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對強大一定要辨別 子路1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2而強與3,?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4金革,,死而不厭5,,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6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7。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子路問關(guān)于強大的問題,。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國家的強大呢,?還是北方國家的強大,?或者還是你認為的強大的國家強大?用寬容溫和的方法去教化別人,,不報復(fù)那些沒有走正道的人,,是南方國家的強大之處。君子一定要辨別清楚,。用兵器甲胄當(dāng)枕席,死了也不滿足,,這是北方國家的強大之處,。所以對強大者一定要辨別之。故此,,君子和同而不隨流,,強大的就要糾正。中立而不偏倚,,強大的就要糾正,。國家有正確的道路,但不改變堵塞的狀況,,強大的就要糾正,。國家沒有正確的道路,而且寧死也不改變,,強大的就要糾正,。” 【說明】既然堅守中庸之道很難很難,所以很多人不堅守或堅守不了,。這里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堅守中庸之道,也就不能做強做大,。然而,,縱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情況,有誰不想強大,?因為一個國家,,或是一個部落,或是一個民族,,或是個人,,要是不強大,比較弱小,,必然就要被那些強大的國家侵略和掠奪,,甚至于消滅,。在這種你爭我奪的私有制畸形發(fā)展的社會中,弱小就意味著貧窮或滅亡,,強大則意味著勝利和富有,。因此子路就要問關(guān)于強大的問題。 孔子沒有正面回答子路的問話,,他卻是反問,,你問的是南方國家的強大呢?還是北方國家的強大,?或者還是你認為的強大的國家強大,?這三問可能就把子路問糊涂了。因為,,所謂的強大有許多種,,而用寬容溫和的方法去教化別人,不報復(fù)那些沒有走正道的人,,是南方國家的強大之處,。這就是說,南方國家的強大是思想上的強大,。這種強大是透過文化思想的滲入而征服民心,。所以,作為一個君子一定要辨別清楚,。 而用兵器甲胄當(dāng)枕席,,死了也不滿足,這是北方國家的強大之處,。這就是說,,北方國家的強大是武裝力量的強大。這種強大則是用強力征服人民的土地和身體,,迫使人們服從,。所以對強大者一定要辨別清楚,看是屬于什么類型的強大,。 故此,,孔子下結(jié)論說,君子和同而不隨流,,不論是思想上的強大,,還是武裝力量的強大,凡強大的就要糾正,、匡正,,使其不能過于強大。雖然孔子沒有具體說明這些強大有什么樣的壞處,但孔子認為,,不論是思想上的強大和武裝力量的強大都不好,,都會影響別國、別人的生活道路,。因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就是愛人,“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不要去追求那過度,、過份的需要、需求,,在自己想要立起來的同時也幫助別人立起來,,在自己想要做到某些事的時候也幫助別人做到,這樣就很不錯了,,就是一個仁人了,。能由自己推及到別人身上,這就可以說是實行人與人相互親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說,,自己餓了,也要想著別人也是餓的,,自己冷了,,也要想著別人穿的衣服夠不夠。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想到別人,,或是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到別人,,這樣的人也就是有仁的人。而且,,這樣做并不傷害自己,。也就是說,在不影響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同時,,盡力幫助別人,、成就別人也就可以了。如果是踩著別人的身體往上爬,撈取自己本不應(yīng)該得到的東西,,損人利己,,那就顯然是不對的了。 所以君子要中立而不偏倚,,對強大的就要糾正,。老子說過:“物壯則老。”凡事做強大了,,也就壯了,,既然壯了,必然也就要走向衰老的道路,。因為不論是思想上的強大或是武裝力量的強大,,凡事強大了都不好。思想上強大了,,就會如《易·同人》所說的一樣:“同人于宗”,。而同人于宗后,就會強迫別的人接受“我”自以為是正確的思想,,古今中外的宗教戰(zhàn)爭無不是這種思想文化的征服的演變形式,。而武裝力量的強大而引起的侵略戰(zhàn)爭就更要糾正了。 那么,,是不是就不能做強做大呢,?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許多國家,、許多企業(yè)都在想要做強做大,,因為弱小了就很難生存下去??鬃記]有反對一個國家做強做大,,相反,孔子認為國家應(yīng)該做強做大,。但孔子認為,,國家有正確的道路,但不改變堵塞的狀況,,強大的就要糾正,。因為有了正確的道路,不一定就有正確的方法,。而不正確的方法則會堵塞和充塞住正確的道路,。在《道德經(jīng)·六十一章》里,老子也闡述了這個意思:“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意思是說,,大邦國還是宜為謙下,。老子的這句話,含義相當(dāng)深刻,;從商紂王到老子此時,,已有五百多年,這五百年間,,因為自己做強做大而得意忘形,,而驕奢淫侈的統(tǒng)治者數(shù)不勝數(shù)。而所有這些得意忘形,、驕奢淫侈的統(tǒng)治者,,無一不被人民所拋棄,無一不被上天所拋棄,。因此,,老子認為,只有謙下才是統(tǒng)治者的唯一出路,。就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來說,,一個企業(yè)做強做大,不是壞事,,但做強做大的目的則應(yīng)該是為了更多的人能夠團結(jié)起來,,共同創(chuàng)造更多的人的良好生存空間,而不是為了個人的一己之私,、驕奢淫侈,。 所以,,對于一個國家沒有正確的道路,,而且寧死也不改變,強大的就更要糾正,。“國無道”就是形容一個國家政治混亂,、社會動蕩,從上到下都在貪,、都在搶,,這樣的強大不糾正,能行嗎,?,!做強做大一個國家,就象鑄劍一樣,,要經(jīng)過一定的磨礪,;并不是打開模具就可以得到利劍。而對國家的磨礪就是,對人民進行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最佳行為方式的教誨,,通過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最佳行為方式來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人民,。完全可以想象,一個社會行為規(guī)范很混亂的國家,,怎么能“兵勁城固”呢,?既然不能做到兵勁城固,那么敵人就會敢來觸犯,。所以,,有良好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國家,人民就是能凝聚的,。所以,,強國的根本重點就是建立良好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 就現(xiàn)代企業(yè)來說,,即使有了世界最龐大的集團公司,,并不能說明自己是最強大最牢固最安寧的,因為,,如果不愛護員工,,不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最佳行為方式,某一天企業(yè)就會四分五裂,,就會眾叛親離,。所以,不論經(jīng)營大企業(yè)或是小企業(yè),,不論經(jīng)營大國還是小國,,都要遵從尊重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這個原則,走想人民之所想,,愛人民之所愛這種道路,,才能獲得穩(wěn)固與安寧。 強大并不是要使別人屈服,,而是要人民真心擁護,。得到人民真心擁護的,人民可以為其出生入死,;使人民屈服的,,總有某個疏于防范的時候,就會被人民推翻,。對這個問題,,荀子在《議兵》中就說過:“非貴我名聲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勢,,故民雖有離心,不敢有畔慮,。若是,,則戎甲俞眾,奉養(yǎng)必費,。是故,,得地而權(quán)彌輕,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并不是看重我們的名聲,并不是贊美我們的有規(guī)律的行為,,那是畏懼我們的威力,,迫于我們的權(quán)勢,所以人民雖然有離去的心思,,卻不敢有背叛的意圖,。象這樣,那么所需要的兵力就更多,,所耗費的供養(yǎng)就更大,;因此,得到了土地而權(quán)勢也就越來越輕,,兼并了別人而兵力就會越來越弱,,這就是以力量來兼并別人的辦法。后來秦國的發(fā)展果然也是這樣,,吞并了六國,,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王朝,而秦王的權(quán)勢卻是越來越輕了,,戰(zhàn)爭后期,,各地方將領(lǐng)就很少能完全聽命于秦王,咸陽被攻,,各地大軍卻按兵不動,,致使秦王朝在短短的幾十天內(nèi)完全覆滅,。這并不是當(dāng)時的交通,、通訊條件所限,而是權(quán)柄旁落所造成的,。地域擴大了,,必然要有領(lǐng)導(dǎo)和管理的人,如果這個人不是真心擁護他的上級,,不遵守既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那么他隨時都可以另樹一幟,,從而造成整個領(lǐng)導(dǎo)集團的分崩離析。所以,,領(lǐng)導(dǎo)與管理的根本原則還是在于愛民,,在于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以及誠信,才能真正做到強大,。 —————————————————— 【注釋】1.子路:孔子的學(xué)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魯國之卞人(今山東泗水縣東),,出身貧賤,,少孔子九歲,為孔門弟子中年齡較長者,。 2.抑:為連詞,,這里用為或是,還是之意,?!对?#183;小雅·十日之交》:“抑此皇父,豈曰不時,。”《論語·學(xué)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述而》:“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3.與:(yu.于)通“歟”,,古漢語助詞,表示疑問,,用法跟“乎”大致相同,。《論語·學(xué)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泰伯》:“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4.衽:《周禮·王府》:“衽席床第,。”《儀禮·士昏禮》:“御衽于奧,。”這里用指床草席之意。 5.厭:通“饜”,?!稌?#183;洛誥》:“萬年厭于乃德。”《詩·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不醉無歸,。”《詩·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有厭其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老子·五十三章》:“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荀子·儒效》:“厭厭兮其能長久也,樂樂兮其執(zhí)道不殆也,。”《集韻·艷韻》:“厭,,足也。”這里用為滿足之意,。 6.居:《易·咸·六二》:“咸其腓,,兇。居吉,。”《書·多士》:“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詩·邶風(fēng)·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詩·小雅·魚藻》:“王在在鎬,有那其居,。”《詩·大雅·生民》:“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論語·公冶長》:“藏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禮記·樂記》:“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俞樾平議:“居,,猶辨也,。‘樂著太始。禮居成物’,。謂樂所以著明太始,,禮所以辨別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荀子·不茍》:“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這里用為“辨別”之意。 7.矯:《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國語·周語》:“其刑矯誣。”《莊子·天下》:“以繩墨自矯,。”《荀子·性惡》:“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廣雅》:“矯,直也,。”這里用為糾正,、匡正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