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騷動:夾在五千年專制中的一縷民主曙光
也許有人一看到這個標題就會跳起來:“什么,?!清朝也有選舉,!難道清朝不是腐朽,、落后、專制,、殘暴,、……#¥%……的代名詞么?”
歷史被遮蔽得太久了,,往往真相反而不易被人接受,。正如現(xiàn)在熱議的“獨立候選人”,其實早在100年前,,清末士紳就已經(jīng)玩過了,,而且玩得還不錯,其表現(xiàn)和影響并不比現(xiàn)在的人差,。歷史有時候確實很滑稽,,這一百年的大圈圈,轉(zhuǎn)啊轉(zhuǎn)啊,,忽然又轉(zhuǎn)回到了它的起點,。既然水平相當,,清末選舉倒不乏參考意義呢。
1908年7月,,清廷公布由憲政審查館擬定的《各省諮議局章程》和《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按官方文件的解釋,諮議局和資政院都是實行議會民主的過渡機構(gòu),,諮議局對應的是省議會,,而資政院對應的國會,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今的省人大和全國人大,。
選舉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已很細致
可惜的是,,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后不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已逝的兩位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對立憲一事還是極為重視的,,譬如光緒皇帝在遺詔中特別強調(diào),“爾京外文武臣工,,恪遵前次諭旨,,各按逐年籌備事宜,切實辦理,,庶幾九年以后,,頒布立憲,克終朕未竟之志,,在天之靈,,藉稍慰焉!”足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仍以立憲為念,。
清廷的計劃是,,1908年各省開始籌備諮議局,1909年舉行諮議局選舉,。按章程規(guī)定,,各省諮議局設(shè)議長一名,副議長兩名,,各省議員定額按“各省學額總數(shù)的百分之五為準”,,均選舉產(chǎn)生。諮議局的職責主要是議決地方上的興革之事,、預決算,、地方法規(guī)、稅法公債,、選舉資政院議員等,,功能類似于地方議會,也是地方自治的基礎(chǔ)。
當然,,對當時的民主程度不能報以過高的期望,。譬如選民資格,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具有中國或外國中學堂以上學歷,;有舉人貢生功名者,;曾任實缺文七品或武五品官且未參革者;曾在本省辦理學務(wù)或公益事務(wù)滿3年者,;在本省有5000元的營業(yè)資本或不動產(chǎn)者,。具備以上五個條件之一還不行,還得是25歲以上的本省男子,;如果不是本省人士,,參加本省選舉的話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之一:一在本省居住10年以上并年滿25歲,二是寄居地有1萬元以上的營業(yè)資本和不動產(chǎn),。至于候選人,,則必須具備以上條件之一,并且為30歲以上男子,。
選舉采用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復合選舉制,譬如陜西諮議局按學額規(guī)定為66人,,初省選出十倍名額也就是660名候選人,,然后在這660人中互選66人組成諮議局。按照當時的選區(qū)劃分,,初選在州縣,,復選在道府。由于選民資格的限制,,當時各省公布具有選舉權(quán)的人數(shù)非常少,,多的如直隸(河北)16萬人,少的如黑龍江4千人,。即使是江蘇這種文化發(fā)達的省份,,其選民所占人數(shù)的比例大概是千分之四,也就是說,,一千個人里面只有4個人是合格的選民,。而當時江蘇當時3200萬人口,省諮議局名額為121人,,僅次于直隸(140人),。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諮議局選舉是按照教育程度,、財產(chǎn)等來劃線,,女子也沒有選舉權(quán)。由此,諮議局選舉把大部分人劃在了線外,,而使之成為一場地方士紳的政治游戲,。不過,引進選舉和地方自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遭,,對此似不必苛責。
各省成立諮議局較順利完成
可以想象,,中國第一次辦選舉是何等的忙亂而有趣,。一些地方督撫接到辦選舉的通知后茫然無措,他們根本不知道選舉為何物,,更別說如何辦理,。譬如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下的劃分選區(qū)、選舉人和被選舉人資格甄別,、選民登記,、投票監(jiān)票、初選復選等,,大多數(shù)人對此是聞所未聞,。于是乎,憲政審查館的人員和一些從國外學習政治的留學生立刻成為地方上的香餑餑,,各省督撫都搶著延請他們來指導選舉工作,。
不過,后人們也別小看了清末的地方大員,,雖說各省辦選舉是“大姑娘上轎---頭一著”,,但在1909年10月,除新疆申請緩辦外,,其它各省都順利完成了成立諮議局的任務(wù),。從各省諮議局議長的名單來看,其中不乏地方精英,,比如江蘇諮議局議長張謇,、湖南諮議局議長譚延闿、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等,。
張朋園先生在《立憲派和辛亥革命》中分析了諮議局議員的背景和特色。他發(fā)現(xiàn),,有五種人當選的概率最大,,一是出身于舊科舉制度的紳士階層;二是受過新式教育或者留學日本者,;三是曾任官府職官者,;四是出身富有之家者;五是大多為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士。其中,,以有功名的紳士居多,。
選舉過程中也不乏小插曲。譬如5千元資產(chǎn)的資格限制問題,,中國人大都怕露富,,因此地方官要他們進行選民登記時,他們死活不肯,,以為這是要進行征稅調(diào)查,;某些文化落后地區(qū)的投票點門可羅雀,幾至于無人投票,,而有的地方則爭搶選票,,甚至賄買,一票五十到三百兩銀子不等,,結(jié)果還沒有等到開箱驗票,,便已知誰是當選者;更有甚者,,直隸安肅縣,、廣西桂林等地選舉現(xiàn)場竟出現(xiàn)因拉票而械斗的事件(這些亂象和之前的臺灣選舉有幾分相似之處,也確屬民主化后的必經(jīng)之路),。說實話,,第一次搞選舉,能搞成這樣就不錯了,。
民主自由的氣氛空前濃烈
在各省設(shè)立選舉產(chǎn)生諮議局的同時,清廷于1909年10月頒布了《資政院議員選舉章程》,。資政院作為建立國會(上下兩院)的準備,,分欽定議員和民選議員,各定額100人,,但不包括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四名正副總裁,。其中,欽選議員包括宗室世爵16人,,滿漢世爵12人,,外藩王公世爵14人,宗室覺羅6人,,各部院衙門官32人,,碩學通儒10人,納稅額多者10人,,共計100人,。民選議員則由各省諮議局議員中互選產(chǎn)生,定額也是100人。資政院的權(quán)限,,一為“協(xié)贊立法”,,二為“參議預算”,三為“彈劾大臣”,。
1909年11月,,由于新疆諮議局尚未成立,兩名民選議員名額空缺,,其它各省則互選出資政院民選議員98人(類似于各省選出的參議員),,其中吉林、黑龍江和貴州各2人,,奉天,、甘肅、廣西各3人,,福建,、陜西和云南各4人,安徽,、湖北,、湖南、山西和廣東各5人,,江西,、山東和四川各6人,江蘇和浙江各7人,,直隸9人最多,。為了與民選議員平衡,欽選議員中的宗室王公世爵名額減少2名,,這樣民選和欽選的議員分別為98人,。
1910年10月3日,資政院舉行開院典禮:是日上午,,資政院議長,、副議長、秘書長和秘書官們早早的恭候在會場門口,,朝廷的軍機大臣,、內(nèi)閣大學士和各部尚書不久后陸續(xù)到場。值得注意的是,,平時朝珠朝服的高官們這天一律著便服,,以示對資政院的尊重。不久,,攝政王載灃親臨會場主持開院典禮,。典禮結(jié)束后,,載灃率朝廷大臣們離去,資政院隨后正式開會,。
第一次搞這種民主會議,,議員們也顯得有些緊張,但又十分興奮,,似乎在尋找他們向往已久的自由感和民主感,。由于系首次開會,會場秩序未免有些慌亂,。議長和議員們或舒緩或激烈的發(fā)言,,偶爾也會被時起時落的拍掌聲和哄笑聲所打斷,會場氣氛頗為活躍自由,。特別是那些年輕的民選議員,,其發(fā)言最為無所顧忌,敢于大膽放言,,如早稻田大學畢業(yè)的議員雷奮,,最喜發(fā)言,又好辯論,,給會場帶來了不少的樂趣,。還有日本法政大學畢業(yè)的劉春霖(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他的發(fā)言雄健有力,,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相比之下,那些欽選的議員則大都隨聲附和,,遜色許多,。
10月22日,由于各省國會請愿代表的上書已經(jīng)遞到資政院,,眾議員便強烈要求擱置其它議案,,首先討論“速開國會”案,這些會場頓時“聲浪大作,,議場騷然”。在此情況下,,議長只好同意先議“速開國會”案,。隨后,羅杰等議員相繼上臺發(fā)言,,全場轟動,。在表決時,民選議員們主張用起立進行表決,。群情激昂之下,,會場上的議員竟然全體起立,,即便是那些欽選議員和王公世爵也不例外。在歡聲雷動中,,會議的氣氛達到高潮,。據(jù)當時憑票入場旁聽的《民立報》記者報道:“此次資政院表決此案時,自王公以及民選議員全體贊成,,三呼萬歲,,外人脫帽起敬,電告本國,。”
在資政院放言高歌的自由氣氛中,,會場漸趨平靜,議員開始平心靜氣的討論預算,、教育等方面的議案,。1911年1月10日,首屆資政院大會圓滿結(jié)束,。應該說,,資政院作為中國議會政治的首次嘗試,表現(xiàn)得如此有聲有色,,實在出乎世人的意料,。譬如當時辯論最為激烈的彈劾軍機案,便差點讓慶親王奕劻等人去資政院接受議員們的質(zhì)詢,。資政院的這種大膽行為,,對于軍機大臣乃至清廷的尊嚴和威信來說,可謂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隱然已有三權(quán)分立之態(tài),。可以想象,,位高權(quán)重的奕劻等人當時是何等的尷尬和惱怒,,就差不能派人沖進資政院將這些大膽的民選議員們給統(tǒng)統(tǒng)抓起來了。
至此,,民主政治的雛形已然形成……
議員們除了在會場上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外,,很多西方民主政治的萌芽也在悄然形成,譬如政黨的組織和地方自治的興起,。早在1906年,,“預備立憲宜先組織政黨”的呼聲便此起彼伏。1906年12月,,鄭孝胥,、張謇、湯壽潛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以迎合清廷的預備立憲,。1907年3月,,康有為以保皇派為班底成立了帝國憲政會,,初具政黨之雛形,。1907年10月,梁啟超策劃成立政聞社,,以馬相伯為名義領(lǐng)袖,,鼓吹立憲政治,可惜不到一年便被解散,。辦政聞社的時候,,梁啟超本想拉攏湖南才子楊度加盟,但楊度不甘居于人下,,后來他自己創(chuàng)立一黨,,這便是1907年5月在東京成立的憲政公會。不過,,后來楊度被張之洞等人保薦入了憲政審查館,,憲政公會無人打理,于是也就自然消亡,。
在當時的資政院中,,隱然形成兩派,一派是勞乃宣等人發(fā)起的帝國憲政實進會,,俗稱“白票黨”,,另一派是政學會,俗稱“藍票黨”,。在國民大請愿運動中,,以請愿同志會和各省諮議局議員為班底形成的憲友會,當時的勢力也很大,。另外,,資政院的幾名活躍議員羅易、長福等人在1911年6月組織了辛亥俱樂部,,并在各地發(fā)展支部,,會員一度達到200多人。除此之外,,地方上還有一些立憲團體,,如吉林自治會、貴州憲政預備會等也都相繼出現(xiàn),。
地方自治也是預備立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正如兩江總督端方所言,,“非立憲無以自存,,非地方自治無以植立憲之基礎(chǔ)”,。1909年1月,民政部便將《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選舉章程》交由憲政審查館核議,,隨后經(jīng)朝廷正式頒布,。由此,各省地方都開始籌辦地方自治事務(wù),,如城鎮(zhèn)設(shè)立議事會和董事會,,鄉(xiāng)設(shè)立議事會和鄉(xiāng)董事,各設(shè)自治公所作為辦事之地,。其中,,議事會議員和董事均由選舉產(chǎn)生,經(jīng)費出自地方,,地方行政官負有監(jiān)督之責,。為了更好的實行地方自治,各省在憲政審查館的指導下,,紛紛設(shè)立自治研究所,,以學習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職員,。在1910年到1911年,,各省和地方都初步設(shè)立了各級自治組織,盡管最終沒能很好的運作,,但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從諮議局、資政院,、組織政黨和地方自治等實踐活動來看,,籌備立憲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則民眾(主要是地方士紳)的政治參與熱情將持續(xù)升溫,,最后將象洪水一樣無法阻擋,。換句話說,政治改革一旦啟動,,便只能前進而不能倒退,,否則民眾爆發(fā)出來的能量是極其可怕的。從動機上來說,,清廷是希望以立憲來換取萬世一統(tǒng),、江山永固,但是,,任何改革措施的結(jié)果都是各種力量較量后的妥協(xié),,并不是設(shè)計者可以完全控制的。譬如清廷設(shè)立諮議局和資政院,,其本意要的是馴服的咨詢機構(gòu),,可是孽種一旦誕生便會自行滋長,,它們一旦真的履行起民主和監(jiān)督功能的話,它就不再僅僅是個橡皮圖章了,。
結(jié)束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引進西方民主的運作方式對破除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固習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如選舉制度破除了傳統(tǒng)政治的非競爭性,,議會政治挑戰(zhàn)了專制統(tǒng)治的非公開性,,組織政黨克服了民眾參政的非組織性,地方自治瓦解了集權(quán)體制下的非自主性,。加之當時的新聞限制未嚴,,其輿論的公開助勢,更是緩解了信息的非對稱性,,民眾也得以暢所欲言,。毫不夸張的說,這些來自于結(jié)構(gòu)性的變化,,不是革命,,勝似革命。在立憲黨人和民眾的的努力下,,假以時日,,中國沿襲了兩千多年的專制體制向現(xiàn)代民主體制逐步轉(zhuǎn)型,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很可惜的是,,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國便脫出應有的常軌而在暴力革命與不斷革命中反復掙扎與不斷沉淪了,。歷史的大圓圈,,豈不又走到了它的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