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 陳妙華
摘要:
新課程突出“一標多本”,,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轉變。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備課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在落實課程三維目標下,,合理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師,備課,,課程三維目標,。
新課程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在落實課程三維目標,,合理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那么,,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呢,?
一,、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教材資源
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fā)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fā),、加工和處理,。新課程突出“一標多本”,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學習內容。
(一)依托教材,,重構體系,,靈活整合
1.重視模塊之間的內在聯系,各模塊之間,,既各有側重,,又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相互參照,,統(tǒng)籌兼顧。如“百家爭鳴”一課可以參照必修Ⅰ中的“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與選修四中的“先師孔子”進行備課,。
2.模塊內的專題整合
教師要建構起整體教學設計觀,,總攬全局,不要講一課,,備一課,。而應該將教學設計置于課程模塊的整體之中來考慮。就歷史必修(Ⅲ)這一模塊而言,,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fā)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分為八大專題,其中中國史專題五個,,世界史專題三個,。專題之間既有縱向聯系,也可進行橫向比較,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對教材相關內容進行重新的整合:(以人民版為例,,下同)
(1)
以對比為目的的局部整合----傳統(tǒng)科技與近代科技的比較(專題二、七),。
(2)
世界背景與中國歷史的整合----中西近代思想的發(fā)展(專題三,、四、六),。
通過整合,,使歷史專題的頭緒更集中、主題更突出,,不僅更好體現歷史發(fā)展的時序性,,同時也能橫向反映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與碰撞,。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fā)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當然整合務必尊重歷史學科特點,,做到邏輯鮮明,線索清晰,,體現歷史過程的相對完整性,。如果說對教材進行靈活整合是屬于宏觀把握的話,那么,,要取得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微觀上對專題內教材內容進行精心的取舍,。
(二)緊扣課標,,活用不同版本教材,合理取舍
課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面對有限的教學時間與豐富的歷史知識間的矛盾,,教師必須深入研究課標,、教材,敢于對教材進行大膽取舍,。教師備課時應先明確專題的主線(或核心),,認真研究課標,參照《歷史課程標準解讀》,、《高中新課程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全面、深入理解課標,領會課標的意圖,。然后再閱讀,、比較各個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課程資源,,教師在備課時應善于利用,,取眾家之長),靈活取舍,,擬定各課的重點和難點,。如對人民版必修Ⅲ專題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第一課“百家爭鳴”的備課,先明確本專題主流思想是指統(tǒng)治者倡導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的演變?yōu)閷n}核心,。再根據“課標要求: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而后閱讀,、比較各個版本教材:人民版對儒,、道、法,、墨各家思想主張都作了詳細地介紹,;人教版只是簡單的介紹百家爭鳴的背景、形成,、影響,,著重介紹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張,,對于其他各家只是簡單介紹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很少介紹,;岳麓版則分成“孔子與老子”與“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兩課介紹,,對各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介紹非常詳細。最終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儒,、道,、法各家學派的代表及其主張。儒家尤其要分析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禮”的思想強調的是秩序,,但并沒有神化君權,,到漢代董仲舒提倡君權神授時被具體化為倫理道德的三綱,被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宋明理學也是沿著三綱五常在發(fā)展,。先秦儒學與漢代儒學,、宋明理學的鏈接主線是“禮”。“仁”的道德要求必須符合三綱五常的標準,。這樣學生便會明白孔子是如何由生前曾自嘲是“喪家犬”變?yōu)?#8220;孔圣人”的,,為什么袁世凱復辟帝制非要尊孔復古?新文化運動為什么反對孔子,?從而理解本專題各節(jié)間的內在聯系,,對后面專題學習也有幫助。秦朝崇法,,漢初崇黃老,,歷代統(tǒng)治者實際推行的是外儒內法、崇儒尚法,,應介紹老子和韓非子,。這樣把握專題核心內容,對“百家爭鳴”這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便會清晰,,上課時也會得心應手,。
二、
集眾師之智,,充分發(fā)揮教師集體備課資源優(yōu)勢
集體備課是貫徹高中新課程理念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新課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師備課所能掌控的范圍之內,。尤其是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編寫體例,按專題體例編寫,,學生將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或困惑,,面對著可能突如其來的問題或困惑,僅憑教師個人的備課顯然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一標多本”要求加強集體備課。“一標多本”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一線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難點,。由于教材編寫者對課標解讀不一,教材選擇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甚至結論也不同,究竟哪些知識要求學生要掌握,?如何能做到緊扣課標,,合理取舍教材,?這就要充分汲取教師集體智慧,發(fā)揮教師集體備課資源優(yōu)勢,。每位教師的知識儲備不同,,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不如中青年教師,;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通過教師集體備課中的集中交流和研討,,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既能增強教師處理教材、實施新課程的信心,,又能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而且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之一。
三,、凝愛生之情,,設計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的教學預案
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為了有效地完成課程三維目標,針對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心切的心理,,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選擇以直觀,、生動,、形象、趣味的典型事例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切入點,,把社會生活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使歷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連接起來,激活思維,,激發(fā)興趣,,幫助學生建構新知,成為聯系學習者經驗和歷史知識目標的橋梁,。如“蒸汽的力量”一課,,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史實以及對世界市場發(fā)展的影響,將其設計成以故事的形式,,師生一起走進威廉家族的創(chuàng)業(yè)史,,通過上班篇,、回憶篇、廠房篇,、辦公室篇,、回家篇等篇章,將工業(yè)革命的相關內容穿插在故事中,,通過三個問題探究,,直觀地讓學生認識工業(yè)革命的背景、內容,、影響,。
2.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現代化
利用歷史知識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功能,,將歷史實物、模型,、圖片,、地圖和圖表以及文物古跡等知識生動、形象,、鮮明地展現到學生面前,,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與“以人為本,,發(fā)展個性”的新課程理念相結合,,師生互動,充分利用每一分鐘,,以配合新課標下高速度,、快節(jié)奏、大容量的現代歷史課堂教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語言的意蘊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導師袁振國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談到“文科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引自《解讀中國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教師在備課時要讓自己陶醉于歷史,設計用準確,、簡明易懂,、形象生動而又富有感情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歸納歷史知識點,,教給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和技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感染學生,,產生師生共鳴,,使“教學變成欣賞的過程,變成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從而有效地實現課程三維目標,。
四、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后反思相結合
新課程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后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并沒有按教師的預設來生成,,教師要善于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捕捉稍縱一逝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預案,完成第二次備課,。比如利用課間十分鐘進行二次備課,。教師剛上完第一節(jié)課,對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得失非常熟悉,,往往會很快發(fā)現原來教學預案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學設計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不合理,、課堂情景創(chuàng)設的某些細節(jié)不夠完善、學生活動展示不夠充分等,,需要在第二節(jié)課作修正,、補充。同時,,在第一節(jié)課實踐的基礎上,,教師在課間也會產生許多“動態(tài)生成”,比如對某個問題有了更好的想法,,需要在第二節(jié)課及時調整,。這種教學后的及時調整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以指導以后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
五,、寬時備,急時用,,重視廣義備課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面對以往教材中沒有的新知識,例如必修一中古代希臘羅馬的民主政治,、必修三中的文化部分,,需要及時充電,從課外收集大量的課程資源加以補充,。教師平時要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深入鉆研新課程標準,訂閱相關的專業(yè)雜志《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等,,關注報刊影視的新陣地——《探索8226;發(fā)現》《百家講壇》,,并及時做好讀書筆記。經常上網查找重要網站(教育部新思考網,,福建高中新課程網,,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網等)的新資源,如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以及教學實錄,、研究論文、史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等,,及時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以備急用。這種教師為較好完成教學目標,不斷豐富自己知識底蘊,,積累教學資料,,吸納教學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就是廣義上的備課,。重視廣義備課不僅能緩解平時備課時的燃眉之急,,而且是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備課是貫穿教師全部教書生涯的最重要最大量的從不間斷和永無休止的工作,,也是教師必備的一項教學基本功,。教無定法,創(chuàng)新無止境,,如果我們用心備好課,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相信我們會演繹課堂精彩,,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M].
[2]
朱漢國,、王斯德,,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
[3]任世江,必修課中的孔子與選修課中的孔子[J],,歷史教學,,2007(9).
[4]周道貴,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的困惑和試驗探索[J],,歷史教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