,未聞有收買古硯者,,此其所以愈趨于賤者也,。然因此而楚弓楚得,不致流入西洋,,亦天惠吾華之意歟,!”。 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賣公司,,舉辦的東方古玩和藝術品的拍賣會,,其結果直接影響到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的春拍成交和效果。西方人認可的,、喜歡的古玩,,價位自然也高。而這樣的拍賣會定價影響了我國古玩的行情,。而古硯之精妙,,對于從開始使用鵝毛筆,繼而發(fā)展到用鋼筆的西方人來說,,實在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對于墨磨硯、使用毛筆之真諦,,不可能領會和理解,,當然也就不喜歡,、不購買古硯了。因此,,古硯的價位也就上不去,。 不過,近年來,,隨著我國影響力的增強,,傳統(tǒng)國粹越來越吸引著世界各國藏家的目光,而硯臺這個收藏領域的價值洼地,,也開始被藏家所挖掘,。陳國源介紹說,近年來,,硯臺正逐漸現(xiàn)身于獨立的專場拍賣,,拍賣價格穩(wěn)步上漲。日本,、東南亞地區(qū)的收藏者首先開始關注端硯的藝術價值,,其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正在不斷體現(xiàn)。 古硯臺,,這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內涵的收藏精品,,在被淹沒了百年后,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價值重估運動,,其投資價值必然凸現(xiàn),。 古硯價格曾遠超瓷器書畫 300多年前,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后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一方佳硯難求,,可換“秦人十五城”的天價預示了硯臺這個文人墨客、藏家們的寵兒,。 現(xiàn)藏有400余方中華四大名硯的陳國源先生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說就是筆墨紙硯發(fā)展史。文人墨客通過筆墨紙硯把歷史,、文化傳承下來,,并傳播到世界各地。自古以來能給予“寶”字頭銜的藝術品,,只有筆,、墨,、紙、硯,,世稱“文房四寶”,。從這一個“寶”字,就道出了它們的珍貴,、價值和貢獻,。除了傳承歷史外,陳國源先生認為硯臺的價值還在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硯臺記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傳播了東方絢麗多彩的書法和繪畫藝術,,同時它集歷史,、藝術、文學,、使用,、欣賞、研究,、收藏諸價值于一身,,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傳統(tǒng)藝術,它本身就是華夏藝術殿堂中的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 古今硯臺的藝術價值均體現(xiàn)在構圖設計與刀法琢工之上,,制硯技術是我國民族雕刻中的一種獨特形式。硯的造型,,體現(xiàn)著雕刻,、繪畫、書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養(yǎng),。既要隨石賦形,因材施藝,,又要兼顧實用,,依據研磨和貯墨的需要進行設計。由于雕刻工藝的精湛,,加上絢麗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硯奇巧而有靈氣。李賀詩曰:“端州硯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硯石的某種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會施以繁美華麗的雕飾或獨特造型,取得掩瑕為瑜的效果,,使古人視為石疵的硯石變?yōu)殡y得的端硯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其次,,硯造就了歷朝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硯于文人,猶如劍于勇士,,相生相助,。因此,中華名硯給華夏文明添上了華麗的一筆,。 文人中不愛硯臺的,,聞所未聞。文豪中為硯數(shù)次做賦的不在少數(shù),。蘇東坡就可以說是其中一位“硯癡”,。“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此詩可見詩人蘇東坡對硯迷戀的程度了,。 第三,,硯臺的收藏價值還體現(xiàn)在它純天然和人工的完美結合上,尤其是中華四大名硯,,彌足珍貴,,其開采的艱難性也決定了硯臺價更高。 世上的各種藝術品,,就其形成而言,,可以概括為三類。第一種是純天然的,,如觀賞石等,;第二種是人工的,如書畫,、瓷器等,;第三種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如硯,。它是天工人工兩臻其美的藝術珍品。它集歷史,、藝術,、文學、使用、欣賞,、研究,、收藏諸價值于一身,是特色民族風格和傳統(tǒng)藝術的結合體,。古硯,,還因它是非再生資源,尤其是中華四大名硯,,彌足珍貴,。古代號稱“硯顛”的大書畫家米芾,有一座三十六峰的歙硯山,,為建造“海岳樓”,,在經濟無奈之際,將此硯山換取友人蘇仲恭的一座豪華宅邸,。 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北宋文豪蘇東坡也曾賦詩形容端硯老坑開采之艱辛和寶貴:“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 此外,陳國源先生介紹說,,開采出來的能雕刻成硯的材質又特別少,,更使得存世硯臺價值上一個臺階。此外,,端硯和歙硯自唐代以來被皇家列為貢硯和賜硯,,它們的價格在那個時候超過瓷器和書畫。 名地名坑名人提升古硯價 俗語所言,,“硯貴有名,,身價倍增”,,指的是硯臺上面的銘文和它的擁有者。而古硯的價格決定因素還不僅僅是銘文和名藏家,。陳國源先生認為,,除了一般藏品品相等價值決定因素外,古硯價值的主要由以下“六名”決定,。 第一,,四大名硯。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第二,名坑出產的硯臺價值高,。端硯為佳,,而出產端硯石最有代表性,最為名貴的硯石坑洞是廣東肇慶的老坑,、坑仔巖,、麻子坑這“三大名坑”,其中以老坑為最佳,。老坑硯石呈紫藍帶青色,,色彩豐富,渾厚凝重,,石質溫潤如玉,,幼嫩,、滋潤,,致密堅實,,敲之木聲,貯水不耗,。宋坑,、梅花坑等論石質,雖不如“三大名坑”,,但其出產的巖石材質也不錯,。用這些硯石制出來的端硯,易發(fā)墨,,石品多,,實用、欣賞都很有價值,。 第三,,硯臺要有名石品花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一首贊美端硯的詩歌《青花紫石硯歌》,,標題就點出了端硯的珍罕石品“青花”,。除青花之外,還有鴝鵒眼,、冰紋,、魚腦凍、蕉葉白,、天青,、金銀線等。其中青花又分微塵青花,、鵝毛絨青花,、雨淋墻青花等等,鴝鵒眼之外也有鸚歌眼,、雄雞眼,、象牙眼等等。青花以微細如塵若隱若現(xiàn)為貴,,魚腦凍如白色云團或如水中月影為貴,,蕉葉白如蕉葉沾霜一片嬌白為貴,天青如秋雨乍晴之蔚藍天幕為貴,,金銀線以色澤鮮活姿態(tài)優(yōu)美為貴,。硯臺有青花、蕉葉白,、天青等名石品花紋的,,均可帶來不同程度的增值,。 第四,硯臺如為名人所用,,為名人所銘,,為名人所藏則價值會有一個大幅的提升。此“三名”可大大提高硯臺價值,。如在西泠拍賣會上,,以96.8萬元奪得“標王”的清代伊秉綬等銘大西洞端硯,色微紫,,質溫而膩,,有雨淋墻、青花,、火捺等石品,。此為乾隆年間進士張錦方抄書之硯,后為伊秉綬等人所有,,后流入日本,,歸藏日本當代大書法家小林斗庵。清代的女雕刻家顧二娘是雕刻端硯的能手,,而同是清代的黃任則是非常有名的收藏家,。此二人雕刻的或收藏過的古硯,那可是價值連城了,。 硯臺收藏的養(yǎng)護知識 配匣,。古人云:“硯無床,不稱王”,。一方佳硯必須配制好匣,,硯放于文房書齋,久遠流傳,,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與硯的造型和諧統(tǒng)一,,硯匣的材質以紫檀、紅木,、花梨,、雞絲 、金絲楠木為上,,依硯的外形相應制成硯匣,,硯匣的雕刻不可繁雜,雜則喧賓奪主,,硯匣的子口要吻合嚴密,,啟蓋靈活,,使用方便。 用硯,。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傷硯面,。”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經浸泡稍軟后再逐漸地加力磨墨。佳硯不可用劣質墨,,應用質地優(yōu)良的油煙墨,,以免損傷硯面。 洗硯,。首先是洗硯,,硯使用后,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干燥龜裂而燥損硯面。古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用硯磨墨后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于木盆內(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滌,,以免碰傷硯),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滌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皂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后將洗滌干凈的硯取出風干,,放于硯匣內。在硯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換,,以滋養(yǎng)硯石,保持硯之瑩潤,,硯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fā)墨,。 藏硯。將硯置于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干燥,,日曬也易使硯匣干裂,。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