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咆哮陳德宏 1936年,,上海,。 自“九一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三省以來,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日益高漲,,抗日救亡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正是在此形勢下,黨組織派光未然赴上海,,聯(lián)絡文藝界人士,,組織“中國文藝者戰(zhàn)地工作團”,以文藝為武器,,宣傳民眾,,喚起民眾,以實際行動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光未然抵達上海后,,夜以繼日地忙碌,廢寢忘食地工作,,很快便把“中國文藝者戰(zhàn)地工作團”組織起來,,并擔任團長。經黨組織聯(lián)系,,他們到上海郊區(qū)一個叫大廠的地方,,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上海工學團會合,在那兒集中學習,,排練文藝節(jié)目,。 6月上旬的一天,光未然率團來到大廠,。一到工學團駐地,,行裝甫卸,,便飛來了凄楚而悲憤的歌聲———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 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的抗戰(zhàn)不歇。 他們循聲來到歌聲飛出的禮堂,。原來是工學團的合唱隊在排練,。 他們演唱的這首歌,叫《五月的鮮花》,,指揮正是青年音樂家冼星海,。《五月的鮮花》是光未然一個月前在武漢創(chuàng)作的,,由青年音樂家閻述詩譜曲,。流亡者背井離鄉(xiāng)的誠摯的情感,深沉而悲壯的旋律,,撥動了廣大民眾的心弦,,短期內便傳遍全國。 戰(zhàn)地工作團有位東北籍的青年李雷,,在排練休息的時候,,他把光未然從座位上拉起來,向冼星海及工學團的合唱隊全體隊員介紹說:“這位就是《五月的鮮花》的詞作者,,青年詩人光未然,!”排練場沸騰了。熱情的青年把光未然團團圍了起來,,后面的人群不斷往前擠……最后,,干脆把光未然抬了起來,拋向空中,,隨著光未然的被拋起,、落下,禮堂里響起陣陣歡呼…… 冼星海沒有想到會在此時此地以這種方式與光未然相識,。當熱情的青年把光未然放下時,,冼星海急速走了過來,兩雙手———一雙青年音樂家的手與一位青年詩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把他們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年輕的急速跳動著的愛國心! 當時,,光未然只有23歲,,而冼星海也才30歲剛剛出頭,。 冼星海與光未然,,彼此神交已久,,相見恨晚。冼星海隨即加入了光未然領導的讀書會,。他們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冼星海表示了希望合作的愿望。當時,,適逢上海各界籌備高爾基逝世周年紀念,。 于是光未然創(chuàng)作了《高爾基紀念歌》。 《高爾基紀念歌》是光未然與冼星海詩與樂的第一次合作,。 1936年上海爆發(fā)“8·1 于是,光未然與冼星海一同搞戰(zhàn)地演出,,募捐慰問抗日將士,;他們救護傷員、安置難民……之后便是上海的淪陷,。 1937年下半年,,光未然到了武漢,命運又一次把他與冼星海聯(lián)在了一起,。 該年11月,,他們再度合作,創(chuàng)作了《贊美新中國》———我們唱著歌,,贊美新中國,。 中國團結了,全民大聯(lián)合,。 中國抗戰(zhàn)了,,全力御強暴。 《贊美新中國》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對全民抗日局面的形成,,歡欣鼓舞,由衷地喜悅,?!顿澝佬轮袊罚段逶碌孽r花》《高爾基紀念歌》一樣,,在全國各戰(zhàn)區(qū)的抗日前線,,在敵后根據(jù)地,傳播著,,傳唱著,,鼓舞著千百萬英雄兒女,保家衛(wèi)國,,浴血奮戰(zhàn),! 1938年歲末,,政治部三廳決定把集中在武漢的大批文藝工作者,組成若干演劇隊,,分赴各戰(zhàn)區(qū),,把宣傳鼓動工作做到戰(zhàn)場上,做到前線去,。 1939年3月下旬,,光未然率領抗敵演劇二隊,在山西開展工作,。幾個月來,,他們深入到抗日前線,慰問演出,,宣傳鼓動,,深得新軍決死二縱隊廣大官兵的歡迎。為了表示感謝,,二縱隊把俘獲的一匹高頭大馬送給光未然使用,。這匹戰(zhàn)馬性情暴烈,然而年輕氣盛的光未然,,自恃馴馬有術,,躍上馬背,沿著布滿亂石的乾河河道狂奔起來,。正當人們?yōu)楣馕慈缓炔蕰r,,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光未然從馬背上一頭栽了下來。這次不幸造成了光未然左臂粉碎性骨折,。 光未然左臂綁著繃帶,,躺在擔架上,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被一站一站地傳送著,,翻高山,渡黃河,,輾轉數(shù)百里,。到達延安,已是3月底了,,他被立即送到了醫(yī)院,。 此時的光未然,胸中有一種莫名的躁動———負傷臂膀的疼痛,,給他帶來陣陣煩躁,,這他能克服,能忍受;然而使他無法忍受又無法排遣的,,是涌動在他胸中的創(chuàng)作的欲望,。在擔架上,在渡船里,,在病床上,每當他閉上眼睛,,黃河便時而模糊,,時而真切地浮現(xiàn)在他的眼前:驚濤駭浪中的渡船、拼心全力劃船的船夫,、人置身船中,,船置身河中的既驚恐又興奮的切身感受、站在高山之巔,,俯視黃河,,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冷靜思考……那些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的難民……龍門、壺口,、吞云吐霧,、驚濤裂岸,似雷鳴,,似海嘯,,似金戈鐵馬……奔騰咆哮,一瀉千里,,氣勢磅礴,,震魂懾魄……“應該寫一首詩,寫一首關于黃河的長詩,,就叫《黃河吟》吧,!”但隨即他又感到,《黃河吟》很難表達他潮水般的思緒及大海般深沉的感受…… 博大而豐厚的內涵,,需要尋找同樣博大而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 恰在這日上午,冼星海,、張曙等先期抵達延安的朋友來醫(yī)院探視,。他們詢問病情,暢敘分別后各自的經歷及感受,,最后冼星海試探性地提出再度合作的愿望,,他的提議與光未然一拍即合。 冼星海的提議,,為光未然洶涌著的激情找到了噴射口,,使長期以來醞釀著的歌頌黃河母親,保衛(wèi)黃河母親,,鼓舞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題,,變得清晰起來。 對,!不是《黃河吟》而應該是《黃河大合唱》,。內容應包括朗誦、男聲獨唱,,女聲獨唱,、齊唱,對唱,、輪唱,,大合唱…… 光未然當即把這一構想告訴了冼星海。 冼星海深表贊同,。于是窯洞病房變成了討論詩與樂的課堂,,冼星海又從音樂的角度提了許多建議與設想。詩與樂的撞擊所產生的火花,,點燃了青年詩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之光,。光未然不能握筆,他就低吟淺唱,,覺得成熟了,,就請演劇二隊的青年男高音歌唱隊員田沖筆錄——朋友! 你到過黃河嗎,? 你還記得船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zhàn)的情景嗎,? 如果你已忘掉的話,那么你聽吧,! 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第一天,光未然就以呼喚民族精神回歸的朗誦及氣勢非凡的《黃河船夫曲》揭開了《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 第二天完成了《黃河頌》———黃河奔流向東方河流萬里長,。 水又急,浪又高,,奔騰叫嘯如虎狼,。 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頭兩天,因為要考慮整體的布局與構思,,進展較慢,一天一個樂章,;兩天之后,,創(chuàng)作進入佳境,文思似沖出閘門的潮水,,一發(fā)而不可收,。 第三天完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及《黃水謠》的創(chuàng)作。第四天完成了《河邊對口曲》及《黃河怨》的創(chuàng)作,。第五天,,創(chuàng)作進入尾聲,,也便進入了高潮———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這部大合唱是在《保衛(wèi)黃河》及《怒吼吧,,黃河,!》的高潮中結束的。 奇跡,!真是奇跡,!這部八章四百行的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竟是在短短5天之內完成的,。 光未然是披肝瀝膽,,嘔心瀝血,自覺地肩負著民族的歷史使命,,燃燒著年輕的生命,,完成這部名垂文藝史冊的《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的。 冼星??吹竭@部氣勢恢宏,、變化萬千的長詩時,心情潮湃,,激動不已,。如果說寫在紙上的音符是在光未然的長詩完成之后才開始的,那么激蕩于冼星海胸中的音樂旋律,,可以說幾乎是同光未然的創(chuàng)作同步開始的,。他急不可耐,光未然的創(chuàng)作完成一章,他就閱讀一章,,而且構思著如何譜曲,。光未然的長詩剛剛完成,冼星海立即進入了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時而低吟,,時而高唱,時而伏案疾書,。他把光未然對黃河對民族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凝聚筆端,變成音符,,或低沉,,或高吭,或凄婉,,或悲壯,,或抒情,或豪放的音樂旋律……,,整整6個白天與黑夜,,冼星海以驚人的速度,過人的智慧,,高質量地完成了這部中國音樂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 為了使《黃河大合唱》盡愉與延安的廣大觀眾見面,在冼星海譜曲的同時,,排練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冼星海寫完一曲,在音樂家鄔希靈指揮下,,就排練一曲———往往是后一曲剛譜出來,,前一曲也排練好了。 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朗誦者,,只好由光未然帶傷充任。壯懷激烈的光未然,,由于對朗誦詞的熟悉及深刻的理解,,足以彌補他普通話不標準的不足。 排練是音樂實踐的過程,,最容易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中的缺點及不足,。《黃河大合唱》的音樂,,絕大部分是一次譜寫成功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男高音獨唱《黃河頌》,田沖在試唱時,,就感到不夠理想,。其他隊員也認為沒有很好地表現(xiàn)出歌詞所規(guī)定的感情與情緒。冼星海毅然決然推倒重來,。第二稿譜好后,,經試唱,比第一稿有提高,,但仍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又創(chuàng)作了第三稿———終于獲得了成功,為中國,,也為世界留下了一曲不朽的《黃河頌》,。 首演的日子終于到來了。 1939年5月11日,,像慶祝盛大的節(jié)日一樣,,延安的黨政軍領導,來延安參觀的友人,,都應邀出席,。光未然經過精心的化裝,,把黑色的披風斜披在身上,,把綁著繃帶的左臂掩蓋在披風下面,右臂露在外面,,側身站在前排,。他的朗誦,感情真摯,,聲情并茂,,冼星海精神抖擻,指揮若定,;男高音引吭高歌,,女高音婉轉動人;合唱隊,、樂隊配合默契,。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每一曲結束,,都伴隨著熱烈的掌聲,,當整場演出結束時,觀眾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雷鳴般的掌聲及歡呼聲持續(xù)了好幾分鐘,,觀眾久久不愿離去,。 光未然、冼星海,、鄔希靈,、田沖,以及全體合唱隊隊員,,全體樂隊隊員,,都沉浸在巨大的成功和喜悅之中。 不朽的詩歌,,不朽的音樂,,造就了不朽的詩人及不朽的音樂家。 不論來自世界的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方,;不論膚色如何,操何種語言,,提起你,,想起你———光未然,《黃河大合唱》的旋律就在心中響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