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姓氏志·董氏 |
|
董姓之先,相傳顓頊的已姓子孫×叔安有個(gè)后裔叫董父,,自幼喜龍,,對(duì)龍的習(xí)性很有研究。那時(shí)有個(gè)諸侯向帝舜進(jìn)貢了幾條龍,,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飼養(yǎng)這幾條龍,。在董父的精心飼養(yǎng)下,,這幾條小龍學(xué)會(huì)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高興,,就封董父為×川侯,,還賜他以"董"為姓。因此豢龍氏便成董氏之祖,。還有一種說法是:春秋時(shí),,周朝大夫辛有的兩個(gè)兒子在晉國(guó)任董史(相當(dāng)于太史,董是管理的意思),,他們的子孫也襲晉國(guó)史官,,被稱為董氏,于是形成了董姓家族,,后逐漸繁衍開來,。董氏望族居隴西郡(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州一帶),。 永康董氏,郡望隴西,??煞职综炖锒稀⒍佣?、安坑董氏,、法蓮董氏、上壇董氏5支,。主要分布于古麗鎮(zhèn),、中山鄉(xiāng)和前倉(cāng)鎮(zhèn)。 白垤里董氏
據(jù)《董氏宗譜》,,始祖為廿二府君,,于宋慶元年間,自溫之永嘉坭川徙居永康麥磨山下(白垤里),。 白垤里 屬古麗鎮(zhèn),。始祖為廿二府君,宋慶元年間從永嘉坭川遷此。 董坑董氏
宋間有董之,,字乾亨,,原籍仙居青平鄉(xiāng)之桐橋下,為晉江守,,后徙婺州,。十七世孫董文亮,為司馬,。有曾孫董遇,,字逢吉,卜居于永康之白眉山下,,即董村(今屬武義),,又曾孫董悌,字守先,,與逢吉同來居,。越四世董虎,于元至元廿七年(1290)贅于永康之董嶺頭下,,遂家于董坑,,是為董坑之始祖。 董 坑 屬柏巖鄉(xiāng),。位于兩山峽谷中,,前臨小溪,后枕高山,。始祖為董虎,,元至元廿七年(1290)遷此。1993年全村221人,。 茂 西 屬清溪鎮(zhèn),。村內(nèi)有陳、何,、趙,、馬、施,、董,、胡等姓,董姓始祖來自董村,。1945年董云貨遷永康縣城武義巷,,董文臺(tái)繼遷安徽廣德縣高峰村(中塔),1960年文臺(tái)弟文祿遷江西,。 安坑董氏
據(jù)《龍川董氏重修宗譜》,,始祖為董大梁,,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從東陽(yáng)龍川源里徙居于永康安坑,后析居箬嶺下等地,。 祖居地 安 坑 屬中山鄉(xiāng),。始祖為董大梁,。明崇禎十三年(1640)從東陽(yáng)遷此,。 聚居地 箬嶺下 屬中山鄉(xiāng)。始祖為董慶有,,已15代,。 法蓮董氏
清康熙中期,從江西乾昌府南豐縣三十二都方派溪遷入永康,。 法蓮 屬前倉(cāng)鎮(zhèn),。據(jù)《董氏宗譜》,始祖為董虢,,約于清康熙中期(1685~1695)從江西省乾昌府南豐縣三十二都方派溪遷此,。 上壇董氏
始祖何人何時(shí)何因從何地遷此待考。 上 壇 屬西溪鎮(zhèn),。位于平頭山麓,,東瀕東溪,早年以附近青山"鲞潭"為村名,,后演寫為"上壇",。1993年全村710人。 西塘董氏
始祖何人何時(shí)何因從何地遷此待考,。 西 塘 屬西溪鎮(zhèn),。村在上壇與青山口之間,建村于水塘西面,,故名,。1993年全村543人。 董宅(董巴)董氏 待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