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 別名 蟋蟀草,、路邊草,、鴨腳草、蹲倒驢,、牛頓草,、千人踏 來源 為禾本科蟋蟀草屬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須根細而密。干叢生,,略扁平,,直立或基部膝曲。葉片條形,扁平或卷折,,長達15厘米,,寬3-5毫米,疏生疣狀柔毛,,中脈顯著突起,,葉鞘壓扁,有脊,,邊緣近膜質,,先端具稀絲狀毛,葉舌長約1毫米,。夏,、秋兩季開花,穗狀花序纖細,,淡綠色,,長3-10厘米,寬3-5毫米,,2-5花序(少為2)呈指狀排列于莖頂,,有時其中之一單生于其他花序之下,小穗有花3-6朵,。種子卵形,,有波狀皺紋。 生境與分布 生于曠野,、路旁,。全國各省區(qū)均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集。 藥理作用 牛筋草煎劑對乙腦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淡、平,。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黃疸型肝炎,,小兒消化不良,腸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狗咬傷,。用量:30-60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防治流行型乙形腦炎:牛筋草30克,水煎當茶飲,。連服3天,,隔10天再服3天?;颍号=畈?span lang="EN-US">60克,,白毛鹿茸草、生石膏各30克,,水煎服,。 2.脫力勞傷,、腰背酸痛:牛筋草根或全草30-60克,,紅棗10個,,水煎服,。 3.子宮脫垂,、脫肛:鮮牛筋草或加蓖麻子搗爛,,外敷囟門處,。 4.瘧疾:牛筋草30克,,水煎,,沖白酒適量服,。 5.痢疾:牛筋草根120-150克,水煎服,。 注:另有一種蟋蟀草名馬唐,,外形與牛筋草相似。馬唐根淺易拔起,,牛筋草根深難拔,,馬唐植株芊細柔弱,牛筋草較粗狀,,堅韌,,馬唐莖稈略圓,基部稍帶紫色,,葉片短,,牛筋草莖稈扁平,,基部不帶紫色,葉片長,,兩者不能混用,。
木棉別名
英雄樹、攀枝花,、紅棉 地菍別名
地茄子,、地蘭子,、地石榴、鋪地錦 波斯菊別名
痢疾草,、蛇目菊 黃連別名 川連、味連,、雞爪連 來源 為毛茛科黃連屬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以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狀莖細長柱狀,,常有數(shù)個粗細相等的分支成簇生長,形如雞爪,節(jié)多而密,,生有極多須根,,有時兩節(jié)之間伸長成較細而光滑無根的桿狀狀部分,俗稱“跳桿”,、“過橋”,、“過江枝”,外皮綜合色,,折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金黃色,味極苦,。葉片堅紙質,,三角卵形,,長3-8厘米,,寬2.5-7厘米,3全裂,,中央小裂片有小葉柄,,裂片菱狀窄卵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兩側全裂片無柄,不等的二深裂,。春季開白綠色小花,,花葶1-2條,高12-25厘米,,頂生聚傘花序有花3-8朵,,苞片披針形,羽狀深裂,,中央裂片羽狀深裂,,萼片5,窄卵形,,長9-12毫米,,花瓣小,倒披針形,,長5-7毫米,,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數(shù),,長3-6毫米,,心皮8-12,有柄。蓇葖果長6-8毫米,,有細長子房柄,,8-12個集生于增長的小花梗上。 生境與分布 多生于山地林中潮濕處,。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加工 10-12月挖取者品質較佳,。 藥理作用 1.抑菌實驗:黃連對痢疾桿菌,、百日咳桿菌、傷寒桿菌,、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形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多種流感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及滴蟲有殺滅作用,。與鏈霉素、黃胺有協(xié)同作用,。2.對血液的影響:黃連有增強犬血液中白血球吞噬的作用,。3.降壓作用:黃連所含小檗堿有降低血壓、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赡芘c抑制血管平滑肌,使血管舒張,,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抗膽堿酯酶,增強乙酰膽堿作用等因素有關,。4.對乙酰膽堿的作用:對動物心臟,,小劑量黃連素能增強乙酰膽堿的作用,,大量則抗之。有阿托品樣作用,。5.抗箭毒作用:小劑量時此作用相當強大,,顯然與抑制膽堿酯酶有關。6.小檗堿有某些抗腎上腺素的作用,,其引起的麻醉動物降壓過程中,,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大大削弱,但很快即恢復,。小檗堿能拮抗腎上腺素及其同類物在麻醉兔身上引起的心律不整,、心率加速或變慢及心電圖改變。7.對膽汁分泌及血液的影響:小檗堿有利膽作用,,增加膽汁形成,,使膽汁變稀,對慢性膽囊炎患者,,口服有良好效果,。黃連的熱水浸液對家兔在飼喂膽固醇或切除甲狀腺后,使升高的血清C/P值較早的恢復正?;蚪档脱?。8.對平滑肌的作用:小檗堿除對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對其他平滑肌如子宮,、膀胱、支氣管,、胃腸道都具有興奮作用,。9.其他作用:黃連所含的掌葉防己堿對大鼠的前爪及后爪均有致浮腫作用。黃連的甲醇提取液對大白鼠足踝浮腫及巴豆油肉芽囊性炎癥等,,局部給藥也能使肉芽腫重量減輕,,其作用近似保泰松,。據(jù)稱小檗堿有解熱,、抗利尿、局部麻醉,、鎮(zhèn)靜,、鎮(zhèn)痛,、降低家兔眼內壓等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惡菊花,、玄參,、白鮮皮、芫花,、白僵蠶,,畏款冬、牛膝,,勝烏頭,,解巴豆、輕粉毒,,忌豬肉,,惡冷水。 主治用法 急性結膜炎,,口瘡,,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熱盛心煩,,痞滿,消渴,,吐血,,衄血,癰癤瘡瘍,,燒傷,。用量1.5-6克。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或浸乳汁點眼,。 參考配方 1.腸炎,痢疾:(香連丸)黃連60克,,木香15克,,共研細粉。取米醋60克,,酌加冷開水,,泛為小丸。每服3-6克,,每日1-3次,。忌食生冷油膩。 2.熱病吐血,、衄血,,發(fā)斑、瘡瘍疔毒:(黃連解毒湯)黃連6克,,黃芩,、黃柏,、梔子各10克,水煎服,。 3.癰癤瘡瘍:黃連,、黃芩、黃柏各等量,,共研細末,,撒敷傷口,或加凡士林適量,,調成膏狀敷患處,。 4.燒傷:黃連、黃柏,、黃芩,、地榆、大黃,、寒水石各30克,,冰片0.3克,共研細粉,,以40%的藥粉加60%的香油調成糊狀,。先用1%冰片溶液浸泡傷口約3-10分鐘,即用棉簽粘上藥涂傷面,,敷藥期間可暴露傷面,。 5.消骨蒸:黃連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曬干又浸,,反復7次,,為末,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30-40丸,大麥湯下,。 6.消渴尿多:①黃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30丸,白湯下,。②黃連半斤,,酒一升浸,煮一時,,取曬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50丸,,溫水下,。③黃連150克,,瓜蔞根150克,為末,,生地黃汁為丸梧子大,,每牛乳下50丸,日2服,。忌冷水,、豬肉。④黃連末150克,,入豬肚內煮爛,,搗丸梧子大,飯飲下,。 7.中巴豆毒,,下利不止:黃連、干姜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匙。 8.癰疽腫毒,,已潰未潰均可:黃連,、檳榔等分,為末,,雞蛋清調搽之,。 9.因驚胎動,出血:黃連末酒服方寸匙,,日3服,。 10.雞冠痔疾:黃連末傅之,加赤小豆末尤良,。 注:下列同屬植物在不同地區(qū)也作黃連入藥:三角葉黃連(雅連,、峨嵋連、刺蓋連),、云南黃連(云連),、峨嵋野連(鳳尾連、巖黃連),、短萼黃連(土黃連),。
黃芩別名 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來源 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狀,,略呈圓錐形,,外皮棕褐色,片狀脫落,,折斷面由鮮黃遇潮漸變黃綠色,。莖四棱形,基部多分枝,。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長1.5-4厘米,,全緣,略向下卷,,上面深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淡綠色,,有黑色腺點,。7-8月開花,總狀花序頂生,,花排列緊密,,偏生于花序一邊,苞片葉狀,,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狀附屬物,花冠二唇形,,藍紫色,,花冠管近基部作直角向上彎曲,使花直立,。小堅果近球形,,黑褐色,無毛,,包圍于宿萼中,。 生境與分布 多生于山野陽坡或路邊,耐旱,。分布于長江以北大部分省區(qū)和西南地區(qū)。 采集加工 春,、秋季挖根,,以春季的較好。 藥理作用 1.抑菌實驗:其煎劑對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結核桿菌,、霍亂桿菌、痢疾桿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2.黃芩煎劑灌胃,,對實驗性家兔發(fā)熱有解熱作用,。3.黃芩素對動物過敏性氣喘有緩解作用,并與麻黃堿有協(xié)同作用,。黃芩甙,、黃芩素對動物過敏性浮腫及炎癥有對抗作用,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防治低氣壓引起的肺出血,。4.黃芩酊劑有較明顯的降壓作用,可使動物心率減慢,,使兔耳及后肢血管輕度擴張,。5.煎劑及浸劑對貓、犬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尿量增加的同時,,血壓也有所下降。6.利膽,、保肝作用,,黃芩能增加犬、兔的膽汁排泄量,,對肝臟中毒有緩解作用,。7.黃芩能使血糖上升。8.黃芩在體外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生長,,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燥濕,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用法 預防猩紅熱,治熱病發(fā)燒,,感冒,,目赤腫痛,吐血衄血,,肺熱咳嗽,,肝炎,濕熱黃疸,,高血壓病,,頭痛,腸炎,,痢疾,,胎動不安,癰癤瘡瘍,,燒燙傷,。用量:6-10克。 參考配方 1.預防猩紅熱:黃芩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連服3日,。 2.急性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黃芩12克,芍藥10克,,甘草6克,,大棗5枚,水煎服,。 3.孕婦有熱,,胎動不安:黃芩、當歸,、芍藥,、白術各10克,川芎6克,,水煎服,。 4.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鼻出血:黃芩20克,,水煎服。
黃柏別名 黃檗,、元柏,、檗木 來源 為云香科黃柏屬植物黃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和川黃柏P. chineid Schneid.,以去拴皮的樹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黃柏(關黃柏,、黃波欏):落葉喬木,,高10-15米。樹皮外層灰色并帶有甚厚的木拴層,,有深溝裂,,內層鮮黃色,小枝綜褐色,,無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3片,,卵狀披針形或近卵形,,長5-11厘米,寬2-3.8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明顯鈍鋸齒及緣毛,,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中脈基部有長毛,。夏季開黃綠色花,,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花小,直徑約4毫米,,萼片5,,卵形,先端急尖,,花瓣5,,長圓形,雄花有雄蕊5,,伸出花瓣外,,雌花退化雄蕊成鱗片狀,雌蕊1,,子房倒卵形,,5室,花柱短,,柱頭5裂,。漿果狀核果圓球形,熟時紫黑色。 2.川黃柏(黃皮樹):樹皮無加厚的木拴層,,小葉7-15片,,長圓狀披針形至長圓狀卵形,上面僅中脈被毛,,下面被長柔毛,。 生境與分布 黃柏多生于山地雜木林中或山澗河谷等處。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寧夏等地,。川黃柏生于山上溝邊雜木林中,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立夏至夏至間收,,在伐倒的樹干上先橫切再縱切,,剝下樹皮,趁鮮刮去粗皮,,曬干,。 藥理作用 1.抑菌:黃柏水煎劑在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所提取的鹽酸小檗堿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有殺菌效力,,在體內的殺菌作用似較試管中強,。2.所含小檗堿不論體外體內均有增強犬血液中白血球吞噬作用的能力。3.小檗堿有降低血壓,、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黃柏堿為一季胺堿,具有植物神經(jīng)節(jié)阻斷作用,,故可引起降壓,。4.對乙酰膽堿的作用:對動物心臟,小量小檗堿能增強乙酰膽堿的作用,,大量則對抗之,。乙酰膽堿引起的離體蛙腹直肌收縮可被黃柏堿所抑制。5.小檗堿對血小板有保護作用使其不易破碎,。6.黃柏及黃柏內酯有降血糖作用,。7.硝酸銀溶液給家兔滴眼,,使之充血,小檗堿有減輕充血的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解毒,,瀉火燥濕,。 主治用法 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急性黃膽型肝炎,口瘡,,風濕性關節(jié)炎,,泌尿系感染,遺精,,白帶,,外用治燒燙傷,急性結膜炎,,黃水瘡,。用量:3-10克。外用適量,,研粉敷或油調涂患處,。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腸炎:黃柏1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 2.燒燙傷:黃柏,、地榆,、白芨各等量,焙干研粉,,香油調成稀糊狀,,外敷傷面。 3.流行性結膜炎:制成50%黃柏煎液,,以清潔紗布條浸濕洗眼,,約5分鐘,每日一次,。 4.黃水瘡:①黃柏,、煅石膏各30克,紅升丹6克,,苦礬12克,,共研細粉,,麻油或菜油調涂患處,每日1-2次,。2-3天局部見新皮時用量酌減,,繼續(xù)涂用5-7天。②黃柏粉,、氧化鋅粉各等量,,香油調成膏,涂患處,,每日1-2次,。 5.慢性皮膚潰瘍:黃柏研細粉,將潰瘍面洗凈,,撒上藥粉,,用消毒紗布覆蓋。 馬齒莧別名 馬齒菜,、馬莧菜,、豬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長壽菜、馬蛇子菜 來源 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植物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35 厘米,。莖下部匍匐,,四散分枝,上部略能直立或斜上,,肥厚多汁,,綠色或帶淡紫色,全體光滑無毛,。單葉互生或近對生,,柄極短,葉片肉汁肥厚,,長方形或匙形,,或倒卵形,長0.6-2.7厘米,,寬0.4-1.1厘米,,先端圓稍凹下或平截,基部寬楔形,,形似馬齒,,全緣,,上面深色,下面淡綠或暗淡紅色,,除中脈外,,余脈均不明顯。夏日開黃色小花,,3-5朵簇生于枝頂葉狀的總苞內,。萼片2 ,花瓣5,,黃色,,凹頭,雄蕊10-12,,子房下位,,花柱頂端4-5裂成線形,伸出雄蕊之上,。蒴果圓錐形,自腰橫裂為蓋帽狀,,內有多數(shù)黑色扁圓形細小的種子,。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田間,、園圃等向陽處,。分布于全國各省。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收,。沸水略燙后曬干或鮮用。 藥理作用 1.本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樣物質,,能促進上皮細胞生理功能趨于正常,,促進潰瘍愈合。2.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3.對血管有顯著的收縮作用,,此種收縮作用兼有中樞性和末稍性。4.對豚鼠,、大鼠,、及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兔在體子宮可引起收縮,。5.對家兔有降壓,、利尿,、加強腸蠕動作用。 性味功能 酸,、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用法 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性闌尾炎,,乳腺炎,,痔瘡出血,白帶,,外用治疔瘡腫毒,,濕疹,帶狀皰疹,。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腸炎:鮮馬齒莧1.5斤,干蒸3-4分鐘,,搗爛取汁150毫升左右,,每服50毫升,日3次,。 2.產(chǎn)褥熱:馬齒莧120克,,蒲公英60克,水煎服,。 3.淋巴結結核:馬齒莧180克炒炭存性研細粉,,豬板油(凈油)240克燒熱后放入馬齒莧,攪勻,,片刻即冒白煙,,將鍋端下,放入蜂蜜240克,,攪成糊狀,,鍋內有沸起現(xiàn)象,冷后成軟膏,。用藥前先用淘米水洗凈患處,,按瘡口大小攤一貼膏藥貼患處,紗布固定,,每2天換1次,,以愈合為度,,不可間斷。 4.急性闌尾炎:馬齒莧,、蒲公英各60克,,水煎2次,,濃縮為200毫升,2次分服。 5.產(chǎn)后出血,、剖腹產(chǎn),、刮宮等子宮出血及功能性子宮出血:馬齒莧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直接子宮注射,,每次2毫升,。 6.鉤蟲病:鮮馬齒莧半斤,,水煎濃縮成膏,,加米醋50毫升服用,每日一次,,三天為一療程,。如需進行二、三療程,,療程間隔10-14天,。 7.帶狀皰疹:鮮馬齒莧60克,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次。 制劑 馬齒莧注射液:將馬齒莧切碎加水煮2次,,并液過濾濃縮成膏,,加5倍96%乙醇泡24小時,過濾2次,,回收,、除盡乙醇,加蒸餾水至每毫升含生藥1.5-3克,,灌安瓿,,滅菌。
馬鞭草別名 馬鞭梢,、鐵馬鞭,、白馬鞭、瘧馬鞭 來源 為馬鞭草科馬鞭草屬植物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主根近木質,,黃白色,,有多數(shù)須根,。莖多分枝,四棱形,,棱及節(jié)上有剛毛,。葉對生,基生葉有柄,,莖生葉無柄,,葉片卵圓至長圓形,長2.5-8 厘米,,寬1-1.5厘米,,通常三裂,裂片作不規(guī)則的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披針形,,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夏,、秋開淡藍色小花,多花組成頂生和腋生的細長穗狀花序,,長至30厘米,,類似馬鞭狀,花初時甚密,,花軸伸長后各花距離4-8毫米,,苞呈小卵狀鉆頭形,萼筒狀,,頂端5齒,,長1.5-2毫米,花冠漏斗狀,,頂端有5裂片,,略作二唇形,裂片頂端全緣,,外面有柔毛,,雄蕊4,二強,,不外露,,花藥卵形,2室,,雌蕊1,,子房長方形,4室,每室含1胚珠,,蒴果包于萼內,,成熟時開裂成4個小堅果。 生境與分布 生于林邊及曠野草地,,我國大部份地區(qū)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收,。 藥理作用 1.本品針劑在控制瘧疾癥狀和抑殺瘧原蟲方面效果好,。宜在發(fā)作前2-3小時注射,它能使瘧原蟲變形,。2.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對家兔結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癥有消炎作用。3.本品水提取物給家兔作齒髓電刺激法實驗證明有鎮(zhèn)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鎮(zhèn)痛作用更持久,。4.馬鞭草甙對哺乳動物有持久的促進乳汁分泌作用。5.馬鞭草甙可促進家兔血凝,,大劑量可使蛙的粘膜剝離,,并引起痙攣。6.抑菌:馬鞭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的31毫克/公升濃度能殺死鉤端螺旋體。 性味功能 苦,、微寒,。清熱解毒,截瘧殺蟲,,利尿消腫,,通經(jīng)散瘀。 主治用法 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感冒發(fā)燒,,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尿路感染,,陰囊腫痛,月經(jīng)不調,血瘀經(jīng)閉,,牙周炎,,白喉,咽喉腫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疔瘡腫毒。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瘧疾:①鮮馬鞭草60-120克,,水煎濃縮至300毫升,,于瘧發(fā)前4小時、2小時各服一次,,連服5-7天,。②馬鞭草1份,黃荊條2份,,曬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10-15克,,連服一周,。 2.痢疾:鮮馬鞭草60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孕婦慎用,。 3.急性胃腸炎:鮮馬鞭草60克,,鮮魚腥草30克,搗爛,,加冷開水適量,,絞汁,服藥水,,每日2次,。 4.絲蟲病:馬鞭草18克,,蘇葉15克,,青蒿12克,加水150毫升,,濃縮至80毫升,,早晚兩次飯前服,。7-10天為一療程。 5.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腫痛: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6.急性肝炎:馬鞭草45克,水煎,,分3次服,。 7.白喉:馬鞭草30克,加水2升,,濃縮至300毫升,,成人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小兒減量,,均連服3-5日。 8.疔瘡癤腫:鮮馬鞭草60克,,水煎服,。鮮馬鞭草適量,加白糖少許搗敷,,1日2次,。
飛揚草別名 大飛揚、大乳汁草,、節(jié)節(jié)花 來源 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飛揚草Euphorbia hirt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體有乳汁。莖基部曲膝狀向上斜升,,單一或基部叢生,,被粗毛,上部毛更密,,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狀長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3厘米,,寬0.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偏斜不對稱,邊緣有細鋸齒,,稀全緣,,兩面被毛,下面及沿脈上的毛較密,,托葉膜質,,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邊緣剛毛狀撕裂,,早落,。夏季開淡綠色或紫色小花,杯狀聚散花序多數(shù),,排成緊密的腋生頭狀花序,,總苞寬鐘形,外面密生短柔毛,,頂端4裂,,腺體4,漏斗狀,,有短柄及瓣狀附屬物,。蒴果卵狀三棱形,貼附短柔毛,。 生境與分布 野生于向陽山坡,、山谷、路旁或叢林下,,多見于沙質土上,。我國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集。 藥理作用 1.抑菌實驗:飛揚草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2.有利尿和中度致瀉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微酸,、涼,。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主治用法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炎,,腸道滴蟲,,消化不良,支氣管炎,,腎盂腎炎,;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消化不良,、腸道滴蟲:飛揚草60-300克,水煎,,分2-4次口服,。 2.慢性氣管炎:飛揚草120克,桔梗10克,,水煎2次,,每次煎沸2小時,過濾,,混合,,濃縮,至60毫升,,加白糖適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兩個療程。 3.濕疹:①飛揚草2斤,,黑面葉4斤,,毛麝香半斤,加水45升,,煎成15升,。根據(jù)患病部位選用坐浴,、濕敷或外涂。有感染者,,加穿心蓮內服。②鮮飛揚草適量,,搗爛外敷,,或取汁外擦。 4.腳癬:飛揚草330克,,白花丹220克,,小飛揚、烏桕葉,、五色梅,、杠板歸各110克,水煎2次,,過濾去渣,,濃縮成1升,搽患處,。 5.外傷出血:鮮飛揚草適量,,搗爛外敷,外加包扎,。 6.疔瘡:飛揚草,、蛇莓、犁頭草(均鮮品)各等分,,紅糖少許,,搗爛外敷。 7.乳癰:飛揚草20克,,生姜2片,,水煎服。其藥渣搗爛外敷,。
鐵莧菜別名 人莧,、血見愁、海蚌含珠,、撮斗裝珍珠,、葉里含珠、野麻草 來源 為大戟科鐵莧菜屬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莖細,,通常直立,,單一或分枝,,有縱條紋,具灰白色細柔毛,。單葉互生,,具柄,葉片膜質,,卵形至卵狀菱形或近橢圓形,,長2.5-5.5厘米,寬1.2-3厘米,,先端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鈍齒,,基出3主脈,,兩面略粗糙,均有白色細柔毛,。夏季由葉腋抽出花序,,花單性,雌雄同序,,無花瓣,,雄花序在雌花序上面,呈穗狀,,雄花花萼4裂,,裂片鑷合狀,雄蕊8,,花藥長圓筒形,,彎曲,雌花序藏于對合的葉狀苞片內,,苞片開展時呈三角狀腎形,,合時如蚌。雌花萼片3,,子房3室,,被疏毛,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直徑3-4毫米,表面淡褐色,,被粗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耕地土中,。分布及遍全國,。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鐵莧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澀,、涼。清熱解毒,,消積,,止痢,止血,。 主治用法 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兒疳積,,肝炎,瘧疾,,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外用治癰癤瘡瘍,,外傷出血,,濕疹,皮炎,,毒蛇咬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①鐵莧菜60克(鮮品半斤),水煎分3次服,。②鐵莧菜30克,,馬齒莧15克,水煎服,。 2.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鐵莧菜,、鳳尾草各60克,石榴皮15克,,水煎服,。 3.小兒疳積:輕者任選一法,重者二法并用,。①外敷:鮮鐵莧菜15克,,姜、蔥各30克,,鴨蛋1個,,搗爛外敷腳心,敷一夜去掉,,隔3天敷一次,,需要敷5-7次。②內服:鐵莧菜60克,,煎水去渣,,加豬肝90克再煎,吃肝喝湯,,連服5-6次,。 4.瘧疾:鐵莧菜90克,水煎,,發(fā)作前2-3小時服,。連服2-3次。 5.丹毒,,濕疹:鐵莧菜搗絨,,取汁外搽。 6.哮喘,,咳血:鐵莧菜60克,,水煎服。 7.刀傷出血:鐵莧菜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野牡丹別名 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桿,、炸腰果、山石榴,、豬母稔,、豬牯稔、高腳稔、痢疾罐,、大金香爐 來源 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以根,、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高1-4米,。根粗大,淺灰棕色,。莖和葉柄密被灰黃色鱗片狀粗毛,。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5厘米,,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卵形,,長5-12厘米,寬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鈍圓或稍心形,全緣,,兩面均密被黃色毛絨,主脈7條,,少為5條,。夏日枝頂簇生3-5朵紫紅色大花,有時單生,,花梗長約半厘米,,與萼均密被長毛,花萼5裂,,裂片較萼筒短或近等長,,花瓣5,寬倒卵形,,長3-4厘米,,先端平鈍,雄蕊10,,5個較長,,花絲被毛。果稍肉質,,壺形,,密被棕色鱗片狀粗毛,種子細小,,多數(shù),。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林緣,草坡、路旁等陽光充足的酸性土壤中,。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根,,夏秋采葉,。 性味功能 甘、酸,、澀,、平。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根: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用量30-60克,。葉: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粉敷患處。 參考配方 細菌性痢疾:野牡丹,、火炭母各6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萹蓄別名 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 來源 蓼科蓼屬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或其變種異葉蓼P. aviculare L. var. vegetum Lede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長10-50厘米,植物體有白色粉霜,,莖平臥地上或斜上伸展,,稀直立,基部分枝,,綠色,,具明顯溝紋,無毛,,基部圓柱形,,幼枝具棱角。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窄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厘米,,寬0.5-1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兩面均無毛,側脈明顯,,托葉鞘抱莖,膜質,,具幾條不明顯細脈,,上部白色透明,先端開裂,。夏,、秋開小花,1-5朵小花簇生全株葉腋,,花被綠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邊緣白色或淡紅色,,結果后呈覆瓦狀包被果實,雄蕊8,,花絲短,。瘦果三角狀卵形,,棕黑色至黑色,具不明顯細紋及小點,,無光澤,。 異葉蓼與正種極相似,植物體無白色粉霜,,葉有柄,。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路旁。全國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藥理作用 1.萹蓄有明顯的利尿作用,。2.本品有祛蛔蟲作用,。3.有緩下作用。4.抑菌試驗:本品對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平。清熱利尿,,解毒驅蟲,。 主治用法 泌尿系感染、結石,,腎炎,,黃疸,細菌性痢疾,,蛔蟲病,,繞蟲病,疥癬濕癢,。用量6-15克,。 參考配方 1.泌尿系感染、尿頻,、尿急:萹蓄,、瞿麥各15克,滑石30克,,大黃12克,,車前子,、木通、山梔,、甘草稍各10克,,燈心草3克,水煎服,,孕婦禁忌,。 2.輸尿管結石伴腎盂積水:萹蓄、生地,、萆薢各15克,,川斷、補骨脂,、杜仲,、丹參、澤瀉,、海金砂各10克,,滑石30克,水煎服,。有感染加虎杖,、金銀花各15克。 3.細菌性痢疾:萹蓄50公斤,,水煮2次,,并液過濾,濃縮,,加糖20斤,,濃縮至50升,分裝消毒備用,。每服50毫升,,每日2-3次。 4.疥癬濕癢,、婦女外陰部瘙癢:萹蓄適量,,煎水外洗患處,。
苦蘵別名 燈籠草,、天泡子、天泡草,、黃姑娘,、小酸漿、樸樸草,、打額泡 來源 為茄科酸漿屬植物苦蘵Physalis pubescens L.,以果,、根或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莖通常橫臥而斜上,,多分枝,有細軟毛或近光滑,。葉互生,,柄長1-3厘米,葉片寬卵形或長圓形,,長4-8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斜圓形,,全緣或具少數(shù)不規(guī)則的鋸齒,上面疏生短毛,。7-9月開花,,花單生葉腋,,具梗,,下垂,花梗長約5毫米,,被疏毛,?;ㄝ噻姞睿L約5毫米,,先端5裂,,基部成平截五角狀,花冠短鐘狀,,淺黃色,,直徑5-7毫米,雄蕊5,,子房2室,,花柱線形。漿果球形,,污黃帶紫,,宿萼綠色,增大如燈籠,,被毛,,有明顯而突出的棱角5條,包圍漿果之外,。種子多數(shù),。 生境與分布 多生于庭院間陰濕肥沃的地方或山坡,、路旁。分布于我國南北直到西南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藥理作用 本植物對子宮有收縮作用,,孕婦忌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解毒,,消腫利尿。 主治用法 咽喉腫痛,,腮腺炎,,急慢性氣管炎,肺膿瘍,,痢疾,,睪丸炎,小便不利,,外用治膿泡瘡,。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1.急性咽喉炎:苦蘵30克,,地錦草15克,,共搗爛沖蜜服。 2.慢性氣管炎:苦蘵制成糖漿,,每日服藥折合干品150克,,分3次服,10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 3.細菌性痢疾:苦蘵30克,水煎服,。 4.睪丸炎:苦蘵60克,,黃皮根30克,水煎服,,每日1次,,連服2日,。 5.天泡瘡:①苦蘵果搗爛,,外敷患處,。②苦蘵鮮全草搗汁,或果實水煎涂敷患處,。③鮮苦蘵適量,,煎水外洗,另用苦蘵適量,,曬干研末,,菜油或麻油調搽。 6.發(fā)痧氣痛:苦蘵果或根15克,,煎水服,。 7.小便不利:苦蘵果15克,煎水服,。 8.喉頭炎,、熱咳、咽痛:苦蘵鮮根30克,,水煎服,。或全草研細粉,,每日兩5-10克,,開水送服,連服3日,。 9.急性肝炎:鮮苦蘵根60克,,搗汁,溫開水沖服,。每日2次,。 10.疔瘡:苦蘵、蒼耳(均鮮品)各適量,,白糖少許,,搗爛外敷。
苦參別名 野槐,、好漢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來源 為豆科槐屬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1-3米,。根圓柱形,外面淺棕黃色。莖直立,,多分枝,,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幼枝被疏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達25厘米,,小葉11-29,,葉柄基部有條形托葉,小葉片卵狀橢圓形,,長3-4厘米,,寬1-2厘米,先端稍尖或微鈍,,基部寬楔形,,全緣,下面白綠色,,密生平貼柔毛,。夏日頂生總狀花序,長約18厘米,,約有花30朵,,花萼鐘狀,長約6-7毫米,,有毛或近無毛,,蝶形花冠淡黃色,長約1.5厘米,,旗瓣匙形,,翼瓣無耳,二體雄蕊,。莢果條形,,長5-12厘米,先端具長喙,,節(jié)間緊縮不甚規(guī)則,。種子3-7粒,近球形,,棕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河灘沙地,,我國各省區(qū)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 秋季挖根。 藥理作用 1.苦參煎劑給家兔口服、肌注或靜注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主要由苦參堿引起,。2.苦參有抗滴蟲、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3.抑菌:苦參對于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4.苦參堿注射于家兔,,發(fā)現(xiàn)對中樞神經(jīng)有麻痹作用,同時發(fā)生痙攣,,終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注射于青蛙也有類似毒性作用。5.有毒,,過量時流涎,、步伐不整、呼吸脈搏急速,、驚厥,、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清熱利濕,,祛風殺蟲,。 主治用法 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炎,,黃疸,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腹膜炎(腹水型),,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白帶,,痔瘡腫痛,麻風,,外用治外陰搔癢,,陰道滴蟲,燒燙傷,,滅蛆,,滅孑孓。用量:5-1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外敷,。不能和藜蘆同用。 參考配方 1.急性細菌性菌痢疾:苦參30-45克,,水煎濃縮至60-90毫升,,每服20-30毫升,每日3次,。 2.陰道滴蟲:苦參,、木槿皮、黃柏各150克,,枯礬24克,,共研細粉,每兩藥粉加凡士林60克,,加蛇床子油適量,,調成軟膏。每用1-2克,,紗布包扎塞陰道,,每日2次,連用15日,。 3.婦女外陰搔癢:苦參30克,,蛇床子15克,川椒6克,,水煎熏洗,。 4.頑固性濕疹:苦參、蛇床子,、蒼耳子各30克,,川椒、雄黃,、白礬各3克,,加水500毫升,熬成煎劑,,去渣,,藥液局部濕敷。 算盤子別名 算盤珠,、野南瓜,、果盒仔、金骨風,、山金瓜,、臭山橘,、饅頭果、獅子滾球 來源 大戟科算盤子屬植物算盤子Glochidion puberum (L.) Hutch.,,以根,、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1-3米,,少數(shù)可達5米。莖直立,,分枝,,枝密被銹色或黃褐色短柔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紙質或近革質,,長圓形,、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長3-8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僅脈上被疏短柔毛或幾無毛,下面粉綠色,,密被短柔毛,,托葉三角形。夏秋開黃綠色花,,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無花瓣,,雄花位于小枝下部的葉腋內,,或有時雌花和雄花同生于一葉腋內,雄花有細長的花梗,,萼片6,,2輪,條狀披針形,,雄蕊3,,雌花較小,萼片卵形,,子房通常5室,,每室2胚珠,,花柱連合成短筒狀,花梗短,。蒴果扁球形,,形如算盤珠,常具8-10條縱溝,,成熟時帶紅色,,密被柔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中,。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夏秋菜葉,。 性味功能 味苦、澀,、涼,。清熱利濕,祛風活絡,,補虛,,調經(jīng),鎮(zhèn)咳,。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咽喉痛,瘧疾,,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痢疾,,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損傷,,白帶,痛經(jīng),。用量15-30克,。 參考配方 1.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算盤子葉,、桃金娘葉各等量,,研粉,每服1克,,每日3次,。 2.急、慢性細菌性痢疾:①算盤子根,、六月雪根各30克,,鐵掃帚根、甘草各15克,,陳皮,、陳芋頭葉柄各10克,萹蓄60克,,加水1升,,煎成250毫升,,分2-3次服,,1日服完。②算盤子果,、紅糖各30克,,水煎服。 3.虛弱無力:算盤子果150-180克,,燉肉或蒸雞吃,。 4.經(jīng)閉:算盤子果30克,蒸燒酒服,。 5.久咳:算盤子果半斤,,燉豬蹄吃,早晚各吃一次,。 6.腸風脫肛:算盤子根30克,,煮豬大腸食。 7.淋巴結核:算盤子根,、枸骨根,、爬壁藤各30克,紫背天葵子15克,,水煎服,。
注:孕婦忌服,。 石榴別名 安石榴、珍珠石榴,、石榴皮 來源 安石榴科安石榴屬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以根,、莖皮、花,、葉,、果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米,。樹皮灰褐色,幼枝略帶四棱,,先端常成刺尖,。葉多對生,有柄,,葉片長方窄橢圓形或近倒卵形,,長2-9厘米,寬1-2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有光澤,,側脈不明顯。夏季開紅色花,,單生枝頂葉腋間,,兩性,常有多花子房退化不育,,有短梗,,花萼肥厚肉質,紅色,,管狀鐘形,,頂端5-7裂,花瓣與萼片同數(shù),,寬倒卵形,,質地柔軟多皺,雄蕊多數(shù),,著生萼筒上半部,,子房下位,子房室分為相疊二層,。漿果近球形,,果皮厚革質,,頂端有直立宿存花萼。種子多數(shù),,有肉質外種皮,。 生境與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根,、莖皮全年可采,;花、葉,、果皮夏秋采,,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1.石榴皮堿和偽石榴皮堿均為平滑肌毒,,對絳蟲有麻痹作用,,可奪去其運動能力而致死。2.石榴皮水浸液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人型結核桿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鉤端螺旋體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酸,、澀、溫,。收斂止瀉,,殺蟲。 主治用法 果皮,、根皮:虛寒久瀉,,腸炎,痢疾,,便血,,脫肛,血崩,,絳蟲病,,蛔蟲病,,外用果皮治稻田皮炎?;ǎ和卵?,衄血,外用治中耳炎,。葉:急性腸炎,。根皮、果皮用量3-10克,?;ㄓ昧?-10克,外用研粉,,用適量吹耳內,。葉用量30-60克。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石榴皮15克,,水煎加紅糖適量,,分2次服,連服3-5天,。 2.脫肛:石榴皮,、紅棗樹皮(炒)各10克,白礬3克,,共研細粉,,每次便后清洗肛門周圍,然后敷患處,。 3.蟯蟲?。菏衿?克,檳榔5克,,水煎服,。或石榴皮10克,,煎湯約100毫升,,睡前灌腸。 4.吐血,、衄血:石榴花30-90克,,水煎服。 5.稻田皮炎:石榴皮120克,,水煎浸泡患處,。 6.急性腸炎,水瀉不止:石榴葉60克,生姜15克,,食鹽30克,,炒黑,煎湯代茶,,頻頻飲服,。另用蔥白、大粒食鹽各適量,,炒熱,,布包敷腹部。
注:石榴皮堿中毒時,,引起發(fā)熱,、頭暈、視物模糊,、蟻走感,、惡心、嘔吐,、甚至弱視,、腓腸肌痙攣、全身抽搐,。 白頭翁別名 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來源 為毛茛科白頭翁屬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圓錐形,外皮黃褐色,,粗糙,,有縱紋?;~4-5,,葉片寬卵形,長4.5-14厘米,,寬8.5-16厘米,,下面有柔毛,三全裂,,中央裂片有柄,3深裂,,側生全裂片無柄,,不等3裂,葉柄長5-7厘米,密生白色長柔毛,。4-5月開花,,花葶1-2,高15-35厘米,,總苞鐘形,,管部長3-10毫米,有密柔毛,,裂片條形,,花單朵頂生,萼片花瓣狀,,6片排成2輪,,藍紫色,長2.8-4.4厘米,,外面有綿毛,,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心皮多數(shù),聚合果直徑9-12厘米,,瘦果長3.5-4毫米,,宿存羽毛狀花柱長3.5-6.5厘米。 生境與分布 生于平原草地,,低山草坡或灌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安徽,、江蘇、湖北,、四川等地,。 采集季節(jié) 春季或秋季采挖,春季的質量較好,。 藥理作用 1. 白頭翁煎劑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2.能殺滅陰道滴蟲的最低有效濃度為2毫克/毫升。3.抑菌實驗: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4.白頭翁素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抗痙攣作用。5.除去根部的白頭翁全草含有一種強心成分,,其作用略似洋地黃,。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用法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濕熱帶下,痔瘡出血,,鼻出血,。用量:10-15克。全草切碎壓出漿汁可噴殺蛆蟲,、孑孓,。 參考配方 1.痢疾:白頭翁、秦皮各10克,,黃柏12克,,水煎服。 2.細菌性痢疾,,腸炎:白頭翁1斤,,地榆、訶子肉各2斤,,公丁香150克,,共研細粉,裝入膠囊,,每粒0.3克,,每服2-3粒,每日4次,。 3.急性細菌性痢疾:白頭翁15克,,黃芩、黃柏,、秦皮,、赤芍各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4.阿米巴痢疾:白頭翁30克,水煎服,。如病癥嚴重,,可取白頭翁30-4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做潴留灌腸,,每日1次。 5.熱痢,,阿米巴痢,,大便膿血:白頭翁15克,黃連1.5克,,黃柏6克,,秦皮10克,水煎服,。
水楊梅別名 水石榴,、小葉團花、白消木,、魚串腮 來源 為茜草科水楊梅屬植物水楊梅Adina rubella Hance.,以葉,、花、果實,、樹皮,、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1-3米,。莖多分枝,枝細長,,通常紅褐色,,具白色皮孔和細毛,漸老則無毛,。葉對生,,近于無柄,葉片革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4厘米,寬8-12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下面?zhèn)让}有毛,。夏季開花,頭狀花序球形,,直徑約1厘米,,由多數(shù)小花密集而成,,單獨頂生或腋生?;ㄐ?,花萼5裂,條形,,花冠管狀,,5裂,淡紫紅色或白色,,雄蕊5,,花絲極短,著生于花冠喉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長條形,。蒴果小,,楔形,成熟時帶紫紅色,,集生于花序上,,形如楊梅。 生境與分布 生于溪邊,、堤畔,、山谷、山間低濕處,。分布于長江下游及華南地區(qū),。 采集季節(jié) 6-8月采花,9-11月采果實,,根,、莖皮全年可采,夏,、秋采葉,。 藥理作用 1.對宮頸癌細胞有抑制作用。2.抑菌試驗:對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澀,、涼,。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花,、果: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陰道滴蟲病,。葉,、莖皮:跌打損傷,骨折,,癤腫,,創(chuàng)傷出血,,皮膚濕疹,。根:感冒發(fā)熱,腮腺炎,,咽喉腫痛,,風濕疼痛。用量花,、果:10-15克,。根:15-30克。莖皮,、葉外用適量,。 參考配方 1.痢疾:水楊梅全株30克,水煎服,?;蚧ā⒐?5克,,水煎服,。均為每日3次。 2.牙齦腫痛:水楊梅,、茅莓根各12克,,山芝麻、兩面針各10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3.陰道滴蟲:水楊梅花,、果序制成20%流浸膏涂陰道,。或用水楊梅浸膏片3克,,塞入陰道內,。 4.小兒疳積:水楊梅10-15克,水煎服,。 5.腰扭傷疼痛:水楊梅根30-60克,,水煎,,對酒少量內服。 6.漆瘡:水楊梅根120克,,煎水洗患處,。 7.跌打損傷:水楊梅鮮根60克,水煎沖紅糖,、黃酒服,。 8.外傷出血:水楊梅鮮葉或花,搗爛外敷,。 9.癤腫,、下肢潰瘍:鮮水楊梅根皮或加鮮筋骨草,加白糖搗爛敷患處,。另用水楊梅根15-30克,,水煎服。
山楂別名 紅果子,、棠棣子 來源 為薔薇科山楂屬植物山里紅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 Brown.山楂C. pinnatifida Bunge.野山楂C. cuneata Sieb. Et Zucc.以果實,、根、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山里紅(大山楂,、北山楂):落葉小喬木,高約6米,,分枝多,,無刺或有少數(shù)短刺,無毛,。單葉互生有長柄,,長2-6厘米,托葉鐮形,,較大,,邊緣有齒,葉片廣卵形或菱狀卵形,,長6-12厘米,,寬5-8厘米,有5-9羽裂,,僅下面一對裂片較深,,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常稍偏斜,,邊緣有不規(guī)則粗鋸齒,上面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柔毛,。初夏枝端或上部葉腋抽出傘房花序,,有花10-12朵,花梗被短柔毛,,花萼5齒裂,,花冠白色或稍帶紅暈,花瓣5,,寬倒卵形,,雄蕊20個,梨果球形,,直徑可達2.5厘米,,深亮紅色,有黃白色小斑點,,萼片脫落很遲,,先端留一深洼,小核3-5,。圖為山里紅。 2.山楂(酸梅子):與上種極相似,,葉片較小,,長5-10厘米,寬4-7.5厘米,,3-5羽狀深裂,,羽裂較上種為深,葉片卵狀披針形,,果實較小,,直徑1-1.5厘米,深紅色,。 3.野山楂(南山楂,、猴楂、藥山楂):落葉灌木,,高達1.5米,,有尖細直刺,長達8毫米,,葉先端通常3淺裂,,很少5-7裂,果實小,,直徑1-1.2厘米,,常具有宿存的反折萼片。 生境與分布 山里紅:生于山坡沙地,,河邊雜林,,北方有栽培,。東北、華北,、西北和山東,、江蘇、河南時有所見,。山楂:生于山坡林緣,、河岸灌叢。北方有栽培,。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江蘇,、河南等地,。野山楂:生于山谷陽坡,原野灌從,。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云南等地,。 采集季節(jié) 10月采果,,切片曬干,春秋采根,,夏秋采葉,。 藥理作用 1.口服山楂能增加胃中酶類分泌,促進消化,,所含解脂酶亦能促進脂肪類食物的消化,。2.動物實驗證明山楂可使血管擴張,冠狀動脈血流增加,,血壓下降,。3.山楂久服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4.山楂酸有強心作用,花,、葉制劑亦有強心,、降壓作用。5.山楂在體外對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焦山楂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6.山楂對子宮有收縮作用,。 性味功能 甘,、酸、溫,。消食化滯,,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果:肉食積滯,,消化不良,,小兒疳積,細菌性痢疾,,腸炎,,產(chǎn)后腹痛,高血壓病,,絳蟲病,,凍瘡。葉:煎水當茶飲,,可降血壓。根:風濕關節(jié)痛,,痢疾,,水腫。果用10-15克,,根30-60克,,葉適量。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山楂,、紅糖各30克,,紅茶10克,水煎服,。 2.血脂過高癥:山楂根,、茶樹根、薺菜花,、玉米須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小蘗別名 三顆針,、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黃連,、刺黃柏 來源 為小蘗科小蘗屬植物豪豬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以根,、根皮,,莖、莖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有刺灌木,,高1-2米,莖叢出,,老枝灰黃色,,具槽,幼枝淡黃色,,表面散布黑色細小疣點,,刺三叉,長2-3.5厘米,,粗壯堅硬,,形似豪豬刺。葉革質,,常5片叢生,,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至窄橢圓形,長3-8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邊沿具刺齒,。夏、秋開淡黃色花,,約15-30朵簇生于葉腋,,花梗長8-15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針形,,萼片6,,花瓣狀,,排成2輪,,花瓣長橢圓形,,頂端微凹,胚珠單生,,漿果橢圓形,,表面被淡藍色粉,有宿存花柱,,種子一粒,,橢圓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或石灰?guī)r地區(qū)向陽坡地灌木叢中,。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節(jié) 春,、秋采挖,。 藥理作用 1.本植物主要含小蘗堿,可參閱黃連條目下的小蘗堿作用,。2.抑菌實驗: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3.大葉小蘗對多數(shù)細菌有抑制至殺滅作用,,易感微生物很廣,,有痢疾桿菌、各種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各種結核菌,、白日咳嗜血桿菌、枯草桿菌,、流感桿菌,、炭疽桿菌、大腸桿菌,、利什曼原蟲,、阿米巴原蟲、鉤端螺旋體,。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用法 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副傷寒,,消化不良,,黃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腎炎,扁桃體炎,,口腔炎,,支氣管肺炎,中耳炎,,目赤腫痛,,外傷感染。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研粉調敷。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胃腸炎:小蘗15克,,水煎服?;?%小蘗堿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日2次,。 2.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支氣管肺炎,、早期乳腺炎,、泌尿系感染,外傷感染:1%小蘗堿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日2次。 3.副傷寒:小蘗4斤,,水10升煎至5升,,每服70-100毫升,日服2-3次,。 4.慢性氣管炎:小蘗30克,,桑皮15克,,麻黃12克,桔梗10克(一日量),,制成浸膏片,,分3次服。10天一療程,。 5.跌打損傷:小蘗根30克,,泡酒內服外搽。 6.黃疸:小蘗莖15克,,水煎服,。
注:同屬植物有小黃連刺、細葉小蘗,、大葉小蘗(黃蘆木),、直序小蘗、刺黑珠,、長葉小蘗,、石妹刺(大黃連刺)、毛葉小蘗等,。 地錦草別名 奶漿草,、鋪地錦、鋪地紅,、血見愁,、臥蛋草、雀兒臥蛋,、小蟲兒臥蛋 來源 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地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斑地錦E. maculata L.,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長約15厘米,,含白色乳汁,。莖芊細,假二岐分枝,,枝柔細,,初帶淺紅色,秋季變?yōu)樽霞t色,,疏生短細毛,。單葉對生,偶有互生者,,柄短,葉片長圓形至長矩圓形,,長約1厘米,,寬3-5毫米,,先端鈍圓,微凹陷,,基部偏斜,,邊緣有淺細齒狀缺刻,下面灰綠色或略帶紫色,,無毛或疏生短毛,。夏末秋初開小花,杯狀聚傘花序生于葉腋,,花單性同株,。總苞倒圓錐形,,淺紅色,,頂端4裂,裂片長三角形,,腺體4,,橫矩圓形,具白色花瓣狀附屬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狀錐形,,成熟時先裂為三瓣,每瓣再2裂,。種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蠟粉,。斑地錦植株較小,,有白色細柔毛,葉中部有紫色斑紋,。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路旁,、田間。分布于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全草。 藥理作用 1.抑菌試驗:地錦草在體外有很強的抑菌作用,,抗菌譜很廣,。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桿菌有極強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草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變形桿菌,、腸炎桿菌,、百日咳桿菌、大腸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等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2.止血試驗:地錦草全草干粉末撒于狗股動脈切開處,止血效果明顯,。3.中和毒素試驗:地錦草100%,、50%、25%的酊劑經(jīng)動物實驗,,對白喉毒素有明顯的“中和”作用,。抑菌、殺菌,、“中和”作用以酊劑效果好,,煎劑次之,浸劑較差,。 性味功能 苦,、辛、平,。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 急性細菌性痢疾,,腸炎,黃疸,,小兒疳積,,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跌打腫痛,癰癤腫毒,,下肢潰瘍,,皮膚濕疹,燒燙傷,毒蛇咬傷,。用量:10-15克,。外用鮮草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腸炎:①地錦草1斤,加30%乙醇1000毫升,,浸泡24小時,,過濾,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3次,。②地錦草、鐵莧菜,、鳳尾草各1250克,,加水8升,煎至3升,,加調味劑,、防腐劑適量,備用,。每次口服30-40毫升,,每日3-4次。 2.癰腫惡瘡,、刀傷出血:地錦草60克,,牛膝12-15克,土茯苓30克,,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忌食酸辣,。 3.乳汁不足:地錦草30-60克,同魚煮服,。
四方拳草別名 母草,、四方草、開懷草 來源 為玄參科母草屬植物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L.)F.-Muel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8-20厘米。莖下部匍匐披散,,著地生根,,多枝,直立部分四棱形,無毛或稍被疏毛,。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寬卵形或三角卵形,,長5-15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疏淺齒,。夏末秋初開花,三出聚散花序頂生,,在葉腋的多為單生,,無總花梗,小花梗長,,萼綠色或淺紫色,膜質,,長4-5毫米,,有脈5條,先端5淺裂,,裂片短尖,,長約1.5毫米,花后常深裂,,花冠長約8毫米,,略呈二唇形,裂片近等長,,紫色,,雄蕊4個,,全部發(fā)育,。蒴果長圓形或卵形,,與宿萼近等長,。 生境與分布 生于陰濕草地,田邊,,水溝邊,。主要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 采集季節(jié) 四季可采。 性味功能 微苦,、涼,。清熱利尿,解毒,。 主治用法 細菌性痢疾,腸炎,,消化不良,,肝炎,腎炎水腫,,白帶,外用至癰癤腫毒,。用量:30-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月經(jīng)不調:四方拳草15克,,研末,蒸雞蛋2個吃,。 2.勞傷咳嗽:四方拳草30克,,水煎服。
雙腎藤別名 馬蹄,、羊蹄藤 來源 為豆科羊蹄甲屬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behana Craib.,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木質藤本,被紅棕色柔毛,。莖有縱棱,。單葉互生,葉柄長2-4厘米,,葉片先端和基部均為心形,,甚似雙腎,長3-8厘米,,寬4-9厘米,,頂端裂至1/4-1/2處,裂片鈍圓,,主脈7-9條,,下面疏被柔毛,不分枝的卷須1-2條與葉對生,。夏季莖頂及葉腋抽出傘房花序,,總梗及花軸被毛,有花多朵,花萼管狀,,被紅棕色毛,,長約1.5厘米,花瓣5,,粉紅色,,有紫色脈紋,橢圓狀匙形,,長13-17毫米,,先端鈍圓,皺邊,,兩面均被紅棕色長柔毛,,雄蕊10,3個能育,,較花瓣稍短,,子房有長柄。莢果帶形,,扁平,,長14-30厘米,無毛,,網(wǎng)脈明顯,。種子多數(shù)。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石隙,、林緣灌叢中,。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節(jié) 秋季采根,。 性味功能 苦,、平。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 防治痢疾,睪丸腫痛,,陰囊濕疹,,用量30-60克,。 參考配方 細菌性痢疾:雙腎藤根30-6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半邊旗別名 半邊蕨、單邊鋸,、半邊牙,、半邊梳、半邊風藥 來源 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半邊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狀莖粗短,,橫走或斜上,,被黑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近生或疏生,,二型,,柄長20-50厘米,無毛,,有光澤,禾稈色或赤棕色,,具四棱,,生孢子囊得葉片卵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10-25厘米,,先端漸尖,一回羽狀分裂,,頂部為羽狀深裂,,下部羽片有短柄,近對生,,半邊羽狀分裂,,裂片長2-5厘米,上側裂片不發(fā)達或無,,不生孢子的羽片其裂片有細鋸齒,,葉兩面無毛,葉脈通常2叉分支,。孢子囊群線形,,連續(xù)排列于葉緣,囊群蓋膜質,,有略變形的葉緣反卷而成,。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谷,、山坡、山溝陰濕處,。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和西南各省區(qū)。 采集季節(jié) 四季可采集全草,。 性味功能 苦,、辛、涼,。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熄風平肝,。 主治用法 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黃疸型肝炎,,結膜炎,,外用治跌打腫痛,外傷出血,,瘡瘍癤腫,,濕疹,毒蛇咬傷,。用量:15-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水煎洗患處,。 參考配方 1.中風:半邊旗,、石菖蒲、決明各10克,,煎水服,。 2.痢疾,毒瘡:半邊旗30-60克,,水煎服,。
十大功勞別名 黃天竹、土黃柏,、刺黃柏,、刺黃芩 來源 為小蘗科十大功勞屬植物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Fort.)Garr.根,、莖、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長綠灌木,,高可達4米,全體無毛,,根粗大,,黃色,莖粗壯直立,,木材黃色,,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長25-40厘米,,有葉柄,小葉7-15片,,厚革質,,小葉無柄,卵形,,長4-12厘米,,寬2.5-8厘米,頂生小葉較大,,有柄,,每邊有2-8刺鋸齒,上面藍綠,,下面黃綠至灰白,夏,、秋季開褐黃色花,,芳香,總狀花序頂生直立,,有6-9簇,,萼片9片,排為3輪,,外輪較小,,花瓣6,雄蕊6,,漿果卵形,,暗藍色,有白粉,。 生境與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灌木叢中,,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集季節(jié) 秋冬砍莖挖根,,葉全年可采。 藥理作用 10%的莖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中毒敏感,。 性味功能 苦、寒,。葉滋陰清熱,,根莖清熱解毒,活血利水,。 主治用法 葉:肺結核,、感冒。根莖: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傳染性肝炎,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咽喉腫痛,,口腔炎,。外用治眼結膜炎,癰癤腫毒,,燙火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 參考配方 1.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十大功勞,、朱砂根、崗梅,、梔子,、淡竹葉、木通,、射干,、甘草各10克,,生石膏12克,水煎2次,,得約100毫升,,每服50毫升。成人倍量,。 2.支氣管炎,、肺炎:十大功勞根、虎杖,、枇杷葉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3.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十大功勞根10-15克,,賽葵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 4.眼結膜炎:十大功勞葉200克,蒸餾水1升,,煮沸,、過濾、消毒,、滴眼,,每日數(shù)次?;蛞匀巳槟ジ?,滴患眼。 5.腹水:十大功勞根120克,,烏桕根60克,,鉆石風根60克,芭蕉根120克,,水煎去渣,加肉湯120克分兩次服,,服后則瀉,,若腹水已消,瀉不止者,,用天花粉60克,,大青根60克,水煎服,。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6.跌打損傷:十大功勞根15克,,萬年青根(去外皮)6克,杜衡根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7.腸胃炎,、痢疾:十大功勞根莖12克,,土茯苓根6克,蘿卜菜10克,,茶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8.風火牙痛:十大功勞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痛甚者服2劑,。 9.咽喉腫痛:十大功勞根6克,牛夕根6克,,水煎服,。 鳳尾草別名 雞腳草、金雞尾,、井口邊草,、井邊鳳尾、井欄草,、鳳尾蕨,、五指草 來源 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鳳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狀莖質硬而短,密被條狀披針形黑褐色鱗片,。葉二型,,叢生、近革質,、兩面無毛,,葉脈明顯,細脈從中脈羽狀分出,,葉柄長15-25厘米,,灰棕色或禾稈色,生孢子囊的葉長卵圓形,長20-45厘米,,寬15-25厘米,,一回羽狀復葉,但下部羽片往往2-3叉,,除基部一對有柄外,,其他各對基部下延,在葉軸兩側形成狹翼,,翼在葉軸上部寬3-5毫米,,羽片或小羽片長條形,先端漸尖,,不育,,邊緣為鋸齒狀,向下為全緣,,不生孢子囊的葉其羽片或小羽片較寬,,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側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線狀,,沿下面葉緣連續(xù)分布。 生境與分布 多生于較陰濕處的石隙中或墻縫及水井邊,。主要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四季可采,。 性味功能 淡、微苦,、涼,。清熱利濕,解毒止痢,,涼血止血,。 主治用法 痢疾、胃腸炎,、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白帶、崩漏,、農(nóng)藥腫毒,,外用治外傷出血、燒燙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①鳳尾草,、鐵莧菜、地錦草各30克,,水煎服,。②鳳尾草30克,黃毛耳草15克,,爵床15克,,水煎加蜂蜜30克沖服。每日1劑,,分2次飯前服,。連服3-5劑。③每日用鳳尾草15-30克,,水煎服,,連服數(shù)日。 2.胃腸炎:鮮鳳尾草3500克,,水煎去渣,,濃縮成1000毫升,每服10毫升,,每日3次,。 3.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①鳳尾草、酢漿草,、連錢草各30克,,水煎服。②鮮鳳尾草60-9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數(shù)日。 4.農(nóng)藥1059,、1605等中毒:鳳尾草,、金銀花各120克,甘草60克,,水煎,,一次灌服兩大碗。 5.扁桃體炎:鳳尾草15克,,水煎服,,連服數(shù)日。
冰糖草別名 土甘草,、四時茶,、米碎草 來源 玄參科野甘草屬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25-80厘米,。莖有棱,光滑無毛,。葉小,,對生及輪生,有短柄,,葉片披針形至橢圓形或倒卵形,,常近菱形,長5-3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下延成柄,上部邊緣有單鋸齒或重鋸齒,,枝葉嚼之有甜味,。夏秋間開白色花,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花梗長4-10毫米,,無小苞片,萼片4,,分生,,卵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睫毛,,花冠直徑4-5毫米,,輻射狀,4深裂,,喉部有長毛,,裂片近等大,雄蕊4,,花藥箭形,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截形或凹入,。蒴果卵狀至球形,直徑2-3毫米,,室間室背均開裂,,果瓣薄,邊緣內彎,,中軸胎座宿存,。 生境與分布 生于林旁、路邊,、坡坎,、溝旁等陰濕草地處。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在我國溫暖地區(qū)馴化為野生,。分布于江西、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涼。清熱利濕,,疏風止癢,。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腸炎,,細菌性痢疾,小便不利,,外用治痱子,,皮膚濕疹,。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取汁涂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細菌性痢疾:冰糖草、羊蹄草各30克,,陳倉米10-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2.感冒咳嗽:鮮冰糖草30克,,薄荷10克,魚腥草15克,,水煎服,。
盾果草別名 盾形草
丁香蓼別名 水丁香、銀仙草,、水蓬砂 來源 為柳葉菜科丁香蓼屬植物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 Roxb.,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株光滑無毛,。莖基部平臥地上或斜升,節(jié)上多根,,上部直立,,有棱角,多分枝,,被柔毛,,秋后變紫紅色。單葉互生,,柄短,,葉片披針形,長4-7.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全緣,。秋季開黃色花,,花1-2朵,腋生,,無梗,,花萼、花瓣均4-5裂,,萼宿存,,花瓣橢圓形,先端鈍圓,,基部窄成短爪狀,,早落,雄蕊與花瓣同數(shù),,子房下位,,細長如花梗狀。蒴果條狀四棱形,,直立或微彎,,成熟時變?yōu)榫G紫色。4室,,每室有種子一粒,。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邊,、沼旁及水溝邊等水濕地帶,。分布于江蘇、江西,、湖南,、福建、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全草。 性味功能 苦,、涼,。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主治用法 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膀胱炎,白帶,,痔瘡,,外用治癰癤疔瘡,,蛇蟲咬傷。用15-30克,。治痢疾,,鮮品可用90-120克。外用適量,,以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痢疾:①鮮丁香蓼120克,水煎加糖適量服,。②丁香蓼,、拳參根各15克,煨水沖紅糖服,。
黃連木來源
為漆樹科黃連木屬植物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以樹皮及葉入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