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
彭華 整理 《論語》一書并非嚴格的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匯編,主要記述孔子及少數(shù)弟子的言論行事(格言與故事),,比較生動,、全面地記錄了孔子之學、行,、思與其人格形象,。其中,孔子與其弟子的教與學的問答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學思考,,比如其對于“仁”、“禮”,、“樂”,、“詩”及生死之種種看法。同時比較生動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勢誘導的教育方法,??鬃优c時人的問答也占有較大的比例,主要是與執(zhí)政者及隱士階層的探討與爭執(zhí),,比較能夠如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與孔子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彰顯了孔子特立獨行、以天命為己任的高尚人格,。再則,,孔子之行止、居處也有較為細膩的記載,,反映孔子生活細節(jié)中的獨特形象,。 【地位】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后來被尊奉為儒家經(jīng)典,,成為《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的一種,,甚至被尊為儒家之《圣經(jīng)》。其實拋開這些神圣化了的東西之后,,再看《論語》不失為一本平實的好書,。 在漢代,學童經(jīng)過啟蒙識字教育之后,,便讀《論語》和《孝經(jīng)》,,《論語》是讀書人必讀之書。相反,,“五經(jīng)”卻可讀可不讀,。 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墩撜Z》是古代士子的必讀之書,而“四書”是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課本,。 今本《論語》共計20篇,,1.2萬字。 【書名】 《論語》的書名,,最初見于《禮記·坊記》,。漢朝人引用《論語》或單稱《論》,,或單稱《語》,或者稱《傳》或《記》,,甚至不是孔子所言也稱“孔子云”,,“似乎可以看出,漢人把《論語》等同于《孟子》,、《荀子》,、《墨子》,作為諸子的一種”,。 《論語》書名的含義,《漢書·藝文志》的解釋較為穩(wěn)妥,,“《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成書】 《論語》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研究者認為,,《論語》的編纂很可能主要是曾參的弟子所為,;因為全書除孔子之外,所記言論行事以曾子最多,,而且處處用尊稱,。楊朝明則謂《論語》材料來自孔門眾多弟子,而由子思具體纂輯錄而成,。但全書一些章節(jié)前后重復出現(xiàn),,可證編纂者也不是一人。(此可與佛教之“結(jié)集”相對照,。) 其編纂時間開始于春秋時期的末期,,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楊伯峻說)。 【版本】 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有三種版本:“《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洱R》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魯》二十篇,《傳》十九篇,。”《漢書·藝文志》:“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魯論》,20篇,。“《魯》二十篇,,《傳》十九篇”。這也就是現(xiàn)在所能讀到的本子,。 《齊論》,,22篇。多出《問王》(或說是《問玉》)和《知道》二篇,。 《古論》,,21篇。出孔子壁中,,《子張》有2篇,。 《魯論》和《齊論》都有師傳。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教授《論語》,,以《魯論》為主,,《齊論》輔之,稱《張侯論》,。由于張禹地位尊貴,,所以他的本子被“立于學官”,,為當時一般儒士所尊奉。東漢末年,,鄭玄“校魯論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經(jīng)典釋文·敘錄》)。今本《論語》,,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論語》在漢代有三種本子:《魯論語》為魯人所傳,共二十篇,,今《論語》的篇章即依此而定,;《齊論語》為齊人所傳,比《魯論語》多《問王(玉)》,、《知道》兩篇,,共二十二篇;《古論語》相傳出于曲阜孔子住宅壁中,,它把《堯曰》的“子張問于孔子”以下另分一篇,稱為《子張》,,與《論語》原《子張》篇同名,,故有《子張》兩篇,實為二十一篇,。這三種本子除了篇數(shù)不同外,,在章次、文字和解說上都有出入,。西漢成帝之師張禹先學《魯論》,,后學《齊論》,對齊,、魯兩派擇善而從,。張禹封安昌侯,所以他的本子稱為《張侯論》,,盛行于漢代,。漢末鄭玄也根據(jù)《魯論》篇章,參考《齊論》,、《古論》,,為之作注。三國時何晏匯集漢魏各家注解,,作《論語集解》,,現(xiàn)在流傳的就是何晏的注本。 【注本】 《論語》的注本非常之多,,據(jù)日本學者林泰輔《論語年譜》的不完全統(tǒng)計,,到近代為止關于《論語》的文獻竟達三千種之多,。中文系統(tǒng)重要的注本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康有為《論語注》、民國程樹德《論語集釋》,、楊樹達《論語疏證》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南懷瑾《論語別裁》等。 1.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鄭玄是當時的經(jīng)學大師,,他的《論語注》在《論語》研究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原書早已亡佚,后在敦煌,、吐魯番和其他古墓中陸續(xù)出土了該書的手抄本殘卷,,經(jīng)拼綴復原,已大致可窺其原貌,。這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其價值自不待言。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標點本),。 何晏(190—249)是當時的玄學大家,,他的《論語集解》匯集了東漢以前對《論語》的研究成果,其中征引的文獻十之八九已不存,。南朝梁皇侃集魏晉以來儒者之說為何晏《集解》作疏,,成《論語集解義疏》十卷,是宋以前最流行的《論語》注疏本,。到了宋代,,邢昺(932—988)又為之疏,并皇疏而代之,,成為“十三經(jīng)”的標準注疏本,。 3.[宋]朱熹:《論語章句》,,見《四書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這是宋代理學的代表性經(jīng)典,,朱熹(1130—1200)通過對《論語》的注釋闡發(fā)了理學的基本思想;因注釋中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故稱《集注》,。朱注的篇幅雖不大,卻花費了朱熹幾乎大半生的精力心血,,前后經(jīng)“四十余年理會”(《朱子語類》卷一九),,甚至在他去世的前幾天還在修改,真如他自己所說“畢力鉆研,,死而后已”(《文集》卷九五《答余正叔》),。趙順孫又為朱熹的集注作疏,成《論語纂疏》,。 4.[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諸子集成》第一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此書實由劉寶楠(1791—1855)、劉恭勉(1821—1880)父子共同完成,。這是清代學者為儒家經(jīng)典所作新疏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大抵兼采漢、宋人的舊說,,但征引廣博,,折中去取大體得當。據(jù)說劉寶楠為編著此書所作的資料長編有數(shù)十巨冊之多,。 5.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近人程樹德匯集古今訓釋解說《論語》的書籍兩百余種,,編撰《論語集釋》四十卷,凡120萬言,。搜討頗勤,,可供參考,。搜集資料相當豐富。 6.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二版。 包括原文,、注釋,、譯文、余論四部分,,是大陸最為流行的《論語》注本,。 7.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大師的精心之作。以篇次為序,,對原文注釋,、解析、串講并白話試譯,,不乏新見,,在港臺及海外較流行。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論語》抄本,,字數(shù)不足今本的一半,,而文字差異多達700余處,分章上也有獨特之處,。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它與《魯論》較為接近。 91.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92.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一版。 簡明扼要,,不乏主見,,適合初學者,可作為入門讀物,。 10.李澤厚:《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李澤厚是位絕頂聰明的人物,思維睿智,,文筆老練,;他的作品能給人很多啟迪,但有時候不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論語今讀》亦然,。 思考:注重音韻、訓詁,、通假的漢學是否可以直達古人的心靈世界,?與之相對,“宋學”是否有“野狐禪”的味道,?(徐復觀批評傅斯年的《性命古訓辯證》) 【傳授及影響】 《漢書·藝文志》:“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論語》從西漢開始就已經(jīng)成為了讀書人必讀的著作,,元朝以后,,科舉考試都從“四書”中命題,使它在中國古代顯得極其重要,。在現(xiàn)代,,《論語》對于研究孔子以及當時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獻資料。 《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及一些細節(jié),。全書大體上都是孔子弟子及后學所記,是研究孔子學術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
|
來自: LM0318 > 《030 國學 經(jīng)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