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生的要素有哪些,?
曾經有人向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請教這個問題,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戀愛和工作,。”這兩者都與我們的快樂和悲傷關系密切,。不同的是,無論戀愛路上遭遇多少挫折,,我們仍然認為愛情是美好的,。而對于工作,,我們所抱的信念卻往往沒有這么堅強。
我們對于工作究竟存了多少迷思與誤會,?希望今天能夠開啟冰山一角,,讓我們窺見一個與往日不同的“工作”。
奮斗十幾年,,是不是為了喝咖啡
網(wǎng)絡上曾經流傳著一個著名的帖子:《我奮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說的大概是京漂一族的心聲,,同時也道出了很多職場中人的心酸——拼了命地奮斗,為的只是賺杯咖啡錢,?,!
其實,我們究竟為什么而工作,,這個問題就像“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一樣亙古久遠。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涉及到工作動機,。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工作最基礎的動機顯然是吃飽穿暖,。但是,,當工作換來的薪酬能夠滿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我們的工作動機又發(fā)生了變化——我想做更有意義的工作,!我希望工作更能體現(xiàn)價值感,!我的工作團隊必須讓我有歸屬感!這時候,,工作絕不僅僅是為了“喝咖啡”,,而是為了“喝咖啡”這種行為所代表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
那么,,是不是動機層次越高,,越趨向于精神化,工作就越容易取得成就呢,?也不盡然,。有研究顯示,對于比較簡單的工作,,動機越強就越容易完成,;而對于難度較大的工作,相對較低的動機水平反倒更容易取得成功,。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那些最初抱著“賺錢養(yǎng)家”的念頭的創(chuàng)業(yè)者,,反倒比一開始就立志做“李嘉誠第二”的人更容易成功。
當然,,對于長期堅守一份職業(yè),,并且以工作為樂的人來說,成就感和價值感肯定是動機中的主要部分,,影響它們的因素也很多:工作是否符合你的興趣,,你的能力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工作環(huán)境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你能否很好地融入工作團隊,;薪酬是否達到你的基本期望等等。
綜上所述,,如果工作只為了“喝咖啡”,,那么最終你必然為工作所累。但如果忘掉眼前的“咖啡”,,而是享受制作咖啡過程中的樂趣,,和制作完成后的價值感,那么工作就會變得輕松自然,。
越找不到工作,,越不想找工作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小狗放進實驗箱里,箱內有一個按鈕,,一按就有肉丸出現(xiàn),。但是,一旦小狗按動按鈕,,就會遭到電擊,。久而久之,即使想吃肉丸,,小狗也不敢觸碰按鈕了,。后來,實驗者將電擊取消,,發(fā)現(xiàn)小狗仍然不敢靠近按鈕半步,。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對于求職者來說,,職場就像電擊四伏的實驗箱,,而自己則是惶然的小狗。不小心觸碰了某個關口,,比如參加了一次備受打擊的招聘會,,或者被某位面試官惡狠狠地批評了,求職者就會受到“電擊”,,容易變得自我貶低,,沒有價值感,,對求職失去信心。這也就是有人越找不到工作,、越不想找工作的原因,。
對于這樣的求職者來說,重拾自我效能感顯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在找工作的同時,也要做一些與求職無關的事情,,而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一個人的成就感是來自多方面的,雖然求職受挫,,你卻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找回價值,。比如從事一些公益事業(yè),,做志愿者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第二,,求職受挫的人往往都喜歡離群索居,好像窩在家里遠離社會就不會受到負性評價,,自信心也就不會受到打擊,。恰恰相反,有研究顯示,,對于同樣一項任務,,一個人如果融身團隊則比單獨行動時更具信心。與人交往,,在團體中的歸屬感和被認同感會更好地提升你的自我效能感,。
工作為你減壓
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工作給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卻很少有人想:也許工作也在無形中分擔了我們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壓力。
心理學中有個“踢貓效應”,。借用一個故事來表達,,就是一位男士在工作中出了紕漏,被老板訓斥一通,。心情不好的他回到家中沖著妻子發(fā)脾氣,,而莫名其妙受到責備的妻子看到兒子正在淘氣,于是毫不猶豫地給了他兩巴掌,。兒子眼淚汪汪,,正無處發(fā)泄,,恰好看到一只老貓優(yōu)哉游哉地走過,上去就是一腳……
這本來是一個負性案例,,說的是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控制就會傳染給周圍的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換個角度看,,這個案例也向我們彰顯了正性的啟示——我們的情緒是可以轉移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那么家庭可以為你療傷;而如果你的家庭出現(xiàn)矛盾,,工作場合則可能幫你減壓,。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失戀時都會陷入工作狂的狀態(tài)。當然,,這并不值得提倡,,但起碼說明,在這種情境下,,工作起到了轉移注意焦點,、減少沮喪情緒的作用。
所以,,不要戴著墨鏡看工作,,讓它變得只有黑暗一個顏色。既然工作是我們生命中逃不掉的事情,,倒不如讓它變成彩色,,隨時調節(jié)我們的情緒。
我們真的討厭競爭嗎
幾乎每個職場中人都聲稱自己討厭競爭,,好像它是搞壞人心,、惡化關系的罪魁禍首,而競爭所帶來的壓力也實在讓人受不了,。然而,,我們是不是真的像自己以為的那樣討厭競爭呢?也許,,我們每個人的骨子里都有著“好戰(zhàn)基因”也說不定喲,!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囚犯兩難”實驗:有兩個被懷疑協(xié)同犯罪的嫌疑犯,他們同時面臨著認罪和不認罪兩種選擇,。如果兩人都不認罪,,那么他們會同時受到判刑的處罰;如果其中一人認罪,,而另外一人不認罪,,那么認罪者將獲釋,,而不認罪的人將被重判。囚犯們會怎樣選擇呢,?
顯然,,兩人都不認罪是比較恰當?shù)倪x擇,這個選擇傾向于合作性策略,,相當于各退一步保持平衡,。但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囚犯選擇的是認罪,,因為他們的想法是:如果對方先認罪,,我會被重判;而如果我先認罪,,則可能獲得釋放——這是一種高度傾向競爭性的策略,。實驗結果證明了一點:人們總是希望戰(zhàn)勝對方,我們內心潛藏的競爭傾向遠比自己認為的多,!
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挥憛捀偁幠兀恳驗楦偁幙梢允刮覀兊男睦慝@利:在比較中獲得來自對手的刺激,,于是惰性更少,奮斗的動力更強,。而一旦在競爭中獲勝,,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則會更強。
職場有沒有“不可能任務”
可能是一個長久克服不掉的拖拉惡習,,可能是上司的一個超高標準的業(yè)務要求,,也可能是客戶反反復復的抱怨、要求返工……總之,,你覺得這些仿佛是職場中的“不可能任務”,,無法完成卻又擺脫不掉,搞得你幾乎要抑郁,。
OK,,大概每個職業(yè)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任務真的不可能完成,,還是我們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或者是,我們內心壓根兒就沒打算好好地去解決它,?
團體治療專家曾經給出這樣的忠告:團體成長小組的每個組員,,在每次活動中都會抱怨自己的不幸。
但是,,如果讓他們給別人出謀劃策以解決其不幸時,,發(fā)現(xiàn)大家的方法多樣且實用,。最后的結論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只是在逃避解決它所要承擔的繁瑣,、苦痛,或者付出一部分代價,,我們總是抱著“只要拖得夠久,,問題就會自動消失”的幻想。這其實才是人生,,尤其是職場中的根本難題,。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心理慣性,?重要的是建立兩種觀念:第一,,工作就是要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zhàn),無法逃避,。第二,,壓力和痛苦并不是絕對不好的,它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人類從遠古時期就遺留在身體里的兩種本能:戰(zhàn)或逃,。前者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逃避挑戰(zhàn)和危險成了人類的本性之一,。作為生存本能,,逃避也許是有效手段。但是,,在職場之中,,外界環(huán)境不斷變化,如果你一直固步自封,,就要承受著被淘汰出局的壓力,,因此而消耗的心理能量往往并不比選擇應戰(zhàn)來得要少。所以說,,逃避任務的沖擊性并不是可取做法,。
另外,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職場中各種挑戰(zhàn)和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是絕對負面的,,有的人甚至因此常常陷入抑郁狀態(tài)。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抑郁是一種顯著的信號——想要適應新的狀況,想要做出重大改變。這是內心給你的提示,,你越是阻抗,,抑郁就會越發(fā)明顯持久。
所以,,相信職場沒有“不可能任務”,,這是一種良好的應戰(zhàn)心態(tài),而不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完美主義,。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上職場,,工作就不會僅僅被壓力充斥,你還能看到很多希望和新方向,。(張鳴)
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