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南宮古玩市場等于“新加坡” 對于古玩,,記者并不內(nèi)行。早在探訪前,,一位文物鑒定專家就曾提醒記者:“古玩價值的神話誘惑著造假者趨之若鶩,。我們私下里都叫南宮古玩市場為‘新加坡’,意思就是新的加破的,。” “在南宮的古玩市場上,,假東西太多了,如果有真東西的話,,大多都是修復(fù)品,。”專家指點(diǎn),。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專家說,,省城南宮古玩市場上的東西并非全是贗品,只是有些真東西被商家和收藏者搬到了幕后,。 新聞前綴 打開電視機(jī),,很多頻道都有一檔屬于自己的鑒寶收藏欄目,這邊專家剛剛定完高價,,那邊拍賣行就槌起話落,。一件玉佩價值5萬元、一個看似破舊的瓷碗標(biāo)價20萬元……這樣的節(jié)目著實讓人看得起勁,,看得眼熱,,看得熱血沸騰。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涌向了古玩市場,,可是那些靠眼力“吃飯”的古玩收藏者究竟能在這里淘到多少“寶貝”呢? 從4月7日開始,,記者在太原市南宮每周末開市的古玩市場“蹲點(diǎn)”,,通過與古玩小販們的討價還價,感受古玩市場的虛虛實實,。之后,,記者帶著自己的親身體驗,走訪了省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鑒定專家,,對古玩市場上文物販子的種種欺詐手段進(jìn)行了一次讓人觸目驚心的揭秘,。 或許是因為南宮古玩市場的準(zhǔn)入門檻較低,才出現(xiàn)了如此多的騙局,;或許是因為記者只是對此種市場進(jìn)行了初步探訪,,還未了解到其人氣鼎盛的內(nèi)情。不過,,在省內(nèi),,一些級別較高的文物市場還是比較規(guī)范的,古玩和古董的交易程序明確,,且不乏真品,。但由于不少買家與賣家不愿讓人知曉他們的交易,這類市場在普通人眼里顯得神秘莫測,。 “上當(dāng)”經(jīng)歷+專家揭秘,,隱藏在迷霧后的古玩市場漸漸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古玩市場初體驗,,遇見編故事能手 第一次去南宮古玩市場是4月7日,。市場上人氣很旺,,各種古玩藏品攤在路邊,賣家席地而坐,,買家蹲著搞價,。青銅器,、錢幣,、字畫、瓷器等等,,似乎都留存著古代的氣息,,卻又讓人真假難辨。 記者走到一個攤位前,,隨手拿起件鏤花瓷的花瓶,,“這是清代的東西,我是從一位老鄉(xiāng)家收購的,。這位老鄉(xiāng)家的祖上曾給嘉慶當(dāng)過‘秘書’,,辭官后就帶著家財?shù)缴轿黟B(yǎng)老了。老鄉(xiāng)一直視這個花瓶為寶物,,起初根本不打算賣,,實在是孩子考大學(xué),家里揭不開鍋才賣的,。你說個價,,喜歡就拿上。”這位賣家口若懸河,。 “你說嘉慶就嘉慶啊,,說個誠心價,要是合適我就買,。”雖然記者心里沒底,,但是好歹也得充充門面,不能讓他小覷,。“文物就是文物,,每件‘寶貝’背后都有動人的故事,你可不能忽視這種文化精髓啊,。得了,,看你年輕,1000塊錢你拿走,。”在討價之余,,賣家還不忘給記者上堂“生動”的教育課。 這邊還沒談妥,,那邊已經(jīng)有其他賣家盯上了記者,,待記者剛離開此攤位,,另一個賣家就迅速跑到記者身邊,“他那兒都是騙人的,,我這兒有正宗的古董花瓶,,比他的早,是光緒年間的,。” 暈!要知道,,光緒還得尊稱嘉慶為祖爺爺呢! 專家拆招 如今,很多古玩商都會根據(jù)顧客喜歡“老東西”的心理,,想著法子編故事,。 買賣紅火就是靠吆喝,這些小販們普遍通曉歷史,,能為買家隨便編上兩句,。不過你遇上的這個小販道行還淺,他只會說“文物”是盜墓得來的,、祖?zhèn)飨聛淼幕蛘呤菑泥l(xiāng)下“淘”來的,。還有些小販會專門瞄準(zhǔn)一些很有錢的“門外漢”,他們通常會領(lǐng)這些有錢人去深山老林中尋找墓葬品,,其實哪兒有什么墓葬品,,所謂的文物都是小販們事先安排好的,都是騙局,。 鑒定一件物品是否屬于文物,,不僅要靠科學(xué)儀器,也要用自己累積的相關(guān)知識進(jìn)行辨別,。我們需要了解歷史學(xué),、人文學(xué),乃至不同時期的文化風(fēng)格和地域特色,,這些都是辨別古玩真假的基礎(chǔ)知識,。 騙局一84消毒液泡出“舊瓷器” 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記者回家惡補(bǔ)一通,,從歷史學(xué),、考古學(xué)到美學(xué)、文學(xué),,都“研究”了一番,。雖是臨時抱佛腳,但這些知識堆在一起時,,記者還是了解了一些識別古玩的皮毛,。 再次到了古玩市場后,記者并未迅速投身到討價還價的戰(zhàn)役中,,而是先到各個攤點(diǎn)上觀察:一是觀察各個攤位所賣物品的特點(diǎn),,二是希望能遇到一個圈里人,,現(xiàn)場為記者講講其中的內(nèi)幕。半個小時過去了,,記者終于發(fā)現(xiàn)目標(biāo)———古玩愛好者老牛,。 當(dāng)時,老牛正拿著放大鏡,,仔細(xì)看一個瓷枕頭,。攤主很得意地介紹自己的這件物品是宋代的,是從墓葬中偷出來的,,他還讓大家看了看枕頭底下一層厚重的泥土,??吹接浾哌@個陌生人在身后徘徊,,老牛低聲告訴小販,“有外人在,,我就不和你理論了,,我怕毀了你的生意。” “外人在”,、“毀生意”,,這里面肯定有貓膩。記者開始和老牛套近乎,,抱著虛心請教的態(tài)度,,要認(rèn)老牛為師。通過數(shù)十分鐘的“攻堅戰(zhàn)”,,老牛終于打開了話匣子:“首先,,宋代并不流行雕刻菊花,也不可能在枕頭上出現(xiàn)菊花,,因此,,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這個瓷枕頭不是宋代的;其次,,這個枕頭看起來很有古董的‘舊’味道,,但是這塊瓷胎上的釉質(zhì)沒有任何的光滑度,沒有久經(jīng)磨礪的透亮感,,這種棕黑色很明顯是商家故意做出來的,;第三,辨別瓷器的真假,,最重要的是看其底部,,因為看瓷器的要領(lǐng)就是看砂底、火石紅,、挑刀,、釉疤等,。如果是一件古物的話,肯定會留有年代的烙印,,多多少少會有磨損,,但是這塊胎的底部很完整,而且底部泥土的顏色,,也很可能是商家刻意做出來的效果,,所以這個枕頭可能是新貨。” 在老牛分析的過程中,,賣瓷枕的小販時不時皺皺眉頭,,偶爾還會送給老牛幾個白眼。最后,,小販有點(diǎn)招架不住了,,走到老牛身旁低聲哀求:“你真是行家,快別說了,。我這個枕頭50塊錢進(jìn)的,,你喜歡就這個價錢拿去,求求你別拆我臺了,!” 專家拆招 瓷器是古物,,即使現(xiàn)在要仿,也要按照古代的方法去做,。一般瓷器造假分兩步完成:第一步是按照古代的樣子將瓷器做出來,;第二步是將它做舊,以表現(xiàn)它的“古”,。你所說的宋代枕頭,,很可能就是小販們綜合兩種方法造出來的。 怎么造假呢,?造假者先買回一些新的瓷器,,再用“84消毒液”配制出一種藥水,將瓷器泡進(jìn)去,,去掉其本身的顏色,,然后,再在這些去釉的瓷器上畫出古色古香的圖案,、噴出仿古的釉色,。 其實,這還只是些雕蟲小技,,與這種以新充舊的物品相比,,“補(bǔ)貨”是最難鑒別的。首先,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遺址搜羅大量的“垃圾”殘片,;然后,,用殘片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贗品。這種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鑒定專家采用多點(diǎn)取樣的辦法,,得到的分析結(jié)果也一樣是“真品”。在市面上,,一件普通的官窯贗品如果成功通過鑒定這一關(guān)的話,,平均獲利能超過20萬元。 騙局二羊腿里面藏出“古玉器” 在一個攤位上,,擺滿了各種玉器,,有玉璋、玉刀,、玉璧,、玉璜、玉角杯等物品,。對于古玩愛好者來說,,玉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而一塊雕刻完美的古玉,,則價值連城。 記者在這個攤位中盯上了一件潔白玉質(zhì),、古樸造型的“玉角杯”,,雖然杯子不大,但雕刻精細(xì),,能體現(xiàn)出工匠別出心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從色澤到工藝,這件“寶貝”都深深吸引了我,。“這杯子是漢代的,,它是王侯貴族使用的一種飲酒器,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身份和品位,。”小販殷勤地介紹,,“玉本身就貴,要是古玉就更貴,,我這賠本買賣,,賣2000元。”聽到這樣的價格,,記者心中頓生疑惑,,“漢代被認(rèn)為是中國玉器發(fā)展的最高峰,如果是真品的話,2000元真的很便宜,,這樣的美事真能落我頭上,?如果是假的……” 隨后,記者用手機(jī)偷偷拍下了這些玉器的照片,,用彩信傳給一位做玉器經(jīng)營的朋友,,請求援助。稍后,,朋友發(fā)來信息,,“從圖片中玉器的外表來看,古色古香,,玉的沁色也比較逼真,,不排除真品的可能性,但是漢朝的玉是帝王壟斷使用的,,它不是商品,。老百姓用玉是從三國開始的,所以現(xiàn)在流傳在市面上的漢代玉器少之甚少,,不可能這么便宜就出售,。” 這些玉器表面上的沁色是怎樣而來的呢? 專家拆招 如你朋友所言,,市面上留存的漢代玉器非常少,。沁色是其他物質(zhì)的顏色滲入玉器表面或者機(jī)理的一種顏色變化過程,其實很多收藏者都是通過沁色來觀察玉的真假,,但是,,玉器表面上的沁色是很容易造出來的。 造假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用藥液浸泡,,就是把玉器放入摻有顏色的藥液中,經(jīng)過數(shù)天浸泡后,,就會在表面出現(xiàn)沁色,,通常顯現(xiàn)為紅褐、黃褐等色彩,;二是用,,烤法,就是把玉器放在煙火中,,烤,,短時間內(nèi),玉器表面會呈現(xiàn)出一種深埋地下的黑褐色,,頗有黑漆古玉的味道,。三是把新玉制作成古玉的樣子,,然后找一只健碩的山羊,割開它的腿,,將烘烤后的玉器直接放入羊腿內(nèi),,過三四年后再把這塊玉取出來,就能形成紅色的沁色,,還能看到玉器的細(xì)紋中有一道道血絲,,感覺很逼真。 總體來說,,鑒定古玉,,要從包漿、沁色,、氧化,、腐蝕等幾方面共同著手。 騙局三茶水蒸出“古書畫” 走在大街小巷上,,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販賣文物的小攤販,,他們找到一個相對隱蔽的地方后,就擺出一幅數(shù)十米長的“清明上河圖”,,該畫卷色澤發(fā)黃,,墨跡發(fā)白,看上去很像“古董”,。說實話,,記者不僅沒見過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就連畫卷的全景也未見過,。記者決定上前搭訕,,碰碰運(yùn)氣,看能不能套出蛛絲馬跡,。 “這是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嗎?” “你自己看吧,,我只要賣出去這幅畫就行了,。”小販著實個性。 “你總得說真假吧,?” “這不是張擇端畫的,,是他的后人臨摹而成的。不過,,也經(jīng)歷了百年,,也算是文物吧。” 雖然小販這樣說,,但在畫卷的落款處,,“張擇端”3個字異常醒目,。 究竟一幅畫要經(jīng)過怎樣的加工程序,才能變成如此陳舊的模樣呢,? 專家拆招 書畫造假是最簡單的,,照排復(fù)印、幻燈投影,、墨刻水印等現(xiàn)代印刷手段被造假者廣泛應(yīng)用,,有些書畫作品印刷出來后幾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跡,效果極為逼真,。 現(xiàn)在,,在造假者中間流傳著一種成本低廉的造假方法,那就是用茶水,,蒸,。他們通常將字畫掛在墻上,墻腳放一口裝滿茶水的大鍋,,燃火開煮,,用茶水蒸發(fā)出來的氣體將字畫,黃,,令宣紙和顏料松脆變質(zhì),,加速陳化。 還有一些造假者專門弄來蛇蟲鼠蟻來撕咬書畫新作,,有人看到書畫有被蟲蝕食的痕跡就以為是真品,,其實這僅僅是造假者做出來的“特效”。 騙局四 強(qiáng)酸堿中澆出“青銅器” 在賣字畫的對面,,正好有一位小販兜售青銅器,。賣青銅器的小販謹(jǐn)慎而神秘,有主顧過去,,他通常會左顧右盼,,然后從書包中拿出一堆用廢報紙包裹的“寶貝”。剝掉層層報紙后,,露出來一尊高10厘米左右,、外面滿是青綠色銹跡的銅鼎。當(dāng)記者表示有意購買時,,外地小販低聲說,,“這兩樣?xùn)|西都是我前幾天在蓋樓時無意中挖出來的。”小販張口要價300元,,正當(dāng)記者準(zhǔn)備離開時,,小販拉住記者的袖子說:“100元拿走!” 專家拆招 街頭販賣的青銅器幾乎都是假的,。青銅器盛產(chǎn)于商周時期,,當(dāng)時以鑄造大件的青銅器為主,。為了防御外敵入侵,青銅還被更多地用于打造武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輕巧的器皿逐漸取代了青銅器?;蛟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青銅器造假的現(xiàn)象才會比較猖獗。 有些造假者還用出土的棺木做劍鞘,,然后做出長期掩埋的腐爛效果,,有些劍柄上面還做出纏有絲線的痕跡,或包裹絲綢的痕跡,。為了讓青銅器上銹跡斑斑,,造假者會在器皿造好后,先用鹽酸水泡器物,,然后埋入地下,,再在土上澆些酸堿類的藥物,過三四年后,,使器表生出銹來,。 同樣,青銅器的“補(bǔ)貨”也很難鑒別,,很多造假者都是收購到零碎的銅皮后,,用油漆和乳膠將銅皮一層層粘在器皿上,做出來的效果也很逼真,。 騙局五打補(bǔ)丁做出“古錢幣” 在整個古玩市場中,,古錢幣的出現(xiàn)率最高,幾乎每個攤位上都有零散著的“綠色硬幣”,。 站在小販對面,,記者開始數(shù)起了古幣的品種,從戰(zhàn)國時期的刀幣,,到流通時間最長的漢代五銖錢,,再到清朝的銅錢,小攤上的古幣可謂應(yīng)有盡有,。“你這東西太雜了,不好挑選,。而且,,很多錢幣也不完整,有的背面的字已經(jīng)磨得差不多了,,誰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啊,。” 聽到記者的話,,小販著急了,“早說啊,,我這里有私藏品,,你要不?”說著,,小販就從書包內(nèi)掏出一本精美的小冊子,,里面塑封著12枚銹跡斑斑的古錢幣,還標(biāo)注著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各種錢幣的名稱。 古錢幣到底價值多少,,還真不好預(yù)測,。記者與其周旋一番后,以50元的價格買下這套古錢幣,。 專家拆招 次日,,記者帶著淘來的古錢幣向?qū)<胰〗?jīng)。專家拿出錢幣后,,開始用指甲使勁摳錢幣上的銹斑,,只見有無數(shù)綠色顆粒飄落,專家的指甲縫里也有綠色粉末,??磥恚浾叩暨M(jìn)了小販們的“圈套”中,。 古錢幣上的文字,,往往帶有獨(dú)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官方鑄幣上的文字多為皇帝或書法家書寫,,具有獨(dú)特的行文風(fēng)格。因此鑒別古錢幣時,,首先要掌握每個時期文字的氣息和神韻,,這就是鑒別的關(guān)鍵之一。 從外形上看,,很多古錢幣都附著一些綠色的銹跡,,但是真品的銹跡是與銅質(zhì)結(jié)合在一起的。我們稱為“銹色入骨”,,它不易脫落,。贗品的銹跡浮在表面,,用醋一擦或者用指甲挖,銹斑就很容易脫落,。另外,,很多造假者還喜歡新鑄錢幣,即用市面上價值低廉的古幣,,回爐后重新鑄造出稀少的錢幣,,銹斑則是用強(qiáng)度較大的膠粘上去的,也就是說打補(bǔ)丁打上去的,。
來源:新浪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