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zhèn)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8年赴美國學習經(jīng)濟學,。
1921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7年參加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chuàng)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chuàng)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1931年任《詩刊》主編,。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毀人亡,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挽聯(lián):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qū)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回國后先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兼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原文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揮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1928年)
康橋,,劍橋,英格蘭的一個城市,,靠近康河(劍河),,以劍橋大學馳名于世,是英國學術(shù),、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梢哉f,,“康橋情節(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賞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fā)的是什么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nèi)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shù)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diào)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diào)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后我們一節(jié)節(jié)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jié)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后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diào),。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xiàn)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xiàn)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xiàn)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guān)系,。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jié)是轉(zhuǎn)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么這個夢引起我們什么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里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鐘”,,大家知道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jié),既然談到夢,,那么這次再來康橋,,再回母校,是不是來尋夢的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句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詩是第三句詩,。過去的已經(jīng)成為歷史,回到現(xiàn)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xiàn)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xiàn)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lián)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么一再重復“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語句“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nèi)”,。“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xiàn)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xiàn)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能引起我們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能讓我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詩就是好詩,這些都告訴我們欣賞詩要調(diào)動我們知識的積累,,像形,、相似的詩能在頭腦中產(chǎn)生,用此來理解新詩,。寫得好都是詩人生活經(jīng)歷的提煉和升華,,換句話,我們通過生活的橋梁可以達到詩人的心靈,。例如,,剛離開父母的學子讀《再別康橋》是不是更有感覺?為什么"沉默時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jié)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認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這首詩,。
再粗略講一下,《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diào)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復的,加強節(jié)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筑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tài)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jié)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所以我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yōu)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fā)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gòu)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xiàn)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xiàn)出詩人高度的藝術(shù)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gòu)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jié)構(gòu)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jié),每節(jié)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xiàn)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jié)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zhuǎn),,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xiàn)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
|
來自: ☆秋天☆ >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