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里木盆地東部,羅布泊洼地的西北邊緣,,有一個風沙肆虐的沙漠地帶,。樓蘭城的遺址就靜靜地躺在這個幾乎完全被沙丘所淹沒的、死寂的世界中,。千年的烽燧,、古怪的雅丹地貌、漫天的絕域風沙,、還有時隱時現(xiàn)的羅布泊,交織構成了一個神秘莫測,、充滿異域風情的西部傳奇,。 歷史總是輕易地拋棄它曾經(jīng)的寵兒。樓蘭,,這個昔日綠草遍地,,人往如織的繁榮故城,在公元4世紀以后,,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城廓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和待后人破解的千古之謎,??墒牵钡?000多年之后,,樓蘭才終于才回到了人們的視線里,!而這一次,它是以一種突然闖入的方式再次登場,,讓世人為之驚詫不已,。 這是一個打著考古旗號行強盜之實的瑞典考察隊伍的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20世紀初的某一個陽春三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發(fā)現(xiàn)了消失了千余年的城市樓蘭。100年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不斷地破解樓蘭之謎,,但至今仍不知道是什么樣的人建起了這座曾經(jīng)繁華的城市,后來卻不知因何遺棄了它,? 種種的猜測,,無窮盡的假設,,在顯示了科學家探求未知的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之余,卻又勾起了人們探秘虛幻的獵奇心理,。關于樓蘭的謎團有許多,,這些都是一個世紀以來懸而未決的疑點。樓蘭古城,,可謂一個活在歷史與傳說中的神秘國度,。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nèi)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御的外力的侵襲,?樓蘭的子民去向了何方,?
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一支龐大的駝隊來中國的羅布泊地區(qū)考察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古國遺址,,并在遺址上獲取了大批漢魏古錢、一枚羅馬錢幣,、一枚于闐錢幣,、各類精美的絲織品、頗具中亞希臘化藝術風格的雕花建筑構件,。其中一件帶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筑飾件,,十分精美,迄今仍是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得最早的佛像藝術品,。最重要的文物當屬那些魏晉木簡殘紙,。魏晉書法真跡流傳至今者寥寥無幾,被歷代收藏家視為珍寶,,而赫定在遺跡里一次發(fā)掘所獲就達150余件,。根據(jù)赫定帶回的盧文和簡牘上的“Kroraina”一詞,德國語言學家研究后確認:這片廢墟就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后又銷聲匿跡的樓蘭,!
樓蘭是中國古代西部的一個小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是扼絲綢之路的要沖。最早記載“樓蘭”這一名稱的是《史記》:“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根據(jù)《史記》的描述,,樓蘭人在公元前3世紀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時的樓蘭受月氏的統(tǒng)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被匈奴所管轄,。樓蘭在西漢時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
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者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線,。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樓蘭古城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路,繁榮的商業(yè)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樓蘭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文化也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樓蘭此時已經(jīng)成了西域的樂土,沙漠里的天堂,。
但是,,西漢王朝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中原群雄開始混戰(zhàn)不休,,無暇顧及西域,,樓蘭也漸漸與中原失去聯(lián)系。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jīng),,途經(jīng)此地時,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在輝煌了近500年后,,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nèi)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御的外力的侵襲,?樓蘭的子民去向了何方?
對于樓蘭城的消失,,最盛行的說法是由絲綢之路的變遷造成,。兩晉之后,絲綢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yè)也從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古城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
也有人認為是戰(zhàn)爭摧毀了樓蘭城,。作為重地,,歷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國都曾統(tǒng)治樓蘭,。在樓蘭城周邊的多處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區(qū)域同一時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種,。有可能是樓蘭被占領后,,占領者實行了屠城,然后撤離,,樓蘭因此慢慢被風沙湮沒,。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是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這又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猜測,,一為樓蘭毀于干旱,一為樓蘭毀于洪水,。持前種觀點的人認為,,樓蘭為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jīng)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zhàn)爭,使水利設施和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3世紀后,,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風沙淤塞。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東漢以后,,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斷水了,。水資源的缺乏使得人們的衛(wèi)生狀況惡化,,抵抗力減弱,于是瘟疫爆發(fā),,樓蘭古城居民為了生存只得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于被沙丘湮沒了,。這種說法的依據(jù)是,國內(nèi)外探險者在樓蘭古城的廢墟中不僅找到了大量珍貴的文獻,,還有各種財物,,看來樓蘭古城是突然間被廢棄的,但是這里卻沒有戰(zhàn)爭的痕跡,。也許,,只有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讓人不顧一切地逃離,。
與此相對的猜測是樓蘭古城毀于洪水,。有人認為,在1600年前羅布泊洼地及其周邊有大面積的森林,,種類繁多的植被,飛禽猛獸出沒于此,,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現(xiàn)在相差極大,。這一時期,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水源充足,,孔雀河與樓蘭古城平行且只有22公里左右,若是樓蘭城缺水,,完全可以引孔雀河水入城,。樓蘭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是,樓蘭處于絲綢之路的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爭導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時因地理位置優(yōu)越,人口的增加使屯田開荒需要大量燒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過度的采伐使自然環(huán)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致使水土流失淤積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淺,。而樓蘭古城建在高地平臺上部,城外被水環(huán)繞,。樓蘭城的毀滅可能是當時某一段時期里羅布泊抬升湖水,,導致水位上漲,向西蔓延樓蘭城,,同時樓蘭城及周邊地殼下沉,,孔雀河與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注入到樓蘭城致使樓蘭古城毀滅
不管是何種原因?qū)е聵翘m古城成為沙漠中的廢墟,樓蘭的燦爛文化都永遠的存在我們的追憶中……
一,、揭開樓蘭古城的面紗
關于樓蘭的資料,,史書記載并不多。樓蘭是中國古代西部的一個小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
最早記載“樓蘭”這一名稱的是《史記》:“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根據(jù)《史記》的描述,,樓蘭人在公元前3世紀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時的樓蘭受月氏的統(tǒng)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被匈奴所管轄。樓蘭在西漢時是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
虛擬復原的樓蘭古城
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者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員的視線。張騫數(shù)年之后返回中原,,他將在西域的所聞所見報告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聽說大宛馬品質(zhì)優(yōu)良后,異常欣喜,,因為這些馬匹可以使他武裝大漢帝國的騎兵,,從而滿足他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于是,,在張騫返回中原不久,,漢武帝就迫不及待的多次派使節(jié)前往大宛、康居一帶求購,。樓蘭處于運送這些馬匹的必經(jīng)之路,,在漢武帝的威迫下,他們擔負起了向這些漢使提供食宿以及糧草的繁重任務,。樓蘭王國是個小國,,而且當時西域處于匈奴人的勢力范圍之中。因此,,樓蘭既不敢得罪漢人,,也不敢得罪匈奴人,他們往往得把一個兒子送到長安做侍子(人質(zhì)),,一個送到匈奴,,冒著兒子被殺掉的危險,在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
漢使要出使西域各國必定要經(jīng)過樓蘭境內(nèi)的白龍堆沙漠,樓蘭王國也擔負起了向漢使提供向?qū)Ш惋嬘盟娜蝿?,因漢使多次虐待向?qū)?,樓蘭開始拒絕服從西漢的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樓蘭王安歸在匈奴唆使下,,曾幾次攻殺漢使,,掠奪財物,,這使得西漢皇帝非常惱火。于是,,漢朝大將軍霍光就派屬下傅介子去殺樓蘭王,。到了樓蘭后,傅介子拿出許多金銀錦帛,,假意要送給安歸,。樓蘭王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后,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傅介子對各王公大臣說:安歸負漢,,是大漢天子派我來殺他的,應該立他的弟弟尉屠耆為王,。誰如不從,,漢朝的大軍馬上就到!各王公大臣見安歸已死,,而且漢朝大兵壓境,,反抗只是徒丟性命,只得默認了這個事實,。
安歸死后,,漢昭帝即詔立曾在漢朝做侍子的尉屠焉為新王,并改樓蘭國名為鄯善,,授予國印,,賜宮女為妻及大批車馬和輜重。尉屠耆歸國后,,為了擺脫匈奴人的控制,,立即率領國人南遷,并改國名為鄯善,。至此,,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輝煌文明的樓蘭作為一個國家已經(jīng)從歷史上消失了,但作為一座城市,,它仍然延續(xù)下來,。
隨著漢軍在與匈奴交戰(zhàn)中的勝利,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樓蘭古城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路,,在樓蘭古城內(nèi)“使者相望于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販夫走卒穿梭其間,,喊著叫賣的調(diào)調(diào),小孩的打鬧聲,,夫妻的斗嘴聲,,晚飯時家家戶戶冒起的裊裊炊煙…… 繁榮的商業(yè)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樓蘭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工藝也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樓蘭此時已經(jīng)成了西域的樂土,,沙漠里的天堂,。
但是,西漢王朝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中原群雄開始混戰(zhàn)不休,,無暇顧及西域,樓蘭也漸漸與中原失去聯(lián)系,。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jīng),途經(jīng)此地時,,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在輝煌了近500年后,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樓蘭古城遺址
樓蘭古城遺址位于若羌縣境內(nèi),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nèi)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御的外力的侵襲,?20世紀才初斯文?赫定的發(fā)現(xiàn)并沒有破解這一千古謎團,反而是打開了冰山一角,,關于樓蘭的考古謎團一個一個接踵而至,。
睡在沙漠中的樓蘭美女
樓蘭古城處于新疆地區(qū)的沙漠地帶,異常干燥的氣候,,使得那些消逝于沙漠中的生命免于腐爛,,從而得到完好的保存。隨著考古發(fā)掘的逐步深入,,樓蘭古城也向我們展示了它創(chuàng)造的一件件驚人的奇跡,。
1979年中日合拍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借此機緣,,新中國的考古學家乘直升機第一次到達已經(jīng)被沙漠吞噬了的樓蘭,。1979年12月22日,新疆考古學家王炳華帶領的考古隊在一個寸草不生的土埠頂上,,發(fā)現(xiàn)了古人活動的遺跡,。于是考古隊員開始在此發(fā)掘。果然,,他們發(fā)現(xiàn)了埋葬在底下的一座古代樓蘭人的墓葬,!考古隊員在驚喜之余,加大了挖掘力度,。在墓穴清理的差不多后,,一具完整的古代樓蘭女性的尸體出現(xiàn)在隊員們面前,這不僅震驚了考古隊員,,也隨后震驚了整個世界,!
這具女性干尸盛放在由兩塊掏空的樹干制成的棺木中,她頭戴尖頂氈帽,,身裹毛線氈毯,,腳穿補過的皮靴。外露的面容可以看出死者年齡比較年輕,,臉龐姣小,,高高的鼻子,大大的雙眼,,長長的眼睫毛,,濃密的金發(fā)卷曲在肩后。氈帽的尖頂兩旁,,插著色彩斑斕的翎羽,,帽邊飾紅色彩絨,頸部有的圍著毛茸茸的皮裘,,既美觀又保暖,。好事的日本人在得到消息后,馬上根據(jù)照片為她做了一件復制頭像,,一時間,,“樓蘭美女”的稱謂響遍世界。
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樓蘭遺址發(fā)掘出的已有3800多年的樓蘭女尸
實際上,,這具干尸在逝去時的年齡在35歲左右,離“樓蘭美女”的稱謂還有一定差距,,“樓蘭美女”的稱謂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還有一個更為神奇,、美麗的干尸曾被發(fā)現(xiàn)。
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同斯文·赫定一起,,再次來到羅布泊,希望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奧爾迪克聞訊又主動趕來重歸旗下,。這時已72歲的奧爾迪克告訴斯文·赫定,他15-20年前,,在羅布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斯文·赫定感到吃驚和懷疑。雖然如此,,他還是決定去找一下這個“奧爾迪克的古墓群”,,并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貝格曼去實施。
奧爾迪克和貝格曼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尋找這片神秘的墓地,。在一次次嘗試失敗后,,奧爾迪克也拿不準了。他開始講故事為自己開脫,,他說那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已經(jīng)消失在新形成的湖泊中了,;那個地方是一個有魔鬼出沒的地方,我不敢領別人到那里去,。貝格曼開始懷疑是否真有這樣一個地方,。在灰心喪氣中,考察隊意外地拐向了一條庫姆河的支流,,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貝格曼隨口把它叫做“小河”。他們誰也不會想到,,隨口叫出的“小河”,,以后會成為羅布泊探險考古史上的一個關鍵詞??脊抨犙刂『舆厹y量繪圖邊前進,。這時已是6月,沙漠里的天氣變得特別熱,,所有的人都汗流浹背,。就在這時,大家發(fā)現(xiàn)奧爾迪克有些異樣,,他迷迷糊糊地張望著,聆聽著。然后,,他一個人久久地凝視著那個渾圓地小山包,,一言不發(fā)。突然,,奧爾迪克指著那個小山包,,大聲說:“那……就是它!”大家全楞了,,一時沒有反映過來是怎么回事,,都面對小山包而立,。
那是一個埋葬在細沙中的山包,貝格曼和他的助手們在此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棺木,,留給世人無限遐思的“樓蘭美女”也靜靜躺在這里,,貝格曼記載說:“一些木乃伊有黑色的長發(fā)和令人難以置信地保存完好的臉……一具女性木乃伊面部那神圣地表情永遠無法令人忘懷,!她有高貴地衣著,中間分縫地黑色長發(fā)上面冠以一頂具有紅色帽帶地黃色尖頂氈帽,。雙目微合,,好似剛剛入睡一般。漂亮的鷹勾鼻,,微張的嘴唇與微露的牙齒,為以后人留下了一個永恒的微笑,。這位‘神秘微笑的公主’已經(jīng)傲視沙暴多少個春秋,,聆聽過多少次這‘死亡殿堂’中回蕩的風嘯聲!而又是在什么時候,,她面對明月,,燃燒的太陽,永遠地合上了雙眼,?正是為了尋找這樣一些問題的答案,,我才來到此地探險。”貝格曼并沒有找到答案,,他再也沒有回到過這片讓他夢牽魂繞的土地,,在貝格曼之后,由于種種原因,再沒有考古工作者或探險者能到過這片神秘的土地,。“小河墓地”在羅布荒漠的無邊沙海中,,沉寂了66年。
二,、國寶彩棺神秘丟失
2000年3月的一個下午,,新疆一支考察隊來到著名的營盤遺址古墓群與小佛塔中間地帶考察??疾礻犜谝粭l干涸的小河道里,,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具獨木舟棺材。他們將這具奇特的棺木從河道里拉出來后,,發(fā)現(xiàn)殘棺僅剩85厘米長,,50厘米寬,棺幫厚約2厘米,,估計此棺原長約3米至4米,,其余部分已斷朽在地下。當時他們怎么也沒想到,,這具極為“普通”的殘棺,,竟是出自漢晉時代的稀世國寶——樓蘭彩棺!這條干涸的小河道就是傳說中“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羅布泊小河墓地,。小河墓地位于羅布泊地區(qū)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約60公里的羅布沙漠中,東距樓蘭古城遺址175公里,。
國寶彩館
彩棺通體以黃,、橘紅、褐,、綠等色彩彩繪,,繪有銅錢、花卉紋樣,,并以斜線分格,,整個彩棺圖案,雖經(jīng)近2000年的歲月,,如新的一般,。彩棺兩端繪有東方文明中代表日、月的“朱雀”,、“玄武”,。彩棺以具有古羅馬藝術風格的絨毛毯覆蓋,毯上的獅子形象夸張,,色彩艷麗,。極具考古價值的是:這具彩棺集中了東西方兩大文明因素,。由于考察隊在進入樓蘭遺址前就制定了紀律,不準帶走任何文物,,因此,,考察隊決定回到宿營地請示領導后再作決定,于是就把彩棺留在原地,。
在請示上級部門征得同意后,,考察隊派出一輛車返回原地尋找彩棺,可尋找人員在營盤遺址周圍轉了很多圈,,也沒找到那具彩棺,。由于樓蘭古城遺址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為免遭人為破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府曾于1996年專門發(fā)布禁止到樓蘭古城探險旅游的禁令,,任何人員未經(jīng)文物主管部門批準不得擅自進入。因此文物隊決定先考察完周圍的幾個文物點,,返回時再接著尋找,。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終于發(fā)生了,,當考察隊考察完預定地點返回到那條干涸的河道邊時,,幾個人走到彩棺發(fā)現(xiàn)地尋找,不由大吃一驚,,樓蘭稀世彩棺已神秘失蹤,。不久,考察隊再度返回原地尋找彩棺,,而且在遺址周圍數(shù)公里內(nèi)展開拉網(wǎng)式大搜尋,,仍一無所獲??疾礻犗蛏霞墔R報后,,主管部門斷定這具彩棺已被人盜走!后經(jīng)數(shù)月查尋,,稀世國寶樓蘭彩棺仍下落不明,。
三、樓蘭考古探險
1900年3月27日,,傍晚,,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個白人老頭和幾名向?qū)А最^駱駝在緩慢地行走著,夕陽下,,他們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沿著古塔里木河的河道,,他們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在太陽落下的時候,他們終于來到了一個土崗上。這時,,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了,,白人老頭發(fā)現(xiàn)駱駝身上的水袋在漏水,所剩的用水已經(jīng)寥寥無幾,。禍不單行,,向?qū)Оl(fā)現(xiàn)他們落腳必須用的鐵鏟也丟失了。老頭決定,,所有人員立刻就地休整,,向?qū)И氉苑祷貙ふ诣F鏟。
行進中,,獨行的向?qū)б馔獾匕l(fā)現(xiàn)了一座古城的城墻,、街道、房屋,,甚至還有烽火臺,。向?qū)б詾樽约寒a(chǎn)生了幻覺,使勁揉了揉眼睛,,才敢確定這一切并不是幻覺,。他立刻返回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了老頭。老頭異常興奮,,他們循著向?qū)У闹敢?,再次來到了那一片古城。由于沒有了水,,匆匆查看后他們就離開了,,第二年他們又按照原路回到了這里,進行了大量發(fā)掘,。老頭根據(jù)當?shù)爻鐾恋膩冶R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名為樓蘭。此后,,樓蘭這個名字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世界。而最早發(fā)現(xiàn)樓蘭古城的維吾爾族向?qū)?,名叫艾爾迪克,,那位白人老頭,就是赫赫有名的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fā)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這個被斯文·赫定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城”的古城震驚了整個世界。隨后,,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zhì)學者、探險隊接踵而至……
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
1906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
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險隊;
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險隊……
各國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qū)發(fā)掘出的文物數(shù)量之豐富,、價值之大,,震驚了全世界。這里出土了各個時代的石器,、木器,、陶器、銅器,、玻璃制品,、古錢幣等等,品種極其繁多,,歷史久遠,。在各種出土文物中,,樓蘭古城出土的漢錦和晉代手抄《戰(zhàn)國策》最為珍貴,。漢錦大約制作于公元1—2世紀,做工精細,,色彩絢麗,,并繡有文字,如“延年益壽”,、“昌樂光明”,、“延年益壽宜子孫”等吉祥字樣。這里發(fā)掘出的晉代手抄字紙,,比歐洲人最早的紙張都要早六百余年,。在出土的文物中,還發(fā)現(xiàn)了西晉時期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信件,,即“李柏文書”,。以斯文·赫定為代表的探險家們,盛贊樓蘭是一個湮沒在“沙漠中的寶地”,,是遺落在歷史角落的“博物館”,,是“東方的龐貝城”,。
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文明,湮沒了數(shù)千年的記憶,,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樓蘭古城,在風沙和荒煙中漸漸顯露出來,。
考古專家根據(jù)樓蘭古城附近遺址出土的古墓干尸推論,,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時間,樓蘭地區(qū)生活著一群以游牧為生的人,,他們金發(fā)碧眼,,與古歐羅巴人種同宗?;蛟S是因為逐水草而獵,,他們僅留下幾具干尸,就神秘地消失了,。
其后2000余年,,這一地區(qū)的歷史出現(xiàn)斷層,考古發(fā)掘和文獻記載中均找不到樓蘭一絲痕跡,。當時,,樓蘭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像今天一樣惡劣,而是非常適合游牧或農(nóng)業(yè),,但這一段歷史成了不解之謎,。
西漢時,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后,,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要道?!妒酚?#183;大宛列傳》記載:“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南河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司馬遷時代,,“樓蘭”一名已為漢人所知,,這些記錄就是依據(jù)張騫出使西域的所見所聞而來。
魏晉時期,,中央政府設置西域長史一職,,治所就在樓蘭,樓蘭也因此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長安出發(fā),,古絲綢之路一路西延,到達樓蘭時開始分為南北兩道,。樓蘭作為亞歐大陸心臟位置的交通樞紐城鎮(zhèn),,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處在強大的漢帝國,、匈奴和周圍許多游牧民族國家夾縫中的樓蘭,,時常面臨生存危機,各國也經(jīng)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晉代之后,,樓蘭突然再次消失,一個曾經(jīng)繁華一時的西域重鎮(zhèn),,在此后的1500多年里再次銷聲匿跡,。
從公元前176年始見記錄,至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盛極一時,,再到四世紀左右突然消失,,樓蘭留在文獻中的歷史十分短暫,也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樓蘭什么時候建國,,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樣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信仰什么宗教,是什么樣的民族等等,,都已無從考證,。文獻中記載最多的,只是簡單說公元前1世紀時,,在漢帝國與匈奴的激烈斗爭中,,樓蘭“小國在大國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努力維護自己的生存,。西域史名家馮承鈞感慨:“考證西域古國今地,,往往一件簡單問題,變成極復雜的問題,,樓蘭就是一例,。樓蘭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處,?現(xiàn)在假定雖有幾說,,尚無定讞。”
四,、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 樓蘭雖然迅速而悄然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卻留下了“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1700年后的今天,,荒漠古道中的樓蘭依然保持著她“謝幕”時的姿態(tài),,殘垣斷壁揭示出塵封的記憶,令人恍然覺得歷史就發(fā)生在昨天,。誦讀李白《塞下曲》中的名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仍能感受到歷史的獵獵風塵,。樓蘭為什么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多少年來,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于全球氣候的變化,。大約從一萬年前起,地球環(huán)境經(jīng)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三大階段性變化決定了人類的活動范圍與方式,,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紀,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擴大,,先后發(fā)生了尼雅,、米蘭城、喀拉墩,、可汗城,、統(tǒng)萬城、尼壤城等國家和城市的消亡,。樓蘭古城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處在干旱內(nèi)陸,,在地球氣候出現(xiàn)旱化的大背景下,消亡不可避免,。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對亞歐大陸中部地區(qū)的氣候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再也無法到達這里,整個中亞地區(qū)都出現(xiàn)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建立在水系發(fā)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使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環(huán)境保護法律,,但水源依然迅速萎縮終至最后消亡,城市也就無法存續(xù)下去,。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于戰(zhàn)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樓蘭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早期古絲綢之路從這里經(jīng)過,。后來,,經(jīng)過哈密、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jīng)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通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于瘟疫疾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nèi)絕大多數(shù)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xiāng),樓蘭因此而亡,。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于生物入侵,。據(jù)有關專家考證,,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昆蟲螻蛄,給樓蘭帶來了致命的災難,。這種螻蛄生活在土中,,它們以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的土地,、房屋,,在樓蘭沒有任何天敵,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無論如何,樓蘭的消亡足以說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樓蘭曾有挾制要道,、左右東西交通的輝煌,;曾有積粟百萬、威服四鄰諸國的壯舉,,然而,,自然環(huán)境的演變、水系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戰(zhàn)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最終導致樓蘭由綠洲變成了荒漠,,由盛世走向了荒蕪,。昔日塞外綠洲,今日黃沙亂冢,,興衰成敗之間的落差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思考,。
五、探尋古樓蘭王國
樓蘭是古代西域諸國之一,,地處羅布泊西岸,,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樓蘭國的遠古歷史我們現(xiàn)在還不清楚,。樓蘭國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史載是西漢時期?!妒酚?#183;匈奴列傳》記載了這 樣一件事:公元前176年,,匈奴單于給漢文帝捎來了一封信,信上說:"今以少吏之敗約,故封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這就是學者目前發(fā)現(xiàn)的關于樓蘭國名最早的記載,。
根據(jù)樓蘭地區(qū)出土的分別距今約4000年和約2000年的墓葬,,考古學家告訴我 們,上溯40叨 年的一段時期,,這里生活著一文以游牧為生的原始部落,,但是,關于他們的具體情況,,史籍 中沒有留下半點墨跡,。 到了公元前138年至前126年西漢派張賽為使臣出使西域,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敘了張鴦到西域后的實地見聞與對樓蘭國的印象:"樓蘭,、姑師邑有城廓,,臨鹽澤。"樓蘭國開始進人史載,。但是,,在昔代之后的一千多年間,樓蘭再次消失的無影無蹤,。 樓蘭國在絲綢之路上曾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漢書·西域傳》有這樣的記載:"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fā)導,負水擔糧,,迭迎漢使,。"這個記載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樓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也點明了它在絲綢之路上擔負的使命,。
絲綢之路當時是貫通歐亞大陸的唯一的陸上通道,,曾紅火一時,。當年,這條交通線上"使者相望于道",?!妒酚?#183;大宛列傳》對當時絲綢之路的盛況作了這樣的記載:"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shù)百,,少者百余人,一歲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shù)歲而返,。"其盛況可見一般。漢代早期絲綢之路,,曾有過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西行,,經(jīng)羅布泊西北岸至樓蘭南下,再沿絲路南道西行;另一條經(jīng)樓蘭后,,西行至焉音,,沿絲路北道前行。樓蘭扼守南北兩道之咽喉,,漢使,、商旅的頻繁往返,都要路經(jīng)樓蘭,。當年的樓蘭,,駝鈴悠悠,商賈不絕,,一派"七里十萬家"的繁榮景象,。 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鳳4年),樓蘭王安歸死于刺客傅介子刀下,,樓蘭國更名為部善國,,至此,樓蘭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己從歷" 史上消失,,但作為一個城市它仍然延續(xù)了下去,,直至公元4世紀后期城市才徹底廢棄,居民四散,,后來竟完全消失在人們的視線內(nèi),,史書也不再記載,甚至城廓在何處都元人知曉,。古老的文明長眠于羅布泊沙漠之中,,一個顯赫的王國不復存在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綠洲變成了不毛之地,一個曾經(jīng)為祖國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燦爛文明的古老民族消失了,。樓蘭,,成為千古之謎。
歷史悠悠,,樓蘭消失了1000多年,。 1900年3月28日,正當八國聯(lián)軍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的時候,,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羅布泊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察,。維吾爾族向?qū)W爾德克在尋找丟失的鐵銑時,無意中,,找到了一座早己荒廢的古城遺址,。翌年3月4日至10日,斯文·赫定又來到這座遺址,,并對它進行了發(fā)掘,。 斯文·赫定在這個遺址中獲取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批魏晉木簡殘紙,,以及一批怯盧文簡犢,。斯文·赫定回國后,將出土的怯盧文簡犢和古文書委托德國語言學家卡爾·希姆萊和漢學家孔好古釋讀,。他們從怯盧文簡贖中的詞組和帶有"樓蘭"字樣的魏晉殘紙中判定,,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西岸發(fā)現(xiàn)的古代遺址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消失了1000多年的古樓蘭國遺址,。
一時間舉世嘩然,,樓蘭從此再現(xiàn)歷史舞臺,斯文,,赫定也因此一夜成名,。百年來,國內(nèi)外的碩學大儒,,圍繞這個遺址,,從歷史、考古,、人種,、地理、生態(tài)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問題,。其間的爭論聲也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就這樣,,沉睡于大漠黃沙lO00多年的樓蘭古城終于蘇醒了,,覆蓋在這座古城上的種秘面紗也被一層層地揭開,。 盡管百年來中外學者圍繞這個古代遺址在各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面對這個遺址我們?nèi)杂泻芏嗖唤庵i,。或者說,,仍有一些問題沒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結論,。 百先是國名之謎。"樓蘭"這個名稱顯然是依據(jù)當?shù)卣Z言的漢語音譯,。但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是哪個民族的語言呢?它的含義又是什么呢?有人說"樓蘭"國禪湖名,,是依據(jù)"牢蘭"海(即羅布泊)命名的,,古今中外當然不乏用山名、水名,、地理狀況甚至人名命名的現(xiàn)象,,就算"樓蘭"是依"牢蘭"海命名的民居廢墟。 但仍沒有解開它的語種及含義之謎,。
其次是樓蘭國的斷代之謎,。前面提到,樓蘭國名最早見于史書是公元前176年,,這個時候樓蘭國當然已經(jīng)存在了,。樓蘭國廢棄的時間,學者的意見比較一致,,那就是公元4世紀后期,。因為在樓蘭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漢文木簡中,最晚的一枚有紀年的木簡是建興18年(公元330年),。再有,,東昔隆安3年(公元399年)時,東晉高僧法顯途經(jīng)羅布泊時,,羅布泊地區(qū)己徹底淪為"死亡之海",。法顯曾這樣描繪這一地區(qū)的情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惟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專家們正是依據(jù)類似的這些記載,,推斷出了它的廢棄時代。但是,,樓蘭國究竟始建于何時?是由哪個民族,、什么人建立的?這個謎至今無人破解,。 第三,在羅布泊西岸的這個古城遺址,,是不是樓蘭國的國都?這個謎意義重大,,因為它涉及到樓蘭古城的性質(zhì)乃至樓蘭史和部善史。
時下,,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三種意見: 1,、樓蘭古城即是扦泥城,是樓蘭國也是部善國的國都,。而對樓蘭古城是否是魏昔前涼時期的西域長史治所,,則沒有明確。認為樓蘭地區(qū)是樓蘭國和部善國的中心區(qū),,樓蘭史是樓蘭國和部善國史之主體,。 2、樓蘭古城是樓蘭的國都,,它與后期部善國都城扦泥城應是兩座城市,。元鳳四年更名部善國后國都遷到了今若羌縣附近的扦泥城。原樓蘭城就成為部善國中的一個城市,,東漢時,,樓蘭城又曾成為西域長史治所,一直延續(xù)到魏晉時期,。 3,、樓蘭古城出現(xiàn)于西漢之際,魏昔前涼時期樓蘭城是西域長史治所,,樓蘭城從未做過樓蘭國或部善國的都城,。樓蘭城和樓蘭地區(qū)雖然在部善領土之內(nèi),但是自元鳳四年到前涼末卻一直在中原各王朝統(tǒng)治之下,。在行政隸屬關系上與部善無涉,,其歷史基木上是獨立于部善而自行發(fā)展、自成體系的,。 孰是孰非?究竟哪種說法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
第四,,這個遺址是樓蘭古國遺址還是海頭遺址?在大多數(shù)學者認定這個在羅布泊西岸發(fā)現(xiàn)的遺址就是樓蘭古城遺址時,也有學者提出它根本不是樓蘭古國,,而是魏昔時期的西域長史治所 海頭,。他們的理由是,在樓蘭古城遺址上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時期文物主要是銅鏡,、漆器,、陶器和錢幣,這些文物可能是西漢時期帶進去的,,但也可能是西漢以后流人的,,故不能認定這個遺址就是西漢時期樓蘭國的遺址,。另外,在這個遺址周圍及附近墓葬中發(fā)現(xiàn)有大量東漢時期的絲毛織物,,魏昔時期的漢文木簡,、文書及屬于公元3-4世紀部善國時期的怯盧文木簡、文書,,據(jù)此,,認為這里可能是魏昔時期西域長史治所---海頭,而不是樓蘭,。 這個認識與大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都不同,。
第五,古樓蘭國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之謎,。歷史學家指出,,有無陶器是人類新、舊石器時代的分水嶺,,人類自學會制作,、使用陶器后,就進人了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前。1979年底,,
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行人員在該所王炳華先生的帶領下,,在羅布泊地區(qū)孔雀河下游古墓溝全面發(fā)掘了一處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共發(fā)掘古墓葬42座,,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但是,整個占墓溝墓區(qū),,卻不見任何陶器的蹤影,。這一現(xiàn)象引起學者們的極大興趣。學者們把古墓溝墓地確定為距今3800年前后的老古文化遺址,。這個時期人類早已進人新石器時期,,卻又不見遺址有陶器蹤影,這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階段不合拍,。那么,,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是否屬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的那些"不會制作陶器的部落"呢?
第六,,樓蘭國廢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政治、經(jīng)濟和自然條件變化的綜合結果,,還是因為自然條件惡化使人類無法生存而被迫放棄?古樓蘭國消亡后,,這里的人們?nèi)チ四睦? 第七,,2003年春節(jié)期間,一文探險隊在樓蘭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盜擾的墓葬,,據(jù)稱,,這個被盜的墓"H的令人窒息",墓中尚存有精美的壁畫,、干尸,、彩棺、絲綢碎片等,,有媒體稱這是樓蘭王陵,。對此,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墓葬與樓蘭國有什么關系?墓主人身份如何? 在樓蘭研究中,,還有很多的謎團,還有更多的面紗沒有揭開,,我們相信,,隨著樓蘭研究的深人發(fā)展,經(jīng)過專家們的辛勤勞動,,我們將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得到更多的文化享受。
世界古文明的共同悲劇
在征服自然走向文明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取得的每一次進步幾乎都伴隨著對地球環(huán)境的巨大沖擊,,以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為代表的生態(tài)危機則是這一現(xiàn)象的突出反映,。
北非是人類文明的搖藍之一,,尼羅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巍峨聳立的金字塔,、圖騰卡蒙法老墓以及亞歷山大燈塔為代表的古埃及文化達到了當時人類文明的巔峰,。埃及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絕沒有想到,他們留給子孫后代的遺產(chǎn)除了古老的文明之外,,還有百分之九十完全沙漠化的土地,。
尼羅河流域風光
人類文明另一個策源地美索不達米亞也經(jīng)歷了同樣的遭遇。蘇美爾,、亞述,、阿卡德、巴比倫人相繼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間,,創(chuàng)造了高度發(fā)達的城市文明,,令世人嘆為觀止。然而,這些古文明的發(fā)祥地如今卻是鹽堿泛濫,、流沙縱橫的不毛之地,。
就這個問題,美國亞述學家雅格布生對西亞出土楔形文字史料作過一次深入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鹽堿化由來已久,,始于公元前2400年拉格什城邦,不久就發(fā)展到幼發(fā)拉底河,。1000年后鹽堿化進一步擴展到古巴比倫,。5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雷伍德在伊拉克的耶莫組織過一次由地質(zhì),、氣象,、動物和植物學家共同參加的大規(guī)模跨學科考古發(fā)掘,,考察結果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布雷伍德在《伊拉克庫爾德史前調(diào)查》中這樣寫道:“人類以及他們從事的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總的來說起一種破壞作用,,盡管無人想有意去破壞……過去曾是叢林的整個平原和切姆查瑪克河谷的山麓地區(qū),,如今連灌木叢都不存在了。櫟樹灌木叢在還未長到6英寸之前就被砍伐,。由于樹林和灌木樹的消失以及草地每年春季全被吃光,,只剩下草根,土壤大量流失,,填入河流……”
同樣的悲劇也發(fā)生在中國西部塔里木盆地,。張騫出使西域時(公元前139年),塔里木盆地還是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綠洲世界,。據(jù)張騫介紹,,塔里木盆地及周邊地區(qū)的沙漠綠洲上一共有三十六個繁華的城邦國家,史稱“西域三十六國”,。絲綢之路開通后,,國際貿(mào)易和東西方藝術文化交流與日俱增,給這些綠洲王國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帶來空前的繁榮,。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得以廣泛吸收東西方各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了高度發(fā)達的古代文明—西域文明,。然而,,人類與自然的搏斗卻是那樣殘酷無情。具有千年文明史的綠洲王國相繼被沙漠無情地吞噬,,絲綢之路的國際貿(mào)易后來不得不改由海路進行,。
物換星移,,流沙終于掩埋了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土地,形成僅次于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盆地永遠失去了它昔日的輝煌,,人跡罕至,與世隔絕,,成為世界上最神秘的地區(qū)之一,。
19世紀末以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許多漢唐古城被重新發(fā)現(xiàn),,如喀拉敦古城,、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尼雅古城等,。它們大都遠離現(xiàn)代綠洲100公里左右,,說明漢代以來流沙已無情地向周邊綠洲推移了至少上百公里。如今塔克拉瑪干沙漠仍在繼續(xù)向四方蔓延,。1896年,,斯文•赫定曾到新疆和田以北沙漠探險。當時克里雅河下游的通古斯巴斯特綠洲尚有大片原始森林,,被這位瑞典探險家譽為“野駱駝的極樂園”,。
斯文赫定筆下的通古斯巴斯森林
然而,斯文•赫定見到的“野駱駝的極樂園”早就化為烏有,。由于克里雅河十幾年的斷流,,和田以北沙漠綠洲通古斯巴斯特的千傾原始林木大面積死亡,這片原始森林如今已經(jīng)變成沙漠的海洋,。由于嚴重的沙化問題,,40年來從若羌縣到民豐縣的公路被迫三次改道,沙漠向南推移了30余公里,。由于同樣的原因,,策勒縣和田市的公路也向南推移了三次,原來筆直的公路,,現(xiàn)在變成彎曲的大肚子,。
大沙漠直逼和田綠洲
人們驚呼:“不悲樓蘭今不見,只悲樓蘭要重現(xiàn),。”因此,,研究樓蘭古國的興衰,絕非發(fā)千古之幽思,,而是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要從樓蘭陸沉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歷史悲劇中吸取教訓,設法阻止沙漠繼續(xù)蔓延;深刻理解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我們?nèi)祟惞餐募覉@。
樓蘭城的發(fā)現(xiàn)
20世紀最初十年可謂“探險時代”,。1909年美國探險家皮里征服北極,,1911年挪威阿蒙森探險隊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角逐南極,堪稱20世紀初最富時代特色的兩件大事,。與此同時,,人跡罕至的中亞沙漠、遙遠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成為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們角逐的另一沙場,。
1874年福賽斯爵士率英國考察團的新疆之行,,隨后,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赴蒙古,、青海,、新疆和藏北無人區(qū)的四次中亞考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這時起,,中亞探險不再是入華耶酥會傳教士們天方夜談式傳的傳奇故事,而是一項舉世矚目的科學事業(yè),。這個時期,,晚清新疆地方政府也曾派人勘察敦煌與羅布泊之間的道里。陶葆廉《辛卯侍行記》卷五記述了這次考察,。書中寫道:“前任巡撫劉毅齋,、護撫魏午莊先后遣郝副將永剛、賀參將煥湘,、劉都司清和,,裹糊探路,各有圖記,。惟不喑考古,,措詞亦艱澀,特匯集諸說,,就作者本意,疏明之如左,。”
劉毅齋就是1884年新疆正式設行省后的首任巡撫劉錦棠,,他于1889年離任,新疆巡撫改由布政使魏光濤(即魏午莊)代理,。那么郝永剛等人到羅布泊探路作圖的時間,,是在劉氏離任和魏氏上任新疆巡撫之際(1889-1890)。郝永剛等人都是湘軍將領劉錦棠的部下,生平事跡今已無從詳考,。
北京故宮檔案館收藏的清代地圖中,,有一幅《敦煌縣西北至羅布淖爾南境之圖》。圖中不僅繪出從玉門和陽關通往羅布泊之路,,而且在羅布泊西岸標出古城址,。根據(jù)原始記錄,這幅地圖是民國年間新疆呂將軍捐獻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黃盛璋先生認為:這幅地圖就是郝永剛等人繪制的羅布泊探路圖,,那么郝永剛等人也許是近代中亞地理探險史上最早到樓蘭古城的探險者。
在此前后,,樓蘭古城似乎還被鄰近地區(qū)的居民尋訪過,。《辛卯侍行記》卷六記錄了從吐魯番南下,,越庫魯克塔格山,,經(jīng)羅布泊到敦煌之路。近年新疆巴州旅游文化公司探險隊在樓蘭城內(nèi)發(fā)現(xiàn)清代錢幣,,亦說明晚清時期,,有人訪問過樓蘭。遺憾的是,,這幅羅布泊探路圖一直秘藏新疆地方官府,,從未發(fā)表過。于是,,樓蘭古城發(fā)現(xiàn)者的桂冠被第一個向世人報道這座古城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摘取,。
斯文•赫定先后六次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和藏北無人區(qū)探險,歷時近半個世紀之久(1890—1934),。中亞荒漠的許多古城都是斯文•赫定首先發(fā)現(xiàn)的,。他走過的地方,在他之后,,至今無人去過,。他在近一個世紀前繪制的地圖,今天仍是中亞科學考察必備的參考圖,。他的著作被譯成 30 余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傳。由于斯文•赫定在中亞科學考察史上的輝煌成就和奮不顧身的精神,,被人們譽為20世紀最杰出的探險家之一,。
1899年9月,斯文•赫定第二次踏上中亞探險的征程,。這次,,他得到瑞典國王奧斯卡爾和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的資助,,決意打通從新疆到西藏的道路。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干枯的孔雀河古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里。在茫茫沙海中,,水是性命攸關的東西,,而鐵鏟是他們唯一的挖水工具。斯文•赫定只得派他的維吾爾族向?qū)в趭W爾德克(斯文赫定記其名為Ördek,,或譯艾爾得克)回去找坎土曼(新疆流行的一種鐵鏟),。奧爾德克很快找回坎土曼。不僅如此,,他還在昨夜宿營地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古代廢墟,,揀回幾件頗具中亞希臘化藝術風格的木雕殘片。
斯文•赫定看罷異常激動,,因為他將成為揭開塔克拉瑪干沙漠古文明之謎的第一人,。他本想立即發(fā)掘這座廢墟,但是這將打亂整個考察計劃,。況且,,他的探險隊只有一兩天的用的水了,,無法成行,。斯文•赫定終于仍按原計劃去西藏考察,而把發(fā)掘這座廢墟的計劃安排在翌年冬季,。
維族向?qū)W爾德克,,斯文赫定繪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帶著他的哥薩克保鏢切爾諾夫和維吾爾族向?qū)W爾德克等人重返羅布荒漠,首先調(diào)查了奧爾德克發(fā)現(xiàn)木雕殘片的那個廢墟,,發(fā)掘了其中的佛塔以及周圍三個殿堂,。斯文•赫定在這個廢墟發(fā)現(xiàn)的文物有:中亞希臘化藝術風格的木雕建筑構件、木雕塔剎,、刻有帶翼獸的木雕板,、蓮花紋木雕板、金剛像木浮雕,、小陶碗,、五銖錢以及一封佉盧文書信。這所寺院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大寺院群中的一所,。赫定在這個佛寺遺址附近發(fā)現(xiàn)三座寺院遺跡,發(fā)掘出更多的文物,。
樓蘭佛寺廢墟出土希臘化藝術風格的木雕殘片
英國考古學家后來將這個遺址編號為LB.II佛寺,。從中發(fā)掘出許多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木雕構件,包括一件有翼神獸——格里芬形象的木雕,,殘高70厘米,,上下邊緣皆有凸榫,殘存獅身形象,,腰細并呈弓起狀,,腰前斜插一支翅膀的羽毛,后腿保留,,尾巴彎呈S狀曲,,右腿前部仍可見口齒。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對其進行了復原,。斯坦因在LB.II遺址也發(fā)現(xiàn)木雕格里芬殘片,,他在報告中申明,他發(fā)現(xiàn)的幾件木雕的局部,,包括口鼻,、身體、腿部,、羽毛,、牙齒,與赫定收集品非常相似,,而且緣部均有凸榫殘留,,尺寸相合。
斯文赫定在樓蘭LB.II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花瓶木雕,,四邊雕出方框,,中間刻一個花瓶,從瓶中向兩邊對稱地各伸出一條花枝,,花瓶底部排列八片葉子,,頸部裝飾一條菱形紋帶。值得注意的是,,有翼神獸和花瓶木雕都有邊框,,尺寸相同,它們之間無疑彼此存在聯(lián)系,。
樓蘭LB佛寺出土帕提亞藝術風格的木雕,,公元2-3世紀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格里芬守護花瓶浮雕石板,揭示了這種有翼獅子與花瓶組合的藝術淵源,。在這件石板中,,兩只帶翼獅子相向而立,足成蹄狀,,分趾,,嘴微張,,露齒,翼挺起,,尾巴上揚成S形,,獅子中間雕刻花瓶,外形與LB遺址出土木雕花瓶相似,,向兩端傳出花枝,。據(jù)此,我們對LB遺址出土的木雕進行了復原,。顯然,,帕提亞石板是有翼獅子與花瓶組合題材的源頭。斯坦因在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的格里芬守護花瓶亦源于帕提亞藝術,。
斯文•赫定探險隊還在這片廢墟東南一線發(fā)現(xiàn)許多烽火臺,,它們構成一條戍守古代東西交通要道的烽燧線,一直向東延伸,,直迄羅布泊西岸一座風沙半沒的古城,。這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后來將這座古城編號為LA城,。
尼雅遺址出土格里芬守護花瓶木雕,,公元3世紀
我們曾于1994年到樓蘭進行實地調(diào)查,越野車只能開到距離LB遺址兩公里的地方,,以后的路全是雅丹地帶,,任何現(xiàn)代交通工具都無法行駛。由此徒步兩公里之后才能到LB遺址,,所以LB遺址又俗稱“兩公里城”,。不過,“兩公里城”其實不是什么古城,,而是一所佛寺廢墟,。從“兩公里城”繼續(xù)東南行,穿越大約18公里的雅丹地帶才到達樓蘭古城,。
近年有學者寫信詢問,,樓蘭城究竟是誰發(fā)現(xiàn)的,因為時下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樓蘭城是奧爾德克發(fā)現(xiàn)的,。這個說法顯然沒有認真了解樓蘭探險史,這對樓蘭探險事業(yè)的開拓者斯文•赫定是不公允的,。無論從什么角度看,,樓蘭城的發(fā)現(xiàn)無疑應歸功于斯文•赫定本人。
樓蘭古城位于今天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里,。這座古城坐落在東經(jīng)89°50’53”,北緯40°31’34”的地方,。
樓蘭LA城官署和佛塔遺址
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和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都是根據(jù)斯文•赫定提供的經(jīng)緯度找到樓蘭城的。近年勘測數(shù)據(jù)表明,,樓蘭古城的準確位置是在東經(jīng)89°55’22”,北緯40°29’55”處,,和斯文•赫定用星象測量法獲得的數(shù)據(jù)基本相同,。
1901年3月4日至10日,斯文•赫定在樓蘭城內(nèi)13個地點大肆發(fā)掘,,獲取大批漢魏古錢,、一枚羅馬錢幣、一枚于闐錢幣,、各類精美的絲織品,、頗具希臘化藝術風格的雕花建筑構件。其中一件帶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筑飾件,,十分精美,,迄今仍是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佛像藝術品之一。
樓蘭古城出土帶樓蘭字樣的魏晉木簡
斯文•赫定在樓蘭發(fā)現(xiàn)了許多重要文物,,最重要的莫過于那些魏晉木簡殘紙,。他當時不一定知道,魏晉書法真跡流傳至今者寥寥無幾,,只有晉人陸機的《平復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件,且為歷代收藏家視為珍寶,,密不示人,;而斯文•赫定在樓蘭城中一次發(fā)掘所獲就達150余件。英國的斯坦因和日本的橘瑞超又在斯文•赫定發(fā)掘的同一地點挖出數(shù)百件文書,,包括現(xiàn)藏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的“李柏文書”,。樓蘭城出土紀年文書中,最早的屬于曹魏嘉平年間(252),,最晚的屬于前涼張駿建興十八年(330),。20世紀70年代,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察隊在這里再次發(fā)現(xiàn)魏晉木簡殘紙,,這已是外國探險隊的劫后之余,。
斯文•赫定后來將這次中亞考察報告匯集為《1889—1902年中亞科學考察成果》一書,在斯德哥爾摩出版,。古文書則委托德國語言學家卡爾•希姆萊和孔好古釋讀,,他們研究后確認,,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西岸發(fā)現(xiàn)的古城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樓蘭。
就這樣,,沉睡于黃沙之下一千余年的樓蘭城終于在這位大探險家手中蘇醒了,。
樓蘭古城出土魏晉殘紙,斯文•赫定收集品
日本大谷探險隊比斯文•赫定晚去樓蘭,,為什么斯文•赫定收集的樓蘭文書都是殘片,,而大谷探險隊卻能發(fā)現(xiàn)完整的李柏文書呢?這個秘密終于在80年代揭破,。原來,,斯文•赫定將完整的樓蘭文書單獨放在一起,并沒交給歐洲漢學家研究,。
20世紀80年代,,這批文書在斯德哥爾摩瑞典民族學博物館被重新發(fā)現(xiàn),它們寫在五張黃麻紙上,,文字多為草書,,大量使用假借字。這些完整的古文書為研究魏晉尺牘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塔克拉瑪干沙漠寶藏爭奪戰(zhàn)
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發(fā)現(xiàn)古代城市的消息傳出后,,舉世震驚。以前人們只知道埃及和希臘羅馬有著發(fā)達的古代文化,。殊不知,,遙遠的中亞荒漠也曾創(chuàng)造過高度發(fā)達的城市文明。于是,,樓蘭成了中亞著名考古圣地之一,,樓蘭古物成為歐美和日本探險隊激烈爭奪的對象。
人們對20世紀初發(fā)生在樓蘭等地發(fā)生的這場古物爭奪戰(zhàn)的功過評價不一,。有人把它比作八國聯(lián)軍掠奪北京圓明園,,因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寶藏就是在這個時期大批流失海外。有人則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當年來樓蘭的人大多數(shù)是科學家,,他們發(fā)掘樓蘭古城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及時編寫了科學考察報告,,所獲文物基本上得到妥善保存,。樓蘭文物流散世界各地,使得樓蘭研究成為新興的國際性研究科目,,造就了一大批馳名中外的學術大師,,極大地推動了世界人文科學的進步。關于這場爭奪戰(zhàn)的功過,歷史將會作出公正的評價,。
塔克拉瑪干沙埋寶藏爭奪戰(zhàn)明顯分為探險和考古兩個時期,。在中亞探險時期,塔克拉瑪干古物流散海外主要是西方設在新疆的領事館所為,。俄國駐喀什總領事彼得洛夫斯基和英國駐喀什總領事馬繼業(yè)在爭奪沙漠寶藏方面首當其沖,,扮演了重要角色。
俄國駐喀什領事館故址在今新疆喀什市西區(qū)的色滿賓館,,斯文•赫定每次來新疆都在這個領事館做沙漠探險前的準備工作,。這里還接待過德國考察隊的格倫威德爾、勒柯克,、芬蘭考察隊的曼那海姆和法國考察隊的伯希和,。
彼得洛夫斯基自1882年住進這個領事館任俄國駐喀什總領事,直到1903年離任,。在他任職的21年當中,數(shù)以萬計的中國古物經(jīng)他之手流入俄國,。1891年,,經(jīng)俄國東方學家奧登堡提議下,俄國考古學會東方部要求俄駐喀什領事館收集佛教文物,。于是,,彼得洛夫斯基開始在喀什一帶大肆搜羅新疆古物和古代手稿。他本人僅在喀什及周圍地區(qū)作過零星考古調(diào)查,,所獲文物大部分是購買的,,主要得自塔克拉瑪干沙漠覓寶人吐爾迪、和田的文物販子伊斯蘭•阿訇和庫車商販古拉姆•卡迪爾,。這批文物包括和田出土的混合梵語本《妙法蓮花經(jīng)》,、佉盧文犍陀羅語《法句經(jīng)》殘卷、梵語或吐火羅語寫本以及大批佛教和伊斯蘭教藝術品,。彼得洛夫斯基多次在俄國雜志上撰文,,提醒俄國學者注意塔克拉瑪干古物,并將大批新疆古物運回俄國,,交奧登堡研究,。由于健康原因,彼得洛夫斯基于1903年退休,,在塔什干度過晚年,。1905年,他把手中最后一批古代手稿,,包括穆斯林文獻,、漢文、回鶻文書捐獻給了俄國中東亞研究委員會,1908年,,彼得洛夫斯基在塔什干去世,。
英國駐喀什領事館故址就是今天新疆喀什市西區(qū)的齊尼瓦克賓館。斯坦因每次來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古都是在這個領事館做進入沙漠前的準備工作,。英國駐喀什首任總領事是馬繼業(yè),,他為英國爭奪塔克拉瑪干古物立下汗馬功勞。馬繼業(yè)1867年生于南京,。其父馬格里曾隨英軍侵華,,參加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來協(xié)助李鴻章鎮(zhèn)壓上海,、昆山,、蘇州等地的太平天國運動。據(jù)說馬繼業(yè)的母親是馬格里俘獲的太平天國某位親王的公主,。1889年,,馬繼業(yè)考入英屬印度政府任職。翌年,,隨中亞探險家榮赫鵬前往喀什監(jiān)督彼得洛夫斯基的活動,。從此,馬繼業(yè)便以英國政治代表的身份常駐喀什,,與俄國爭奪在新疆的利益,,長達20年。盡管直到1908年清政府才正式承認英國駐喀什領事館,,但英國領事館的職能實際上自馬繼業(yè)到喀什后就開始了,。他在1890至1908年的官銜是“駐克什米爾負責中國事務的特別代表”;1908年回英國度假時才被正式任命為英國駐喀什領事,;1911年又提升為英國駐喀什總領事,,直到1918年退休。
馬繼業(yè)在喀什任職期間收集了大批塔克拉瑪干古物,。主要來自和田,、策勒和莎車的塔克拉瑪干覓寶人吐爾迪(和田玉龍喀什村人)、毛拉和卓(策勒達瑪溝村人),、伊不拉辛(麥蓋提克孜勒吉村人)以及偽造文物的商販伊斯蘭•阿訇,。馬繼業(yè)把收購的中亞文物全部送到印度,收入英國梵學家霍恩雷主管的加爾各答孟加拉亞洲學會收藏室,,形成所謂“霍恩雷收集品”,。這批文物主要是和田、莎車,、庫車等地出土的古代寫卷,,其中包括和田北部沙漠丹丹烏里克遺址發(fā)現(xiàn)的唐代文書,、婆羅謎文文書、麥蓋提南部克孜勒吉遺址發(fā)現(xiàn)的喀剌汗朝突厥語,、阿拉伯語文書,,巴楚、庫車出土的梵語,、于闐塞語和吐火羅語文書,。不過,從伊斯蘭•阿訇那里收購的都是假文書,。此人系和田一無業(yè)游民,。當他得知出售新疆古文書可獲暴利后,就組織人偽造古代文書,。最初他們偽造的假文書都是手抄本,,頭一批假文書問世于1895年。后來嫌手抄太慢,,自1896年始,,他又刻印木雕版,成批印刷,,然后用煙熏黃做成古書的模樣,,裝訂成冊出售。這些偽造的文書大都被駐喀什和烏魯木齊的英,、俄領事館買下,大批流入倫敦,、巴黎,、圣彼得堡、加爾各答和北京,。許多歐洲語言學家受到蒙騙,,為解讀這些文書,徒勞地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斯坦因在和田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他將真相公諸于眾,并向?qū)W術界提供了真正的古代手稿,,才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得以順利發(fā)展,。
霍恩雷收集品大部分被運回英國,入藏大英博物館,、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英國皇家亞洲協(xié)會圖書館和牛津大學包德雷圖書館。伊斯蘭•阿訇的陰謀敗露后,,馬繼業(yè)收購的90件假文書被撤出大英博物館東方印本與寫本部,,裝入兩只貼有中亞贗品標簽的木箱,扔到一個地下室里。197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大英博物館藏中亞古寫本全部移交新建的大英圖書館藏書樓保存。
1979年,,扔在大英博物館地下室的兩箱假文書被人發(fā)現(xiàn),,編目后全部轉交給了大英圖書館。1995年,,我們到大英圖書館調(diào)查斯坦因收集品時,,見到這批假文書被扔在圖書館一個角落里。
蒙騙了許多西方著名語言學家的和田假文書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在樓蘭,,同年1月斯坦因在尼雅進行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將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物爭奪戰(zhàn)推向第一個高潮,。歐美和日本隨即派中亞考察隊來新疆沙漠訪古尋寶。
第一個參加爭奪戰(zhàn)的是美國考察隊,。1905年,,作為龐佩里中亞探險的繼續(xù),美國地質(zhì)學家亨廷頓在美國地理學會聯(lián)合會的資助下來中亞進行新的考察,,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考察新疆的氣候,,陪同他的還有巴雷特。他們在克什米爾列城組織探險隊,,越過喀喇昆侖山口到和田,,在此考察塔里木河南部地質(zhì)情況以及西藏北班公湖地區(qū),認為這一帶曾發(fā)生旱災,。亨廷頓在克里雅河和巴雷特分手后,,只身前往羅布泊。他在塔克拉瑪干東部沙漠考察了許多沙漠古城,,如尼雅,、安迪爾和米蘭等,并在尼雅掘獲一批佉盧文書,。他用四天時間由科什蘭孜東南向西北橫越干枯的羅布洼地,,結束羅布泊考察后,亨廷頓北上焉耆,,最后在吐魯番結束考察回國,。亨廷頓走的這條從樓蘭到焉耆的考察路線就是《魏略•西戎傳》說的絲綢之路中道,這條路是最早的絲綢之路之一,。這位美國地質(zhì)地理學家大概不知道,,2000年前,,漢朝使者張騫就沿著這條路到帕米爾以西諸國訪問。在此前后,,中國的絲綢沿著他走的這條路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直至羅馬城。
樓蘭城附近出土帶人像的毛織品殘片,,斯坦因收集品
亨廷頓后來到耶魯大學執(zhí)教,,1907年出版了《亞洲之脈搏》一書。他在書中提出羅布泊系盈虧湖之說,,認為2000年前湖泊面積很大,,占據(jù)古今干河床,后來因氣候變得干燥,,湖面才逐漸收縮形成今天的樣子,。他還認為,塔克拉馬干沙漠古城是因氣候變干而不得不遺棄的,。
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兩次到羅布荒漠大肆發(fā)掘,并將樓蘭遺址逐個編號,,從LA編至LR,,逐步揭開了樓蘭古文明的全貌。他在樓蘭LC古墓群發(fā)掘出土的帶人頭像的紡織殘片頗為引人注目,,研究者以為是希臘神話中的赫拉斯像,。
《清實錄》第57冊
接踵而來的是日本考察隊,主持者是日本伯爵,、真宗西本愿寺第22代宗主的大谷光瑞,,故稱“大谷光瑞考察隊”。主持者是日本貴族,,凈土真宗西本愿寺派的精神領袖,真宗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代宗主大谷光瑞(1876-1948),。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大谷光瑞到北京向光緒皇帝覲獻古書。據(jù)《清實錄》卷四四一記載,,“大谷光瑞呈進古典,,并請頒《藏經(jīng)》一榻。所進古典著留覽,。至請頒賞《龍藏經(jīng)》,,即著內(nèi)務府印刷,交該衙門頒發(fā)……”光緒皇帝賜予大谷光瑞的這套《龍藏》,,現(xiàn)藏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
日本中亞探險隊的領導者大谷光瑞伯爵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門戶開放。1549年,,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攜帶《圣母受胎告知》,、《圣母子》等油畫到日本的鹿兒島,開始向當?shù)厝藗鹘?。隨著歐美基督教大舉入侵,,使日本傳統(tǒng)佛學面臨挑戰(zhàn)。另一方面,,19世紀以來,,梵文、巴利文佛典原文不斷發(fā)現(xiàn),,并為歐美語言學家刊布,,又使得建立在漢譯佛經(jīng)基礎上的日本佛學界更為惶惶不安。為此,,日本最大的佛教教派凈土真宗下屬京都西本愿寺先后派南條文雄,、笠原研壽和高楠順次郎到牛津大學,師從歐洲著名語言學家馬克斯•繆勒學梵文,;1899年東京凈土真宗又派荻原云來和松元文三郎到斯特拉斯堡大學,,師從勞于曼學梵文。
京都西本愿寺第二十一代法主大谷光尊還派長子大谷光瑞到英國留學,。受歐洲學術潮流的影響,,大谷光瑞創(chuàng)建日本中亞考察隊,先后三次到中國西部考察,。
樓蘭城出土李柏文書
1908年,,大谷光瑞派橘瑞超和野村榮三郎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察。橘氏負責絲綢之路南道,,野村負責考察北道,。兩人在庫爾勒分手。橘瑞超南行考察樓蘭,、尼雅一帶遺址,。他此行最大的收獲是收集了大批漢文和佉盧文木簡殘紙。著名的“李柏文書”就是這次考察發(fā)現(xiàn)的,。
李柏是前涼西域長史,,《晉書•張駿傳》提到此人。文中說:“西域長史李柏請擊叛臣趙貞,,為貞所敗,。議者以柏造謀致敗,請誅之,。駿曰:‘吾每以漢世宗之殺王恢,,不如秦穆之赦孟明,。’竟以滅死論,群心咸悅,。”李柏文書的發(fā)現(xiàn)相當重要,,不僅為了解前涼如何經(jīng)營西域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而且為研究魏晉書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標本,。
日本中亞探險隊的橘瑞超
1910年,,大谷派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兩人進行第三次中亞考察。橘氏帶英國仆人霍布斯從倫敦,,經(jīng)西伯利亞進入新疆,。先赴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發(fā)掘,獲取大批漢文文書和絲綢殘片,。然后南下樓蘭發(fā)掘,,剝?nèi)∶滋m壁畫,并到若羌和且末調(diào)查過古遺址,。
1914年5月,,本愿寺內(nèi)部財政問題的疑獄事件發(fā)生后,大谷光瑞辭位出國,,他領導的中亞考察因此中斷,。大谷考察隊第一次考察所獲古物寄存在帝國京都博物館,第二和第三次考察的收集品則存放在神戶郊外大谷光瑞別墅二樂莊,。后來因理財不善,,大谷將二樂莊出售給久原房之助,同時變賣了一些文物,。不久它們被轉讓給日本的朝鮮總督寺內(nèi)正毅,,借以充實朝鮮總督府博物館。這批文物主要是泥塑,、壁畫殘片和古代織物等,。橘瑞超后來到大連長住,大谷考察隊的主要收集品隨他到了大連,。1916年起,,這些大谷收集品由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chǎn)館保存。1945年日本戰(zhàn)敗,,相當一部分大谷收集品被運回京都本愿寺,未能運走的現(xiàn)在大連旅順博物館保存,。此后,,上述大谷文物的收藏地點又有變化。1944年,,京都博物館的大谷收集品經(jīng)木村貞造之手,,轉賣給了東京國立博物館,;1949年,本愿寺將大谷收集品移交龍谷大學保存,,后來橘瑞超把大連帶回的大谷文物交給龍谷大學收藏,;1951年,旅順博物館所藏大谷收集品的敦煌文書被調(diào)入北京圖書館保存,。
橘瑞超將所獲中亞文物輯成《二樂叢書》(1912-1914),,分四冊出版;香川默識后來將大谷文物編為兩卷本的《西域考古圖譜》(1915),,以圖片形式進一步介紹了大谷收集品,。1937年出版的上原芳太郎所編《新西域記》發(fā)表了大谷考察隊的考察日記。大谷光瑞考察隊成員大都沒受過基本的科學訓練,,他們的日記只有一些旅程記錄,,缺乏文物出土的詳情,以至引起“李柏文書”發(fā)現(xiàn)地點之爭,。
不久,,俄國人也加入到爭搶樓蘭古物的行列。1909年,,俄國東方學家奧登堡親自出馬,,組織大規(guī)模中亞考察。他們沿絲綢之路北線,,考察了喀什,、庫車和吐魯番,1910年2月末抵達羅布泊地區(qū),。據(jù)美國學者達伯斯的《中國突厥斯坦探險史》介紹,,奧登堡在樓蘭曾與德國考察隊的格倫威德爾相遇,但是迄今尚未見到他們的樓蘭考察報告,。從近年發(fā)表的一份俄藏中亞古物的報告中,,可知俄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彼得堡分所收藏了一批佉盧文經(jīng)濟文書。它們是否為奧登堡從樓蘭帶回俄國的,,目前不得而知,。
就在西方和日本考察隊爭奪塔克拉馬干古物達到白熱化之際,一位中國學者也加入到新疆地理考察的行列,。他就是早年留學日本的湖南衡陽人謝彬,。受北洋政府財政部的委派,他到新疆進行了為時14個月的考察,。1916年7月22日,,謝彬自和田沿絲綢之路南道東行,途經(jīng)洛浦,、于闐(今克里雅),、尼雅(今民豐),、且末、若羌等地,,然后到尉梨,。他在克里雅見到一批送交官府的文物,據(jù)說出自尼雅遺址,,包括金銀器,、銅鍋、正方形銅印,、銅杯和帶扣等,。除考察地方財政外,謝彬還多次到古遺址調(diào)查,,了解歷史地理沿革,,先后調(diào)查了且末縣城南偏西15里的來利克古城,若羌縣城附近的且爾乞都克古城和米蘭荒漠的吐蕃戍堡,。1923年出版《新疆游記》一書,,介紹了謝彬的新疆之。20年代的中國,,像謝彬這樣肯于走出書齋,,親臨西部荒漠實地考察的知識分子十分罕見,因而受到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贊揚,,欣然為他的《新疆游記》一書作序,。
1927年斯文•赫定再次來華考察,這時他已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在新疆考察了,。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中國人開始覺醒,知識界率先起來反對外國考察隊對中國古物肆無忌憚的掠奪,。斯文•赫定終于和中國學者達成協(xié)議,,組建中瑞西北聯(lián)合科學考察團,共同進行考察,。樓蘭地區(qū)的考察由瑞方隊員伯格曼,、赫爾那,中方隊員陳宗器和黃文弼分頭進行,。
伯格曼幾乎踏遍且末以東所有樓蘭遺址,。在斯文•赫定的老向?qū)W爾德克引導下,他找到一處早期樓蘭人墓地,,這個墓地位于孔雀河中游一支流沿岸,,約在東經(jīng)88°30’,北緯40°20’,他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小河”流域,,伯格曼在此發(fā)掘出大批樓蘭古物,他在一座古墓發(fā)掘的女性木乃伊,,衣著雍容華貴,,被譽為“樓蘭女王”。無論如何,,這個發(fā)現(xiàn)大大深化了我們對樓蘭文明的認識,。陳宗器與赫爾那主要調(diào)查羅布泊地區(qū)的水文地理,繪制了現(xiàn)代羅布泊的實測地圖,。陳宗器因此成為樓蘭科學探險史上第一位到樓蘭城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這里我們還應特別提到中瑞考察隊中方隊員黃文弼的工作。1930年,,他從吐魯番越庫魯克塔格山來到羅布泊地區(qū),,他原來計劃要到樓蘭LA古城考察,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重新注入孔雀河,,使干枯了1000多年的鹽澤復活,形成現(xiàn)代羅布泊,,擋住了通往樓蘭之路,。不過黃文弼在羅布泊和孔雀河北岸取得許多意外發(fā)現(xiàn),采獲大批樓蘭早期文物,,并在孔雀河入??谝粋€半島上發(fā)現(xiàn)一座西漢時期的屯田戍邊遺址,他命名為“土垠遺址”,。土垠遺址出土文物極為豐富,,計有西漢木簡、銅器,、鐵器,、漆器、絲,、麻殘片等數(shù)百件文物,。
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漢武帝不惜動用數(shù)十萬人在中國西部地區(qū)修筑漢長城,,這條漢長城的西端一直修到新疆輪臺?!稘h書•西域傳》記載:“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shù)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所謂“亭”就是長城烽火臺,,土垠遺址東西兩邊分布著大批漢代烽火臺。所以羅布泊北岸這些西漢烽隧和屯田遺址應是漢長城西端的遺跡,,以絲綢之路第一道聞名于世的樓蘭古道就在此地,。樓蘭LE城附近土垠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證明樓蘭文化早期中心在羅布泊北岸。
羅布泊地區(qū)烽火臺——脫西克吐爾烽燧
盡管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是中亞探險的開拓者,,但普氏死后俄國人只限于在羅布泊邊緣考察,。俄國考古學家科茲洛夫曾三次到塔里木河下游考察古河道,以完成他老師普爾熱瓦爾斯基的遺業(yè),。另一位俄國學者馬洛夫在羅布泊以南地區(qū)考察,,調(diào)查了米蘭古城及其附近的吐魯番墓葬群,從中掘獲大批古藏文簡牘,。
就這樣,,樓蘭古文明之奧秘被海內(nèi)外探險隊一層層地揭開。
薈萃東西方文化的樓蘭藝術
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東西方的商業(yè)往來與日俱增,,給樓蘭經(jīng)濟帶來空前的繁榮。在海上貿(mào)易到來之前,,中國與西方所有貿(mào)易往來都要經(jīng)過這條沙漠之路,。所以樓蘭在當時國際貿(mào)易上的地位,如同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經(jīng)濟的繁榮推動了樓蘭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樓蘭成為古典世界各種藝術流派爭奇斗艷的舞臺。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樓蘭作家在尼雅出土佉盧文書(第514號)中寫下這樣一段頗具哲理的話:“大地不曾負我,,須彌山和群山亦不曾負我,,負我者乃忘恩負義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學,、音樂以及天地間一切知識—天文學,、詩歌創(chuàng)作、舞蹈和繪畫,。世界有賴于這些知識,。”那么樓蘭人是如何追求知識與藝術的呢?
一,、音樂
樓蘭人的音樂天才久負盛名,,史稱“善善摩尼”,。《隋書•音樂志》記西域龜茲樂說:“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看來,,著名的龜茲樂吸收了鄯善和疏勒等國音樂。關于善善摩尼,,馮承鈞先生解釋說:“此處善善應指鄯善;摩尼,,梵文猶言珠,;曲名為鄯善珠,與疏勒鹽正相對也,。”可惜文獻失載,,鄯善珠究竟是一種什么音樂,今天無從詳考,。不過,,斯坦因在米蘭佛寺發(fā)現(xiàn)的壁畫上,繪有一位演奏琵笆的樓蘭女琴師,。
琵笆是西域著名古樂器,,一種梨形的小型樂器,東漢年間傳入中原,。劉熙《釋名》說:“枇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于前曰枇,,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琵笆原來用木撥子彈撥,,唐代才改用手彈,所以劉熙把演奏琵笆叫作“鼓”,。這種樂器是蘇美爾人發(fā)明的,,公元前兩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小塑像上發(fā)現(xiàn)了琵笆,公元前1000年從巴比侖傳入埃及和希臘,。希臘人將這種樂器稱作 Mandora (曼陀林),,來自蘇美爾語 Pantoura。公元12至18世紀流行于歐洲,,起初用撥子彈奏,,17世紀改用手彈,。18世紀意大利米蘭式曼陀林是這種西亞古樂器的變種。所以斯坦因把米蘭壁畫上的琵笆稱作“曼陀林”,。塞疏古王朝時期,,琵笆傳入波斯,或稱 Tanbura ,,中國民族樂器“冬不拉”,,似與波斯人對琵笆的稱謂有關。
尼雅出土琵笆頸與和田出土琵笆琴師俑
西亞還流行一種短頸琵笆,,希伯來人謂之Barbat,,琴頸較短,琴身下圓而向上逐漸縮小,,頂端有木軫槽,,大約公元前8世紀傳入波斯。一種意見認為,,漢語“琵笆”來自龜茲語 Vipanki,,后者似與希伯來語的 Barbat (短頸琵笆)有關,從波斯語輾轉而來,。斯坦因曾在尼雅遺址發(fā)掘出一件曼陀林殘琴頸(編號N.xii.2),。近年中日尼雅遺跡聯(lián)合考察隊在尼雅遺址又發(fā)現(xiàn)類似的一件,琴頸長約70厘米,。琵笆傳入波斯后,,演變出多種形態(tài),有雙弦,、三弦,、四弦及五弦琵笆等。中日聯(lián)合考察隊尼雅采集的這把琴屬于三弦琵笆,,年代約在公元3世紀,,是目前中國境內(nèi)出土的最早的琵笆標本之一。斯文•赫定在和田沙漠古城收集的小陶俑中,,有個彈琵笆的于闐琴師俑,,姿態(tài)生動,不禁使人想起白居易《琵笆行》中那膾炙人口的詩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笆半遮面”,。這位于闐琴師彈的琵笆也是三弦琵笆,說明古代絲綢之路南道風行三弦琵笆,。
且末縣西漢墓出土古箜篌
近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且末縣西漢墓地發(fā)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古樂器豎箜篌,,年代約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是塔里木盆地出土最早的箜篌實物標本,?!端鍟?#8226;音樂志》說箜篌為西亞胡樂,,“今曲頸琵笆,豎箜篌之徒,,并出西域,。非華夏舊器。”豎箜篌屢見于公元7-8世紀新疆佛教石窟壁畫,,如克孜爾石窟第23和80窟,,苦木吐拉第58窟壁畫上就有豎箜篌的圖像。1989年,,甘肅酒泉市西溝唐代墓地發(fā)掘出一組模印磚,,其中一塊印有演奏箜篌的圖像。
德國考察隊的勒柯克在新疆庫車克孜爾千佛洞還發(fā)現(xiàn)過一件演奏箜篌的木雕像,,高9.5厘米,,所刻箜篌有七根琴弦,琴師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彈奏,這對復原且末魏晉出土箜篌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古埃及法老墓出土哈卜
箜篌最早出現(xiàn)于古代埃及,,稱作 Harp (哈卜),始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間,;公元前2000年傳入亞述,,被亞述人稱作 Cank,漢語“箜篌”似與這個亞述語詞有關,。這種古老的樂器后來經(jīng)亞述人傳入波斯,,又從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西漢武帝年間,,箜篌從西域傳入中原,,《漢書•郊祀志》、東漢應劭《風俗通》有所記述,。
印度和龜茲之箜篌
《舊唐書•音樂志》說:“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弦,置抱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臂箜篌’。”新疆且末出土古豎箜篌相當重要,,說明箜篌確實從西域傳入中原,;同時為我們了解鄯善樂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標本,。
二、天文
樓蘭人如何學習天文學,,我們沒有什么材料可以說明,。古代東西方的天文學都是從占星術發(fā)展而來。那么尼雅出土的一件有關占星術的文書也許有助于了解樓蘭人的天文觀,。這件編號為565號的去佉盧文書這樣寫道:
星宿之首謂之鼠日,,這天可以做任何事,萬事如意,。
星宿日牛日,,宜沐浴。吃喝之后,,可演奏音樂取樂,。
星宿日虎日,宜作戰(zhàn),。
星宿日兔日,,若逃亡,必能成功,,難以尋覓,。
星宿日龍日,須忍耐,,事事要忍,。
星宿日蛇日,百事皆兇,。
星宿日馬日,,宜向東西方向旅行。
星宿日羊日,,宜沐浴,。
星宿日雞日,宜裁剪和縫紉衣服被褥,。
星宿日猴日,,萬事如意。
星宿日狗日,,來去從迅,。
星宿日豬日,宜耕作,、播種葡萄園,,耕作順利并能增產(chǎn)。
這件文書引起東西方研究者的廣泛興趣,。以前一直視為占星術著作,。北京大學中文系李零教授提醒我們注意,。該文書可能和先秦兩漢流行的《日書》有關。我根據(jù)他提供的材料做了進一步分析,,大量類似語句使我們相信,,這件文書可能是個《日書》的犍陀羅譯本。盡管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漢語原本,,但是類似的句子在近年出土的《日書》中隨處可見,。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衣篇》(甲種121背)有“丁酉,材(裁)衣常(裳)”,,勘同犍陀羅語文書的“星宿日雞日,,宜裁剪和縫紉衣服被褥。”睡虎地秦簡《日書•秦除篇》(甲種24正貳)有“開日,,亡者不得”,,勘同犍陀羅語文書的“星宿日兔日,若逃亡,,必能成功,,難以尋覓。”又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稷辰篇》(甲種44正)有“徹,,是胃(謂)六甲相逆,,利以戰(zhàn)”,勘同犍陀羅語文書的“星宿日虎日,,宜作戰(zhàn)”,。
十二生肖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戰(zhàn)國時期十二生肖已經(jīng)在黃河和長江流域普遍流行,。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日書》著錄了一套完整的十二生肖,。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再次發(fā)現(xiàn)記錄整套十二生肖的《日書》。絲綢之路開通以后,,十二生肖經(jīng)中亞傳入印度和波斯,。既然樓蘭人這份占星術文書以十二生肖定星宿名稱,顯然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三,、繪畫
1959年,尼雅東漢墓出土了年兩塊殘布畫,。據(jù)報道,,“其中一件的圖案內(nèi)容為正負三角形,殘長77,,高46厘米,;另一件的內(nèi)容為上端殘破處有佛腳,、獅尾和蹄形痕跡,下邊一條橫格中有長龍,、飛鳥,,左下角有一半身菩薩(或為供養(yǎng)人像),裸體露胸,,頸與臂上滿佩纓絡,,頭后有背光,雙手捧著一個喇叭口形狀的長筒容器,,內(nèi)盛葡萄,,側身向右,,殘幅88×47厘米;其中的菩薩半身像高21厘米,。”塔里木盆本來不產(chǎn)棉花,,棉花起源于印度。所以,,有研究者認為這幅畫是印度或犍陀羅藝術品,,邊飾上的女神像也被解釋為菩薩像,。我們以前盲從其說,,后來意識到其說頗有疑問。
印度繪畫中的菩薩像表現(xiàn)的是釋加牟尼的形象,一無例外都是有胡須的男士,,菩薩像傳到塔里木盆地之后,,尤其是傳到中原以后,逐漸改為女像,。新疆庫木吐拉石窟公元4-5世紀壁畫上的菩薩像就是帶胡須的女性形像??梢娔嵫艝|漢墓所出布畫上的女神像不一定是菩薩像,。
從圖案設計看,,這幅畫的主題是具有波斯文化因素的獅子圖案。所以,,有學者主張布畫上的神像是中亞和西亞崇祀的女神伊什塔爾,;另一些學者注意到,這幅畫表現(xiàn)了具有典型希臘畫風的裸體女性,,手中拿著長筒卷狀物象征豐收,,因而主張這是希臘豐收女神提喀(Tyche)像。我們傾向于支持后一說法。
尼雅東漢墓出土棉布殘畫
公元前4世紀,,希臘雄主亞歷山大遠征中亞,,從而將希臘文化藝術傳入中亞和北印度,。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羅藝術就融合了許多希臘文化因素。犍陀羅地區(qū)(今巴基斯坦白紗瓦)出土的一件公元前1世紀銀碗上,,就裝飾有手持葡萄和谷物的希臘女神提喀像,。這件銀碗上的希臘女神與尼雅東漢棉布畫上的女神像如出一轍,,所以后者必為希臘豐收女神提喀無疑,。
盡管這幅布畫的內(nèi)容與佛教無關,但是繪畫技法受到犍陀羅佛教美術的影響,。例如: 畫中女神像不僅繪有背光,,還畫出頭光,凡此皆為典型的佛教藝術表現(xiàn)手法,。
公元前1世紀犍陀羅銀碗上的希臘豐收女神提喀
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大夏人最早使用這種手法繪制佛像,,公元2-3世紀大夏寺院喀拉塔佩遺址壁畫上的佛像就繪有頭光和背光,,這和當時犍陀羅佛像只雕刻頭光的風格不太一樣,。那么,這塊臘染棉布畫殆為大夏藝術家在印度棉布上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
四,、雕刻藝術
樓蘭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并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在中亞犍陀羅和大夏,石板浮雕被普遍用來裝飾寺院墻壁和佛塔,,但在樓蘭,、米蘭及尼雅等地寺院中,這種石板浮雕被木雕取代,。樓蘭尼雅建筑構件上精美的木雕和雕花家具堪稱樓蘭藝術的代表作,。
古代中國家俱陳設比較簡單,普通百姓在室內(nèi)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日本的“榻塔米”仍保留了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古人寫字或吃飯時才擺一張叫做“案”的小桌子。古代中國把床稱作“榻”,,除名稱不同外,,樣子也和今天的床不一樣,實際上就是在一張床板上加四個小短腿,,床邊有時擺個叫做“憑幾”的小桌子,。
斯坦因發(fā)掘尼雅遺址現(xiàn)場
絲綢之路開通之后,受西域文化影響,,中國人開始注重家俱,。《后漢書•五行志》說:“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東漢靈帝年間,古都洛陽發(fā)生的這場胡化浪潮對后來中國家具制造業(yè)產(chǎn)生巨大影響,。由于家具一般都是木制的,,難以保存至今。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家具標本,,是斯坦因在尼雅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這批古老家具的年代約在公元3-4世紀,和東漢相去不遠,。它們?yōu)檠芯恐袊揖咧鹪刺峁┝穗y得的第一手材料,。
尼雅出土公元3世紀木雕小桌
斯坦因特別介紹了一把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的椅子,他在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寫道:“在這個古代居址中,,印度藝術對工藝品的影響,,完全處于統(tǒng)治地位。這把椅子盡管已經(jīng)散架,,但仍緊密地挨靠在一起……四塊雕花的鑲板,,榫接在椅子腿上,把椅子連成一體,。盡管少了一條鑲板,,整個椅子仍筆直立在地上……關于雕刻的所有細節(jié),我在目錄中已詳細交代,應該指出的是,那種非常類似彩色大弧線連的四朵花瓣的花,在圖案中反復出現(xiàn)的特點,就是犍陀羅雕刻藝術中常用的手法。就像我們在椅子腿和鑲板上見到的那樣,,這四朵花瓣的圖案或完整地出現(xiàn)在一些方形框內(nèi),,或一分為二,出現(xiàn)在三角形的空間,。分成兩半后的花瓣的曲線也是嚴格對稱的,。八朵花瓣的荷花圖案,無疑源于印度,。同時,,前鑲板中央用傳統(tǒng)手法雕刻的果實和葉子,使人聯(lián)想起印度—科斯林的某些建筑物柱頭上的裝飾成分份,。斯坦因還描述了另外兩把扶手椅,。”
他在《古代和田》中寫道:“更為重要的是在此發(fā)現(xiàn)的兩張裝飾精巧的木椅。三條高19英寸的椅腿,,其一上部是獅子頭,,下部為馬腿,中間仿佛是帶翅膀的身子,。這種畸形怪獸簡直就像一個駿倪的仿制品,。原來的顏色殘存甚少,主要是粉紅和黑色,,用黑色在粉紅底色上畫出獅子毛,。另外一把椅子,腿長13英寸,,它是一雄一雌的一對雕刻精巧的怪物,。椅腿上部顯然是半身人像,腰以下類似飛鳥,,而椅腿最下端顯然是壯實的馬蹄,。鮮紅的底色有幾處保存良好,,其上用深藍和黑色畫出羽毛和馬蹄。這種混合形象與人們在早期印度繪畫中見到的風格非常類似,,在桑奇的某些繪畫中,,就有過這種半人半神的主題,,乾達婆和那揭羅在那些繪畫中,,就是把人的半身像畫在飛鳥座上。我現(xiàn)在尚不能追溯上述形式和馬腿相結合的來源,。在犍陀羅藝術中表現(xiàn)魚馬人的雕塑中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半身人像,、鳥翼、馬腿以及彎曲的魚尾等模式,。由此證明,,印度佛教藝術形式中較為復雜的怪物形象,是直接借鑒于西方古典藝術,,而印度佛教藝術又為古代和田藝術提供了模式,。”
斯坦因所謂“古代和田藝術”是對塔里木盆地古代藝術的一種泛稱。尼雅這種雕花扶手椅和貴霜錢幣上表現(xiàn)的國王寶座頗為相象,,在印度摩菟羅貴霜石雕上也可見到類似的椅子,。不過和尼雅雕花椅形制最接近的,還是阿姆河北岸公元2-3世紀哈爾恰揚遺址所出陶質(zhì)浮雕上的獅形扶手椅,。哈爾恰揚出土的這件文物屬貴霜時期大夏藝術品,,年代略早于尼雅雕花椅。凡此表明,,大夏希臘藝術是樓蘭雕刻藝術重要借鑒對象之一,。
且末出土狼紋木雕盒,公元前5世紀
早在公元前2000年,,樓蘭人就開始從事木雕手工業(yè),,孔雀河古墓溝墓地發(fā)現(xiàn)了不少木雕人像,孔雀河支流小河流域古墓中也發(fā)現(xiàn)過一批木雕人像,。樓蘭,、尼雅等地發(fā)掘出土了木桶、木碗,、木盤,、木勺等大批木器。1996年在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發(fā)現(xiàn)了兩件極其精美的木雕盒,,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一件“呈長方體,子母口,,蓋佚失,,用劇,、刮、鑿,、打磨等方法加工而成,。盒的正、背面和底浮雕狼紋,。狼呈匍伏低首狀,,腹部雕刻出一制羚羊頭,表示剛剛享受過美餐,。狼尾側又雕出一只狼頭,,形態(tài)與前者相同”;另一件形態(tài)和加工方法與前者相同,,但是通體雕刻的圖案與前件有別,,以變形鳥紋為主,類似的圖案亦見于扎洪魯克墓地出土古代毛織品,。凡此表明,,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自古以來就有精湛的木雕藝術傳統(tǒng),而佛教傳入的大夏希臘化藝術和犍陀羅藝術,,則賦予古老樓蘭的木雕藝術以新的活力,。
一、樓蘭在古絲道上的地位 樓蘭位于今若羌東北部羅布泊西岸,,羅布泊古時又稱蒲昌海,。遠在兩千多年前,羅布泊沿岸生長著大片胡楊林,,郁郁蔥蔥,,呈現(xiàn)出一派水鄉(xiāng)澤國之景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沿塔里木北緣從西向東奔流,,經(jīng)樓蘭然后注入羅布泊,,沿河兩岸水草豐美,田地肥沃,,是漢代主要屯田之一,。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漢代早期絲綢之路經(jīng)樓蘭,曾經(jīng)有過兩條線路:一條是由陽關西行,,過白龍堆沙漠,,經(jīng)羅布泊西北岸至樓蘭南下,到達士泥(今若羌縣城附近),,然后沿絲綢之路西域南道西行,;另一條則經(jīng)樓蘭后,,西行至焉耆,沿絲綢之路西域北道前行,;絲綢之路經(jīng)樓蘭既可走南道,,亦可走北道,樓蘭扼絲綢之路絲綢兩道之咽喉,。漢代早期,,樓蘭在絲綢之路交通線上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時期,,經(jīng)過樓蘭東去西來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樓蘭是西域早期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和貿(mào)易中轉站。 二,、匈奴統(tǒng)治下的樓蘭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于《史記·匈奴列傳》,,據(jù)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相當于我國秦朝初年),樓蘭就已建立了國家,,以經(jīng)營粗放的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為主,,并受月氏王的統(tǒng)治。大約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間,,匈奴冒頓單于派右賢王向月氏發(fā)動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進攻,,打敗了月氏,迫使其余眾越過天山,,向伊犁河流域遷徙,。原月氏統(tǒng)治地區(qū)為匈奴所占,匈奴奴隸主貴族確立了在西域的統(tǒng)治地位,。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載,,漢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頓單于致書漢文帝說:“以天之福,,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樓蘭在擺脫了月氏統(tǒng)治后,又為匈奴統(tǒng)治,。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樓蘭和西域諸國被迫向其交納賦稅,。但匈奴“雖能得其馬畜旃,而不能統(tǒng)率與之進退,。” 三,、漢、匈爭奪樓蘭 漢武帝初年,,西漢政府為了解除北方勁敵匈奴的威脅,,派張騫出使西域,藉以聯(lián)絡月氏,、大宛,、烏孫等西域諸國,共擊匈奴,。張騫的出使,,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卻加深了西漢和西域諸國的相互了解,。此后,,漢武帝又不斷派使聯(lián)絡西域,漢使的頻繁往返,,都要路經(jīng)“當?shù)?#8221;的樓蘭等國,,匈奴居間挑撥,并與樓蘭多次劫掠漢使,,阻斷絲路交通,。于是樓蘭成為西漢政府通往西域,控制絲綢之路的必爭之地,。從此,,漢、匈在西域的爭奪,,多次圍繞著樓蘭而展開,。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從驃候趙破奴領兵攻打車師,,并令王恢輔佐,。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樓蘭王劫掠,,于是就率領輕騎700先攻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樓蘭開始歸漢,。 匈奴聽說樓蘭歸順西漢,,便發(fā)兵擊之,樓蘭無奈,只好兩面應付,,分別向匈奴,、西漢各遣一質(zhì)子。后來當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征討大宛的時候,,匈奴指示樓蘭王伺機攔劫,。漢軍從俘虜口中得知這一消息后,即呈報朝廷,,武帝詔命漢軍逮捕了樓蘭王,,解送長安。西漢政府責問樓蘭王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愿徙國入居漢地,。”漢武帝對他實話直說表示贊許,,體諒到小國的苦衷,便下令護送其回國,,并要求樓蘭偵察匈奴的動靜,。 漢征和元年(前92年),,樓蘭王死,,其國人來漢,請求西漢政府放還質(zhì)子,,欲立為王,。但因樓蘭質(zhì)子在漢經(jīng)常犯法,被處以宮刑,,所以西漢政府借口皇帝喜歡質(zhì)子,,不予放還,樓蘭只好更立其王,。嗣王幾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這一消息,立刻將樓蘭王在匈奴的質(zhì)子遣送回國,,立為國王,。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親匈奴而遠漢,,并多次勾結匈奴攔阻殺害漢朝使節(jié),。 漢元帝四年(前77年),西漢政府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刺殺了忠于匈奴的樓蘭王,,立樓蘭在漢的質(zhì)子,、前王之弟尉屠耆為王,并更其國名為鄯善。尉屠耆因久居長安,,感以在國內(nèi)勢單力薄,,恐為前王之子所殺,故請求西漢政府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縣米蘭),,做為其后盾,,并將國都南遷至士泥城(今若羌縣城附近)。 四,、東漢魏晉時期的樓蘭 鄯善國建立后,,樓蘭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繼續(xù)存在了400年左右,。根據(jù)樓蘭古城出土文物的考證和對古建筑遺址年代的測定,,作為一個城鎮(zhèn),樓蘭王誕生于西漢晚期以后,,東漢魏晉時代是其鼎盛時期,。 樓蘭出土的漢文木簡和紙文書共計576件,其中木簡412件,、紙文書164件,,有絕對年號紀載的木簡40件、紙文書8件,。絕對紀年上起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下迄前涼建興十八年(330年)。其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年號是泰始,,其次是咸熙,,再現(xiàn)最早的年號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號是前涼建興十八年(330年),。樓蘭出土的木簡和紙文書表明,,自曹魏齊王芳嘉平四年(252年)至前涼建興十八年(330年),樓蘭與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隸屬關系,,這一時期是樓蘭城發(fā)展的繁榮時期,。 鄯善國建立后,樓蘭成為鄯善國的一個重要城鎮(zhèn),,其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東漢時,敦煌人索勵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樓蘭屯田,,同時,,征召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各1000余人,,橫斷注濱河(今塔里木河),興修水利,灌溉農(nóng)田,,連續(xù)屯墾3年,,積粟100萬。 羅布泊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東漢和魏晉時期的漢文木簡,,其主要內(nèi)容大部分都是記載關于屯田方面的事物,。來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隨帶畜產(chǎn)和各類農(nóng)具雜物,。漢朝在此還設有鄉(xiāng)政權的基層官吏——三老,。樓蘭作為漢代在羅布泊地區(qū)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擔接待在這條交通線上來住的使節(jié)和官吏,,漢朝在此還設有管理郵件的機構和官吏,,并通過屯田,傳播了先進的鐵制農(nóng)業(yè)農(nóng)具和農(nóng)業(yè)耕作方法——牛耕等,。 根據(jù)史書記載和已發(fā)現(xiàn)的考古材料得知,,東漢魏晉時期曾在古樓蘭設西域長史府,其規(guī)??赡芙橛诳たh之間,,并具有軍屯的特點。據(jù)《后漢書·接勇傳》記載,,東漢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魯番境內(nèi)),,“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樓蘭,以鄯善歸附,。”魏晉兩朝沿用東漢舊制,仍在西域地區(qū)設西域長史府,。樓蘭出土的木簡和文書中,,明確記載有“樓蘭”地點的,木簡有8件,,紙文書有10件,,記載有西域長史及其下屬管銜的木簡有7件。它說明曹魏和西晉時期的西域長史府治所駐地就在樓蘭,。 魏晉時期繼續(xù)在樓蘭地區(qū)進行屯田,,并在西域長史府設主管屯田事務的官司吏。屯田士卒在古樓蘭地區(qū)進行開始荒地,、修渠筑壩,、傳播和推廣中原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和鐵制農(nóng)具,使樓蘭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很大的發(fā)展,樓蘭成為魏晉兩朝統(tǒng)治西域的前哨陣地,。 但是,,從總的發(fā)展形勢來看,自南北朝以后,,隨著西域統(tǒng)治政治,、軍事、經(jīng)濟形勢的變化,,以及絲綢之路新線路的開拓,,樓蘭作為絲路貿(mào)易的中轉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漸衰落了,。 樓蘭出土文物中所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晚的木簡,是記載有前涼建興十八年(330年)紀年的木簡,。它表明建興十八年(330年)后,,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樓蘭水源枯竭,,屯田生產(chǎn)無法進行,,西域長史府被迫遷移。樓蘭這個絲綢之路上曾繁華顯赫一時的重鎮(zhèn),,才逐漸被人們所廢棄,,從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五,、盧文 盧文是古代樓蘭鄯善國的官方文書,、契約及公私書信所使用的文字。“?盧”一詞系梵語“KHAROSTHI”的漢語譯音,,原文是KHARA(毛驢)和OSTHA(嘴唇)兩了加陰性語尾I構成的復合詞,,意為“驢唇文”,是印歐語系中印度雅利安語中的一種俗語方言,。由于它最初流行于古代印度西北地區(qū),,故名“中古印度西北方言”。?盧文起源于犍陀羅地區(qū),,后來流行的區(qū)域大都是受犍陀羅文化藝術影響的區(qū)域,,并吸收了龜茲——焉耆語、于闐塞語,、粟特語,、希臘語及漢語等許多非印度詞匯,與薈萃各種文化因素的犍陀羅藝術相類似,,所以,,學術界以又稱為“犍陀羅語”,。 盧文有5個元音,近30個輔音,。目前確定的元音,、輔音、復合輔音和數(shù)目字,,共326個盧文字和符號,。 公元3世紀中葉,盧文在印度逐漸消失的同時,,突然出現(xiàn)于我國塔里木盆地四周的于闐,、鄯善和龜茲等古代綠洲王國。盧文是如何傳入塔里木盆地的,?目前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意見,。 19世紀末,瑞典人斯文赫定在若羌縣境內(nèi)樓蘭古城發(fā)掘一枚?盧文木牘,,英國人斯坦因在縣境內(nèi)樓蘭古城發(fā)掘?盧文文書48件,,在縣境米蘭古城寺院遺址發(fā)現(xiàn)兩處?盧文題記及兩條寫有?盧文的旗幡。民國17~18年(1928~1929)年,,中國,、瑞典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瑞典考古學家博格曼在樓蘭遺址灰堆中采集到一殘斷絹片,,書有?盧文,。1980年4月,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建的科學考察隊在羅布泊地區(qū)考察時,,在樓蘭古城遺址內(nèi)一處灰堆中清理出一件寫有?盧文的木牘,,并在樓蘭墓地一座漢墓中發(fā)現(xiàn)一件寫有?盧文“延年益壽,大宜子孫”的織綿,。 若羌縣境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盧文文書,,經(jīng)初步整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國王敕諭 通常用楔形泥封木牘和皮革文書兩種形式,。所謂楔形泥封木牘,?盧文稱作Kllamudra,,它由兩件同樣大小的楔形木牘重合起來使用,其帶封泥槽者為封牘,,另一件為底牘,。封牘正面寫明該諭令發(fā)給何人。諭令的正文通常自底牘正面右上角寫起,,從右到左橫寫,,若底牘正面寫不下,,則續(xù)寫在封牘背面,再寫不下,,就寫在底牘背面,。底牘背面往往寫有一兩行對諭令內(nèi)容的概述。寫罷,,將封牘背面和底牘正面重合,,文書的主要內(nèi)容被封在其中。封泥用三道繩索固定在封泥槽內(nèi),,封泥土常印有雅典娜或其希臘神像,,有時或印漢文篆字,文字為鄯善都尉(或釋鄯善郡尉),。”這種木牘形式顯然是受中原文化影響,,模仿漢魏的“封簡形式。” 2,、籍帳 書寫材料有紙,,、帛和各種不同形狀的木牘,、木禮,。這類文書也多兩面書寫,有些木牘或木札上有鉆孔,,可見原來是編連成冊的,。此類文書語言并不難懂,但有許多專有名詞,,字源頗為復雜,,許多至今尚未譯出,只得音譯,。這類文書?盧文稱作Ganana pravamnaga,,意為“書簡、書信,。” 3,、信函 通常用矩形泥封木牘,其形式和楔形泥封木牘略同,,只是一為矩形,,一為楔形。只有少數(shù)書信是用單件木牘,,或羊皮,、帛及紙張書寫。這類文書?盧文稱作Lekha,,和梵語同一字的形式完全一樣,,意為“書簡,、書信。” 4,、題記 系米蘭古城寺院遺址壁畫上所題,,共2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