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清悠,,簫韻繚繞,。箏簫之外,隱隱傳來水聲潺潺,,窗外輕風,,搖響竹葉沙沙。靜心賞樂,,偶觀竹影,,一種空靈之感也就由然而生了。
悠悠千古,,隨便翻開書頁,,都能看到國人寫下的愛竹詩句。隨意打開畫冊,呈現(xiàn)在眼眸的也還是大師留下的墨竹丹青,。
人們愛竹、賞竹,、拜竹,、贊竹,決不是因為它的竹枝柔情似水,,也不是它在風動時的百媚千嬌,。而是竹的自然天性與獨特的品質,給予人們以哲理的啟迪,,并賦予人們無窮的人格力量,。
宋人的李昉,在他的《文苑英華》中是這樣論述竹之四德:“勁本堅節(jié)不受霜雪,,剛也,;綠葉凄凄翠陰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聳,,必相依以擢秀,,義也。”
就是竹有了這“剛,、柔,、忠、義”之四德,,它才能做到:“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俱,。”旋律悠悠,,那深邃的意境,不是隨意可以言說的,。只有靜心冥想,。那悅耳的激昂,是歌竹,,不于花爭艷,,不隨季節(jié)枯。明心清似鏡,所懷虛若谷,。那抒情的流韻,,是唱竹,臨風不折,,過雨不污,,中通外直。箏弦躍動,,描的是,,葉似利劍鋒而不露,清瘦節(jié)勁,,不卑不亢,,不驕不燥。簫韻如水,,表的是,,玉立于天地之間,俗世之中,,卻不隨波逐流,,不于世同污,無為無我,,無嗔無怒,。
竹,雖被人們與梅,、蘭,、菊并稱為君子,但,,竹有梅傲而無梅冷,,有蘭幽而無蘭愁,有菊雅而無菊寂,。一肩擔盡高風亮節(jié),,披一身翠綠安然自若,當風雨迎面,,繁花殆盡,,卻是與風同唱瀟瀟。沐雨挺立蒼穹,,一派悠閑愜意,,風過,依舊高節(jié),,雨停,,更加清碧。
于是悠悠華夏,竹就當之無愧地成了人們心中的國粹,。它是文人筆下的詩,,它是墨客紙上的韻。它是豪杰杯中的酒,,它是巾幗心中的歌,。
旋律悠悠,那深邃的意境,,不是隨意可以言說的??v觀滾滾紅塵間,,何處不在追名逐利,何處不是明槍暗箭,?官場上的“君子”們,,誰人能如鄭板橋那樣以竹之心,善體民間之苦:“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又有幾人,,能如他那樣真悟竹的心性呢:“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我只是一俗人,,心中沒有鄭老怪那般的大志,,也沒有它那般灑脫。我只想在悠悠的箏簫中,,讓思緒隨著樂韻,,漫步在幽幽的竹林之中。心隨著樂韻飄出了窗處,,步入了竹林,,和著輕風,伴著土香,,沒有喧囂,,沒有污濁,只有寧靜和無邊的沉醉,。
舉目四望,,青青之竹,婆娑搖曳。一滴綠色的雨露飄落在面頰,,爽然,、愜意。一支支散曲般的鳥鳴,,從茂竹翠葉的深處滲逸而出,。雖聞禽鳴,卻不見鳴禽,,也許是畫眉,,也許是杜鵑,就是就是最不繼山雀又如何呢,?這真實的自然之音,,不遠勝于那都市的喧囂與現(xiàn)實的虛假之聲吧?
涼涼的,,一陣清新?,F(xiàn)實中,早已無法找到如此恬靜的感覺,。在俗世之中,,起與落似乎是生活的唯一定義,太多的心結隨著季節(jié)的流轉逐漸冰凍在風化的枯境,,人的肉體,,更是麻木到了快沒有知覺的地步。在日與月的輪回中,,似乎只是被一根牢不可損的繩子牽動著,,終日走在那定了形的古路上,靈魂就這樣漸漸地被迷失在了天際,。
好希望,,自己也能效那“竹下七賢”隱于空山竹林深處,日出對竹撫琴長歌,,日落舉杯邀月同醉,。風起聽竹葉蕭蕭,水流感翠竹清韻,??柿耍芬槐裥臎霾?,餓了,,食一碗竹筍米飯,在隨風吟竹中,,感悟那份超然的淡泊心境,。
風吹過,,一葉落下方夢醒,手上綁著的還是那根無形的長繩,。唯有那箏簫之音,,還在描繪著竹的恬淡與雅致,竹的清秀與俊逸,。還在刻畫著竹不求聞達于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的無盡魅力。
悠悠箏簫,,讓心融進了莽莽竹海,,卸落了一身的浮華與躁動,隨韻吟竹,,在聆聽天籟之中,,讓靈魂,回歸在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境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