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八大怪(一)
“窮不怕”真名叫朱紹文,,是名沒有中舉的秀才,。他大約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津賣藝說相聲,。他祖籍北京,漢軍旗,,原為京劇丑角兒,,演架子花臉,相傳武劇《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橋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門外氈子房。朱紹文先是唱京劇花臉,,扮相念打有所創(chuàng)新而遭受嫉妒,,于是改行說相聲,起名叫“窮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雖窮但做人的骨氣,,不怕任何人的事。 “窮不怕”不僅精通文墨,,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頗有研究。他表演時總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邊撒邊講字句中的道理,,以此來招引觀眾看他表演,使人在笑聲中學到知識,。所以朱紹文對相聲藝術(shù)最大的貢獻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進了相聲,。朱紹文在說相聲前,總是帶著一小袋細細的白沙子,,拿兩塊小竹板,,夾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畫一個大圓圈兒,,這叫“畫鍋”,,也就是圍場表演的意思。然手他單腿跪在地上,,一物以拇指和令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種字休或圖案,,然后拿兩塊小竹板擊拍而唱,或引出各種趣活和笑料,。一套節(jié)目表演完畢,,用笤帚掃去地上的字,,理寫新字,開始說新的節(jié)目,。他能用白沙寫成一丈二尺的雙鉤大字,,頗有形象,如“一筆虎”,、“筆福”,、“一筆壽”等大字。大字下往往還有小字,,許多字組在一起,,就成為一乎詩或?qū)ψ印K?jīng)常撒和是一副對聯(lián):“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這副對聯(lián)讀起像繞口令,,巧妙而饒有風趣,。還有“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翰林書”的對聯(lián)也是如此,。“白沙撒字”這種新鮮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許多觀眾,,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紹文的相聲列為當時“天橋八大怪”之首位,。 窮不怕朱紹文學最擅長撒前秦女詩人蘇若蘭的雜體回文詩,。據(jù)《晉書.列女傳》載:“滔被徒流水洗,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詩以贈滔,,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婉”,。雙據(jù)唐《璇璣圖序》中說,,是因家庭糾紛,竇滔與其妻斷絕音信,,蘇氏自怨自艾,,傷感至深,遂織錦文,,五彩相彝,,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約八百余音,,縱橫反復中皆可為章句。派人送到其夫留鎮(zhèn)的襄陽,,竇滔看罷極受感到,,遂將蘇氏接到身邊,。 窮不怕朱紹文在表演時,他先講《蘇氏惠若蘭織錦回文璇璣圖》本事,,然后便抓起白沙,,撒寫出一兩首詩,例如: 若將此詩反過來讀,,便成如下一首詩: “窮不怕”朱紹文講《璇璣圖》本事撒寫蘇氏的回文詩,,在中國的相聲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堪稱一絕。他憑借自身的深厚的文字功底,,運用到通俗易懂的講解過程中,,將一大批觀眾吸引到自己的周圍。 他還經(jīng)常撒寫一些《名賢集》上的詞句,,每條詞句撒出來后,,他便闡發(fā)一番議論,如: 這些名句,,經(jīng)過他淺近精辟的講,往往給觀眾一些生活哲理方面的啟迪,,使觀眾在娛樂中接受了道理,。寓莊于諧,是“窮不所”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他常將部首偏旁相同的幾個漢字湊在一起構(gòu)成合轍押韻的詞語,、詞組或短句。比如:“三個字同頭芙蓉花,,三個字同旁姐妹媽,。”又如“三個字同頭常當當,一三字同旁吃喝唱。”當他補充說:“皆因吃喝唱,,才落得常當當,。”“你們看,吃喝唱要不得呀,!各位看看,,從我這里,學到對聯(lián),,又學到立身處世之道,,利莫大焉!各位愿意賞幾個小錢,,供我吃窩窩頭,,那就感激了。話又說回來,,我窮不怕,,各位就是不給個小錢,我也不轉(zhuǎn)彎罵人,。”他的話往往使人俊不禁,,使人在輕松快的笑聲中,悟出了勤儉持家,、孝順父母的道理,。 “窮不怕”朱紹文所編的相聲段子有不少流傳至今。如巧妙諷刺當時官吏腐敗貪婪的《字象》,,勸人行善的《大實話》、《寶玉自嘆》,、《堆子兵做夢》等,。在形式上有以說為主的單口相聲《老倭國斗法》、《乾隆爺打江南圍》,、《假斯文》,,對口相聲《保鏢》、《黃鶴樓》,,三人相聲《四字聯(lián)音》等,。朱紹文有四個徒弟:貧有本、富有根,、徐有祿,、范有緣。現(xiàn)在說相聲的大鑫是繼承朱紹文這一派,,而且不斷興旺發(fā)達,。 “窮不怕”朱紹文是相聲藝術(shù)早期的代表人物。由于他說唱技藝均高超,而且創(chuàng)造了雙口相聲表演的新形式,,開拓了新的領(lǐng)域,,為相聲藝術(shù)的傳播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他頗受同時代與后起相聲人的崇拜和尊敬,。目前曲藝界傳世文物中,,有“窮不怕”遺留下來的一副竹板,長約12.5厘米,,寬4.9厘米,,兩塊橢圓形竹板遙的非常光亮,竹板后刻著一首五言詩,,每塊板后面刻兩名,,其內(nèi)容是:“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還有一副竹板無下落,據(jù)說上刻:“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有七言詩贊“窮不怕”: “醋溺膏”是綽號,,又名“處妙高”,,本人姓張,是清光緒年間出現(xiàn)在天橋的民間藝人,。他以說笑話,、相聲為主,同時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調(diào),、山歌,、碼頭調(diào)等。 他平時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場時手拈草珠,,身穿紗袍,連鬢胡子老長,,蓬頭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領(lǐng)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技”,,其中以學鳥叫為他的絕活兒,。他學的鳥叫,包括各種禽鳥鳴聲,,婉轉(zhuǎn)悠揚,,惟妙惟肖,表演時如在鳥市上一般,?!短鞓螂s詠》中有詩贊“醋溺膏”: 俚曲村歌興亦豪,鐺鐺韃韃韻嗷嘈,。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稱“山曲”,是晉西北河曲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小調(diào),。它的歌詞基本上為七字句,,無嚴格約束,可自由伸縮,。最出名的便是表現(xiàn)山西與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內(nèi)蒙古一帶去謀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調(diào)分“征調(diào)式”、“商調(diào)式”,、“羽調(diào)式”以及“宮調(diào)式”,,簡潔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 小調(diào)亦稱“小曲”。其特色為曲調(diào)柔婉流暢,,抒情優(yōu)美,,歌詞通俗形象,內(nèi)容以田間山野勞動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當年所唱的小調(diào),有《孟姜女》調(diào),、《五更》調(diào),、《繡荷饣》調(diào)、《蘇武牧羊》調(diào)等。他擅長用不同的曲調(diào),,更換不同的歌詞,,使之不斷變化,常唱常新,,令聽眾不倒口味,。 碼頭調(diào)亦稱“社火調(diào)”。“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內(nèi)蒙古西部等地區(qū),,每逢節(jié)日到來之時,各處的村莊都要辦社火,,如跑旱船,、鬧秧歌、啃高踐等,,所用曲調(diào)稱碼頭調(diào),。其音樂分為說唱性和抒情性兩類,前者以敘事為主,,內(nèi)容風趣生動,,風格明快、樸實,,但旋律不強,;后者的歌唱性很強,曲調(diào)流暢豐富,,歡快活潑,,委婉柔和,亦兼有蒼涼凄切者,。 “醋溺膏”賣藝時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濃郁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罵譏諷時弊的言詞,,加上表演中服飾動作的異樣神態(tài),,使觀眾百看不厭,不想離去,。 過去老北京人口頭上流傳著一句歇后語:“韓麻子叉腰——要錢,。”這句歇后語就是久逛老為早年天橋八大怪之一的韓麻子專門創(chuàng)作的。 韓麻子,,顧名思義,,一聽就知道此人性韓,臉上長著滿臉的大麻子,,人們不叫他的名兒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橋早期最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此人專以詼諧逗笑或?qū)W市面兒上各種生意小販的叫賣聲融于所表演的節(jié)目中,甚有趣味,。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極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長相也甚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間含有若干蕩意,且將發(fā)盤于前面額角間,,手執(zhí)破扇一柄,。每見其兩唇掀動,兩目亂轉(zhuǎn)時,,不聞其作何言語,,也不禁令人失笑。天橋藝術(shù)家大狗熊孫寶才曾回憶韓麻的音容笑貌說:“韓麻子有異相,,大腦袋好似一只廣梨一般,,額前有紋交錯橫生,好似插花兒,,滿臉一團喜氣,。臉上地抺上白灰,腦后扎一尺把長的小辯兒,,朝天撅著,,為的是逗人笑。他經(jīng)常穿一件右大襟的青襖兒,,上面釘著五個布條盤成的疙瘩紐扣,。他個兒大,是個胖子,,長著一臉的麻子,。”“韓麻子手里提拎個畫眉籠子,走到哪兒,,哪兒就熱鬧上了,,他把鳥籠往地上一放,人們就圍上來,。等民人逗得開心大笑冒,,突然停住,兩手往腰里一叉,,就又要錢了”。孫寶才的嘴厲害,,他會罵人,,還讓你聽不出來,。比如他說到某某小姐的象牙床,就說:‘什么象牙床,?床上前后左右,,狗骨頭、狼骨頭,、豬骨頭,、牛骨頭的,什么走獸的骨頭都有,。只有床正中間的那一塊才是象呢,!’說這段時,他站在場中間,,把前后左右的聽眾都罵了,,只有他才是塊象牙,等到觀眾明白過來,,已經(jīng)挨了罵了,。因為他愛罵人,所以不少人恨他,,可又因為他罵得巧,,罵得妙,所以觀眾挨了罵還是愛聽,。每天演完了,,韓麻子所得的錢,總比別的的相聲的要多一些,。這主要是他相聲說得好,,大伙兒都愿意聽,都愿意給,。再就是大伙兒都怕他罵,,不敢不給他錢。 據(jù)說當年著名大畫師沈容圑曾把韓麻子說相聲時的情態(tài)畫了像裝在鏡框中,,掛在大柵欄更房窗隔上或掛于煤市街路東米鋪門口,,借以做清水傳真的招牌,招來不少人圍堵觀看,。 韓麻子的“貫口”(曲藝術(shù)語,。指快速歌唱,背誦唱詞或連續(xù)敘述許多事物)與“變口”(曲藝術(shù)語,。指運用各地的方言)等基本功極為嫻熟,,與他奇特的相貌相得益彰,同樣是《三近視》,、《化蠟扦兒》等單口相聲傳統(tǒng)節(jié)目,,經(jīng)他一說,,便有不同的韻致和引人發(fā)笑的魅力,乃至令人噴飯,,捧腹大笑,,所以每當他說完一段,叉腰站成丁字步時,,大家伙兒總是紛紛扔錢給他,。 韓麻子說相聲和要錢的神態(tài),給觀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大凡熟知天橋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禿子這個人,。盆禿子是該藝人的綽號,其真名實姓已無從可考,。只因他在天橋敲瓦盆兒兼唱小曲兒,,加上他腦袋禿頂,故而大家伙兒都叫他盆禿子,。 盆禿子本人,,有兩個明顯的外貌特征,一是禿頂,,只鬃角有些須發(fā),。二是走路時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過?!分械蔫F拐李一般,。敲著瓦盆唱小曲是有歷史典故的。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的故事,,就是流傳至今廣為人知的,。以缶為打擊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唐廾時代,。據(jù)《文獻能考》中《樂考》記載:“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擊之,。”通過查證有關(guān)史籍,,可以看到,相傳關(guān)堯時,,有老者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這段歌詞,,后來成為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又從考證得知:擊壤,,便是擊缶。唐堯以后的春秋,、戰(zhàn)國、秦,、漢諸朝代,,都有關(guān)于擊缶以和樂曲的記載。如《漢書.揚惲傳》中就載有這樣的文字:“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盆禿子的表演與眾不同的是:他表演時拿著一只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敲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fā)出高低不同的響聲,敲出的各種聲調(diào),,再加上口編出的詞曲,,抓哏博人一笑。孫寶才這樣說過盆禿子:“盆禿子是個怪人,。他頭上禿光光的,,只兩鬃角倒有些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好像個鐵拐李,。他拿著一個瓦盆,直徑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雙筷子敲來敲去,卻也能敲出五音十二律來,。他一邊敲,,一邊唱,隨口那興編詞逗人笑樂,。” 盆禿子擊瓦盆兒,,坎坎作聲,雖非八音克諧,,但清越合于樂律,,與他所唱的抑揚頓挫的小曲兒應(yīng)和為一體,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貴,,故清代詩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贊盆禿子: 曾見當年盆禿子,盆兒敲得韻錚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