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DUCARER案例九: 行為: 四環(huán)主路入口綠化帶旁停著一輛汽車,,媽媽把著四歲的孩子似乎是在拉粑粑,孩子屁股正下方放著一張報紙,,孩子一臉茫然地看著緩緩駛過的各種車輛…… 姥姥帶著五歲的男孩在科技館玩,,孩子玩的很高興,姥姥覺得孩子很久沒有上廁所了,,于是拉住孩子說:“快,,先尿個尿再玩。”之后,,還不等孩子回答就當(dāng)眾脫下孩子的褲子,,從包中取了一個準(zhǔn)備好的礦泉水瓶,孩子對著礦泉水瓶尿完了尿,。當(dāng)工作人員提示姥姥有為孩子專門準(zhǔn)備的洗手間時,,姥姥說:“沒事,已經(jīng)完了,,這樣方便,。” 奶奶帶著三歲的孩子在科技館玩,,孩子玩的過于投入結(jié)果尿了褲子,,奶奶對著孩子說:“你怎么回事?尿尿也不說,?”之后又大聲叫爺爺:“快來,孩子尿褲子了,給孩子找條褲子,!”聽到奶奶大聲的叫喊,看著周圍的小朋友,,孩子的臉突然紅了,。 點評: 這種行為在中國父母眼中并不稀奇,尤其是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眼中更是一件正常事,,如果告訴他們,,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他們會說:“孩子還小,,這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實,所有不尊重孩子的行為背后幾乎都蘊含著同一個邏輯:“孩子還小,。”如果因為孩子小,,父母就不尊重孩子的性別意識,不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長大之后,父母又怎么會尊重,?是不是有一天這些父母會突然意識到,,“呀,孩子長大了,。”然后立刻開始改變自己一直以來對孩子的所有態(tài)度以及做法呢,?可能父母可以做到在孩子長到某一個歲數(shù)之后就教會孩子不要隨處大小便,不要隨便暴露自己的隱私,,但是很多行為的慣性以及固定的意識都是否能在短時間內(nèi)就改變呢,? 糾正: 和我們曾經(jīng)探討過的所有案例一樣,如果我們把孩子當(dāng)一個成人來對待,,以上的所有行為都不應(yīng)該發(fā)生,。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你會不會愿意這樣被人對待,?如果你不愿意,,也千萬不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總結(jié): 以上列舉的幾種行為只是在眾多類似行為中的縮影,,記得老大小的時候,,我?guī)鋈裉枺?jīng)常會有老人路過身邊熱心提醒我:“別給孩子帶尿不濕了,,穿開襠褲吧,,都把孩子捂壞了,。”和一群穿著開襠褲,時不時被把著在草叢中或地上尿尿的孩子在一起,,老大顯得很格格不入,。對于是否需要很早就對孩子進行如廁訓(xùn)練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沒有一個規(guī)定模式,。但是在公共場合隨地、隨時大小便,,不顧及孩子的隱私及自尊討論孩子的大小便問題確是一種極其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由于這種行為在中國具有極其廣泛及普遍的特點,因此其正確性似乎很難受到質(zhì)疑和挑戰(zhàn),,保護孩子的隱私反而成了一種奇怪的行為,,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