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生水蘇州城(1)《易經(jīng)》中有“天一生水”之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開了“天一生水”中蘊含著水是萬物之源的觀點,。老子《道德經(jīng)》則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闡釋水生萬物的哲學觀念,。水給人類帶來飲用、灌溉,、舟楫等利益與便利,,人類的文明都是逐水而來。蘇州古城便是水文化演繹的傳奇,。 遠古時期的太湖流域,,所處“沮洳之地”,不患旱,,唯患澇,。先民對于水的治理和利用,有史記載從禹王時代就開始了,。 傳說大禹王治水,,“通渠三江五湖”后,“三江即入,,震澤底定”,。太湖古稱震澤,而“三江”則被后人認定為太湖下游的婁江,、吳淞江和東江,。從此,疏者為江,,滯者為湖,,平原顯露。“滄海桑田”后,,蘇州有了立足之地,。 蘇州歷史上,,興建水利工程做出杰出貢獻的人,除了禹王以外,,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和戰(zhàn)國時期的春申君黃歇必然要提,。 兩千五百年前,吳王闔閭立國之初,,大臣伍子胥提出了“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的方案,并且在做過“象天法地,,相土嘗水”相當于今天水文勘查的一番工作后,,于公元前514年建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闔閭大城,即今天蘇州古城的前身,。建城完全是出于對吳國前途和吳王欲稱霸中原的考慮,。而當時的吳國國力薄弱,且地勢低洼又時常受到長江和海水倒灌的侵害,。強國,、安君、理民首先要解決水患,,建立都城,。 據(jù)史料記載,闔閭城外開挖護城河,,并建有水陸城門各八座,。每一個陸門外都建立水門,做唇齒之依,。這種設計在戰(zhàn)爭時水陸攻防兼?zhèn)?,平時水陸運輸兼得,而且對河水引,、排,、擋、控的功能一應俱全,。 城里的水系則是建立在原有河流的基礎上,。河道與水陸城門相連,又與城外水系相連,,如此便形成了蘇州水城的雛形,。百花洲、采蓮涇,、錦帆路等地名都是當年水系工程的遺址,。城外,,伍子胥廣修農(nóng)田水利。吳國都城八十里的地方,,吳王的大片采田都能通溝灌渠,。“吳王城外水連村”的描述足見吳國水利之興盛。 水城之西,,伍子胥開挖了胥江(史上稱為胥溪)最初出于引太湖水入城的需要,,同時也是軍事戰(zhàn)略的需要。這條河自蘇州古城胥門起,,西經(jīng)橫塘,、木瀆,流經(jīng)胥口,,穿越太湖,,過宜興溧陽等地,一路往西進入長江,。當年,,吳國的軍隊曾經(jīng)依賴胥江出征和防守,并將軍需戰(zhàn)備物資調(diào)配補給軍隊,。吳國的戰(zhàn)船浩浩蕩蕩地沿胥江西征,,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506年)一舉奪下楚國固城,,后又奪取都城郢,。為吳國成為春秋霸主跨出決定性的一步。兩千年后,,當明朝蘇州崛起為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時,,胥江已經(jīng)是蘇州的水運干道,而且與太湖相近的胥江上游,,因為水質(zhì)清澈甘甜成為蘇州人飲用水的取水處 如今,,胥江這條中國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依舊是水城蘇州的動脈之一。2004年,,在胥江入城的地方古胥門外新起了一片粉墻黛瓦的別致建筑---蘇州城市規(guī)劃館,。這里敘述的是蘇州城佇立原址兩千五百多年而不改初衷的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