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白石神君碑》
東漢《白石神君碑》
《白石神君碑》俗稱《白石山碑》。原位于河北省元氏縣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1974年由元氏縣百貨公司院內(nèi)移至正定縣隆興寺內(nèi),。1989年元氏縣旅游部門經(jīng)過多方求訪,才于隆興寺內(nèi)訪得此碑,,于是年五月與祀三公山碑一起運回元氏縣,,重新移置在距縣25公里的封龍山上,,并建碑樓加以保護,。
白石神君碑立于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陽馮巡,、元氏縣令京兆王翊所立,。碑通高2.4米(座已失),寬0.81米,,厚0.17米,。額題為“白石神君碑”五個篆字。碑文隸書,,共14行,,行35字。圓首,,有額,,無穿。有碑陰題記,。碑陰為隸書,,碑陰隸書與碑文同時所刻。
碑文內(nèi)容:前為序文,,后為頌銘,。序文主要敘述了白石神君的神功。并說它“前后國縣,,屢有祈請,,指日刻期,應時有驗”,,意思是在這縣境的方圓內(nèi),,不斷有人來祈雨請福,都是按日準期得到應驗,。 此碑結(jié)法方正,,字形稍長,用筆清勁,,波磔明顯,,屬于謹嚴整飭一路。對此碑是否為漢人所書,,歷來有爭議,,對其書法的評價也不盡同,。宋洪適《隸釋》云:“漢人分隸,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雖布置整齊,,略無纖毫漢字氣骨,,全與魏晉間碑相若;雖有光和紀年,,或后人用舊文再刻者,。”清翁方綱認為;“是碑書法專主于方整,,在漢隸中為最潔齊者,。然風骨遒勁,似尤在《校官碑》隸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萬經(jīng)《分隸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璽三年(354)題記,,也認為“元璽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間未必重刻。若元璽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題名字摹之也,。”郭尚先《芳堅館題跋》說:“《白石神君碑》有疑為漢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觀程疵書,,清勁簡遠,,則此碑斷非晉人所為。漢人書原非一體可盡,,即此碑結(jié)法,,要自謹嚴也。”楊守敬跋云:“……余按此碑在漢隸中誠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晉濫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