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6日,當?shù)貢r間晚上7點28分,,在華盛頓的一個街角,,兩位男子迎面走近并用俄語互致問候,這上看去就像兩個朋友的普通會面,,但其背后卻隱藏著“驚天內幕”,。而這一切都暗中被其中一個人用微型攝影機記錄了下來,而拍攝者的真實身份則是美國代號為UCR的聯(lián)邦特工,,和他見面的據(jù)稱是一名叫做米哈伊爾的俄羅斯間諜,。
兩天后,美國司法部宣布,,10名俄羅斯間諜嫌疑人相繼被美方逮捕,,隨后在抓捕行動中僥幸逃跑的第11名俄羅斯間諜也在塞浦路斯落網(wǎng)。在這11名嫌疑人中,,包括四對夫妻,,他們被捕前分別住在西雅圖、紐約市市郊等地十多年,,看上去同普通夫婦毫無區(qū)別,,他們做著普通人的工作,平日里也同鄰居談論孩子上學的事,,也為孩子吵鬧跟鄰居道歉,。但據(jù)美國官方消息稱,被捕的11名間諜均接受過良好的訓練,、配備有尖端高科技設備,、熟知美國文化和美式生活、擅長編故事等等,。換言之,,這些人具備了一個間諜應具備的一切條件——他們的真實身份卻是俄羅斯情報部門派到美國的“潛伏者”,。
不會受到間諜指控的“間諜們”
美國政府日前表示,被捕的11名“俄羅斯間諜”雖然具備間諜的一切因素,,但多年來他們從美國獲取的情報少得可憐,。這11名“間諜”都不會受到“間諜罪”的指控。 有媒體披露,,在美國“潛伏”多年的他們,,收集到的情報主要是美國的政治八卦和政策對話,而這些內容在網(wǎng)上就可以查到,。前美國中央情報局間諜活動負責人,、前駐莫斯科情報站站長理查德·斯托爾茨聲稱:“我真是想不明白,在這個年代,,他們這么干究竟是想得到些什么呢,?要知道,這種行動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根據(jù)美國司法部的文件稱,,這些“潛伏者”進入美國的目的是為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工作,任務細節(jié)可從2009年俄對外情報局發(fā)給個別“潛伏者”的消息中得以證明,。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破譯的這條消息的部分內容稱:“你們被派往美國進行長期工作,。你們的教育背景、銀行賬戶,、汽車及住房都僅用于實現(xiàn)一個目標:完成你們的重大使命,,即尋找并拓展美國決策圈內情報渠道,并將情報發(fā)給中心,。”
此文件要求這些“潛伏者”收集收下情報:美國關于恐怖分子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的政策,、美國在中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美國軍事政策問題,、西方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評估,、美國對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的立場、美國關于阿富汗問題的立場,、美國關于伊朗核項目的立場等等,。
在美國當局對11名涉及間諜犯罪的嫌疑人提出的50頁控詞中,隱藏著紐約大街上演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場景:一名俄羅斯間諜坐在時代廣場的一家咖啡廳內,,向一輛慢速行駛的小型汽車中的處理器傳送著數(shù)據(jù),;一名線人將錢塞在棕色瓶內埋在在州北部某地,另外兩名間諜兩年后將瓶子搜索了出來,;兩名男子在某鐵路車站樓梯間擦肩而過時快速交換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橙色手袋,,并繼續(xù)前行。據(jù)美媒體披露,這些“潛伏者”的代碼和接頭暗號也“十分原始”,。比如“打擾一下,,我們是不是去年夏天在加州見過面?”回答是:“不,,我想我們在漢普頓見過,。”;“我們是不是2004年在北京見過面,?”回答是:“我們可能見過,,但我想是在哈爾濱。”等等,。
“潛伏者”中既有靚女又有潮男
在11名俄羅斯特工中,,最奪人眼球的無疑是現(xiàn)年28歲的安娜·查普曼。 6月30日,,當英美多家媒體在報道該事件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將安娜的照片作為主打。查普曼擁有一頭秀麗的紅棕色長發(fā),,相貌顯得漂亮而自信,,而《紐約郵報》干脆將她稱為“俄羅斯間諜中的紅發(fā)美女陷阱”。
報道稱,,查普曼的父親曾于20世紀90年代當過俄駐肯尼亞外交官。在莫斯科取得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后,,查普曼以學生的身份前往英國學習金融專業(yè),,并在英國一待就是五年。查普曼在英國工作期間與一名英國男子墜入愛河,,并最終嫁給了他,,然后 “與英國丈夫一起”搬到美國紐約居住,并在紐約金融區(qū)有一套公寓,。查普曼的簡歷顯示,,她在運作自己市值數(shù)百萬美元的產(chǎn)業(yè)之前,曾在巴菲特旗下的歐洲最大商業(yè)噴氣機運營商NetJets歐洲分公司工作,,查普曼曾夸口自己見過巴菲特本人,。英國《衛(wèi)報》在報道此事時還特意配上一張查普曼睜著一雙深情款款大眼睛的照片,說這位美女會說俄英德法4門語言,。
據(jù)稱,,在紐約期間,相貌美艷絕倫的查普曼經(jīng)常出席曼哈頓的名流派對,,由此結識了許多商賈名人,。而查普曼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通過豐富的人脈關系,四處搜集情報,。一位曾在華爾街雞尾酒會上數(shù)次邂逅查普曼的金融家說,,她非常愛調情且具有侵略性,但她似乎并不是那么聰明,。 “她每次說法都不同,。第一次,她說她運營一個房地產(chǎn)網(wǎng)站,;第二次,,她說她在做石油生意。然后又告訴我,,她是一個金融衍生品交易員,。我問她一些常識,她卻不知道我在說什么,。老實說,,她挺笨的。 ”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FBI)指控她從今年1月開始,,便透過私人無線網(wǎng)絡傳遞情報給俄羅斯官員,。她不知FBI探員偽裝成俄羅斯使館人員,請求協(xié)助修理筆記本電腦,,6月26日被捕,。
與外形靚麗的查普曼相比,今年27歲的謝緬科卻掩藏得很深,。外形看是個潮男,,駕駛奔馳S500,有一名金發(fā)女友,。他會說俄語,、英語、西班牙語和中文,,在一間旅行社工作,,主要協(xié)助華人和西班牙裔策劃旅游行程。鄰居指,,謝緬科與女友會用俄語交談,,與鄰居沒有什么交往。
他喜歡上校友網(wǎng),,并在那里上傳自己的照片,,好友有50名。謝緬科參加過很多社團活動,,包括聯(lián)合國在俄遠東的一個畢業(yè)生交流項目,。謝緬科畢業(yè)于布拉戈維申斯克的阿穆爾國立大學,,2003-2004年曾在中國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就讀。謝緬科也被指控移交假護照,,和執(zhí)行其他間諜任務,。當時,他和查普曼一同會見了FBI假扮的俄外交官,。起訴書暗示,,謝緬科按照“指示”完成了任務,而查普曼并沒有,。臥底探員還問謝緬科,,如果事情敗露會怎樣?他答道:“會將裝設通訊器材的硬盤銷毀,,另外只有一處地方可逃,,就是紐約的俄羅斯領事館。”
從公司副總到專欄作家
住在新澤西州的理查德·墨菲和辛西婭·墨菲夫婦,,完全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搬遷到美國的。辛西婭和丈夫理查德最先住在新澤西的霍博肯,,后來搬到了蒙特克里爾,。理查德·墨菲是一個假身份,他宣稱自己出生于費城,。法庭的文件顯示,,二人以夫婦名義進行情報刺探已經(jīng)有多年了。
據(jù)商業(yè)社交網(wǎng)站LinkedIn的資料,,辛西婭·墨菲在曼哈頓金融服務公司工作了13年,,目前是一位副總裁。她于上個月取得了哥倫比亞商學院的MBA學位,。丈夫理查德是個全職丈夫。一個鄰居表示,,警察看到理查德在校車車站接孩子,,“我們非常興奮終于社區(qū)里有了個全職爸爸。”據(jù)法庭文件顯示,,墨菲一家被要求獲取奧巴馬2009年夏季防俄的相關情報,,美國削減核武談判的立場,阿富汗政策以及對伊朗核武的處理方法,。此外他們還被要求獲得隨同奧巴馬出訪官員的背景資料,,以及涉及外交事務的官員背景。“試著了解他們的觀點,,特別是期望來俄取得的成果,,以及白宮團隊將怎么實現(xiàn)這些成果,。”莫斯科高層如此指示。
據(jù)FBI截獲的文件顯示,,辛西婭還多次和一位活躍在政界的紐約金融家以工作名義開過會,。莫斯科上級的指示是:該金融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目標,并敦促辛西婭“一點點”地和他建立聯(lián)系,。“也許他能為辛西婭提供美國外交政策的信息,,白宮內的傳聞,甚至邀請她參加紐約的主要政治派對,??傊M可能考慮從他身上獲得信息,。”
另外一名“潛伏者”維奇·佩萊斯的對外身份是在紐約一家西班牙語報紙工作的專欄作家,,她每周都會在專欄里探討美國的政策。間諜消息一出,,佩萊斯夫婦的紐約鄰居大為震驚,。佩萊斯的家人、同事及律師說,,這種指控成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佩萊斯的兒子馬里斯卡爾接受采訪時說,他的母親與繼父與俄羅斯沒有關系,,且從未到過俄羅斯,,這種指控很荒謬。佩萊斯20多年前來到美國,,此前在秘魯從事電視記者工作時,,她曾遭到綁架。她的丈夫拉扎羅在巴魯克大學教拉美課程,。鄰居們提到了夏季烤肉聚餐及南美音樂,。
起訴書表明,拉扎羅是出生在烏拉圭的秘魯公民,。但在2002年,,聯(lián)邦特工竊聽到他在家中與佩萊斯提到他的孩童時代。他當時對佩萊斯說,,戰(zhàn)爭一開始,,他們就搬到了西伯利亞。同事們形容佩萊斯是一位堅持己見的專欄作家,,有繪畫天分,,喜歡吃南美菜“塞維切”,自豪于兒子的鋼琴水平,。紐約《每日新聞報》的記者坎迪達·波圖格斯說,,她把很多時間都用在繪畫和報紙上,,所以我不知道她怎么有時間從事間諜活動。但起訴書提到,,2000年,,佩萊斯被拍到在某南美國家的一處公園從別人手里拿了一個包裹。起訴書還說,,她曾在多個場合被FBI探員偷聽到同丈夫討論涉及大額資金的交易,,并指使丈夫向一位疑似俄羅斯特工傳遞用隱形墨水寫成的便條。佩萊斯的律師說,,雖然她可能“左傾”,,但這并不足以說明她是間諜。
暗戰(zhàn)仍在繼續(xù)
美國媒體披露的俄羅斯?jié)摲g諜網(wǎng)的一幕幕不禁令人回想起冷戰(zhàn)時期的情景,。前英國情報官員格雷莫·哈維日前對此評價說,,所謂的11名嫌疑人為外國政府充當間諜的活動,可能是這些國家長期以來間諜行動的冰山一角,。而前克格勃上校,、英國雙面間諜奧列格·戈德爾維斯基說,俄羅斯有無數(shù)非官方間諜潛伏在美國,。莫斯科多年前就相信,,這些人不會被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向美國加派間諜,,還向法國,、德國以及英國等西方大國派遣間諜。他說:“美國的事件只是告訴俄羅斯:我們已經(jīng)忍了你們20年了,,我們現(xiàn)在要說,,我們正在監(jiān)視著你們,如果你們不停下來,,我們就將采取行動,。”
“您是在最需要的時刻來到莫斯科的——你們的警察正在充分地施展本事,把許多人都關到了監(jiān)獄里,。”正當美媒體熱炒“俄羅斯間諜網(wǎng)大案”之際,,俄總理普京6月29日晚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奧加廖沃官邸會見到訪的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對于普京這句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表述,,而克林頓支支吾吾地報以淡淡的微笑,。
“說實話,,大家不都在做同樣的工作嗎,!”還沒有等克林頓對前一句話做出實質反應,普京緊接著又若有所思,、一語雙關地說道,。而當克林頓還沒有參透普京這個“同樣的工作”是指“派間諜”還是“抓間諜”之時,,普京又調整語氣說,“我希望這不會對兩國關系最近取得的良好發(fā)展勢頭造成影響,,所有珍視俄美關系的人都應該這樣理解此事,。”
就這樣,克格勃出身并曾被派駐海外的普京在“三言兩語”之中向克林頓談起了美俄關系中眼下最棘手的問題——“美國接連抓獲11名俄羅斯間諜”,。細心人發(fā)現(xiàn),,與幾年前發(fā)生的“間諜案”不大一樣的是,白宮和克里姆林宮這次均表現(xiàn)出了以前并不多見“默契”,,都在不約而同地強調“間諜是間諜,、重啟是重啟”,認為此事不應影響美俄關系的“重塑”大局,。
對于俄羅斯的“大度和超脫”,,美國似乎也“心領神會”。事發(fā)后,,美國白宮發(fā)言人吉布斯稱,,該事件不會影響美俄改善關系。他透露,,奧巴馬上周接待梅德韋杰夫之前就已知此事,,但奧巴馬在會談中并未提及這件事。記者發(fā)現(xiàn),,“俄羅斯間諜案”被曝光后,,俄羅斯高層官員對此也是“三緘其口”。除俄外長表示“美方?jīng)]有對我們做出解釋,,我希望他們會做出解釋”之外,,絕大多數(shù)俄羅斯高官都不愿意對媒體談及本人對此事的看法。近日,,俄記者多次試圖得到俄總統(tǒng)外事助理普里霍季科,、俄總統(tǒng)新聞發(fā)言人納塔利婭、俄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喬夫等人對此事的深入評論,,但均未成果,。據(jù)知情者透露,俄羅斯高層似乎也想把這并不太愉快的一頁盡早翻過去,。
其實,,情報工作在很多國家都是政治、軍事,、外交等工作的一種輔助,,是體現(xiàn)本國外交政策的一種手段。很多國家都派了情報人員在別國活動,,這是個“心照不宣”的潛規(guī)則,,但何時抓間諜,,抓后如何處理,是高調熱炒還是低調冷處理,,其中玄機值得玩味,。雖然俄美高層都不想讓這起“間諜案”給正在復蘇之中的俄美關系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雖然俄羅斯人沒有把這筆帳記到奧巴馬頭上,,但一向不愿意“吃啞巴虧”的俄羅斯人對于美國“鷹派”打出的這記直拳又會如何應對呢,?人們尚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美俄關系如何應對這起“間諜案”,兩國的“暗戰(zhàn)”永遠不會停止……
以下是安娜·查普曼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