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歷時兩個月的法國新勞工法案有了結(jié)果,,總統(tǒng)希拉克宣布修改已經(jīng)生效的法案,,對原來引發(fā)爭執(zhí)的條款作出重大修改,基本上是收回成命,。全法國沸騰的街頭抗議和一波波總罷工浪潮可以鳴金收兵,,看上去,民眾得到勝利,,塵埃落定,。這一事件蘊含許多有意思的內(nèi)容,這些問題遠遠不止是局限在法國的范圍之內(nèi),。 ■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結(jié)果 在去年,,就連遙遠的中國,都有學者注意到,,歐洲大陸國家發(fā)生了連續(xù)的“變色”,。這個“變色”不是所謂東歐國家的“顏色革命”,而是一些西歐國家從左翼政府向右翼政府的變化,。西歐國家長期來左翼思想盛行,,可以說,法國始終是一個思想先鋒,。從民眾的政治思想傾向來說,,看不出有什么非要變化不可的兆頭,可是,,它就是突然變了,。一些精精干干的右翼總理被選上來,接手管理國家,。法國總理德維爾潘的上任,,是一個重要標志。 那是經(jīng)濟領域那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 這些都是所謂的高福利國家,,多年來實行勞工高福利,。在經(jīng)濟領域,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沒有非常政治化的所謂對與錯,,只有很現(xiàn)實的行得通和行不通。例如,,工人勞動,當然是有起碼的能夠養(yǎng)家糊口的報酬,,隨著資方收益的增加,,勞工當然要有相應的經(jīng)濟改善,資方當然不能對勞工工作環(huán)境的安全問題置若罔聞,,當然不能不按時給工人發(fā)工資,。這是基本常識??墒?,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后,也就是在這樣的基本限度之后,,勞工福利,,勞資平衡,就不完全可以用“政治正確”來解決,。 我們在法國的時候,,曾經(jīng)感覺購物很不方便,要買菜做飯就要提醒自己,,早點把必需的食物等等,,在周末之前買好,因為一到周末,,所有的商店都依法不得開門,。這樣的做法,從政治正確的角度來說,,是在保護勞工,,不讓他們在周末還要辛苦工作。相比之下,,美國確實很不相同,。在我們居住的小鎮(zhèn),大多數(shù)商店在周日確實是關門的,,它的起因是宗教性的,,就是周日應該是崇拜上帝、上教堂的日子,,周日應該是不工作的,??墒牵切┥痰曩u的東西一般都無關緊要,。牽涉基本民生的商店,,都是一周7天,甚至一天24小時都開門,。 福利體現(xiàn)在休假上也很不同,,法國德國的年休假,都長得叫美國人羨慕不已,。從失業(yè)救濟來說,,美國人領到的失業(yè)救濟,一看尺度,,就知道是在鼓勵你趕緊再找一份工作,,因為只要有一點上進心的人,就不可能躺在這點福利上面睡覺,。而很多歐洲國家的失業(yè)福利,,真是讓人安心得多。在德國,,為鼓勵生育,,其福利幾乎按照幾何級數(shù)翻倍增長,不少移民身后一大串孩子,,卻無需工作,。在這次引發(fā)法國風潮的勞工雇傭問題上,美國的大多數(shù)勞工都是“任意勞工”,,即雇傭和解雇是雇主可以說了算的,。在美國人看來,這未必就是很不公平,,因為美國人常常說“解雇”雇主,,那是指勞工可以隨時任意辭職跳槽。如果熟練的雇員不斷離職,,對企業(yè)也有很大傷害,。這種“任意”機制使得想留下來的必須努力工作,而想保住優(yōu)秀雇員的企業(yè),,也必須善待雇員,,拿出吸引人的福利來。社會的活力也因此產(chǎn)生,。 可是,,這些都很難絕對地從政治角度去評判,因為每一個國家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假如是一個地下有挖不完的金子和石油的國家,,有這個條件,,盡可以高福利。美國這樣的國家,,充滿了懷著勤勞致富夢想的移民,,卻屬于居安思危、對經(jīng)濟持續(xù)高漲誰都沒有信心,,當然不敢高福利,。也就是說,美國人不是不想,,是不敢,,怕行不通之后,反而引出經(jīng)濟災難,。在法國這樣的國家,長期以來能夠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地處理對待這樣的問題,,其原因也在于,有很長一段時期,,他們有條件這樣做,,一時也能夠走得通。 可是君不見,,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原來的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都面臨全世界范圍的激烈競爭。說全球化是發(fā)達國家資本家陰謀的人,,大概是沒有看到這些國家在競爭面前有多少工廠在倒閉,。工廠倒閉,工人當然就要失業(yè)回家,,發(fā)達國家的工人必須和勞力廉價國家的工人一起激烈競爭,。一年放3個月假的工廠,自然就有點玄,。原來走得通的高福利,,漸漸就開始走不通了。經(jīng)濟的遲緩和不景氣,,影響著每一個工人和家庭,。時間長了,民眾很自然會想到,,是這派政府的執(zhí)政問題,。領導得不好,換個人做做,。于是,,看不見的手就引出了歐洲變色的看得見的結(jié)果,。 ■繞行的邏輯 在這些國家變換為右翼政府的時候,說實話,,我并不看好,。其原因在于,那里的人們在經(jīng)濟領域長期強調(diào)政治正確的思維,,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改變,。更何況,民眾的反應其實是抽象的,。他們在通過投票要求政府更換領導人,,要求新的領導人拿出治國良策來的時候,是抽象而空泛的,。他們并沒有想到自己本人就可能為經(jīng)濟政策的變化而支付代價,。改革必然要支付具體的代價,必然會立即影響千千萬萬人的生計,。即使改革成功,,經(jīng)濟改善,正面效果的出現(xiàn)仍然可能是緩慢的,。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以后,,當初受到改革政策傷害的這些人和家庭,也會受益,,可改革剛開始,,假如民眾發(fā)現(xiàn)自己的福利要受到傷害,很可能馬上就不干了,。 還不僅如此,,在法國這樣的國家,有可能奮起反對改革的,,還不止是個人利益受到改革傷害的民眾,,還有一顆驕傲的政治正確的心。這就是法國有關26歲以下年輕雇員的一條很平常的法律,,引發(fā)全國大罷工的原因,。投票支持政府輪換實行改革的民眾,立時就會變成激烈的反對者,。這是一個怪圈,。 這條法律究竟說了點什么?就是26歲以下的年輕人,,參加工作要有兩年試用期,。這樣的法律出臺,本身是看不見的手推出來的結(jié)果。因為按照原來的法律,,雇主一旦雇傭了雇員,,要解雇困難重重,基本上是好不好都要留用,。企業(yè)沒有挑選優(yōu)良雇員的權(quán)利,,當然影響它的生存和發(fā)展。這樣的法律首先影響的就是年輕人,,尤其是阿拉伯裔的年輕移民,。雇主們既然很少有解雇權(quán),當然不肯雇傭在各方面都還很不穩(wěn)定,、很不成熟的年輕人,,尤其不肯雇傭年輕移民。他們這樣做,,相信只是雇傭的經(jīng)驗在調(diào)節(jié),。也就是說,雇主雖然沒有解雇權(quán)卻有雇傭權(quán),,他們就會最大限度地利用雇傭權(quán)選擇員工,,以前在哪一類人身上遇到的麻煩最多,以后就會回避雇傭這一類人,。 這個道理和邏輯實在很簡單。新上任的法國總理德維爾潘,,當然也希望法國的雇傭市場能全面活躍,,可是他不敢大改大動。既然最困難的是年輕人的就業(yè),,就利用新法,,先給年輕人一點優(yōu)惠試試??墒?,對于法國人來說,這竟然是一個無法轉(zhuǎn)彎想明白的邏輯,,就是字面上的解雇權(quán)其實意味著就業(yè)的優(yōu)先權(quán),。反過來說,原來的法律也是一個相反的繞行邏輯,,就是它表面上在維護所有人不受輕易解雇的權(quán)益,,事實上反而導致失業(yè),也影響了企業(yè)活力,,最終傷害經(jīng)濟,,傷害人人都有份。 無法看透繞行邏輯的國民,非常容易受到政客的蠱惑,,因為自己沒有主心骨,。政客要選票,最經(jīng)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直接的利益誘惑,。大批如此的國民的存在,意味著這個國家的人思維簡化,,意味著不成熟,。 ■法國民眾的抗議方式 在法國民眾抗議新勞工法的過程中,頻頻威脅政府要舉行大罷工,,最終也確實付諸行動,。在第一次罷工的時候,除鐵路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之外,,法國的航空業(yè)工會,,也通過會員表決,決定加入全國總罷工,。結(jié)果,,不僅是一個癱瘓的巴黎,還是一個癱瘓的法國,。 罷工一向是勞方達到訴求的一種手段,。去法國旅行的人,先要祈禱自己不要碰上這樣的事情,,因為法國類似的罷工很多,。這次法國的罷工,不是在抗議某個資方,,而是在抗議政府,,罷工不僅使交通癱瘓,甚至連教師,、消防員都罷工,,一點不管著了火怎么辦。 這種罷工,,其實牽涉廣泛的民生問題,。不僅給整個法國經(jīng)濟帶來重創(chuàng),也影響千千萬萬平民的生活,。其實,,這里也有一個繞行邏輯??瓷先Φ氖钦?,可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只是管理員,國家不是總統(tǒng)總理的私產(chǎn),,最終傷害的是民眾自己,。在一定意義上,勞資雙方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兩只螞蚱,。美國人想通這個道理,,為避免兩敗俱傷,百分之九十八的勞資糾紛都依靠仲裁來解決,。為保障公眾利益,,在美國罷工不是任意的。在上世紀初,,就通過一系列法律,,禁止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務的罷工,不要說消防員,,警察,、公共交通和航空管理員,公立學校教師等政府雇員的罷工都不是合法的,。 最著名的是1981年里根總統(tǒng)時代的航空公司違法罷工,,里根總統(tǒng)當即宣布48小時不復工的立刻開除。去年的紐約交通系統(tǒng)罷工,,工會被法庭判決罰款,。最近工會在和法庭商談,要求減少罰款,,現(xiàn)在還沒有結(jié)果,。根據(jù)當時法庭的判決,每天罰款100萬美元,,3天下來,,這個工會的家當正好全部抵上,,幾近破產(chǎn),。再上一次的紐約地鐵罷工是1966年,當時,,罷工12天,,導致1967年的“泰勒法”出臺。它規(guī)定政府員工及其相關組織不能參加,、引發(fā),、煽動、鼓勵和容忍罷工,。它的前提是,,美國不僅有勞資仲裁,政府員工的工資和福利也維持在相當好的水平。這次紐約的地鐵罷工幾乎很少有人同情,,除了罷工給民眾帶來巨大不便之外,,也因為紐約的運輸工人不僅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其工資待遇和福利也已經(jīng)高于平均水平,。一般民眾認為他們要求過分,。而他們的罷工給紐約帶來的損失,在每天4億至6億美元之間,。 ■繞一圈回到原點 法國的所謂塵埃落定只是一個虛假的民眾勝利,。因為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在過去20年中,,法國不論是哪屆政府,只要試圖改革,,都遭到學生首當其沖的反對,,而使得所有改革嘗試統(tǒng)統(tǒng)都以失敗告終。在這次風潮中,,曾經(jīng)站出來一批學生支持改革,,可是聲音太弱,很快被反對浪潮淹沒,。 總理德維爾潘把這一點點改革稱作針對勞力市場的必要的靈活化措施,,主要是試圖幫助解決那些生活在困難社區(qū)、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輕人,,以降低那里高達40%的失業(yè)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法案引起強烈反對的,,并不是這些貧困社區(qū)的需要工作的人,,而是法國大學生們。在巴黎攻讀心理學的18歲的女大學生巴巴拉表示:“我們的抗議活動是……和無法無章,、壓迫我們的資本主義作對,。我認為,我們示威游行抗議的是這一點,,而不是只為抗議政府,。”這真是一個奇特的景象,,看上去他們在為需要工作的人高調(diào)代言,,而事實上興許只是幫著倒忙。他們只是讓自己因堅持政治正確而心里感到踏實,。這次風潮中的法國社會看上去活像一個大校園,,有的是學生的年輕熱情,,激情有余,而成熟的聲音卻遠遠還不成氣候,。 原來僵硬的雇傭形式依舊,,激發(fā)企業(yè)活力的努力再次歸零。前不久,,法國的知識界盛行一種文化救國論,,一時沸沸揚揚,似乎給法國打了一針強心劑,。它大致的意思是說,,美國文化是建立在滿足欲望的基礎上的,把人逼成工作狂,。而法國開辟出一番新的風景,,就是法國民眾滿足于較少的工作時間和收入,更多地享受生活,,享受藝術(shù)和文化,。聽上去很是美好??墒?,但愿這不是吃飽喝足了的法國知識分子,由自己的優(yōu)越狀態(tài)作出的遐想,。事情往往是這樣,,有較多選擇的人,能夠奢談清貧,,而真正貧困的人,,大多難以安于現(xiàn)狀。假如法國人真的能夠安貧樂道,,也就不會頻頻聽到他們火燒麥當勞的新聞了,。 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在電視講話中,一臉喪氣,。有人把這看作是他對自己政治前景的擔憂,,誰能說他就不是在為法國擔憂?不僅是一小步改革的失敗,,而是必須面對一個一點碰不起的法國,。他一定知道,,原來的問題照樣存在,,看不見的手還會繼續(xù)亮出看得見的結(jié)果來。 (作者系旅美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