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葉秀山:哲學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學問

 知愚草堂 2011-04-25
葉秀山:哲學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學問

       我們?nèi)匀灰氐椒磫栒軐W自身的問題:哲學到底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
     "哲學"在其初創(chuàng)階段--古代希臘是指這樣一種學術(shù)活動:它不象其他學科那樣有自己的特殊的對象,觀察、研究這種對象,掌握它的特點性能,,然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哲學"似乎沒有什么特殊的"對象",,而又好象擁有一切,、全體的對象。"哲學"的"對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統(tǒng)統(tǒng)在"哲學"的視野覆蓋之下,,哲學的對象無所不在。我們看到,,古代希臘的賢哲們果然創(chuàng)建了他們的"宇宙論"和"原子論",,而二者也都遇到了各自相應的困難。
     于是人們想到,,"哲學"原本是"愛智",,是對"智慧"的一種熱愛和追求。這就是說,,做哲學的有一種"愛好",,他"追求"的"目標"不是金錢、名譽,、地位,,而是"智慧"。這的確是一種很特別的"愛好",,因為我們通常說到的"追求",、"愛慕",大多發(fā)自一種"情感"(情欲),,但"智慧"卻是"理性"的,,是一種"理解力verstehen,understanding)",。我們說一個人"聰明"和說一個人"力氣大"有很不同的意義,。從這里我們想強調(diào)的是:在"哲學"的原始的"愛智"含義中,已經(jīng)孕育了"愛好"(愛)同樣也可以是"理性"的這層意義在內(nèi),。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愛(感情)"這種深層次的理性意義,不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在,,恰恰經(jīng)常被忽略,。

    一

    我們從近代說起。
    我們知道,,歐洲哲學從近代開始,,力圖把"理性"和"感性"的東西分別開來,出了一些有很大貢獻的二元論者,。近代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笛卡兒從"懷疑"入手,,把"感性(知識)"排除出去,或者懸擱起來,,認為"我"的一切"感覺"不能"證明""我""存在",,而只有"我"的(在)"思(想)",才能"證明""我"的"存在",。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雖說有中世紀本體論的傳承,,但在當時應是一種發(fā)聾振聵的命題:它似乎和"常識"完全相反。在常識看來,,凡被"我""感到"的,,無疑是"實在"的,如今你卻說它是"不實在"的,,反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會是"實在的",這是一種奇談怪論,。
     難道"眼見"不是"實",,反倒"耳聽(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是"實"?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這個命題,,之所以沒有被"常識"的嘲笑所埋葬,,正說明它有自己的意義。盡管人們可以批評,,而事實上后來這個命題也確實受到了許多應有的批評,,但人們卻不能不"認真"對待它所提示的意義:原來,"思想(理性)"和"存在(感性)"是有著深層次的聯(lián)系的,,甚至"思想(理性)"竟然被利用來"證明""存在(感性)",,不是"感覺"是"思想"的"根據(jù)",相反,,倒是"思想"是"感覺"的"根據(jù)",。
     康德是批評笛卡兒這個命題的,他說,"思想"是"理性",,"存在"是"感性",,二者有"原則"的區(qū)別,決不允許混淆它們的"界限",。于是康德成了另一種類型的二元論者,。
     康德批評笛卡兒"我思故我在"所用的理由是不能以"思想""證""存在","腦子里的錢"不等于"口袋里的錢",,是大家所熟悉的,。然而,就康德哲學來說,,這個批評有一個前提:"存在"不是"屬性",,"存在"不是"賓詞"。這就是說,,只有涉及不是屬性的"存在"時,,我們才不能用"思想(理性)"來"證明"其"實在性"和"可靠性",而一切的"經(jīng)驗屬性",,在康德看來,,必定、也只有用"思想(理性)"來"證明"其"可靠性",、"實在性"的,。這就是康德著名的的一切"經(jīng)驗知識"之可能性的理論。正是在這一點上,,康德把自己和包括笛卡兒,、休謨在內(nèi)的懷疑論區(qū)別了開來。
     事實上,,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工作重點在于論證各種經(jīng)驗"屬性"之間"關(guān)系"之"知識"的可靠性,,也就是"科學知識"的可靠性、真理性,。然而,,在這一點上,在論證經(jīng)驗知識的可靠性上,,康德所依靠的理由,,仍不出笛卡兒左右,即仍是以"思想(理性)""證(明)""感性(經(jīng)驗知識)",??档碌囊馑际牵宏P(guān)于感性經(jīng)驗對象的知識之所以可靠,乃在于有理性的先天形式(a priori)的建構(gòu)(constitute)作用在內(nèi),。請注意,,"理性(思想?quot;在康德那里,,成了"形式"的東西,好象是些條條框框(律,,law, Gesetz)。這些條條框框本身并不能構(gòu)成知識,,只有和感覺的材料結(jié)合了起來,,才能成為"科學的知識"。在這里,,康德告訴我們,,"科學(知識)",必定要有感性的東西,,只講"形式"的"邏輯",,不是"科學",因為它不涉及"感性"的材料,;而只有"科學知識"才有"真理性",、"現(xiàn)實性"問題。形式邏輯如此,,那么不同于形式邏輯的"哲學"又何如,?
     按傳統(tǒng),"哲學"對任何東西都"愛好(研究,、探究)",。"哲學"研究"存在(作為存在)",研究"世界作為一個全體,、整體",,研究"無限"??档抡f,,這些東西都不可作"經(jīng)驗直觀",因而"哲學"不可能成為一門"科學"--"形而上學何以可能"的答案似乎一定是否定的,。
     康德沒有說"哲學"就是"形式",,更不甘心把"哲學"等同于"(形式的)邏輯",他甚至要改造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使之成為"(有內(nèi)容的)科學",。他把他的"哲學"的工作叫做"批判"。然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康德的"哲學",做的是類似于邏輯的工作,。所謂"批判",,乃是"厘定"、"審核"的意思??档碌恼軐W,,要為"理性"的諸種"功能(function)"劃定有效、合法的界限,,盡管這些法則(范疇)是為運用到經(jīng)驗自然對象中去而先行制定的,,不是從經(jīng)驗自然對象中抽繹、歸納出來的,。"合法性"在康德知識論中為一條鐵律,。
     康德之所以認定"哲學"不能成為"科學",乃是根據(jù)"存在作為存在",、"世界作為全體"不可能有相應的"直觀",,不能"進入""感覺世界",只能"留在"了"本體(思想體,,noumeno)",。"存在作為存在"只是"思想體"。
     然而,,康德在批評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事,,卻把"存在"歸于"可感的東西",這樣才能說,,"思想"是"不可感的",,因而不能用來"證""可感的"。"存在"與"可感"的叵擔咽前涂死持鞴畚ㄐ穆鄣謀曄?,所诣€檔虜旁凇洞看飫硇耘小返詼婕恿艘喚諤匾庥氚涂死車鬧鞴畚ㄐ穆芻縵?。葰g?quot;存在"既不是經(jīng)驗屬性,則當是理性概念,,不是"感覺體",,就是"思想體"。"存在(作為存在)",,成了康德意義上的"不可知的""本體",、"物自體"。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康德學說里,"存在"似乎已經(jīng)被一分為二:感性的如"屬性"之類,,而理性的則為"物自身",,前者屬于"現(xiàn)象",后者屬于"本質(zhì)",??档碌亩?,在對"存在"的理解上,已經(jīng)有所表露,。

  二

    在康德"物自體"意義上的"存在",,乃是"思想體",而"思想""不存在",,我們不能說,,"思想""(存)在"什么地方,甚至不能說,,"思想""(存)在""腦子"里,連孟夫子也只敢說"思"是"心"的"功能(官)",。于是,,在康德意義上,"存在"就是"不存在",。而正如海德格爾所指出過的,,任何科學都要以"存在(者)"為"對象","科學"不能以"不存在(無)"為對象,,所以"哲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我們看到。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和康德是一致的,。
     不過康德執(zhí)著于這個本體的"思想-不存在(無)"來否定"哲學-形而上學"作為"科學"的可能性,則不僅與海德格爾決不相類,,也受到了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批評,,海德格爾思想,,正是在從康德經(jīng)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這一德國哲學傳統(tǒng)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
     康德是近代德國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許多關(guān)鍵的哲學問題是他清楚地界定的,,至今我們還要在一些問題上"回到"康德,;不過康德思想因其界定、厘析的絕對性而需要同樣也是他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綜合",??档乱院蟮聡軐W的發(fā)展就是沿著一個"辨證綜合"的道路延伸的;就連康德本人,,在他完成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后,,很快地就有《判斷力批判》問世,,說明他不僅在經(jīng)驗的知識論、而且在整個哲學的領(lǐng)域也在強調(diào)"分析"的同時,,已經(jīng)意識到"綜合"的必要,。
     就康德哲學的專業(yè)研究說,我覺得該是著重研究《判斷力批判》的時候了,。
     并不是說,,從來就沒有人研究過康德的第三批判,而是說,,相對其他兩個《批判》來說,,無論中外,專業(yè)的研究都少的多,,和這個《批判》的哲學理論意義以及它在歷史上的作用完全不相稱,。
     過去,康德第三《批判》,,曾受到研究美學的學者的重視,,這當然很好??档乱云渌枷胫铄?,對藝術(shù)(天才)現(xiàn)象之洞察,對近代西方美學有很大的影響,,理應得到重視,;但我們從整體的哲學理論問題的深處,研究,、理解得就相當膚淺,。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在第一、第二《批判》里,,康德對于"哲學-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有一種否定的態(tài)度,,那么,在第三《批判》里,,這種否定的態(tài)度卻有所轉(zhuǎn)變,;如果說,在前兩個《批判》中康德做的是分析厘定的工作,,在第三《批判》里,,則正是在做"綜合"或"彌合"的工作。于是,,人們甚至可以說,,前兩部書為"批判",而第三部書則為"哲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竟然可以說,,康德的真正的"哲學",在《判斷力批判》里,。
    我們說過,,"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學問)",,需要涉及"感性世界",。"感性"不進入一門"學問",則這門學問就只是"形式"的,,所以在古代希臘,,亞里士多德就不把"數(shù)學家"歸于"自然哲學家"之類,就是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數(shù)學"只涉及事物的"形式",;而"哲學"不僅僅是"形式"的,而且是有"內(nèi)容"的,。
    我們也看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有內(nèi)容的,,其內(nèi)容來自感覺經(jīng)驗--感覺材料,,但康德指出,這里涉及的不?quot;哲學",,而是"經(jīng)驗科學",。這個第一批判,就要解決"經(jīng)驗科學如何可能"的問題,;而"哲學-形而上學"所涉及的都是一些感覺經(jīng)驗世界所找不出來的東西,,象"本質(zhì)"、"全體",、"無限"或"意志自由",、"時間永恒"、"至高上帝"這類的,,只能是些"理念(觀念,,ideas)",是不能"直觀(anshaugen,intuit)"的,。
    然而,,到了《判斷力批判》里,前兩個《批判》所劃定的界限,,在某種意義上全都被打破,,所有這些"理念",又都是可以"直觀"的了,。在這個《批判》里,,"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理想(ideal)",是可以"看"出來的,,而不只是潛伏在"思想"里,。康德認為,,這就是我們會"感覺到"世界之"美"與"和諧"的根據(jù)所在,。對于世界-"感覺經(jīng)驗世界"這種不同于經(jīng)驗科學的"把握方式",不只是"私人"的感受,,不只是"感覺"的,,而且同時也是"理性"的。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里主要的問題是:原本是表達私人感受的美不美(愉快不愉快)的問題,,卻可以以命題判斷的形式出現(xiàn)--"這是美的",,好象"美"是對象的一種客觀"屬性"似的,也就是說,,關(guān)于"美"的判斷,,是有"普遍性"的??档逻@個問題的提出,,就意味著:在"美"的問題上,"感性"是有"理性"的,,在這里,,"感性"和"理性"是結(jié)合的,統(tǒng)一的,,是另一種意義的"綜合"--它的確是"經(jīng)驗"的,,但也是有"先天(a priori)"的。只是在美的領(lǐng)域,,"先天的"理性形式不是以接受來的感覺材料"建構(gòu)(constitute)"成一個"經(jīng)驗科學知識體系",,即把"感性"提高為"知性",而是相反的,,從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出發(fā),,去尋求發(fā)現(xiàn)"合規(guī)律"的"例證-象征、典范",。這樣,,個別性、具體性的事物,,就能保持其自身而體現(xiàn)(象征)著一種更加普遍的觀念(理念),。普遍的規(guī)則"遇到了(發(fā)現(xiàn)了)"適合于自己的例證,"理念"在"經(jīng)驗世界"也"找到了"自己的象征,。于是,,本來在"感覺經(jīng)驗世界"不能"顯現(xiàn)"出來的"理念",,"顯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這個"感性世界"的"美"和"合目的性",。
     "理念"終于能夠"顯現(xiàn)"出來,,能夠被"直觀"到了。"理念"與"直觀",,"理性"與"感性",,"思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界限,終于被消弭,;這個被消弭界限之后的"世界",,不是雜亂的"質(zhì)料(matter)",等待著理性先天形式去建構(gòu)一個秩序,,而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相和諧一致的我們實際現(xiàn)實"生活的世界",;"感性經(jīng)驗世界"向我們"顯示"著一種深層次的"意義"--一種"哲學-形而上學"的"意義"。對于這個世界的把握,,正如康德自己說的,,乃是一種"形而上學智慧的箴言(als Sentenzen der metaphysischen Weisheit)"
     形而上學的智慧終于得到了承認,然而哲學-形而上學作為一門"科?quot;和一門"學問",,仍然是一個問題,。

  三

     "科學"是 "理論性(theoretical)"的,而"智慧"則更具有"實際性,、實踐性(practical)"的意味,。這就是說,,"智慧"離不開"具體性"和"個別性",,體現(xiàn)了"處理""具體事務"的聰明才智。在某種意義上,,"智慧"高于"科學",,因為她更需要一種把"理論"和"實際"結(jié)合起來那種"恰如其分"的能力。一般來說,,"科學"更需要"勤奮",,而"智慧"多半要靠"天才"。"科學"為"知識",,而"知識"靠積累,;"智慧"為"天份(自然的分配、給予)",,而"天份"是強求不得的,。
     按照康德的思想,科學-經(jīng)驗科學,,固然離不?quot;感覺"所"給予"的"質(zhì)料",,"形而上學的智慧",,更是把個別與一般結(jié)合、綜合的洞察,;不過前者是把感覺材料"為我(理性)所用"地加以建構(gòu),,而后者則保持著具體事物之獨立性,讓其"自由自在"地"在那里(being there, Dasein)"為理性所"觀照(contemplation)",。在"理論理性(經(jīng)驗科學)"中,,"理性"為"感覺材料(自然)""立法","感覺材料"被"歸化(移民)"進來,,所以這些材料是"不自由"的,,它們一定要(必然,需要,,necessaity, Notwendigkeit)服從"理性"為它們制定,、頒布的"法令(laws)。反過來說,,"理性"在這個領(lǐng)域里作用也是有限制的,,"理性"不能"越出""經(jīng)驗"、"可感覺"的范圍而"超越(transcendent)",,在"知識"領(lǐng)域內(nèi),,"理性"不能"僭越"。
    在這個意義上,,在"經(jīng)驗科學"領(lǐng)域內(nèi),,"理性"和"感性"都竦貿(mào)浞值?quot;和諧性、協(xié)調(diào)性的自由",,希臘人所追求的"自由的知識",,實際上是"有限制的";而只有"道德"才是"理性"充分發(fā)揮其"自由"的領(lǐng)域,,但"道德"的"自由"在康德看來,,又只是"形式"的,這種"自由"沒有"內(nèi)容",,因為"自由"不能被"直觀",。既然"自由"不可"直觀",則"自由"就不可能為"知識"的"對象",,"自由""不可知",。我們不可能有一門關(guān)于"自由"的"科學"。這是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的奠基的思想,。
     然而,,在《判斷力批判》里,我們"看到"了"自由"--在"世界之美"里,在"世界之合目的"里,。"自由"有了"直觀",,于是"自由"就有可能成為一門"科學"--一門不同于以感覺經(jīng)驗為對象的特殊的"科學",康德把她叫做"形而上學的智慧",,后人就叫她為"哲學",。"智慧"只在于"美、藝術(shù)和自然的合目的性",,"哲學"作為"智慧的科學",,則就是"理性""自身自由"的"知識"。這樣一種"哲學知識-哲學科學",,在近代德國,,大概就是從費希特開始,經(jīng)謝林,、黑格爾所要致力于建構(gòu)的一門學問,。

  四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里之所以強調(diào)"智慧",美和藝術(shù),、自然的和諧這些情感雖接受理性的指導,、規(guī)范,但仍不是"科學",,乃是因為他看到,,理性在這些范圍里所起的作用只是"協(xié)調(diào)性(regulative)",而非"建構(gòu)性(constitution)"的,。對感性世界的藝術(shù),、審美態(tài)度,并不要求作為對象的感性世界作為材料進入理性自身的先天形式,,"構(gòu)成"一個普遍的知識體系,,人人得而學之;而是使"理性"和"感性""協(xié)調(diào)"起來,,產(chǎn)生一種"愉悅"的情感,。所以它不是單純的"知識",,也不是單純的"意志",,而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情感"。現(xiàn)在,,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要把這被分割開來的三者"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門"統(tǒng)一(綜合)"的學問,,使"三權(quán)分力"成為"三權(quán)合一",則必須在"理性"、"感性",,"自由",、"自然(必然)"這些問題上,有一種新的理解不可,。
     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工作重點在于繼續(xù)追問"理性",、"思想",、"自由"等這些觀念的意義,使這些概念有一種新的理解,,然后進入感性世界,、自然世界,使其意義也發(fā)生變化,。
     在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這些人看來,,康德的問題出在對于"理性",、"自由"、"思想",,過多地從靜止的,、形式的方面來考慮,只著重其"合規(guī)則",、"合法性",,而忽略了它的"創(chuàng)造性"、"主(能)動性",。
     如果象康德那樣,,把"感覺世界"只看成為"理性"提供材料,那么,,不僅"感覺"是"被動的",,而且"理性"也就會有"被動的"成分,因為"感覺"是必須"被給予的",。按康德的想法,,"理性"好象靜觀地坐等在那里,"等候"來料加工,。有了材料,,"理性"才會"主動(活動)"起來,用這些材料,,"建構(gòu)"起什么來,。"理性""被""感性""刺激"地"動起來",,這種"理性"仍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這樣的"理性",,也就不是"自由"的"理性"。
    "理性"無須"感覺"的刺激,,原本就會動的,,"理性"本身就"自動"、"主動",。"理性"本身就是"生命",,就有"活力";"自由"也不只是"形式的",,"自由"不只是"缺乏",,它不僅"擺脫"什么,而且要"創(chuàng)造"什么,。這樣,,"創(chuàng)造"的觀念,就被引進到"理性",、"自由"的觀念中,,也就是被引進到"哲學"中,為"哲學"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哲學",、"理性"、"自由",、"思想"具有了"現(xiàn)實性(reality, Wirklichkeit)",,而"現(xiàn)實性"是一門"學問"、一門"科學"所必備的品質(zhì),,"哲學"也不能例外,。
     "理性"、"自由",、"思想"通過自身固有的"創(chuàng)造性"而具有"現(xiàn)實性",。
    康德的知識論受到許多合理的批評,因為他"限制"了"知識",,堅持"物自身"不可知其原因一方面是他要為"信仰"留下余地,,一方面也是他無法解決"主體"、"客體",,"思想",、"現(xiàn)實","理性",、"感性"之間的關(guān)系的緣故。康德堅持這兩個對立的方面,,有各自不同的來源--所以康德被稱做"二元論,,那么,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協(xié)調(diào),,如何一致,,就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档伦栽偟?哥白尼式的革命",,無非是把關(guān)系顛倒了一下,并沒有涉及"來源"問題,。無論從"客體"到"主體",,還是從"主體"到"客體",無論誰圍著誰轉(zhuǎn),,它們都是兩個不同"源"的東西,,它們?nèi)绾?碰到一起"而取得"和諧",則最終要靠"天意"--萊布尼茲的"預定的和諧",。在這個意義上,,康德在知識論里保留一個不可知的"物自體",是他二元論的必然產(chǎn)物,。因為物自體-本體,,乃是"思想體",不提供以"感覺材料"為"來源"的"直觀",,所以它一定不可知,。

  五

     現(xiàn)在,我們的問題似乎可以問:是不是"直觀-直覺,,Anschauung, intuition"一定來自于"感覺材料,sense-data",?也就是說,"直觀"就一定是"感覺性"的,?有沒有"理智性"的"直觀",?我們看到,這是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從費希特經(jīng)謝林到黑格爾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對康德哲著重批評的地方,。擴大開來說,把"直觀-直覺"自由地而不是受制地引入哲學-形而上學,,使"直觀-直覺"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乃是上個世紀直至本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做好這個課題,,才能使已經(jīng)被康德分割開來的"哲學"重新獲得它的完整性,。
     其實,,這個問題,康德自己已經(jīng)提示了一個重要的方面,,不過被他過于強調(diào)的"物自體-本體"不可知的論證所掩蓋了,。這個提示,被本世紀的海德格爾發(fā)現(xiàn)并揭示了出來,,這就是海德格爾在出版《存在與時間》這本大著以后正式出版的第二本著作:《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中所著重探討的,。實際上,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里已經(jīng)著重分析了"時間"和"空間"作為直觀形式的"先天性"(a priori),,可見"直觀"也可以是"理智的",。
     "理智的直觀(intellectual intuition, intellektuell Anschauung)"是康德以后德國哲學用以糾正康德哲學的重要的觀念轉(zhuǎn)變。
     "理智的直觀"并不是說,,把"理智"和"直觀""結(jié)合"起來,,因為這樣的"結(jié)合",康德也是強調(diào)了的,,否則就不會有他的知識論,;"理智的直觀"是要說,"直觀"本就是"理智"的,,而不是"感覺(材料)"的,。"理智的直觀"就是"非感覺的直觀" .
     強調(diào)"直觀"的"非感覺性"、"理智性",,其意義在于強調(diào)此種"直觀"的"非被動性"和"能動性",。這就是說,"理智直觀"不是"感覺"提供,、給予的,,而是"理性"、"理智""創(chuàng)造"的,。"理性"不僅"創(chuàng)造""概念",,也"創(chuàng)造""直觀";不僅"創(chuàng)造""一般",,也"創(chuàng)造""特殊",、"個別","理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concrete)",。于是,康德的二元論轉(zhuǎn)變成一元論,,兩個來源成了一個來源--全都來源于"理性",。
     "理性"的"創(chuàng)造",就是自身"一分為二",,自己為自己"設(shè)置""對立面"--"非理性-感性-直觀",。這就是費希特的"自我""設(shè)立""非我",,黑格爾(以及謝林)的"絕對""外化"為"自然"(以及"社會")。
     "直觀"擺脫了"感官"的"接受性",、"被動性",,成了"理性"的"創(chuàng)造物",;"理性"就象"上帝"一樣,,"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現(xiàn)實的"世界",,而不僅僅是"創(chuàng)造"一個抽象的"理論體系",。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說",,在德國哲學里得到了"理性"的"闡明",,"哲學""化解"了"神學",也成了"神學"的"影子",。
     "理性"為自己設(shè)立了對立面,,"自我"轉(zhuǎn)化為"非我","絕對"轉(zhuǎn)化?quot;相對",,"思想"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自己"轉(zhuǎn)化為"他者"。"理性"在德國哲學里,,特別是在黑格爾哲學里,,展開了一幅轟轟烈烈的"創(chuàng)始"歷程,"理性"為"創(chuàng)建"自己的"家園"而歷盡艱辛,,終于在"哲學"里回到了"自身",。
     為克服康德哲學的缺點,為使"哲學"成為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批判",,"理性"就不能只是"抽象的",而要使自己成為"具體的",。"理性"自身要有"現(xiàn)實性",,這樣,"理性的科學-哲學",,才有可能,。"非感覺的直觀"使這種"可能"成為"現(xiàn)實",它使"哲學"也成為一門"科學",。這門"科學",,當然不同于一般的"經(jīng)驗科學",它把"被動的""感覺材料""排除"在外,,用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它們"懸擱"起來,。把"感覺材料""懸擱"起來之后,"剩余"的不是一些"抽象概念",,而是"理智直觀"和"直觀理智",。因為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理智",作為有實踐能力和活力的"理性",,本身也不再是僵死的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力量,因而是生動直接的,,不是靜觀的,。直觀是創(chuàng)造的,理智同樣是創(chuàng)造的,。

  六

     "創(chuàng)造性"觀念的引入哲學,,"過程"、"實踐",、"時間"的觀念也就相應地進入哲學,,不僅使這些觀念自身得到了哲學的洗禮,使它們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且還使原有哲學的傳統(tǒng)觀念,,都"動"了起來,成了一?quot;過程",,而不是現(xiàn)成的,、僵死的東西;從"動"的,、"過程"的,、"創(chuàng)生"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存在"、"真理",、"實體",、"本質(zhì)"這類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又使"哲學"有一種新的面貌,。
     按照傳統(tǒng)的理解,,"存在"、"真理",、"實體"這樣一些哲學的基本概念都是些靜態(tài)的東西,。"存在"被巴門尼德描述成鐵板一塊的"大箍","真理"是一些"正確的""命題",,只有亞里士多德說到"實體"也可以是"可感的",,但它和那"不可感的""實體是什么關(guān)系,則語焉不詳,而從中世紀以來,,"實體"一直被看作與變化著的"偶性"對立著的"永恒不變的"東西,。其實,這些概念如果僵死地被看作固定的,,實際上就會進入一個怪圈,,產(chǎn)生自身的矛盾。
    我們說"存在",,如果指具體的感覺的東西,,象巴克萊所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存在"就是一些具體的屬性(偶性),,也就逃不過笛卡兒的"懷疑",;如果我們所說的"存在"是指一切"存在者"的"共同屬性",,那么這個"屬性"只"存在"于"思想"中,,而"思想"并"不在"任何地方,這樣,,"存在"就成了"不(非)存在",,這又是違反巴門尼德的本意的。
     "真理"也有類似的情形,。"真理"原意并非專指命題的對錯,。按海德格爾說法,古代希臘"真理"為"揭蔽",,于是為"顯現(xiàn)"--后來有的古典學者指出這種用法在古代少見,,而該詞主要的意思?quot;忠實"(loyal)、"實話",,果如是,,也有以"行"驗"言"的意思。有"現(xiàn)實",、"實際"的含義在,;如果只限于命題自身真假、對錯,,則只是邏輯問題,,雖然重要,但于實際的"存在"無涉,。"真理"從希臘文譯成拉?。╲eritas),也是"真實(reality)"的意思,。在我們這里著重討論的德國哲學里,,"真理"為"Wahrheit","wahr"加上抽象化了的詞尾"heit",意謂"真(的)"之所謂"真",,而并不光指命題的對錯,。中文的翻譯比較容易引起誤解,,"真理"好象指"正確的道理"這類的意思,,我們在這個意義下用得太久了,,習慣成自然,,"真理"就和"真命題",、"真道理",、"正確的理論"這類的意思分不開了,;其實,,我們不妨把"真理"理解為"真"之所以為"真"的"理由(reason)",、"根據(jù)(ground)",,這樣就和上述德文的哲學意義一致了。
    "真理"不是永恒不變的命題,、道理,,"真理"是"真實"的"存(實)在"。在德國哲學中,,黑格爾很強調(diào)"真理"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現(xiàn)成的東西。應該說,,黑格爾這個思想,,對于哲學思想發(fā)展,影響和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知道,,從古代希臘直到近代笛卡兒,哲學家們心目中重視的,、追求的是那"不變的東西",,對于那變化的東西,總是心存疑慮,,人們想出那些"真理",、"實體"、"存在"以及"邏各斯"這類的詞來,,原本是一種"確定性的追求"(杜威語),;實際上我們看到,"不確定的東西"固然會是"過眼煙云",,而那"永恒不變的東西",,卻也會是"鏡花水月"--它們只是一些"思想體(noumena)",只"在""思想"里,。
     "真理"不僅僅"在""思想"里,,"真理"是"實在"-"真實的存在",它要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顯露出它的"真相"來,不僅成為可思想的,,而且也是可直觀的,。"顯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努力,,需要勞作,需要實踐,。"真理"的"顯現(xiàn)"需要"創(chuàng)造",。在這里,"顯現(xiàn)"就是"創(chuàng)造",。按照黑格爾,,"理性"從最單純也是最抽象的"存在(者)"出發(fā),去"打天下",,"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歷經(jīng)艱辛,回到自身,,這就是"真理(真實存在)"的"全過程",,所以黑格爾說,"真理"是個"全",。
    所謂"創(chuàng)造性"的"全",就要有個"頭",、"尾",,有"始"有"終"。那種"無頭無尾",、"無始無終",,黑格爾叫做"惡的無限",而真正的"無限"就在"有限"之中,。"有限"就是"具體"的,,因而是"可直觀"的,不是抽象的,,而惡的無限才是只"在""思想"里的"抽象",。"有限"里的"無限",才是"真實"的"無限",,才是"真理",。

  七

     黑格爾關(guān)于"無限""顯現(xiàn)"于"有限"、"真理"為一"全過程"的思想,,我們可以在海德格爾那里看出其影響來,。海德格爾本人并不避諱這種影響,他在關(guān)于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的講義中有明白的表露。如果真如學術(shù)檔案材料所顯示的,,海德格爾的老師胡塞爾未曾研讀過黑格爾的著作的話,,那么,海德格爾正是在"過程",、"時間",、"歷史"方面,和他的老師分道揚鑣,,使胡塞爾所創(chuàng)立的現(xiàn)代"現(xiàn)象學",,擺脫了"直接性",進入到"歷史性",。
     海德格爾思考的重點問題在"存在",。黑格爾從"理性"、"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來理解現(xiàn)實世界的意義,,"理性",、"精神"在黑格爾那里好象"從天而降",來到現(xiàn)實世界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他的"理性",、"精神",在某種意義上,,帶有濃厚的"神學"意味,;海德格爾強調(diào)的則是"現(xiàn)實世界"-"存在""自身""開顯(open, ?ffnen)"出來,于是"存在"本身就是"時間性",、"歷史性"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海德格爾的"存在"不是"從天而降",,而是"拔地而起",是基爾克特的"Ex-sistenz",,是從"(大)地"里"開顯"出來的,,也就是說,是現(xiàn)實世界"自己"在實在的"基礎(chǔ)"上"開顯"出來的,。
     "開顯"是"過程",,是"時間",是"實踐",。不過,,在黑格爾哲學里,"開顯"的"過程"是"理性""征服""世界客觀對象"的"績業(yè)",,因而"理性"在客觀世界里看到(直觀到)的是"理性""自身",,是"理性"自身的"豐功偉績",,是一種自我觀照,自我欣賞,,象"上帝"從自己的"被造物"里看到,、顯現(xiàn)自己?quot;榮耀"一樣。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哲學的確是基督教神學的"影子",。
     海德格爾所理解的"開顯",是"存在""自身-自己"的事,,不需要一個"至高無上"的"理性"來"推動",。不錯,在《存在與時間》里,,海德格爾著重從一個"Dasein"的角度來闡明"存在(Sein)",,但這里的"Dasein",在海德格爾心目中,,不僅僅指有思想,、有意識、有理性的人,。海德格爾的"Dasein"當然是指人,,不過他之所以堅持用"Dasein"這原本泛指具體存在的詞來指謂他與"存在"對應的"人",乃是他要強調(diào)"人"與"存在"的一致性,、同源(構(gòu))性,,而不象黑格爾那樣把"人"看成一個"精神"實體。不把"精?quot;,、"思想"和"現(xiàn)實事物"對立起來,,是海德格爾對黑格爾所曾經(jīng)闡述了的"思想與存在同一性"命題的進一步的發(fā)揮:"現(xiàn)實事物-Seinde"和"Da-包括了'思想'這個度"原本有一個共同的"基礎(chǔ)(Grund,ground)"-"存在(Sein)"。"Dasein"并不是"思想實體",,而只是"Sein"的一種形式,它從"Sein"中"突顯(ex-Da)"出來,,也許,,Dasein是Sein的"現(xiàn)在"、"現(xiàn)時",、"在世"形態(tài),。Dasein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而不僅是"思想狀態(tài)",,并且,,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正是這種"存在狀態(tài)""決定了-規(guī)定了""思想狀態(tài)",。
     所以,,應該說,,海德格爾并沒有泯滅德國哲學傳統(tǒng)的"理性"、"意識"這個度,,而是把它建立?quot;存在"這樣一個同一的基礎(chǔ)(基地)之上,,使其有了"存在"的依據(jù)。理解海德格爾這個思想,,我們需要對海德格爾的"Dasein"有一個觀念上的改變:我們不能把Dasein理解為"人"的一種自然的,、天生的、沒有意識到的意識狀態(tài),;Dasein是人的一種自覺的意識狀態(tài),,是一種"覺悟-Befindlichkeit",人必須自覺地把自己放到Dasein的位置,,具有這種覺悟,,那時(不論客觀上適時、正當其時與否),,"存在-Sein"(的問題)才會顯現(xiàn)出來,。
     "理性"、"意識",、"思想"這個度,,"控制"、"生長"在"存在"這個"基礎(chǔ)(基地,、地基)上,,因而就不是抽象的,甚至在"開始"時,,也不是象黑格爾想象的那樣是"空洞"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內(nèi)容"的詞。

  八

     有"內(nèi)容"的"存在",,是"有限"的,,"Dasein"是"有限"的,"Sein"也是"有限的,。所謂"有限的"也是"有時限的",,不是"無限的"。海德格爾說,,所謂"無限"的觀念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產(chǎn)物,,它的思想模式恰恰是經(jīng)驗科學的,不是哲學式的,,不是本體論的,。在這里,如同他在思想和存在的關(guān)系上所做的那樣,,海德格爾也把無限和有限的關(guān)系顛倒了過來--或者叫把它們的關(guān)系"糾正"了過來,。在海德格爾看來,,"無限"的觀念來自"Seinde-存在者",而包括它的特殊形?quot;Dasein"在內(nèi)的"Sein"是"有限的",,"有時限的",。
     這就是說,在海德格爾看來,,所謂"無限",,全是黑格爾意義上的"惡的無限",是空間上的無限擴展,,時間上的無限延伸,,實際上,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這樣,,海德格爾就把"有限的時間性Zeitlichkeit"提高到哲學本體論的層面來思考,使哲學形而上學在本世紀有了一種新的面貌,。
    我們看到,,海德格爾在這個"有限"、"無限"的問題上并沒有完全否定黑格爾,,相反的,,他牢牢抓住了黑格爾強調(diào)"有限性"本身的形而上意義,把在黑格爾哲學中已經(jīng)蘊涵了的"有限"也具有"本體-存在"的意義這一層意思,,著重發(fā)揮了出來,,甚至于黑格爾關(guān)于"一切有限的東西"都會消亡這一思想,也沒有被海德格爾忽視,。
     "存在"既然是"有限"的,,則是一定會"消亡"的,"有(存在)"必歸于"無(不-非存在)",。
    Seiende的世界,,或者我們說的"質(zhì)料"的世界,是"永存"的,,它的"變化"只是物質(zhì)形態(tài)的轉(zhuǎn)化,,它的"無"只是一個否定詞,不是絕對的,,按過去的說法,一個人沒有錢,,但至少他會有空氣和陽光--現(xiàn)在"空氣"和"陽光"的擁有也是一個問題了--沒有這種東西,,會有那種東西,總會有一點什么,。所以,,海德格爾才說,,一切的(經(jīng)驗)科學都要以"有(Seiende)"為對象,而不能以"無"為對象,;而恰恰?quot;哲學"的"思",,可以而且必定包括了以"無"為"對象",因為"存在"既然是"有限"的,,它就一定會歸于"無"--一切的"有限者"都要歸于"無",。
     "存在"是"有時間性的","在""時間中",,總是"從無到有",,也是"從有到無","存在"是"(使其)有"的過程,,也是"(使其)無"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思考"有",,也就是思考"無",,因為它們是同一個過程。
     我們看到,,"從'無'到'有'"正是最嚴格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
     只有"有限"才允許、需要"創(chuàng)造",,"無限"不需要"創(chuàng)造",。"Seiende,存在者"原本就在那里,,不需要"創(chuàng)造者",;只有"有限者"才是"被造者-creature"。
    然而,,德國理念論者(idealists)的"理性"既然被海德格爾歸化于"Dasein"的度內(nèi),,它自身也成了"有限的-人的有限的理智",它那"創(chuàng)造者"的地位也就喪失殆盡,,"存在"作為"有限者",、"被造者"的"創(chuàng)造者"是"誰"?或者是"什么",?或許我們可以說,,這個"創(chuàng)造者",就是"存在""自己Selbst, itself",。

  九

     "自己"就是"自因",,就是"自由"。
     我們注意到,,"自由"的問題,,從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到近代,,經(jīng)斯賓諾莎至康德已經(jīng)進入哲學的核心部分??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里關(guān)于"意志自由"的論述,,把"自由"的概念放到了他的批判哲學的寶塔尖上。與希臘那種古典式的"自由"不同,,康德的"自由"才是與一切感性無涉的純粹理性的東西,,而"純粹理性"一涉及感性領(lǐng)域,就只能是"必然"的,,"自然"的,,而不是"自由"的。"感性經(jīng)驗"的領(lǐng)域,,沒有"自由",,"自由""超越(transcendent)"于"自然(必然)"之外,要在"經(jīng)驗自然"的領(lǐng)域?qū)で?自由"因而"超越"的知識,,是為理性的"越位",,所以,康德的第一部《批判》之所以名為"純粹理性批判"乃是為"純粹理性"在"經(jīng)驗知識"領(lǐng)域劃一界限,,使其不得"僭越",,并不意味著根本沒有"純粹理性"的問題,于是有第二部《批判》來處理"純粹理性"自身的問題,,這就是"(意志)自由"的問題,。在這個《批判》中,康德的工作與第一部《批判》相反,,是要防止"理性""降格",,降到經(jīng)驗世界來,而"自由"只是"超越(transcendent)"的問題,,不應沾染任何感覺經(jīng)驗的成分,。
     應該說,康德對于"自由"的厘定,、分析是很嚴格,,很精細的,但卻是"純粹形式"的,,缺乏任何經(jīng)驗的"內(nèi)容",,至少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里的工作重點,是要從"自由"的角度和"自然-必然""劃清界限",,就象他在《純粹理性批判》里從"自然-必然"的角度和"自由""劃清界限"一樣,,只是采取了相反的途徑而已。
    康德這種形式性的"自由"觀,受到了從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批評是理所當然的,。陷于"形式"的"自由"雖然"高高在上",,但卻"軟弱無力";只保持著自己的 "清高",,有一種"超然物外"的道德境界,,卻缺乏"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創(chuàng)造力",。
     其實,,如前所說,康德至少在寫《實踐理性批判》的時候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實踐理性"對于"理論理性"的"優(yōu)越性" ,,所以在《判斷力批判》的"導輪"里康德就指出,,"自然的概念"雖然不能影響"自由的概念",但"自由概念應該把它的法則所賦予的目的在感性里實現(xiàn)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這里,康德自己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所在,,也作出了一些補充,,但沒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那樣系統(tǒng)深入,,而"哲學"要成為"創(chuàng)造性"同時又是一門智慧的科學,是一?quot;知識",,則非要抓住"自由"和"自然"的結(jié)合-綜合不可,。
     "自由"必定要"顯現(xiàn)"出來。不顯現(xiàn)的自由為"不存在",,是一個"形式的""思想體(noumenon)",,它沒有"直觀",不可知,;顯現(xiàn)出來的自由才是可知的,,才能成為一門學問,一門知識,。關(guān)于"自由"的"知識"如何可能,,也就是"自由"如何"顯現(xiàn)",這個問題是"哲學"如何可能的根據(jù),。
    "哲學科學(知識)"如何可能的基礎(chǔ)在于"自由"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如果"自由"真的象康德所厘定的那樣"純粹",那么對于"哲學科學"的可能性問題的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自由"就意味著"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就意味著"存?quot;,。海德格爾說,"自由的本質(zhì)(存在-Wesen)"是"讓(令)存在(Seinlassen)" ,,也許我們可以粗淺地說,,海德格爾的"存在",就是"自由"與"自然"的結(jié)合,、綜合,。
    我們甚至可以設(shè)想,如果海德格爾懂得中文--他曾經(jīng)和日本學者說到不懂東方語言的遺憾,,可能會覺得中文的"自由"和"自然"這兩個詞具有很恰當?shù)恼軐W含義,。所謂"自由"可以理解為"自己"成為"自己"的"理由-根據(jù)";所謂"自然"是指"自己""已(然)""成為""自己",。"自己"在"未然"之時已有"根據(jù)-理由-由頭""在",,從這個"根據(jù)-由頭-源頭","開顯-顯現(xiàn)"出"自己"來,。"自由"是"待""開顯"的"自己",,尚"隱藏"著的"自己","自然"則為已經(jīng)"完成",、"已然"之"自己",。從"自由"到"自然",乃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哲學"關(guān)于"自由"的學問,,也是關(guān)于"自然"的學問,;是關(guān)于"思想"的學問,也是關(guān)于"現(xiàn)實"的學問,;是關(guān)于"創(chuàng)造"的學問,,也是關(guān)于"存在"的學問。


     2000年,,5月7日于北京
     作者附記:小注里之所以提到我過去寫的幾篇文章,,是想請讀者了解我的思想過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