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海涌流輝——虎丘
[主講] 曹林娣教授
[時間] 2010年2月5日
[正文內(nèi)容] [文檔下載]
虎丘,承載著千年的歷史風(fēng)華,,每個景點(diǎn)都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故事,,展示著吳文化記憶中最深刻的符號:
一、見證了吳地的滄海桑田
虎丘山是太古時代的大海洋中涌出的一座山峰,,今有海涌峰,、海涌橋,海涌流輝……
因火山爆發(fā)形成的酸性火山噴出巖——殷紅色的千人石,;
凝灰?guī)r經(jīng)風(fēng)化所致的試劍石,;
古生代噴出的流紋巖枕頭石、仙桃石……都詮釋著造化的鬼斧神工,。
二、“有容乃大”的王者風(fēng)范-敦厚傳統(tǒng)-王者氣派(康乾行宮)
這里曾是蘇州城的締造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離宮。吳王闔閭是一代梟雄,、春秋五霸之一:
闔閭重用伍子胥(楚),、孫武(齊)、申公巫臣(晉)等“外國”將領(lǐng),,盡顯王者風(fēng)范,,奠定了“有容乃大”的吳文化基調(diào),也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敦于禮義的傳統(tǒng)
闔閭之子夫差,,決心復(fù)仇,三年后大敗越軍,,勾踐被迫向吳請和,,“敦于禮義”的夫差沒有“誅降殺服”,勾踐夫婦入臣于吳,。五十三參東有一洞穴,,名“勾踐洞”。勾踐白天為吳王夫差牽馬,,晚上為吳王闔閭守墓,。據(jù)說勾踐洞就是勾踐夫婦當(dāng)年的住處。
王者氣派
清康熙,、乾隆六上虎丘,,這里曾為清帝行宮……
三、重劍輕死的古吳民俗
演兵場——這里有“兵圣”孫武“三令五申”斬吳王兩寵妃的傳說,,供后人瞻仰的孫武子亭……
春秋四大刺客——吳地獨(dú)占其二——專諸,、要離(聶政、荊軻)
陪葬劍——吳王闔閭被勾踐傷指而死,,虎丘塔下闔閭的幽宮成為千古之謎,,“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員之口三千,,槃郢魚腸之劍在焉”,! 試劍石的傳說——此石中開如截,酷似劍劈,。傳說吳王闔閭令干將莫耶鑄劍,,干將、莫耶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就了以他們夫婦名字命名的兩把寶劍,干將藏匿了“干將”劍,,把“莫耶”劍獻(xiàn)給了吳王,,吳王得劍后,,揮劍試石,將大石一劈為二,。
又傳秦始皇來虎丘,,掘得為吳王殉葬的魚腸諸劍以后,在此試劍所致,。
一說秦始皇到蘇州尋找吳王墓中劍,,不得,怒而將大石劈為兩瓣,;
又說秦皇方欲掘墓挖劍,,卻見一白虎當(dāng)墳蹲踞,遂拔劍奮力向白虎砍去,,未中虎身卻誤砍了石塊,,留下此痕。
四,、南中國宗教文化
虎丘-寺中山——晉丞相王導(dǎo)之孫司徒王珣和其弟司空王珉曾在此營造別墅,,后舍宅為東西兩寺,稱“虎丘山寺”,,寺宇壯觀,,“盡把好峰藏寺里,不教幽境落人間”,,出現(xiàn)了“入寺始登山”的新景觀,。
生公-禪宗先驅(qū)——晉代高僧竺道生(公元355—434年),人稱“生公”,,佛教理論家,,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的弟子,他受莊,、玄得意忘言思想的啟發(fā),,最早倡導(dǎo)“頓悟成佛”說,否定流行的輪回報應(yīng)說,。莊,、玄與佛教融通漸漸形成了中國的佛教精神,即蔚為大觀的禪宗精神—超越語義的層次,、不立文字而“直指本心”,。生公的學(xué)說,與南中國文化的特性比較投合,。
千人石為“生公講臺”,,有“生公說法,頑石點(diǎn)頭”,、“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等說,,池名白蓮池、點(diǎn)頭石,、悟石軒,,參悟生公禪理之軒,。
千人石東邊的小丘上有“花雨亭”,,贊頌生公弘法,香云遍山起,,花雨從天來”,,“十里花雨,四天香云”,。
禪宗臨濟(jì)宗-虎丘派——虎丘的佛教文化,,煙氣裊裊地延續(xù)了千年:
南宋紹興初年(約公元1131年),高僧紹隆法師到虎丘講經(jīng),,一時眾僧云集,,梵聲大起,虎丘成為東南‘五山十剎’之一,,逐漸形成了禪宗臨濟(jì)宗“虎丘派”,,奉紹隆為祖師。
今天日本禪宗40多個流派中,,有36個流派均源于虎丘派,;紹隆法師圓寂坐化于虎丘,東山廟畔留下隆祖塔院,;成為日本佛教的認(rèn)祖歸宗之地,。 虎丘塔——蘇州名片
“塔”本為佛祖舍利之墓,,釋迦牟尼的象征,。虎丘先后有過三座佛塔:南朝時,,虎丘就建起第一座佛塔,;隋文帝下旨興建了第二座。但都是木塔,,數(shù)百年后早已不見蹤影,。五代末虎丘山上又建起了七級磚塔,塔基半在山巖,,半在土堆上,,才建到五層,填土的地基下陷了,,塔也就成了斜塔,。當(dāng)年的塔剎,、塔檐早已在一場大火中灰飛煙滅,然而,,這座斜塔竟一站就站立數(shù)千年,,成為江南唯一的磚塔!
從此,,“先見虎丘塔,,晚到蘇州城”,虎丘塔成為蘇州的名片,!
道佛合一——二仙亭-陳摶,、呂洞賓(回仙徑)
五、俗好淫祀的古吳土風(fēng)
原始多神教——鶴舞葬俗(鶴市)
鶴舞,,是古老的葬禮儀式,,來自先民的鶴崇拜。上古的人們賦予鶴以使亡靈升天投胎轉(zhuǎn)世等神秘功能,,鶴舞成為古代帶有巫術(shù)色彩的隆重葬禮儀式,。
李約瑟曾說:鶴舞本身是祭祀和喪葬儀式中藝術(shù)表演的一部分,這種儀式是從愛琴海經(jīng)過肥沃的新月地帶傳到中國和東南亞的,。鶴舞的儀式與關(guān)于雷電,,風(fēng)雨、豐收和投胎的巫術(shù)有關(guān),。”
修墓工匠血染千人石的傳說和石幢——千人石上五代的《佛說大佛頂陀羅尼經(jīng)》石幢,,明代的《金剛經(jīng)》石幢,據(jù)說都是為了超度這些屈死的亡靈,,似乎為這一傳說提供了物證,。
千年虎丘廟會——虎丘作為寺廟園林,從誕生之初,,就具有公共游豫性質(zhì),,是蕓蕓眾生的精神家園。
傳統(tǒng)的“三節(jié)會”尤為熱鬧:指清明節(jié),、鬼節(jié)(七月半),、燒衣節(jié)(十月初一),還加上中秋節(jié),。每逢“三節(jié)”,,蘇州城隍和三十多個土谷神像都要擺開儀仗到虎丘二山門內(nèi)的“郡厲壇”,去接受地方官員的祭祀,,即舉行盛大的祭奠祖先,、超度亡靈活動。沈朝初《憶江南》所稱:“蘇州好,,節(jié)序?qū)们迕?,郡廟旌旗壇里盛,,十鄉(xiāng)臺閣半塘迎,看會遍蘇城,。”
那時,,“畫舫珠簾,人云汗雨,,填流塞渠”,,虎丘泥人、圓木小擺設(shè),、麥桿編扇,、玻璃罩內(nèi)的小盆景等各種手工業(yè)品擺滿了虎丘山塘,,成為熱鬧的商業(yè)集市,。 今天的虎丘廟會,,充分展示了:吳地文化風(fēng)情-慎終追遠(yuǎn)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博采華夏民族精粹,,再次體現(xiàn)了吳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
六,、生活的藝術(shù)和藝術(shù)的生活
劍池——巧妙的水道設(shè)計系統(tǒng)
“劍池”,,“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也令后人猜測不已,,其實是為掩護(hù)闔閭墓而設(shè)計開鑿:西南角上第三泉流注入池,溢出的水經(jīng)千人石上鑿的水溝入白蓮池,,最后流進(jìn)養(yǎng)鶴澗,,多么巧妙的水道系統(tǒng)設(shè)計!
張(木式)《觀虎丘劍池》:“湛乎淵停,,其靜養(yǎng)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歷四時而無虧,,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窮,,其用不膠也,。其有似乎君子之德乎?”
斷梁殿——精湛的建筑技藝
二山門,,俗稱斷梁殿,。據(jù)記載,該殿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這個三開間的木構(gòu)建筑,,正梁是以兩根為一開間半長的圓木接成,代替了原來需用三根一開間長的主梁,,形似中斷,,故稱“斷梁殿”,有“千年不倒斷梁殿”之諺,。
虎丘——海中仙島的妙構(gòu)
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中唐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組織修路鑿渠,,將虎丘與蘇州城區(qū)相聯(lián),,水路即山塘河,鑿河之土堆成大堤,,延亙七里,,人稱七里山塘,沿堤種桃李蓮梅數(shù)千株,,人稱虎丘山塘為“白公堤”,。
“又緣山麓鑿水四周,溪流映帶,,別成仙島,,滄波緩溯,翠嶺徐攀,,盡登臨之麗矚矣,。”
自此,“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天下最美蘇州街,雨后著花鞋” (《紅蘭逸乘》),,圓明園的蘇州街,,頤和園內(nèi)的“買賣街”(蘇州街),都是山塘街的仿制品,。
虎丘茶藝——有唐“茶圣”的“陸羽井”,、著名的白云茶
虎丘花市——“三市”指牡丹市、木樨市,、乘涼市,。“虎丘不斷四時花”,“花船盡泊虎丘山”,;虎丘花會,、“花船蓮舟”,“萬人踏月”……
明末袁宏道《虎丘記》:“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 @林藝術(shù)——虎丘有眾多的園林供文人雅士詩酒留連:
東山浜的抱綠漁莊,、瑤碧山房、戴園,、話雨窗,、起月樓,青山橋西的吟嘯樓,、山塘星橋的“校詞讀畫樓”,,綠水橋西的醉石山房,斟酌橋畔的一榭園,,虎丘山東南隅,,自明至清,先后有海涌山莊,、云陽草堂、塔影園……
位于二山門西北側(cè)的擁翠山莊,,是蘇州唯一一座臺地園,,為清末蘇州狀元洪鈞首倡所建,園因泉立意,,雖踞山地,,卻處處有水意,虛實相融,,廳軒亭舟,,結(jié)構(gòu)精巧,文氣氤氳,。步移景異,,別有境界。猶如一篇六朝小品,,耐人涵詠,!
七、崇文重教的傳統(tǒng)
詩太守——白公祠,、五賢堂(白,、蘇、王,、劉,、韋)
詩香墨跡——唐顏真卿真“劍池”,、“筆虎”李陽冰“生公講臺”篆書;北宋米芾摩崖石刻“風(fēng)壑云泉”,;元周伯琦篆書“劍池”,;明胡纘宗書“千人坐”;清兩江總督范承勛“鐵華巖”……琳瑯滿目,。
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輯成《虎阜金石經(jīng)眼錄》一書,。
書堂、藏書樓——古代坐落在虎丘及山塘街上的“讀書臺”,、書堂,、藏書樓琳瑯滿目:和靖書院、正心書院,、清和書院,、道南書院、靜寧書院,、養(yǎng)正書堂,、查公書院、普濟(jì)社學(xué),、藝蕓書舍……
文化名人薈萃—— 晉之何求三兄弟,、史德義,唐之陸羽,、李紳,、陸龜蒙,宋之龔宗元,、尹和靖,,元之趙孟頫,明之姚廣孝,、徐有貞,、沈周、申時行,、卞賽,、陳圓圓、董小宛,,清歸莊,、汪琬等。
八,、吳門俠氣多
吳文化是水文化,,以一“懦”字概括,實際上“柔中帶剛”:
真娘墓——剛烈的真娘受尊崇
抗元虎丘城——元末,張士誠為防御元兵,,曾在虎丘后山因高據(jù)險環(huán)山筑城,,開鑿了已經(jīng)淤塞的環(huán)山溪,將掘出的土堆積成塹壕,,時有“闔閭冢上見新城,,無復(fù)游人載酒行”的描寫。現(xiàn)后山的環(huán)山路就是因當(dāng)年的土城改建的,?! 〗裼协h(huán)翠閣、清風(fēng)亭,、桂子軒,、斗鴨池、鏡臺云夢,、聆音榭,、野山石景等環(huán)水勝景。
抗閹五人墓——坐落在山塘街青山橋畔魏閹生祠舊址上的葛賢墓和五義士墓,,記錄著蘇州人民反抗明末閹黨的悲壯歷史,,復(fù)社領(lǐng)袖、著名文學(xué)家張溥寫《五人墓碑記》,,贊頌蘇州市民與閹黨斗爭,強(qiáng)調(diào)“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收入了《古文觀止》,廣為傳誦,。“要離冢外五人冢,,猶占吳門俠氣多。”
南社和陳去病墓——近代著名教育學(xué)家金松岑植梅建冷香閣,,冷香閣,成了文化名人,、書畫大師的雅聚之所,;1928年,近代第一個革命文學(xué)團(tuán)體“南社”二十周年紀(jì)念會就在此舉行,。
“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之意,。1909年,由陳去病,、柳亞子,、高天梅等發(fā)起組織。陳去?。ü?874—1933年),,吳江人,原名慶林,字巢南,,一字佩忍,,號垂虹亭長,近代詩人,。先后組織參加“雪恥會”,、“拒俄義勇隊”、“同盟會”,、“黃社”,、“神交會”、“匡社”,、“秋社”等,,從事愛國運(yùn)動。有《浩歌堂詩鈔》,。今長眠在岡阜盤郁,、泉石奇詭的虎丘山麓。
虎丘,,含真藏古的大吳勝壤,,兼容博大的古吳文化,萬民同樂的盛世風(fēng)情,,引千古才人競折腰,。
明徐縉嘆美:“平生瀏覽遍天下,游之不厭惟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