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于老子的籍貫
最早明確指出老子為楚人的學者是司馬遷,,他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其后記載老子出生地的學者更多,,日本學者武內義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說:“太史公以后,,記老子生地者,不止一家,。謂其生于曲渦間者,,后漢王阜也。謂為楚相縣人者,,后漢邊韶也,。謂為陳國相人者,晉司馬彪也,。其言雖不同,,其地皆同。唯《莊子·寓言篇》與《列子·黃帝篇》載楊朱至沛而見老子,,《莊子·天運篇》也載孔子之沛而見老聃,。此雖是寓言而不足信,而僅生于沛一點,,當是事實,。清儒姚鼐以《莊子》記事尤古,必得其真,,似屬可從,。果然,則老子非楚苦縣人,,而當為宋人”,。武內義雄先生此說頗有道理,但是他缺乏更深的考察,,僅僅是取他人觀點來作結論,,難以服人。所以我們現(xiàn)今根據(jù)先秦材料來探明之,。
(一)據(jù)道家文獻記載可知老子為宋人
司馬遷以后論述老子生地者,,辭多而乖違,皆不足以為據(jù),。察先秦文獻,,無云老子為楚人之說。實際上,,老子為宋人而非楚人,,《莊子》可為這一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先秦典籍中《莊子》一書敘說老子之事甚多,,但過去有不少學者認為《莊子》一書多寓言,,所記老子之事不可信。這都是持老子其人其書晚出說的論調。其實《莊子》一書關于老子,、孔子之事的記載絕大多數(shù)是真實的,。《莊子·寓言》載:“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惫褡ⅲ骸凹闹藙t十言而九見信,,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夫巵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于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而《天下》在評說莊子學說時明確指出:“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背尚ⅰ妒琛罚骸皫佈?,不定也;曼衍,,無心也,;重,尊老也,;寓,,寄也……耆艾之談,體多真實,;寄之他人,,其理甚廣,則鴻蒙、云將,、海若之徒是也,。”按此說,,《莊子》所云老,、孔之事自屬耆艾、重言一類,,是真實可信的,。尤其是《莊子》書所言,在他書中可以得到驗證者更是真實無疑,。
從《莊子·庚桑楚》的記載可知老聃絕非楚人,。庚桑楚所居地為畏壘山,陸德明《釋文》:“或云在魯,,又云在梁州,。”成玄英《疏》云:“在魯國,?!眲t當以魯國為實。該篇記載南榮趎向庚桑楚問道,,庚桑楚詞窮而不能答,,就向南榮趎推薦自己的老師老聃。庚桑楚云:“辭盡矣……今吾才小,,不可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嬴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這里雖然沒有明言老子不是楚人,,但從老子對南榮趎的問話“子自楚之所來乎”可以看出,,“免而歸居”的老子回到的老家決不是楚地,不然老子就不會問南榮趎“子自楚之所來乎”,。既然老子的老家不是楚地,,則老子自然不是楚人。
老子不是楚人,,那么是何地人呢,?我們再看《莊子》里的相關篇章?!肚f子·天道》云: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span>
關于老聃“免而歸居”之事,詹劍鋒先生認為,,魯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所管的典籍自被帶走,,老子因此“免而歸居”(被罷免而回老家),。老子曾任周朝史官,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回老家居住是否與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有關,,目前尚無明據(jù)可資判定。因此詹先生說老子因所管的典籍被王子朝帶走而被罷免回老家,,純屬臆測,,并無堅實根據(jù)。
本文認為“免而歸居”應讀為“晚而歸居”,,即老聃不是“被罷免而回老家”,,而是“晚年時期主動告老回家”。理由如下:
其一,,根據(jù)子路和孔子的對話從情理上進行反向推測可知,。如果老聃是被罷免回老家,則老聃必有某種過失,,尤其是與其職官有關的過失。這樣的話,,則老子必失去過去在周王室中的與其職官有關的威信,,對孔子欲藏書于周室不可能有什么幫助。如果是這一情況,,子路就不會勸孔子找老子,,孔子自己也不會如此愚蠢地去找老子。但如果老聃是晚年告老回家就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在史官系統(tǒng)中應該會留下很高的威信,,所以子路和孔子才希望假借老子的這種威信藏書于周室。
其二,,史書記載老子晚年時期是主動回歸家鄉(xiāng)而非被動罷免回家,。《史記·老子列傳》云:“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既然是“居周久之”,則必是發(fā)生在其晚年時期,;既然是“見周之衰,,乃遂去”,則必是自己主動離去而不是被罷免回家,。
其三,,出土簡帛文獻印證,先秦時期的“免”,、“晚”音近通假,,“免而歸居”讀為“晚而歸居”。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有“大器晚成”,,郭店楚簡《老子》作“大器曼成”,,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字跡磨滅,而帛書《老子》乙本作“大器免成”,,蓋“曼”,、“免”、“晚”三者音近通假,。帛書《老子》乙本抄寫于漢初,,這說明在先秦時期的“免”字就是漢以后的“晚”字。
老子是晚年回到老家的,,那么其老家在什么地方呢,?《莊子·天運》向我們提供了答案?!短爝\》云:“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币驗槔像踉鵀榭鬃又畮?,其年齡必大孔子二十歲左右??鬃游迨粴q拜見老聃,,則其時老聃在七十一歲左右,恰好與老聃在晚年時回到老家相合,。則孔子見老聃的沛地必是其老家所處之地,。
我們說老聃晚年回到老家沛地,還有一證,,即《莊子·寓言》篇記載“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边@是說,陽子居準備往南去沛地拜見老子,,但老子已動身西游,,于是在梁地的郊野相逢。這說明老聃晚年回到老家沛地是可信的,。關于沛地,,成玄英《疏》:“沛,彭城,,今徐州是也,。”春秋時期的沛地,,也稱為彭城,,唐時稱徐州,現(xiàn)在也稱徐州,。沛在春秋時期屬于宋國之地,,所以《列子·黃帝》載“楊朱過宋”,《莊子·山木》載“陽子之宋”,,楊朱即陽子,,皆是指陽子居去宋國沛地拜見老子之事??梢娎献邮撬稳?。
(二)據(jù)儒家文獻可知老子為宋人
《論語·述而》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老是指老聃,。有論者認為,,孔子加“我”字于其上,表示親近之詞,,究其原因,除開孔子曾經(jīng)師老子外,,主要是二人同為宋之后裔,。
我們說老聃是宋人,在出土文獻中也可得到證明,。老聃重視“恒”,馬王堆帛書《老子》多言“恒”,今本相應之字大多作“常”,是今本經(jīng)漢代抄寫時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墩撜Z·子路》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编嵲唬骸把晕揍t(yī)不能治無恒之人?!笨自唬骸按恕兑住ず阖浴分o,,言德無常則羞辱承之?!编嵲唬骸啊兑住匪哉技獌?,無恒之人,《易》所不占,?!?/span>
《禮記·緇衣》也有相同之語: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胖z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span>
《子路》和《緇衣》所載大體一致,唯有作為人的“巫醫(yī)”和作為事的“卜筮”的細微區(qū)別。那么文中的“南人”是泛指還是確指呢?《論語正義》曰是“南國之人”,這不太確實,。因為“南國”雖然是以孔子所在之魯國為中心參照而言,,但在孔子說來應該是確指某人。能否判定這“南人”是哪國人以至于某一個特定的人呢,?回答是可以,,近年來的出土文獻為此提供了證據(jù)?!豆瓿啞ぞl衣》云: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為卜筮也?!涔胖z言與,?龜筮猶弗知,而況于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上博楚簡·緇衣》也云: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 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省略號表示竹簡缺失文字)將傳世典籍和出土文獻相比較,則知傳世典籍中所謂“南人”就是“宋人”,。那么這“宋人”具體又是誰呢,?宋代學者李杞《周易詳解》卷七釋“恒卦”“上六,振恒,兇”時云: “老子曰:不知恒,妄作,兇?!崩铊剿独献印氛Z見于今本《老子》第十六章,。《莊子·庚桑楚》記載老子教導南榮趎語:“老子曰:‘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是衛(wèi)生之經(jīng),?!薄安敷摺笔恰拔揍t(yī)”探求人生吉兇之事,而老聃的衛(wèi)生之經(jīng)就是以恒德來探求吉兇。將《論語》,、《禮記》,、《郭店楚簡·緇衣》、《上博楚簡·緇衣》四者進行比較,,再考之以《莊子·庚桑楚》記載老聃所言,,可知這里的“南人”和“宋人”具體來說就是老聃。所以《述而》記載孔子語: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笨鬃臃Q述的“有恒者”就是指老聃。
可見,,老子(老聃)是宋人,,而非楚人,也非陳人,。
二,、老子歸宿地考
司馬遷在《老子列傳》中說老子歸居后,“莫知其所終”,。這是后人不信司馬遷記載的疑點之一,,因為先秦典籍中有老子歸居后又西游于秦并死于秦的記載。
老子西游于秦在先秦文獻中有三見,。一見于《莊子·寓言》,,二見于《列子·黃帝》和《周穆王》。
《列子·黃帝》載:
楊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
《列子·周穆王》載:
尹文先生……曰:“昔老聃徂西也,,顧而告予曰:……”
《莊子·寓言》載: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
《列子·黃帝》和《莊子·寓言》二書雖同樣記載“老聃西游于秦”事,,但從楊朱和陽子居一人而二名,及老子與楊朱對話有異看,,顯然是來自不同的兩個系統(tǒng),。《列子·周穆王》之說尚需辨證,。尹文子生在戰(zhàn)國中期,,與孟子、莊子同時,,時間上不與老聃相接,。以此而言,則老聃告尹文子之事及其語是為杜撰,。但老聃西游之事未必杜撰,,蓋是尹文子借老聃西游事以抬高自己。以上三書記載表明“老聃西游于秦”事亦是戰(zhàn)國中期在士人階層中頗為流行的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