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孟子》全文釋義(一)

 香花供養(yǎng) 2011-03-17


《孟子》全文釋義(一)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yuǎn),。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guān)于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于母親的教育不少。據(jù)《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妒酚?#183;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yè)于子思也罷,,孟子的學(xué)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xué)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xué)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dān)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xué),與學(xué)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xiàn)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jìn)行了鑒別,,認(rèn)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后,,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rèn)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shí)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后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jīng),。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ji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dāng)“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xué)術(shù)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xué)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hù)了儒家學(xué)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xué)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也被稱為“亞圣”,。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fā)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jī)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倭夯萃酰壕褪俏夯萃酰ㄇ?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xì)⒕袕s。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jù)劉向《戰(zhàn)國策,。序》說,戰(zhàn)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wèi)、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茍: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谝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墒?,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yuǎn)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史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軔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稖摹?/strong>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dú)樂哉,?”

【注釋】

    ⑴《詩》云:下面所引的是《詩經(jīng).大雅.靈臺》,,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⑵ 經(jīng)始:開始規(guī)劃營造,;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幾天,。⑸亟:急 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臺,。 ⑺囿:古代帝王畜養(yǎng)禽獸的園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

    孟子回答說:“正因?yàn)槭琴t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詩經(jīng)》說:‘開始規(guī)劃造靈臺,,仔細(xì)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dú)自享受快樂嗎?”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注釋】

    ①安:樂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廚房。 ④廄(jiu):馬欄,。 ⑤且人惡(wu)之:按現(xiàn)在的詞序,,應(yīng)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⑥惡(wu):疑問副詞,何,,怎么,。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jīng)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lǐng)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lǐng)野獸來吃人,,那又怎么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yàn)橥僚寄九继窕钊硕脕砼阍崃T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qiáng)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墒怪畦枰赃_(dá)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注釋】

    ①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rèn)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魏)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 ②莫強(qiáng):沒有比它更強(qiáng)的,。 ③東敗于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與齊戰(zhàn)于馬陵,,兵敗,,主將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 ④西喪地于秦七百里:馬陵之戰(zhàn)后,,魏國國勢漸衰,秦屢敗魏國,,迫使魏國獻(xiàn)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將昭陽擊敗于襄陵,,魏國失去八邑。 ⑥比:替,,為,;一:全,都,;灑:洗刷,。全句說,希望為全體死難者報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圓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時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譯文】

    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qiáng),,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墒堑搅宋疫@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xì)作,及時除草,;讓身強(qiáng)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yǎng)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shí)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p>

  “因?yàn)槟切┣貒?、楚國的?zhí)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xì)作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xùn)|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訴。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與:從,,跟。 七八月:這里指周代的歷法,,相當(dāng)于夏歷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如同。

【譯文】

    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后,,告訴人說:“遠(yuǎn)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yán)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

   “他又問:‘有誰愿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愿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dāng)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原文】

    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土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禮儀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惛:同“昏”,,昏亂,糊涂,。 ②恒產(chǎn):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如土地、田園,、林木,、牧畜等。 ③若:轉(zhuǎn)折連詞,,至于,。 ④放:放蕩。辟: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門邪道,;侈:放縱揮霍。放辟邪侈指放縱邪欲違法亂紀(jì),。 ⑤罔:同“網(wǎng)”,,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訂立制度,、政策,。 ⑦輕:輕松,容易,。 ⑧贍:足夠,,充足。 ⑨奚暇:怎麼顧得上,。奚,疑問詞,,怎麼,,哪有。暇,,余暇,,空閑。

【譯文】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jìn)一步的領(lǐng)會,。希望先生開導(dǎo)我的心志,更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yún)s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zhí)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chǎn)業(yè)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xiàn)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政策,,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里還有什麼工夫來修養(yǎng)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yǎng)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rèn)真地興辦學(xué)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fù)教導(dǎo)學(xué)生,,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fù)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注釋】

    ①齊宣王:姓田,名辟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齊宣王身邊的近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鐘:新鐘鑄成,,殺牲取血涂抹鐘的孔隙,用來祭祀,。按照古代禮儀,,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dú)⑸⊙右约漓搿?⑦觳(hu)觫(su):因恐懼而戰(zhàn)栗的樣子,。 ⑧愛:吝嗇,。 ⑨褊(bian):狹小。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zé)怪,。 ⑾隱:疼愛,,可憐。 ⑿無傷:沒有關(guān)系,,不要緊,。 ⒀庖廚:廚房。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xué)生沒有談?wù)擙R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嗎,?”

  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jīng)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zhǔn)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rèn)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yàn)椴蝗绦摹?#8221;

  宣王說:“是,確實(shí)有的老百姓這樣認(rèn)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shí)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zé)怪老百姓認(rèn)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diǎn)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rèn)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xiàn),只因?yàn)槟?dāng)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qū),;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yuǎn)離廚房,。”

【原文】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⑸’,,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釋】

    ⑴說:同“悅”,。⑵《詩》云:引自《詩經(jīng).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測,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動的感覺,。 ⑸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⑹秋毫之末:指細(xì)微難見的東西,。 ⑺輿:車子,。薪:木柴。 ⑻許:贊許,,同意。 ⑼形:情況,,狀況。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都作動詞用,,老:尊敬,;幼:愛護(hù),。 ⑿運(yùn)于掌:在手心里運(yùn)轉(zhuǎn),,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⒁刑:同“型”,,指樹立榜樣,做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權(quán):本指秤錘,,這里用作動詞,,指稱物。 ⒄抑:選擇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還是”,。 ⒅構(gòu)怨:結(jié)怨,,構(gòu)成仇恨。

【譯文】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tài)與用道德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麼理解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dāng)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qū)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hù)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hù)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diǎn),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yùn)轉(zhuǎn)一樣容易治理了,?!对娊?jīng)》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遠(yuǎn)遠(yuǎn)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fā)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jié)下仇怨,,這樣您的心里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shí)現(xiàn)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釋】

    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寵愛的人。⑶辟:開辟,。 ⑷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⑸蒞(li):臨,。⑹若:人稱代詞,,你。 ⑺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 ⑻皺:國名,就是當(dāng)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國,,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都是大國,。⑽盍:“何不”的合音字,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訴”,控告,。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kuò)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后的民族。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shí)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yán)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yán)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么后患,。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shí)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費(fèi)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zāi)禍在后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rèn)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dāng)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qiáng)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qū)別呢?大王為什么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xiàn)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二,、梁惠王章句下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釋】

  ⑴湯事葛:湯,,商湯,,商朝的創(chuàng)建人。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寫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 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稱獫狁,,當(dāng)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⑷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吳: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引自《詩經(jīng),。周頌,。我將》。⑹《詩云》:以下詩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皇矣》,。⑺赫斯:發(fā)怒的樣子,。⑻爰:語首助詞,無義。 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消滅。 ⑽篤:厚,;祜:福,。 ⑾《書》曰:書,《尚書》,,以下引文見偽《古文尚書。周書,。泰誓》,。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橫行”,。

【譯文】

    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么講究嗎,?”

  孟子回答說:“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分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大國,,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以大國身分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对娊?jīng)》說:‘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

  宣王說:“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qiáng)好勇,。”

  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其實(shí)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

  “《詩經(jīng)》說:‘文王義憤激昂,發(fā)令調(diào)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fù)天下百姓的期望,。’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書》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zé)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hù)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fù)責(zé),,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zhuǎn)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bǔ)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fā)補(bǔ)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釋】

    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dāng)于當(dāng)今的別墅之類),。 ②非:動詞,認(rèn)為......非,,即非難,,埋怨。 ③非:不對,,錯誤,。 ④齊景公: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時齊國賢相,,名嬰,,《晏子春秋》一書記載了他的事跡和學(xué)說。 ⑥轉(zhuǎn)附,、朝舞 :均為山名 ⑦瑯邪:山名,,在今山東省諸城東南。 ⑧豫:義同“游”,。⑨睊睊:因憤恨側(cè)目而視的樣子,;⑩胥:皆,都,;讒:毀謗,,說壞話。 慝:惡,。 ⑾方命:違反命令,。方,反,,違反,。 ⑿大戒:充分的準(zhǔn)備。 ⒀大師:讀為“太師”,,古代的樂官,。 ⒁《徴招》、《角招》: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徴,、羽)中的兩個,,招同“韶”,,樂曲名,。 ⒂蓄(xu):愛好,喜愛,。尤:錯誤,,過失。

【譯文】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lǐng)導(dǎo)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zhuǎn)附,、朝舞兩座山去觀光游覽,,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zé)內(nèi)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guān)系的,。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bǔ)助;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bǔ)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么能得到賞賜?一游歷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現(xiàn)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bǔ)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cè)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游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fèi),。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么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jié)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nèi)作了充分的準(zhǔn)備,,然后駐扎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jì)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chuàng)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guān)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dú)。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dú)。’”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yáng),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21)。’當(dāng)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22)。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釋】

    ⑴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shè)的建筑。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xùn)|巡時設(shè),,至漢代還有遺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陜西岐山縣一帶,。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屬私田,中間一百畝屬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收入歸公家,所以叫九一稅制,。 ⑸關(guān):道路上的關(guān)卡,,近于現(xiàn)代“海關(guān)”的概念。市:集市,。譏:稽查,。征:征稅。 ⑹澤梁:在流水中攔魚的設(shè)備,。 ⑺駑(nu):本指妻子兒女,,這里用作動詞,不孥即指不牽連妻子兒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煢(qiong)0獨(dú):引自《詩經(jīng).小雅。正月》,。哿,,可以。煢:孤單,。 ⑼公劉: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創(chuàng)業(yè)始祖,。 ⑽《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公劉》,。 ⑾堠(hou)糧:干糧,。 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 ⒀v思:語氣詞,,無義。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發(fā)揚(yáng)光大,。 ⒁干戈戚揚(yáng):四種兵器,。 ⒂爰方啟行:爰,于是,;方,,開始;啟行:出發(fā),。 ⒃厥:代詞,,他的,那個,。 ⒄《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綿》,。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滸:水邊,。 ⒇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21)聿:語首詞,無義,。胥:動詞,,省視,視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處女。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古代女子居內(nèi),,男子居外,所以以內(nèi)外代指,。

【譯文】

    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   宣王說:“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nóng)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于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guān)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征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dú)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shí)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对娊?jīng)》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

  宣王說:“說得好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rèn)為說得好,,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对娊?jīng)》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jìn)小袋和大囊,。緊密團(tuán)結(jié)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干糧,,這才能夠率領(lǐng)軍隊前進(jìn),。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对娊?jīng)》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qū)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注釋】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則: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結(jié)果。 ③士師:司法官,。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游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yīng)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yīng)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么辦呢?”

  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注釋】

    ①故國:指歷史悠久的國家,。 ② 喬木:高大的樹木,。 ③ 世臣: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 ④進(jìn):進(jìn)用,。 ⑤亡:去位,,去職。

【譯文】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并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纱笸跄F(xiàn)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xiàn)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齊宣王說:“我應(yīng)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xí)言镜匚坏偷奶岚蔚降匚桓叩娜酥希言娟P(guān)系疏遠(yuǎn)的提拔到關(guān)系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jǐn)慎嗎,?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發(fā)現(xiàn)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后去考查他,發(fā)現(xiàn)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原文】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yùn)而已矣,。”

【注釋】

    ①齊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齊宣王五年),,燕王噲將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國人不服氣,,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jìn)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國內(nèi)一片混亂,。齊宣王趁機(jī)進(jìn)攻燕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②五旬而舉之:據(jù)《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當(dāng)齊國的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因此齊國軍隊五十天就攻進(jìn)了燕國的首都,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齊宣王認(rèn)為他攻打燕國太順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領(lǐng)它就是違背天意,,必有災(zāi)殃,。它是當(dāng)時人流行的觀念,。④ 武王是業(yè):指武王滅紂。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沒有造反,。⑥簞:盛飯的竹筐。食:飯,。漿:米酒,。 ⑦運(yùn):轉(zhuǎn)。

【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占領(lǐng)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lǐng)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占領(lǐng)它,一定會遭到天災(zāi)吧,。占領(lǐng)它,,怎么樣?”

  孟子回答說:“占領(lǐng)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占領(lǐng)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領(lǐng)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lǐng)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么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水更深,,火更熱,那他們也就會轉(zhuǎn)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原文】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 者,,何以待這,?”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稌吩唬?#8216;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稌吩唬?#8216;溪我后,后來其蘇(6),!’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齊之強(qiáng)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注釋】

    ①湯一征,自葛始:《尚書》逸文,。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現(xiàn)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③歸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吊:這里是安撫、慰問的意思,。⑤溪:等待,。后:王,君主,。⑤后來其蘇:君王來了就會有起色,。蘇:恢復(fù),蘇醒,,復(fù)活,。(7)系累:束縛,捆綁,。 (8)重器:指貴重的祭器,。(9)旄(ma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 歲的人叫做耄,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占領(lǐng)了它,。一些諸侯國在謀劃著要用救助燕國。齊宣王說:“不少諸侯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該怎么辦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借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tǒng)一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國的?!渡袝氛f:‘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當(dāng)他向東方進(jìn)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dāng)他向南方進(jìn)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云和虹霓一樣,。這是因?yàn)闇恼鞣ヒ稽c(diǎn)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一來撫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渡袝氛f:‘等待我們的王,,他來了,我們也就復(fù)活了,!’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軍隊去征代他,,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赡鷧s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寶器,這怎么能夠使他們?nèi)萑棠??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強(qiáng)大,,現(xiàn)在齊國的土地又?jǐn)U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fā)出命令,放回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搬運(yùn)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后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樣做,,還可以來得及制止各國興兵。”

【原文】

    鄒與魯拱,。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對方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shí),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釋】

    ①鄒與魯拱: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昭,,爭吵,,沖突,交戰(zhàn),。② 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④疾:憎恨,。⑤轉(zhuǎn):棄尸的意思。(6)幾: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學(xué)生曾參,。(8)尤:動詞,,責(zé)備,、歸罪,。

 【譯文】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shí)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zāi)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guān)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xiàn),。曾子說:‘小心啊,小心??!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xiàn)在就是老百姓報復(fù)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dú)w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lǐng)導(dǎo)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 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注釋】

    ① 滕文公:滕國國君,。滕國,,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繡。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國滅,,不久復(fù)國,又被宋國消滅,。②間:處,。③池:城池,也就是護(hù)城河,。④效:獻(xiàn),,致。

【譯文】

    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司,。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談?wù)効捶ǎ堑故侵挥辛硪粋€辦法:把護(hù)城河挖深,,把城墻筑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xiàn)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三,、公孫丑章句上

【原文】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dāng)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 乎,?”

  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4) 曰:‘吾子與于路孰賢,?’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8)不悅,,曰:‘爾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10) 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候,,有天下,,猶運(yùn)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15)輔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7)’,。,,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8216;德之流行, 速于置郵(18)而傳命,。’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注釋】

    ①公孫丑:孟子的學(xué)生,齊國人,。②當(dāng)路:當(dāng)權(quán),,當(dāng)政。③許: 興盛,、復(fù)興,。(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魯國人,,孔子學(xué)生曾參的兒子。 (5)吾子:對友人的花色品種稱,,相當(dāng)于“吾兄”,、“老兄”之類。(6)蹵然:不安的樣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長輩,。這里指曾西的父親曾參。(8)艴然:惱怒的樣子,。(9)曾:副詞,,竟然、居然,。 (10)為:同“謂”,認(rèn)為,。(11)由:同“猶”,,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傳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泛指壽命很長,。(13)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助武王伐紂,,統(tǒng)一天下,又輔助成王定亂,,安定天下成為魯國的始祖,。(14作:在這里為量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口語“起”,。 (15)相與:雙音副詞,,“共同”的意思?! ?16)輔相:雙音動詞,,輔助。 (17)鎡基:農(nóng)具,,相當(dāng)于今天的鋤頭之類,。(18)置郵:置和郵都是名詞,相當(dāng)于后代的驛站,。

【譯文】

    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dāng)權(quán),,管仲、晏子的功業(yè)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jīng)有人間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說:‘子路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你怎么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行使國家政權(quán)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么竟拿他來和我相比呢,?’”孟子接著說:“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愿意跟他相比嗎,?”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yáng)諸侯。 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孟子

說:“以齊國的實(shí)力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孫丑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tǒng)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才統(tǒng)一天下?,F(xiàn)在您說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xué)習(xí)了嗎,?”

  孟子說:“我們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jīng)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tǒng)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yùn)轉(zhuǎn)一樣容易。紂王離武丁并不久遠(yuǎn),,武丁的勛臣世家,、良好習(xí)俗、傳統(tǒng)風(fēng)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tǒng)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權(quán),。當(dāng)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紂王統(tǒng)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現(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團(tuán)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的,。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鬃诱f:‘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

【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閔(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诐辭(12)知其所蔽,淫辭(13)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14) 知其所窮?!?/strong>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

【注釋】

    ①這一段系節(jié)選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③慊:快,,痛快。(4)告于:名不詳,,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閔:擔(dān)心,,憂愁。(7)揠:撥,。(8)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勞累,,(11)耘,除草,。 (12)诐(bi)辭:偏頗的言辭,。(13)淫辭:夸張、過分的言辭,。(14)遁辭: 躲閃的言辭,。

【譯文】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清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yàn)樗喊蚜x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里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rèn)為養(yǎng)護(hù)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呢,?”

  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里,;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里,。--從心里產(chǎn)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姟吩?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

【注釋】

    ①假:借,,憑借,。②待:等待,引申為依靠,。③贍:充足,。 ④《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⑤思:助詞,,無 義,。

【譯文】

    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shí)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并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对娊?jīng)》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原文】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strong>:‘ 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5),。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7),,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疲?):‘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猶可違(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謂也,。”

【注釋】

    ①閑暇:指國家安定無元內(nèi)憂外患,。②《詩》云:引自《詩經(jīng)?邪 風(fēng)?鴟鴉》。 ③迨(dai):趁著,。④徹:剝?nèi)?。桑土(du):桑樹根;土?#8220;杜”,,東齊方言說“根”為“杜”,。⑤綢繆(mou):纏結(jié),。牖(you):窗子;戶:門,。③下民:民義同“人”,。這里的詩句是以鴟鴉(一種形似黃雀而身體較小的鳥)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稱人為“下民”,。(7)般(pan):樂。?。旱∏?。敖:同“邀”,指出游,。(9)《詩》云:引自《濤經(jīng)?大邪?文王》,。③永:長久;言:語助同,,大義,。配:合。命:天命,。(10)《太甲》《尚書》中的一篇。(11)違:避,。(12)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xiàn)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dān)任一定的職務(wù),。并且趁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詩經(jīng)》說:‘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bǔ)好窗子和門戶?,F(xiàn)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 ‘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jīng)》說: ‘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大甲》說: ‘上天降下的災(zāi)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jì)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8)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廛(Cha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貨棧。征:征稅,。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據(jù)法規(guī)收購長期積壓于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③譏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稅,。譏,,查問。④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⑤廛:這里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 “廛”所指不同。(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里布”,,大致相當(dāng)于后世的土地稅、勞役稅,。(7)氓:指從別處移居來的移民,。(8)天吏:順從上天旨意的執(zhí)政者。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樂于在這樣的朝廷擔(dān)任一官半職了,;在市場上提供儲貨的地方卻不征稅,把滯銷的貨物依法收購不使積壓,,那么,,天下的商人都樂于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了;海關(guān)只稽查而不征稅,,那么,,天下的旅客都樂于在這樣的路上旅行了;種莊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稅,,那么,,天下的農(nóng)民都樂于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了;居民區(qū)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樂于成為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diǎn),,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dāng)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lǐng)這些百姓來攻打他,就好比率領(lǐng)兒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使這樣,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無敵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應(yīng)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于我(7)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釋】

    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 惕:驚懼。側(cè)隱:哀痛,,同情,。④內(nèi)交,內(nèi)交即結(jié)交,,內(nèi)同 “納”,。⑤要(yao)譽(yù):博取名譽(yù)。要同“邀”,,求,。(6)端:開端,起源.源頭,。(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yùn)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yàn)?,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jìn)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yàn)橐肴ズ瓦@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yàn)橐朐卩l(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yù),也不是因?yàn)閰拹哼@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rèn)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rèn)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kuò)大充實(shí)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kuò)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kuò)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

【原文】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6)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注釋】

    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銷甲的人,。③巫:巫醫(yī),,鵝生。匠:匠人,,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術(shù):這里指選擇謀生之術(shù),也就是選擇職業(yè),。⑤御:阻擋,。(6)由:同“猶”,好像,。

【譯文】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銷甲的人仁慈嗎,?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夠傷害人,造銷甲的人卻唯恐箭傷害了人,。醫(yī)生和棺材匠之間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選擇謀生職業(yè)不可以不謹(jǐn)慎,??鬃诱f:‘居住在有仁厚風(fēng)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迷在有仁厚風(fēng)氣的地方,,怎么能說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沒有人阻擋卻不選擇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只配被別人驅(qū)使,。被別人驅(qū)使而引以為恥,,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卻又以造弓為恥,,做了造箭的人卻又以造箭為恥一樣。如果真正引以為恥,,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與人為善。”

【注釋】

    ①有:同“又”,。②善與人同:與人共同做善事,。③與人為善: 與:偕同。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舍棄自己的缺點(diǎn),,學(xué)習(xí)人家的優(yōu)點(diǎn),,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xué)習(xí),。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diǎn)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公孫丑章句下

    本篇除第一章單純介紹孟子言論外,其余各章兼記孟子的事跡,、行為和言論,,以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14章,本書選7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 矣,。”

【注釋】

    ①天時、地利,、人和:《茍子?王霸篇》說:“農(nóng)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茍子所指的“天時”指農(nóng)時,“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天時”則指尖兵作戰(zhàn)的時機(jī)、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指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nèi)城叫“城”,,外城叫“郭”,。內(nèi)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護(hù)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5)委:棄。(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jī)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一個三里內(nèi)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jī)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jī)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hù)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yáng)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diǎn)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diǎn)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無不勝的了。”

【讀解】

    天,、地,、人三者的關(guān)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guān)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注釋中所引,,荀子曾經(jīng)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但他并沒有區(qū)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guān)系的,,而且是觀點(diǎn)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guān)系的目的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guān)系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qiáng)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出發(fā),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jié)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shí)際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guān)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yè),。只要做到了這一點(diǎn),,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diǎn),,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xiàn)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fù)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留學(xué),,申請經(jīng)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哪里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于我們?yōu)楝F(xiàn)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guān)系,譴責(zé)霸權(quán)主義者,。

  當(dāng)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還更為廣泛地應(yīng)用于商業(yè)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yùn)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富呢?

 

賢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fēng),。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東郭氏(6)。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yī)來,。

  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8),,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使數(shù)人要(9)于路,曰:“請必?zé)o歸,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10)宿焉,。

  景子曰:“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11);君命召不俟駕(12),。’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13)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14)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dá)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 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 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15)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注釋】

    ①王:指齊王,。②如:宜,,當(dāng),應(yīng)當(dāng),。③朝,將視朝:第一個“朝”讀zha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個“朝”讀Chao,,意即“朝廷”,視朝即在朝廷處理政務(wù),。④不識:不知,。⑤造;到,,上,。(6)東郭氏:齊國的大夫。(7)孟仲子:孟了的堂兄弟,跟隨孟子學(xué)習(xí),?!。?)采薪之憂:本意是說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為自稱生病的代詞,。薪,柴草.(9)要(yao):攔截,。(10)景丑氏:齊國的大夫,。(11)父召無諾《禮記 ?曲禮》:“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唯”和“諾”都是表示應(yīng)答,急時用“唯”,,緩時用“諾”,。父召無諾的意思是說,聽到父親叫,,不等說 “諾”就要起身,。(12)不俟駕: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13)宜:義同 “殆”,,大概,,恐怕。(14)慊(qian):憾,,少,。(15)醜(Chou):類似,相 近,,同,。

【譯文】

    孟子準(zhǔn)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個人來轉(zhuǎn)達(dá)說:“我本應(yīng)該來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風(fēng)。明早我將上朝處理政務(wù),,不知您能否來朝廷上,,讓我見到您?”

孟子回答說:“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里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您托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里吊喪,這或許不太好吧,?”

  孟子說:“昨天生病,,今天好了,為什么不可以去吊喪呢,?”

  齊王打發(fā)人來問候孟子的病,,并且?guī)砹酸t(yī)生。孟仲子應(yīng)付說:“昨天大王命令來時,,他正生著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剛好了一點(diǎn),,已經(jīng)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達(dá)。”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攔孟子,,轉(zhuǎn)告孟子說:“請您無論如何不要回家,,而趕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說:“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這是人與人出問最重要的倫理關(guān)系,。父子之間以慈恩為主,,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我只看見齊王尊敬您,,卻沒看見您尊敬齊王,。”

  孟子說:“哎!這是什么話,!在齊國人中,,沒有一個與齊王談 論仁義的。難道是他們覺得仁義不好嗎,?不是,。他們心里想的是: ‘這樣的王哪里配和他談?wù)撊柿x呢?,,這才是他們對齊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堯舜之道就不敢拿來向齊王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誰比我更對齊王恭敬了。”

  景丑說:“不,,我不是說的這個方面,。禮經(jīng)上說過,,父親召喚,不等到應(yīng)‘諾’,,‘唯’一聲就起身,;君王召喚,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可您呢,,本來就誰備朝見齊王,聽到齊王的召見卻反而不去了,,這似乎和禮經(jīng)上所說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說:“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呀!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沒有人趕得上,。不過,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說這些話難道沒有道理嗎?應(yīng)該是有道理的罷,。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一樣是年齡,一樣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在鄉(xiāng)里最尊貴的是年齡;至于輔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貴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夠憑爵位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謀劃策,,就親自去拜訪他們。這就叫尊重德行喜愛仁道,,不這樣,,就不能夠做到大有作為。因此,,商湯對于伊尹,,先向伊尹學(xué)習(xí),然后才以他為臣,,于是不費(fèi)大力氣就統(tǒng)一了天下,;桓公對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學(xué)習(xí),然后才以他為臣,,于是不費(fèi)大力氣就稱霸于諸侯?,F(xiàn)在,天下各國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間誰也不能高出一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yàn)榫鮽冎幌矚g用聽他們的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dǎo)他們的人為臣。商湯對于伊尹,,桓公對于管仲就不敢召喚,。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讀解】

    這個連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因?yàn)樵凇豆珜O丑上》里,當(dāng)公孫王提出管仲來和孟子相比時,,孟子已經(jīng)說過,,自已根本不屑于與管仲相比。(參見 3?1)比都不愿意比,,當(dāng)然就更不愿意做了,。

  可見孟子的自視是很高的。

  自視既然這樣高,,當(dāng)然就不愿意被呼來喚去的了,。自己主動要去朝見是一回事,被召喚去朝見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孟子才有為景丑等人所不理解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孟子有,,就是孔子也是有的。我們讀本章,,有些地方就與《論語?陽貨》記錄孔子虛與委蛇對付陽貨的情況相似,。說穿了,是因?yàn)榉彩亲砸暽醺叩娜硕己茏⒁庾约旱牧⑸?#8220;出處”,。這種做法,,在民間的看法可就不一樣了,說得好聽一點(diǎn)是“清高”,說得不好聽一點(diǎn)是“拿架子”,,再說得難聽一點(diǎn)那可就是“迂腐”而“酸溜溜”的了,?;蛟S正是因?yàn)檫@樣,,因?yàn)樗麄兊?#8220;清高”(或“迂腐”)而不肯茍且,所以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周游列國都不被重用,,空有滿腹經(jīng)綸和濟(jì)世良方,。相反,像蘇秦,、張儀那樣的縱橫家卻完全沒有孔,、孟的 “清高”(或“迂腐”),“展開談天說地口,,來說名利是非人”,,只管游說得君王高興,不擇一切手段,,結(jié)果卻大行其道,甚至能夠 “掛六國相印”,。

  撇開對孔、孟與蘇秦,、張儀的比較不論,回到對用人一方面的要求來看,,孟子在這里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就是要求當(dāng)政治目的君王“尊賢使能”,“尊德樂道”,,禮賢下士,,主動放下自己尊貴的架子而啟用賢才,甚至拜賢才為老師,,就像商湯王對待伊尹,,齊桓公對待管仲那樣。其實(shí),,這也是儒學(xué)在用人問題上的基本觀點(diǎn),。雖然孔、孟本人一生宣揚(yáng)這種觀點(diǎn)而自身并沒有受到過這種待遇,,但他們的思想?yún)s對后世的用人之道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不就是這種影響最為典型的例證嗎,?

  當(dāng)然,,有這種典型的例證并不意味著后世都在實(shí)施著孔,、孟的觀點(diǎn)。而是恰恰相反,,人們越是津津樂道于“三顧茅廬”的故事,,就越是說明現(xiàn)實(shí)中缺乏這,種“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作風(fēng),。事實(shí)上,,孔、孟的思想永遠(yuǎn)都給我們以理想主義的感覺,,他們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觀點(diǎn),,就是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使人感到有很多理想的成分,?;蛟S,,也正是因?yàn)橛羞@種理想的成分吧,才使他們的理論歷久而常新,,給人以啟迪而不過時,,這已經(jīng)是題外的話了。

  回到用人和被用的問題上來,既然當(dāng)政者多半“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既然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是如此困難,,如此遇,,作為被用的人,有一點(diǎn)“不可召”的清高和骨氣,,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正如曾子所說:你有你的官位,我有我的正義,,我又輸與你什么呢?

  所以,,我們還不能簡單地認(rèn)為孟子“不能造朝”是故作姿態(tài),,是迂腐,而應(yīng)該肯定他的清高和骨氣,。不然的話,,“亞圣”之名從何得來呢?

當(dāng)受則受,,當(dāng)辭則辭

【原文】

    陳臻問曰:“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dāng)在宋也,,予將有遠(yuǎn)行,行者必以贐(5),;辭 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dāng)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日:‘聞戒, 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6)。無處而饋之,,是貨之(7)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8

【注釋】

    (1)陳臻:孟子的學(xué)生,。②兼金:好金,。因其價格雙倍于普通金,所以稱為“兼金”,。③一百:即一百鎰(yi),。鎰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④薛:春秋時有薛國,,但在孟子的時代已被齊國所滅,,所以,這里的薛是指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封地,,在今山東滕縣東南,。⑤贐(jin):給遠(yuǎn)行的人送路費(fèi)或禮物。(6)戒心:戒備意外發(fā)生,。根據(jù)趙歧的注釋,,當(dāng)時有惡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備,。(7)未有處:沒有出處,,引申為沒有理由。(8)貨:動詞,,收買,,賄賂。

【譯文】

    陳臻問道:“以前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給您好金一百鎰,,您不接受;到宋國的時候,,家王送給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給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確的,,那后來的接受便是錯誤的,;如果后來的接受是正確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錯誤的。老師您總有一次做錯了吧,。”

  孟子說:“都是正確的,。當(dāng)在宋國的時候,我準(zhǔn)備遠(yuǎn)行,,對遠(yuǎn)行的人理應(yīng)送些盤纏,。所以宋王說:‘送上一些盤纏。’我怎么不接受呢,?當(dāng)在薛地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戒備,。薛君說:‘聽說您需要戒備,,所以送上一點(diǎn)買兵器的錢。’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些錢,,這等于是用錢來收買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讀解】

    陳臻的推論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實(shí)際上卻局限于形式邏輯的范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缺乏辨證邏輯的靈活性,,不能解決特殊性的問題,。

  孟子的回答則是跳出了“兩難推論”的藩籬,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情況不同對待,,辯證解決。用孔子,、孟子等人的話說,,這就叫通權(quán)達(dá)變。

  在《論語?雍也》篇里,,我們已經(jīng)看到,,當(dāng)公西華被孔子派去出使齊國時,冉有替公西華多要一些安家口糧,,孔子認(rèn)為,,公西華做大使“乘肥馬,,衣輕裘”,有的是錢財口糧,,所以并沒有多給他安家口糧,。(6? 4)可是,當(dāng)原思做孔子家的總管而自己覺得俸祿太高時,,孔子卻勸他不要推辭,。(6?5)這與孟子在齊國推辭而在宋國和薛地卻接受一樣,都是令一般人不理解,。但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之所以這樣做,都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偲饋碚f,就是孔子所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思想方法上來說,,就是既堅持原則又通權(quán)達(dá)變,。不僅處理經(jīng)濟(jì)問題如此,就是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如此,。所以孟子說孔子是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公孫丑上》)的“圣之時者”,。(《萬章下》)也就是突出他通權(quán)達(dá)變而識時務(wù)的一面。甚至包括孔子的名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和孟子的名言“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等,,也無不是這種精種的體現(xiàn),。

  今天我們面臨市場經(jīng)濟(jì)的時代,金錢的受與不受,,辭與不辭問題也時常擺在人們的面前,。孟子的基本作則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不拿不明不白的錢,。在這樣的原則前提下,,當(dāng)受則受,當(dāng)辭則辭,。這種處理態(tài)度,,恐怕對我們是有借鑒意義的罷。

  當(dāng)然,,關(guān)鍵是在對那“當(dāng)”的理解上,。理解錯誤,或者是故意理解錯誤,,把不當(dāng)接受的作為了當(dāng)接受的統(tǒng)統(tǒng)接受了下來,,那就要出問題,要被人“貨取”了,。所以,,君子不可不當(dāng)心啊,!

 

無官無責(zé),,進(jìn)退有余

【原文】

    孟子謂蚳蛙(1)曰:“子之辭靈丘(2)而請士師(3),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shù)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蛙諫于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蛙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zé)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zé)也,,則吾進(jìn)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注釋】

   ①蚳(zhi)蛙:齊國大夫,。②靈丘:齊國邊境邑名。③士師:官名,,管禁令,,獄訟,,刑罰等,是法官的通稱,。④公都子:孟子的學(xué)生,。

【譯文】

    孟于對蚳蛙說:“您辭去靈丘縣長而請求做法官,這似乎有道理,,因?yàn)榭梢韵螨R王進(jìn)言,。可是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做了好幾個月的法官了,,還不能向齊王進(jìn)言嗎,?”

  蚳蛙蛙向齊王進(jìn)諫,齊王不聽,。蚳蛙因此辭職而去,。齊國人說: “孟子為蚳蛙的考慮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樣替自己考慮呢,?我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我聽說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zé)就應(yīng)該辭官不干,;有進(jìn)言責(zé)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yīng)該辭職不干。至于我,,既無官位,,又無進(jìn)言的責(zé)任,那我的進(jìn)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嗎,?”

【讀解】

  有官有職就有責(zé)。

  不能盡職,,不能盡責(zé),,當(dāng)什么官呢?難免失落,,難免苦悶與煩惱,。

  可是,要盡職,,要盡責(zé)又免不了爭斗,,免不了權(quán)術(shù),依然是苦悶與煩惱,。

  進(jìn)退維谷,。所謂“落入教中”,,身不由己啊,!如果再加上官場 黑暗腐敗,,爾虞我詐,你死我活,,那就更是痛苦不堪,,人性扭曲了.

  只有無官一身輕,進(jìn)退都有余地,。

  可是,,對很多人來說,這種“輕”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輕”,,真正“輕”下來了反而過得很沉重,。這就叫“紅塵滾滾過,幾人能參破,?”所以還是要去汲汲于功名,,拼命擠進(jìn)“彀中”。

  倒是孟子看得很清楚:

  “我無官守,,我無言責(zé)也,,則吾進(jìn)與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對于要想瀟灑走一回,,輕輕松松過一生的人來說,,還是聽聽孟老夫子的話有好處,。

下一篇(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公孫丑下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原文】

  孟子自齊葬于魯,,反于齊,,止于嬴

  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yán)(5),,虞不 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6)美然,。”

  曰:“古者棺槨無度(7),中古(8)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dá)于庶 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9),不可以為悅,;無財,, 不可以為悅,。得之為(10)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dú)不然,?且比(11 化者(12)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dú)無恔(13)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 賠,。”

【注釋】

   ①自齊葬于魯:孟子在齊國時,隨行的母親去世,,孟子從齊國把母親遺施購國安葬,。②嬴:地名,故城在今山東萊蕪西北,。③充虞:孟子的學(xué)生,。④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⑤嚴(yán);急,,忙,。 (6)以:太。①棺?。╣uo)無度:古代棺材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叫棺,外層的套棺叫槨,。棺槨無度是說棺與槨都沒有尺寸規(guī)定,。(8)中古:指周公治禮以后的時代。(9)不得:指禮制規(guī)定所不允許,。(10)為:這里是 “與”的意思,。(11)比;為了,。(12)化者:死者,。(13)恔(xiao):快, 快慰,,滿足,。

【譯文】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后返回齊國,住在嬴縣,。

  學(xué)生充虞請教說:“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管理做棺槨的事。當(dāng)時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來請教?,F(xiàn)在我想把心里的疑問提出來請教老師:棺木似乎太好了一點(diǎn)吧,!”

  孟子回答說:“上古對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沒有規(guī)定;中古時規(guī)定棺木厚七寸,,槨木以與棺木的厚度相稱為準(zhǔn),。從天子到老百姓,講究棺木的質(zhì)量并非僅僅是為了美觀,,而是因?yàn)橐@樣才能盡到孝心,。為禮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不能夠稱心,;沒有錢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也不能夠稱心。既為禮制所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會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況且,,這樣做不過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死者的尸體,難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這樣一點(diǎn)滿足嗎,?我聽說過:君子不因?yàn)樘煜麓笫露鴥€省應(yīng)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

【讀解】

  從流傳下來很少的記載來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孟子的母是一位慈母,,在孟子的教育上很花了些心血,。所以,當(dāng)母親去世的時候,,孟子的孝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把棺桂做得好一點(diǎn)也沒有什么不可以。

  當(dāng)然,,《孟子》一書之所以把這一章記載在這里,,絕不僅是為了給孟子為母親做上等棺擇作解釋。而是為了表達(dá)孟子的思想:在安葬父母的問題上,,只要是禮制和財力兩方面許可,,就要盡力做得好一些。尤其是本章最后的一句話——“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更是格言似的表達(dá)了孟子關(guān)于“孝”的看法,。

  我們已經(jīng)知道,《論語》里有不少孔子及其弟子關(guān)于“孝”,,關(guān)于“喪”的問題的論述。其中比較重要而又與本章所論問題關(guān)系密切的如孔子在《八佾》篇里的說法:“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說,,喪禮與其鋪張浪費(fèi),寧可悲哀可度,。所以,,孔子其實(shí)更重視的是內(nèi)在情感方面,而要求在物質(zhì)方面節(jié)儉辦事,,反對喪事過分大辦,,鋪張浪費(fèi)。這一點(diǎn),,在孟子這里顯然已發(fā)生了變化,。時代不同,個人所處地位不同,,財力狀況不同都導(dǎo)致了這種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有一點(diǎn)是肯定的,,就是強(qiáng)調(diào)喪事是“孝心”的重要體現(xiàn),,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不過,,高度重視并不意味著越鋪張越好,。就是為母親做上等棺槨的孟子,不也仍然堅持了禮制與財力許可這兩條基本原則嗎,?

   所以,,超出我們的“禮制”(文件〕規(guī)范(比如說動用幾十輛豪華公車)和財力大辦喪事也罷,修豪華祖墳也罷,,都不一定能夠在孔,、孟這里得到支持。倒是真正誠心誠意地盡自己的財力,,在禮俗許可的范圍內(nèi)辦好喪事,,更重要的是在內(nèi)。真正表達(dá)對失去親人的悲戚和悼念,,才是先賢圣哲們所贊許的行為,。

下一篇(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xiàn)象)

公孫丑下

                             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xiàn)象

【原文】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愿見而不可得,;得 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 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6)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 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7)曰:‘異哉子叔疑(8),!使己為政,不用,, 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dú)于富貴之中 有私龍斷(9)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 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 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注釋】

   ①致為臣而歸:指孟子辭去齊宣王的客卿而歸故鄉(xiāng),。致,,在古代有“致仕”、“致祿”,、“致政”等多種說法,,其中的“致”都是“歸還”的意思. ②時子:齊王的巨子。③中國:在國都中,,指臨淄城,。“中”在這里是介詞,,“國”即國都。④萬鐘:鐘,,古代量器,。齊國量器有豆、區(qū),、釜、鐘四種,。每豆四升,,每區(qū)四斗,每釜四區(qū),,每鐘十釜,。萬鐘為六萬四千石. ⑤矜式:敬重,效法,。(6)陳子:即孟子的學(xué)生陳臻,。(7)季孫:趙歧注為孟子的弟子,朱熹則認(rèn)為“不知何時人”,。(8)子叔疑:人名,,與季孫一樣不可考。(9)龍斷:即“壟斷”,。原意是名詞,,指高而不相連屬的土墩子,后逐漸引申為把持,、獨(dú)占,。(10)丈夫;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譯文】

  孟子辭去齊國的官職準(zhǔn)備回鄉(xiāng),。齊王專門去看孟子,說:‘從前希望見到您而不可能,;后來終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興;現(xiàn)在您又將拋棄我而歸去了,,不知我們以后還能不能夠相見,?”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請求罷了,這本來就是我的愿望,。”

  過了幾天,,齊王對臣下時子說:‘我想在都城中撥一所房子給孟子,再用萬鐘糧食供養(yǎng)他的學(xué)生,,使我們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談?wù)勀兀?#8221;

  時子便托陳子把這話轉(zhuǎn)告給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 了孟子。

  孟子說:“嗯,,那時子哪里知道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圖財富的人,辭去十萬鐘傣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鐘的賞賜,,這的是想更富嗎,?季孫曾經(jīng)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別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卻又讓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誰不想做官發(fā)財呢,?可他卻想在這做官發(fā)財中搞壟斷。’這正如古代的市場交易,,本來不過是以有換無,,有關(guān)的部門進(jìn)行管理。但卻有那么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一個獨(dú)立的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撈勞去,。別人都覺得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稅,。征收商業(yè)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了,。”

【讀解】

  孟子在齊宣王那里雖然受到比較好的接待,甚至做了客卿,,在不少問題上(例如是否攻打燕園,,是否占領(lǐng)燕園等)齊宣王也征求他的意見。但齊宣王卻始終不愿意實(shí)施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方案,,所以,,孟子還是只有“致為臣而歸”,辭職歸家了,。

  當(dāng)齊宣王通過臣下來轉(zhuǎn)達(dá)留住孟子的愿望時,,孟子以“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作為回答,,表明了自己做官絕對不是為了個人發(fā)財致富,而是為實(shí)現(xiàn)政治抱負(fù),,濟(jì)世救民,。接著,,孟子便說了一段寓言式的話,指出了官場和商場都有人想進(jìn)行壟斷的 現(xiàn)象,。

   之所以說孟子的這段話像寓言,,是因?yàn)樗暮x極其深刻而 具有哲理。

  官場的壟斷現(xiàn)象不用多說大家也很清楚,,自古便有裙帶關(guān)系,,就像孟子這里所指出的子叔疑,自己做官不算,,還要讓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話說回來,世襲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壟斷制度,。即便不是世襲的科舉制度,其壟斷現(xiàn)象也是非常嚴(yán)重的,。一部《官場現(xiàn)形記》所揭露的種種丑惡,,其實(shí)也并沒有跳出孟子的時代多遠(yuǎn)。所以,,孟子所指出的官場壟斷是深刻而意義深遠(yuǎn)的,。

  尤其具有超前意義的是,孟子在指出官場壟斷現(xiàn)象的同時,,還指出了市場壟斷現(xiàn)象的起源,。其“賤丈夫”的說法固然具有濃厚的寓言色彩,商業(yè)稅的征收也絕不會真正起源于這個“賤丈夫”,。但是,,“賤丈夫”不過是“罔市利”的市場壟斷行為的化身罷了,所以,,說征收商業(yè)稅起源于這種市場壟斷行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為有意思的是,,我們都知道壟斷資本主義是近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而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這個壟斷的怪物—一“賤丈夫”,。雖然性質(zhì)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其超前意義,不是很值得深思嗎,?

  就我們今天而言,,市場經(jīng)濟(jì)的競爭已愈來愈激烈,愈來愈卷進(jìn)全民的注意力,。“賺進(jìn)每一分可能賺到的錢“,,已成為很多經(jīng)商者的心愿。但是,,如果只圖自己賺錢而“罔市利”,,不顧別人利益,,則很可能成為孟子筆下的“賤丈夫”,成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對象,。結(jié)果很可能會事與愿違,,不僅不能“罔市利”,反而還會做 “市利”所罔,,落入教中,,走投無路。所以,,還是不要做“賤丈夫”而做“大丈夫”罷,。

  就孟子的本意而言,“賤丈夫”的寓言是為了配合說明官場與商場一樣存在著壟斷,,干擾著他說服齊王實(shí)施仁政,。而這,正是他不愿意享受十萬鐘的俸祿而辭職還鄉(xiāng)的根本原因,。一心想稱霸于列強(qiáng)的齊宣王又哪能體會到這些呢,?就算體會到,又會不會真正采納孟子的建議,,實(shí)施以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的“仁政”呢,?這些都是孟子所不抱希望的了,所以他只能以近乎寓言的方式來表這,,讓他的學(xué)生把它轉(zhuǎn)達(dá)回齊王那里,,任他去深思罷了。

下一篇(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下

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 ,。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 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釋】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zé)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墒且郧拔以犂蠋熌v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zé)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圣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七百多年了。從年數(shù)來看,,已經(jīng)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yīng)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dāng)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不快樂呢?”

【讀解】

  這一段話不分名言卻不少,。它所表達(dá)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 極復(fù)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xiāng)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xué)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于是了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  ±蠋熞彩呛懿诲e的,坦率承認(rèn)“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圣賢,怎么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 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shí)際上也向?qū)W生解釋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xiàn),成為名言,,對后世發(fā)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diǎn)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yīng)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國,,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工實(shí)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么顯現(xiàn)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yīng)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如許,閻然,。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么不快樂了。“吾何為不豫哉,?”與其說是對學(xué)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準(zhǔn)確些。

  “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于予,桓她其如子何,?”(《論語?速而》)的味道,。其底蘊(yùn)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zé)任感和使命感。當(dāng)然,,孟子的表達(dá)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rèn)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diǎn)。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nèi)心來說總是那么一點(diǎn)點(diǎn)的,。如果要脫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dāng)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yàn)樗吘拐f過那樣一句話啊,!

 

滕文公章句上

    本篇前面三章記錄孟子與膝文公之間的談話和事跡,,后兩章分別記錄孟子對農(nóng)家和墨家兩個學(xué)派的觀點(diǎn)。其中對農(nóng)家的觀點(diǎn)論述社會分工問題,,且有農(nóng)家的資料價值,,較為重要。全篇原文一共只有5篇,,本書選3篇,。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fù)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規(guī)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guī)熞?;周公豈欺我哉?’今膝,,絕長補(bǔ)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稌吩唬?#8216;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注釋】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書常通用,。②成規(guī)?。糊R國的勇士?!,、酃鲀x:人名,復(fù)姓公明,,名儀,,魯國賢人,曾子學(xué)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譯文】

  滕文公還是太子的時候,,要到楚國去,經(jīng)過家國時拜訪了孟子,。孟子給他講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話題不離堯舜。

  太子從楚國回來,,又來拜訪孟子,。孟子說:“太子不相信我的話嗎?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脫對齊景公說:‘他是一個男子漢,,我也是一個男子漢,我為什么怕他呢,?’顏淵說:‘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為的人也會像他那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xiàn)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bǔ)短也有將近方圓五十里吧,。還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渡袝氛f ‘如果藥不能使人頭昏眼花,,那病是不會痊愈的。”’

【讀解】

  “道性善”和“稱堯舜”是孟子思想中的兩條綱,,而這兩方面又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揚(yáng)“性善論”。“性善”的正式說法,,最早就見于這里,。所以,本章還有重要的思想史資料價值,。當(dāng)然,,從“性善”的內(nèi)容來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五上》)的論述中就已經(jīng)展開了,。

  “稱堯舜”就是宣揚(yáng)唐堯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聲聲所說的“仁政”,。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礎(chǔ),,二者的關(guān)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稱堯舜”,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訪時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話,,不外乎鼓勵他要有實(shí)施仁政的勇氣罷了,。因?yàn)椋磐顏?,不論是圣賢還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賢能做到的,,普通人經(jīng)過努力也能做得到,。何況,滕國雖然小,,但折算起來也有方圓五十里國土嘛,,只要是實(shí)施仁政,照樣可以治理成一個好的國家,。

  這就是孟子的苦心,,無論大國小國,只要是有機(jī)會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揚(yáng)自己的政治學(xué)說和治國方案,。

下一篇(上行下效的實(shí)例)

滕文公上

                                    上行下效的實(shí)例

【原文】

  滕定公,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鄒問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6)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7)。’諸侯之禮,,吾 未之學(xué)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8),,齊疏之服(9),,飦粥之 食(10),自天子達(dá)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11) 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12)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xué)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于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fù)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鬃釉唬?#8216;君薨,聽于冢宰(13),, 歠(14)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fēng),,必偃(15),。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16),,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注釋】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親,?!、凇∞埃核?。古代稱侯王死叫 “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員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師. 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喪、兇災(zāi)之類,。⑤之:至,,到。鄒與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問后行事,。(6)自盡:盡自己最大的心力.(7)曾子曰:這幾句話在《論語?為政》中是孔子對樊遲說的。(8)三年之喪:指子女為父母,、臣下為君主守孝三年,。(9)齊(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縫邊的喪服。齊,,指衣服縫邊,。古代喪服叫做衰(CUT),不縫衣邊的叫“斬衰”,,縫衣邊的叫“齊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這里是偏義復(fù)詞,,指稀粥。(11)宗國:魯,、膝諸國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兒子,,而周公封魯,,于行輩較長,所以其余姬姓諸國都以魯為宗國,。(12)《志》:記國家世系等的一種書,。(13)冢宰:官名。在君王居喪期間代理朝政.(14)歠(Chuo):飲,。(15)君子之德………必偃:這幾句出自《論語?顏淵》篇孔子的話,。“尚”與“上”同;偃,,倒下,。(16)五月居廬:居住在喪廬中五個月。

【譯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對老師然友說:“上次在宋國的時候孟子和我談了許多,,我記在心里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親去世,,我想請您先去請教孟子,,然后才辦喪事。”

  然友便到鄒國去向孟子請教,。

  孟子說:“好得很?。「改傅膯适卤緛砭蛻?yīng)該盡心竭力,。曾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照禮節(jié)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照禮節(jié)安葬他們,,依照禮節(jié)祭把他們,就可以叫做孝了,。’諸侯的禮節(jié),,我不曾專門學(xué)過,但卻也聽說過,。三年的喪期,,穿著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太子便決定實(shí)行三年的喪禮。滕國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們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歷代君主沒有這樣實(shí)行過,,我們自己的歷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shí)行過,,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應(yīng)該的,。而且《志》上說過:‘喪禮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guī)矩,。’還說:‘道理就在于我們有所繼承.’”

  太子對然友說:‘我過去不曾做過什么學(xué)問,只喜歡跑馬舞劍?,F(xiàn)在父老官吏們都對我實(shí)行三年喪禮不滿,恐怕我處理不好這件大事,,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說:“要堅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wù)都交給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臉色深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因?yàn)樘佑H自帶頭的緣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領(lǐng)導(dǎo)人的德行是風(fēng),,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風(fēng)吹,必然隨風(fēng)倒,。所以,,這件事完全取決于太子。”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

   太子說:“是啊,,這件事確實(shí)取決于我。”

  于是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贊成,認(rèn)為太子知禮,。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太子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讀解】

  領(lǐng)導(dǎo)人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反復(fù)申說的一個話題,,孟子也同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在本章里所說的“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革尚之風(fēng),,必愜,。”正是孔子在《顏淵》里面說的“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修’的翻版。

  由此可見,,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視的政治領(lǐng)導(dǎo)原則,。而本章正是這樣一個上行下效的實(shí)例,。

  滕國的太子(也就是后來的膝文公)死了父親,由于他上一次在宋國聽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給他留下了很深刻很聽得進(jìn)去的印象,所以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師去向孟子請教如何辦喪事,。孟子的意見回來以后,太子發(fā)出了實(shí)施三年喪禮的命令,,結(jié)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雖令不從”。太子于是又再次請老師去問計于孟子,,這一次孟子講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則的道理,希望太子親自帶頭這樣作,。結(jié)果,,喪事辦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滿意,,“不令而行”,。

  從這件事上,我們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對于喪禮的觀點(diǎn),但對我們更有啟發(fā)意義的,,還是領(lǐng)導(dǎo)人以身作則的問題,,正如我們在《論語?顏淵》的讀解中所概括,這是一種“風(fēng)吹草動”的統(tǒng)治術(shù).風(fēng)不吹,,草怎么會動起來呢,?反過來說,要草動,,風(fēng)就得不斷地吹?。?/p>

下一篇(勞心者治人,,勞國者治于人)

滕文公上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原文】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膝,,踵門而告文公曰:“遠(yuǎn)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6),,負(fù)耒耜而自宋之膝,,日:“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xué)而學(xué)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膝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7)而治,。今也膝有倉稟府庫,,則是厲(9)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

  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曰:“害于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9),?”

  曰:“然,。” “自為之與?”

  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10)皆取諸其宮中(11)而用之,?何為 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dú)可耕且為與?有大人(12)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3 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dāng)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水暢茂, 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dú)憂之,,舉舜而敷(15)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jì)漯(16)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得而食也,。當(dāng)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人,雖欲 耕,,得乎,?

  “后稷(17)教民稼穡,樹藝(18)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內(nèi)道也,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19)為司 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20)曰:‘勞之來之(21),,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從而振德之。’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22)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23)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鬃?/strong> 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 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 仲尼之道,,北學(xué)于中國,。北方之學(xué)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 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dāng)?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24)之!昔者孔子沒,, 三年之外,,門人治任925)將歸,人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 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dú)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 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qiáng)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26)之,,皜皜(27)乎不可尚已。’今也南 蠻鴃(28)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xué)之,亦異于曾子矣. 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人于幽谷者,?!遏旐灐吩唬?‘戎狄是膺,,荊舒是懲(29)。’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xué),,亦為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30),,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31)運(yùn)市,, 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貿(mào)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 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32),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33)同賈,,人豈為之哉?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注釋】

    ①神農(nóng)之言:神農(nóng)氏的學(xué)說,。神農(nóng)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常與伏羹氏、燧 人氏一道被稱為“三皇”,。神農(nóng)氏主要的功績是教人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叫 “神農(nó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多托古圣賢之名而標(biāo)榜自己的學(xué)說,。“農(nóng)家” 就假托為“神農(nóng)之言”,。②許行:農(nóng)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③ 踵(zhong):至,,到。④廛:住房,。氓:移民,。⑤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穿粗麻衣,,靠編草鞋,織草席謀生,。衣(yi),,動詞,,穿;褐(he),,粗麻短衣,;屨(ju),草鞋,。(6)陳良:楚國的儒士,。陳相、陳辛:都是陳良的學(xué)生,。(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8)厲:?。?)釜:金屬制的鍋,;甑:用瓦做的茶飯器;爨(cuan):燒火做飯,;鐵:指用鐵做的農(nóng)具,。(11)舍:相當(dāng)于方一言“啥”,即什么東西,、一切東西的意思,。(12)宮中:家中。古代住宅無論貴賤都可以叫“宮”,,秦漢以后才專指帝王所居為宮,。(12)大人:這里指有地位的人,與下文“小人”相對,。(13)路:指奔波,、勞累。(15)敷:遍,。(16)瀹濟(jì)漯:瀹濟(jì)漯(yue):疏導(dǎo),。濟(jì)漯(ta):濟(jì)水和漯水。(17)后稷:相傳為周的始祖,,名棄,,堯帝時為農(nóng)師。(18)樹藝:種植,。(19)契(xie):人名,,相傳是殷的祖先,姓子,,堯帝時任司徒。(20)放勛:堯的稱號,,放是大,,勛是功勞,,原本是史官的贊譽(yù)之辭,后來成為堯的稱號,。(21)勞之來之:勞,、來都讀為去聲,勸勉,,慰勞,。(22)皋(gao)陶(yao):人名,相傳為虞舜時的司法官,。(23)易:治,。(24)倍:同“背”,背叛,。(25)治任:準(zhǔn)備行李,。治,整治,;任,,負(fù)擔(dān)。(26)秋陽以暴:秋陽,,周歷七八月相當(dāng)于夏歷五六月,,所以這里所說的秋陽實(shí)際相當(dāng)于今天的夏陽。暴,,同“曝”,,曬。皜皜(hao):光明潔白的樣子,。(28)鴃(jue):伯勞鳥,。(29)戎狄膺,荊舒是懲:引自《詩經(jīng)?魯頌?悶官》,。膺,,擊退;懲,,抵御,;戎秋是北方的異族;荊,、舒是南方的異族,。(30)市賈不貳:賈通“價”;不貳,,沒有兩樣,。(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三尺多一點(diǎn)。(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萬都是指倍數(shù),。(33)巨屨小屨:粗糙的草鞋與精致的草鞋。

【譯文】

  有一個奉行神農(nóng)氏學(xué)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jìn)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yuǎn)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處,成為您的百姓,。”

   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許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席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著農(nóng)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jìn)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們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陳相見到許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所學(xué)的而改學(xué)許行的學(xué)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zhuǎn)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yīng)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現(xiàn)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yǎng)自己,怎么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于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yàn)榕抡`了農(nóng)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于是說:“農(nóng)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nóng)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么,,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nóng)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nóng)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nóng)具,,什么東西都放在家里隨時取用呢,?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么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dāng)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chǎn)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lǐng)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tǒng)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養(yǎng)活別人,,統(tǒng)治者靠別人養(yǎng)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zāi),,四處泛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谷物沒有收成,飛禽起獸危害人類,,到處都是它們的蹤跡,。堯?yàn)榇硕浅?dān)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jì)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進(jìn)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jìn)行農(nóng)業(yè)耕種,。當(dāng)時,禹八年在外,,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前都不進(jìn)去,,即便他想親自種地,行嗎,?

  “后稷教老百姓耕種收獲,,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夠養(yǎng)育百姓,。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yǎng),,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而擔(dān)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yīng)有的倫常關(guān)系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nèi)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堯說道:‘慰勞他們,,安撫他們,,開導(dǎo)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hù)他們,,使他們創(chuàng)所,再進(jìn)一步提高他們的品德,。’圣人為老百姓考慮得如此之難道還有時間來親自耕種嗎,?

  “堯把得不到舜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和陶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那些把耕種不好田地作為自己憂慮的,,是農(nóng)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叫做忠,,為天下發(fā)現(xiàn)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人容易,,為天下發(fā)現(xiàn)人才卻很難,。孔子說:‘堯做天子真是偉大,!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夠效法天,他的圣德無邊無際,,老百姓找不到恰當(dāng)?shù)脑~語來贊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雖然有了這樣廣闊的天下,,自己卻并不占有它,!’堯和舜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思嗎,?只不過用在耕田種地上罷了,。

  “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一切來改變邊遠(yuǎn)落后地區(qū)的,,沒有聽說過用邊遠(yuǎn)落后地區(qū)的一切來改變中原的。陳良本來是楚國的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xué)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xué)習(xí),。北方的學(xué)者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可以稱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們兄弟跟隨他學(xué)習(xí)幾十年,,他一死,,你們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時候,,門徒們都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準(zhǔn)備回家,。臨走的時候,,都去向子貢行禮告別,相對而哭,,泣不成聲,,然后才離開。子貢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獨(dú)自守墓三年,,然后才離開。后來,,子夏,、子張、子游認(rèn)為有若有點(diǎn)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禮來尊敬他,,他們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說:‘不可以.就像曾經(jīng)用江漢的水清洗過,,又在夏天的太陽下曝曬過,,潔白無暇。我們的老師是沒有誰還能夠相比的,。’如今這個怪腔怪調(diào)的南方蠻干,,說話誹謗先王的圣賢之道,你們卻背叛自己的老師而向他學(xué)習(xí),,這和曾子的態(tài)度恰恰相反,。我只聽說過從幽暗的山溝飛出來遷往高大的樹木的,從沒聽說過從高大的樹木飛下來遷往由暗的山溝的,?!遏旐灐氛f:‘攻擊北方的戎狄,,懲罰南方的荊舒。’ 周公尚且要攻擊楚國這樣的南方蠻干,,你們卻去向他學(xué)習(xí),,這簡直是越變越壞了啊。”

  陳相說:“如果聽從許先生的學(xué)說,,市場價格就會統(tǒng)一,,人人沒有欺詐,就是打發(fā)一個小孩子去市場,,也不會被欺騙,。布匹絲” 綢的長短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麻線絲綿的輕重一樣,,價格也就一樣;五谷的多少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鞋子的大小一樣,價格也就一樣,。”

  孟子說:“各種東西的質(zhì)量和價格不一樣,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只是搞亂天下罷了。一雙粗糙的鞋子與一雙榆致的鞋子價格完全一樣,,人們難道會同意嗎,?聽從許先生的學(xué)說,是率領(lǐng)大家走向虛偽,,怎么能夠治理好國家呢,?

【讀解】

   這一章文字很長,內(nèi)容卻并不算太復(fù)雜,。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主子對當(dāng)時流行的農(nóng)家學(xué)說的有力批駁,,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對于社會分工問題的系統(tǒng)論述。

  社會分工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也是文明的表現(xiàn),。從理論上說,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必然導(dǎo)致社會分工,,這是不可阻檔的歷史趨勢,;社會分工又將進(jìn)一步促進(jìn)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jìn)步,,這也是必然的結(jié)果。從實(shí)際情況來看,,在原始社會中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分離,,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原始社會末期,,又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分工,。更進(jìn)一步,隨著人類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而這種分工的出現(xiàn),,就必然導(dǎo)致統(tǒng)治胡被統(tǒng)治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甚至,,壓迫者與被壓迫者? 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階級矛盾和階級對立的出現(xiàn),。這種分工和矛盾對立的出現(xiàn),,從人類發(fā)展的總體上來看.’ 材的,不可轉(zhuǎn)移的必然趨勢,,但從局部的階段性的角度來看一是充滿了尖銳斗爭,,充滿了暴力和邪惡。正是面對這種令人困惑的復(fù)雜情況,,思想家們提出了各自的觀點(diǎn)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許行的農(nóng)家學(xué)說就是這些各種各樣觀點(diǎn)中的一種。他把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都?xì)w咎于社會分工,,認(rèn)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格而治”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辦法。他不僅從理論上這樣認(rèn)為,,而且還身體力行地進(jìn)行實(shí)踐,,率領(lǐng)弟子“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他的這種觀點(diǎn)和做法怪異而新鮮,吸引了不少人,,就連一向奉行儒家學(xué)說的陳相兄弟也從宋國趕來滕國,,成為許行的門徒。陳相兄弟不僅背叛了師門,,而且還公然去拜訪孟子,,宣揚(yáng)自己新學(xué)到的農(nóng)家學(xué)說,。

  孟子當(dāng)然不會容忍陳相兄弟的行為,也不能不對許行的學(xué)說展開批駁,。于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貫擅長的推謬手法,,一問一答,把許行及其門徒的做法推到了極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陳相承認(rèn)“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實(shí)際上就承認(rèn)了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孟子這才展開自己的正面論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論斷:“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然后再“言必稱堯舜”,,以堯舜等古代圣王的事跡來論證社會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駁倒了許行的觀點(diǎn)和做法以后,,孟子展開了對于陳相兄弟背叛師門,拋棄儒學(xué)的行為的鞭撻,。

 情況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論斷是講的社會分工問題,。而且,《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經(jīng)說過:“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所以,,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在孟子的時代早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shí)現(xiàn)象,他不過是對這種現(xiàn)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勞心,,或勞力”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發(fā)揮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確為后世的統(tǒng)治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另一方面,。孟子又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代言人而在一定歷史時期內(nèi)被批倒批臭,。其實(shí),,我們在這里已經(jīng)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論述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問題,。陰差陽錯,,這個畢生為“民”請命,呼吁當(dāng)政者實(shí)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代言人,。

  平心而論,,關(guān)鍵是看你從什么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從局部的階段性的角度去看,,許行的學(xué)說主張統(tǒng)治者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確也是有一定意義因而具有吸引力的,。可是,,如果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體和全程來看,,他的觀點(diǎn)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進(jìn)入文明發(fā)達(dá)的現(xiàn)代社會,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們令天有誰會想到要自己造一臺電視機(jī)然后才來看,,自己造一輛汽車然后才來開呢?那不被認(rèn)為是瘋子才怪,。同理,,從總體和全程的角度來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反動透頂?shù)膶W(xué)說,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階段中的現(xiàn)象概括,。如果我們還歷史背景以真實(shí),,從孟子說這話的具體情況來理解,也就是從社會分工問題的角度來理解,,那就沒有什么可怪的了,。

  就現(xiàn)有文獻(xiàn)來看?!稘h書?藝文志》雖曾著錄《神農(nóng)》二十篇,,但已經(jīng)散失。所以真正要研究農(nóng)家學(xué)派,《孟子》本章還是極為重要的資料,。這也是值得順便一提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