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道。” 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謂“道”,,實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恒常存,。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老子為了使人承認它,、研究它、掌握它,、運用它,。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混沌初開,陰陽始判,,清濁肇分,,乾坤定位,是謂太極,。在天有日月星辰,,風云雷雨;在地有東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間有飛潛動植、人間社會,。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減,有成有毀,,不能永恒常存,。這些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皆屬“可道”的范圍,。因有形質,,處于變化之中,,故謂“非常道”。 “名,。” 此“名”指“道”之命名,。混元無極大道,,無形無象,,立“道”為名,此名實為常名,。 “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名”由何起?“名”由實存事物而起,。名至于實。有物才有名,。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千差萬別,各具特性,,為了區(qū)別它們,,才安名立字。由于這些名稱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滅,,因而標志它們的名稱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滅的“可名”,。由“可名”代表的萬事萬物生滅運化、變動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是指無形無象的混元大道,,因無形無象,,故無名。“道”之名實為強名,。虛無的大道無形而無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謂“天地之始”,。 “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體事物,是最早的實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萬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謂之“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常無欲”者,是指未被后天情欲鑿喪的先天體性,,至清至靜,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觀萬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機,。“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虛無體性已動,變?yōu)楹筇斓那橛?。心智可以思慮的,,耳目可以見聞的,均屬事物粗糙的形體和外殼——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一是指至清至靜的先天性體,生化天地萬物的虛無妙氣,,二是指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萬物的終成之僥。兩者名雖不同,,卻均由先天虛無的混元無極所生。物之始生之機為妙,,物之終成之體為僥;人心靜之為性,,動之為情,。兩者同出于宇宙的本源——無極大道,。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朕兆、無端倪,、無形象,、無邊際,至為深遠者,,謂之“玄”,。至微又微、至遠又遠,、至隱又隱,,無法估量者,謂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測的虛空之中含藏著生育之機,、萬化之妙,,萬事萬物及其運行變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謂之“眾妙之門”,。 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此章主旨,在于講“道”的辯證內涵,。 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丑兩個對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惡或丑都具有兩重性和可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們可以“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美的可以造成惡的結果,,善的會造成不善的影響,。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趟相詐而興兵,,以致為殘生傷性之不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美會轉化為不美,,善會轉化 為不善,,乃是大道運化之必然,亦是事物發(fā)展之規(guī)律,。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必然事與愿違,,導致惡的,,不善的結果。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后之相隨,。” 大道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循環(huán)不已,,周而復始,。虛空可生出萬物,萬物可散而歸于虛空,。物從虛中生,,有從無中來。無可化為有,,有可化為無,。有無永遠處于相互轉化之中。 治國興邦,,舉辦事業(yè),,乃至行萬事,必須慎終如始,。多從困難處著想,。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事。如此,,難可化為易,。反之,若只想順利,,只圖僥幸,,不作好克服困難的充分準備,易也會轉化為難,。難和易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對待,相互轉化的,。 事皆有別,,物各有形。長和短是在相互比較中體現(xiàn)出來的,。無長則無所謂短,,無短亦無所謂長。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無下則無高,無高亦無下,。二者相互對待,,相輔相成。 “音聲之相和”,、“前后之相隨”,,亦如前理。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體現(xiàn)真常自然之道的圣人,,他們明曉天地萬物之理,深知自然運化之機,而能使自己體性合于大道,,因任自然,,清靜無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于渾厚的淳風之中,。 大道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生化萬物而不推辭,,創(chuàng)造了萬物而不據為已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績才永遠不會被埋沒,。 大道具有如此偉大的品質,,法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亦應具備如此品質,,造福于人類而不求報,。 第 三 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是指不人為地標榜賢才?!肚f子》說:“在朝廷者,,論爵位之高低;在宗廟祭祀時,,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鄉(xiāng)鄰行處者,必以年齡大小而定其稱,;在承辦事業(yè)中,,則只推崇賢能者。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為也,。”崇尚賢才,是自然而然的,。若有意標榜,,人工樹立,必使人們爭名逐利而不務實際,坐享其成而不做貢獻,。賢名為形式障蔽,,為投機者所用,必失其真,,流于虛名,,貽誤國家,危害社會,。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金玉珠寶,是謂難得之貨,。本已珍貴,,若再加提倡,必然促使人們去行盜,。這說明人為地加尊于某種東西,,必然導致不良后果。濃妝艷抹,,買弄媚姿,,顯其麗色,必惑人之本性,,亂人之常心,,觸人之邪念,誘人之妄行,。 同樣道理,,為政者若彰榮華、顯富貴,、揚虛名,、倡奢糜,亦會惑亂民心,,上行下效,,弊病四起,紊亂綱紀,,國政腐敗,。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因此,圣人心地純素,,不留一物,,性體圓明、虛朗,,不甘陷入虛華的塵網之中,,他們恬淡無為,心虛意靜,,柔弱謙和,,不與物爭,斂華就實,,神凝氣聚,,精全髓滿,自然百病不生,,身康體健,。 若使人們保持淳樸的自然之性,不炫機智,,不尚狡詐,返樸還淳,,樂享天真,,賢與貴賤相忘于德化之中,少數尚機詐者,,自然不敢妄為,。此乃以德化民之方,而非愚民之策,。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道的體性是無,,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不陰不陽,,不上不下,,空空洞洞,杳杳冥冥,,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一切皆無。然而萬類咸仗,,群生皆賴,,無所不生,無所不造,。 這說明“道”的體性和功能是無為而無不為,。 以此類推,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體性合于大道,,虛無自然,無私無欲,,無執(zhí)無偏,,恬淡無為,以“道”的“無為”原則修身治國,,必可無所不治,,無所不達,修身身康壯,,治國國太平,,收到最佳之效果。 第 四 章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 道這種虛無妙氣雖無形象、無端倪,、不可見,,卻無所不在,無所不備,,體性圓滿,,妙用無窮。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深不可測,廣不可量,,似有非有,,似無非無,卻是萬物生化之母,,主宰萬物的宗主,。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不顯聰明才智,不露棱角鋒芒,,猶若渾圓之球體,。萬事萬物,莫不有對,,大干世界,,無處沒有矛盾、沒有紛爭,。道則若和氣藥,、潤滑劑,處處起消除矛盾,、和解糾紛之作用,,造成宇宙的和諧輿統(tǒng)一。 天下事物,,陰陽剛柔,,美丑善惡,是非曲直,,各具其性,。道則含光內斂,體性圓明,,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在美為美,,在丑為丑,,超脫一切,又內涵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局限于一個方面。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之妙氣無形象,、無方位、無終始,,好象根本就不存在,,其實它是的的確確存在的宇宙本根。 這說明道是自固以存,、自根自本的自然存在物,。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是無心仁慈,,無意偏愛,。“芻狗”是用草扎成的狗,上古時所用的祭祀品,,人們對它并無愛憎,。天地無情感、無意識,,對萬物無所謂仁慈和偏愛,,純任萬物自運自化、自生自滅,?!蛾幏洝吩疲?#8220;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亦是說天生萬物并非因為愛,,天殺萬物亦非因為恨,而是自然運動變化之規(guī)律,。天道運行,,四時成序,陰陽消長,,其中自有生殺之機,。春夏到,陽長陰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作為也。 圣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治國理民,,以無心為仁,不以個我意志加天下,。人若無私無為,,內充道德,處之以柔弱謙恭,,必得人欽崇而尊之,;反之,,如人內失其德,處之以驕肆強暴,,必為人厭棄而辱之,。圣人無偏愛,無私情,,開誠布公,,替天行道,對王公貴族,,庶民百姓一視同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橐龠”是指風箱,此處取中空之意,?!肚f子》曰:“天籟,地籟,,人籟,。橐龠和籟因中空,其中有自然之妙用,,動則聲生,,靜則音止。”動可吹出無窮無盡的曲子,,靜則無聲無息,,一切為零。天地之間中空猶如橐龠亦如籟,,靜則無生息,,動則生萬物,千變萬化妙用無限量,。 言辭再多,亦有不盡之處,。橐龠既空,,發(fā)氣無窮無盡。既知此理,,不如致虛守靜,,不言守中,。 此章主旨在于講中虛之妙用,說明中虛具有無限生化之功能,,守中抱本可“樞始環(huán)中,,以應無窮”。至虛的真空妙氣潛藏著無限生機,,永遠不會衰竭而永存不滅,。 第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空虛之意。“神”是變化的妙用,。太空是虛無之體,,變化的妙用確是不生不滅,不計年劫多少,,永無止期,,故稱“不死”。 “玄”是指虛無自然之無極,,“牝”是指其中隱含著陰陽二氣的太極,,也是指天地萬物從無到有的一個階段。無極一動是太極,,太極一靜是,。這是宇宙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而演化的縱向關系,。無極一動,,化為太極。太極中含著陰陽二氣,,二氣合和,,化生萬物。 “綿綿”是連續(xù)不斷的意思,。“若存”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意思。“不勤”是其造化之機自然而然,,不求而得,,不為而成的意思。無極與太極的一動一靜,是天地萬物的總根,,其中的造化之機,,連續(xù)不斷,自然而然,,萬匯品類,,無不由此而始生。 至虛的真空妙氣潛藏著無限生機,,它永恒存在而不會泯滅,,它是生化天地萬物的大母。這一生化萬物的大母,,是天地所從以出的宇宙本根,。它雖空洞杳冥,無形無象,,其妙用則無窮無盡。 第 七 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能長生,,地能久存。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沒有私情欲望,,其運作不為己,無心自求長生,,所以能夠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法天地不求生而長生的自然之道,,處事謙讓柔弱,把自身置于人后,,而自然為人擁戴于先,。使自身置之度外,舍己為人,,不求身存,,自然得到萬民的敬仰和保護,終身有保。這充分說明,,只有無私,才能成其私(成就自己),。 此章的大意是借無私無情,,更無意求其長生,反而能得到長生久存的道理,,倡導人類亦應如此,,順其自然,無私無為己身求其榮貴而處先,,不為自我身存而貪其厚享,,事事為國為民,時時為天下生靈,,把己身置之度外,,如此日久,德望日重,,萬民欽佩,。 第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最善的事物莫過于水,。無水,,則不能產生蕓蕓叢生的生命世界;無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萬物,滋潤群生而與物無爭,,不求后報,。它柔弱溫順,總是處于為人們所鄙棄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常言道:“人向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人總是喜歡奉上欺下,攀高附貴,,青云直上,,而水則總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的地方,,無傾覆之患,。 人心總是有私心雜念、七情六欲之煩擾,,而水靜則清澈湛然,,無色透明,無混無濁,,可鑒萬物,。若心靈之善淵。 水善養(yǎng)萬物,,施恩不求報,。植物皆沾滋潤之恩,動物咸獲飲食之惠,,此乃仁慈也,。 水利萬物,誠實和順,,無假無妄,,表里如一,是謂,;“言善信”,。 水之為治,若大匠取法,,以“平中準定上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對萬物一視同仁,,最為公平。是謂“政善治”,。 水理萬物,,能力非凡。去污洗濁,,攻堅克固,,行船渡筏,,興云致雨,生物育人,,功用不可估量,。此乃“事善能”。 春夏溫熱,,萬物繁衍,,最需要水。此時,,水則蒸云降雨,滋潤群生,,降溫祛暑,。秋冬漸寒,萬物成藏,,水則結為堅冰,,凝為霜雪,覆蓋大地,,恰若天被,,保護生靈,遮風御寒,。此乃“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之體性,,雖有以上“七善”,但皆出于自然,,與物無爭,。所以,水才沒有過失,。 此章以水喻道,,也說明進道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第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滿招損,,謙受益”,此乃自然之理,。器盛物過于盈滿,,必有傾失之患;器物中空,,則可容物受益,。既知盈滿易失,不如寧欠勿足,,適可而止,。 刀劍磨得過于鋒利,最易銼鈍,,傷其鋒刃,。人若鋒芒畢露,亦必受挫,,不得常保,。 人皆是一個腦袋兩只手,雖其體智有別,,收益有異,,由勞動掙得的收益,不會懸殊太過,。不勞而獲,,以至金玉滿堂,必有不義,,這些金玉必招禍患,,不能常保。 身處富貴,,最易驕肆,。須知富貴而驕,必遭眾人所惡,,咎禍自出,。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既知過盈有傾失之患,銳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富貴而驕必遭禍殃,萬事萬物“過猶不及”,,那么,,功成名遂,,已達頂點,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只有這樣,才能善終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禍。 第 十 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此章中心在于闡明修真養(yǎng)性的要旨,。 “營魄”指魂魄,實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元神屬陽,,輕清易飛而上行,元精屬陰,,重濁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補,。先天元神本為清靜,,因后天欲念所擾而散亂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欲,,則神自清靜,元精也會自安,。 “載”是元神元精同載于一車(喻搏入爐鼎之內),,含有抱一不離,互為運轉之意,。 道教丹經《悟真篇》第一首詩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這也是說煉養(yǎng)時必須首先在體內安爐立鼎,“鍛煉精華”,,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結成丹。此可謂“清靜真一,,不二法門”,。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是指專一之意,。常人因私欲妄念所擾,,心神散亂不能專一,,在無意之中導致其氣粗暴、神氣不合,、母子失守,、陰陽不交、坎離分居,、先天與后天脫離關系,。因此,人在煉養(yǎng)時,,必須心神專一,,調和呼吸,由粗淺到深長,,由強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是灑掃清除之意,。“玄覽”是洞觀無礙之意。 “疵”是弊病,。 欲修真養(yǎng)性,,必須清除心界一切雜念,使先天圓明的體性重現(xiàn),?!肚屐o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說:“凈掃迷云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皆強調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靜神心,。還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觀無礙。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民”此處指人身中之精氣,。“國”指大的整個軀體。愛惜精氣,,強健身體,,必須從自然無為入手。無為自然心虛,,心虛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氣聚,。神凝氣聚,自然精氣自調,,百骸自理,,九竅通暢,六腑調泰,,五臟清涼,,內無憂傷,外無邪侵,,身康體壯,,精足神旺。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指人的心淵性海,。“開闔”指一動一靜。“雌”指柔和清靜,。 先天性動(開),,后天情欲即生。后天情欲靜(闔),,先天之性即現(xiàn),。人生天地之間,必然運心應物,。然而,在舉心運念時,,不能讓情欲障蔽本性,,而應以清靜無為處之。 《清靜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道教養(yǎng)生要義《呂祖百字碑》云:“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這些都強調,修真養(yǎng)性的根本在于”守雌”,、清靜無為,。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心淵純凈,,不被情染,;性海圓明,,不為物牽。猶若皓月當空,,無處不照,,無處不明,此可謂明自四達,。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心性與天地同體,,清靜圓明,“無為而化,。生育萬物,,不以為自有;順自然施化,,不以為己之功,;雖為萬物之長,而不自以為主,。此謂深不可識,、高不可稽、廣不可量,、遠不可睹者之上德,。” |
|
來自: 香花供養(yǎng) > 《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