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在我國的文明史上,,和紙,、筆、墨一樣對傳播文化藝術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文房四寶中最具收藏價值,。據(jù)考證,我國最早的硯始于秦漢,。唐朝以來,,我國出現(xiàn)了端、歙,、洮,、紅絲四大名硯。
端硯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產于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水一帶,。肇慶在古時名為端州,端硯因此而得名。端硯的石品優(yōu)良,,其質堅實細膩,,素有“發(fā)墨不損毫”、“天寒不結冰”的特質,,關于這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晚唐時端州有個姓梁的舉人赴京會試,應試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凍,,考場內應考的舉人們研出的墨汁都結了冰,惟獨端州的梁舉人在端溪硯臺上研出的墨汁不結冰,,后來他考中了進士,,端硯也由此而名揚天下。
端硯的使用始于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硯以其上乘的石質成名于中唐。經過宋,、元發(fā)展時期后,,又經歷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后的恢復發(fā)展時期,。
不同時期的端硯特點各有不同,。端硯形制在唐宋時期較為簡單、古樸,,注重實用,。明代端硯的欣賞價值趨于強化,花式品種不斷增多,。而清代的端硯形制已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門類于一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xiàn)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端硯制作技藝”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方端硯的問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10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運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
因為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制硯傳統(tǒng),,2004年9月,,肇慶市被授予“中國硯都”榮譽稱號,這讓端硯事業(yè)的繼承和發(fā)展迎來了一個新機遇,。目前肇慶的端硯民營企業(yè)已發(fā)展到100多家,,端硯作坊近400戶,端硯的主要市場也從國外轉到國內,。
現(xiàn)代雕硯名家在繼承古代雕刻藝術的基礎上,,更多的以肇慶本地名勝風景、傳說及特產為題材,,大膽創(chuàng)新,,其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向大型化、立體化方向發(fā)展,,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產生了許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風采的優(yōu)秀作品。端硯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來源:華夏經緯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