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當曹禺還只是一個二十三歲的大學生時,,就以一出《雷雨》驚動整個劇壇。這場沖擊波經(jīng)久不息,。雖然沒有精確的統(tǒng)計,,但六十多年來,全中國恐怕沒有哪一部劇作像《雷雨》這樣長久地被眾多劇團千百次地搬演過,。此后十年,,他接連寫出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一批傳世名作,無可辯駁地確立了自己在中國現(xiàn)代劇壇的地位,。巴金老人在談及他閱讀《雷雨》原稿的情形時說:“我感動地一口氣讀完它,,而且為它掉了淚。不錯,,我落了淚,,但是流淚之后我卻感到一陣舒暢,同時我還覺得有一種渴望,,一種力量在我身內產(chǎn)生了,。”(《蛻變·后記》)《日出》獲得1937年《大公報》的文藝獎金,,由葉圣陶,、朱自清、楊振聲,、巴金、靳以等文化界知名人士所組成的文藝獎金委員會對作者的評語是:“他由我們這腐爛的社會層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責貶繼之以撫愛,,真像我們這時代突然來了一位攝魂者……” 對曹禺早期劇作的高下得失,論者諸家多有不同,。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作品一再被搬上舞臺,長盛不衰,。近年來被廣泛改編成歌劇,、戲曲、電影的,,也是這些早期作品,。今年六月,我在新加坡維多利亞戲院觀看了當?shù)貙嵺`話劇團演出的《原野》;十月,,在香港沙田大會堂觀看了香港影視劇團演出的《日出》,;撰寫此文時,湖北荊州花鼓劇團改編的花鼓戲《原野》正在北京人民劇場演出,。那么這些作品吸引一代又一代觀眾和導演,、表演藝術家的情感因素和藝術魅力究竟是什么呢? 無論是武斷決然的貶損,淺薄,、廉價的吹捧,,以極左思潮為主導的社會學批評,還是作家本人隨著時局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對其創(chuàng)作動機的自述,,都無助于解釋這些作品所包孕的豐富內涵和令人困惑的矛盾現(xiàn)象,。或許,,更公正,、更全面的評論還有待時日,但在我看來,,曹禺的早期劇作至少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這些作品,描寫的全是家庭,、兩性關系,,表現(xiàn)的幾乎都是血緣、親情的糾葛,,但又不止于家庭,、兩性“理還亂”的復雜糾葛。在這些作品中,,周公館,、曾公館、高公館……這些古舊的“老房子”,,不僅是男女主人公生存,、棲居之所,也是男女主人公無法掙脫的夢魘,、彌天壓頂?shù)男莫z,。“家”的觀念的泛化,,“家”的沉郁,、恐怖氣氛的渲染,“家”的整體象征的營構,,使它帶上某種形而上學的意味,。 美國劇作家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對現(xiàn)實主義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說:“我現(xiàn)在開始認為,迫使戲劇傾向以致需要現(xiàn)實主義,,其力量可能在于家庭關系在戲劇里的吸引力,。”諾里斯·霍頓(Norris Houghton)在《二十世紀世界戲劇》一文中指出,,埃斯庫羅斯(Aischulos)只重視萬能的上帝而輕視家庭關系,。莎士比亞更關心的是人類的邪惡天性以及人類“罪惡成性”的本能,而不是麥克白與他妻子的家庭關系,。當奧尼爾,、布萊希特、沙特和貝克特不描寫以家庭為背景的人,,而描寫以社會或哲學為背景的人時,,現(xiàn)實主義似乎就無法使他們滿意,覺得有必要探索新的形式,。曹禺的早期作品恰恰既表現(xiàn)家庭關系,,又將這種關系置于更寬泛(社會)與形而上(哲學)的背景上,。從而,,既消融涵化了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主義的長處,,又超越了現(xiàn)實主義與表現(xiàn)主義的局限,。 第二,曹禺筆下的女主人公,,多是些風華正茂又飽經(jīng)滄桑的年輕女性,。她們早已銷蝕了純情少女的天真爛漫,又不至于一如癡頑老婦的死水無波,。她們兼有強烈的欲望與清醒的認識,。她們早已參破人倫的虛假與人情的惡薄,既懼怕夢魘般的生活,,又無法擺脫噩夢的纏繞,。她們所憎恨的正是她們所寄生的。她們無法賦予世界以意義,,又無法向世界索求意義。徒勞無功的掙扎帶來更深的絕望,,結局是非死即瘋,。然而正是這種混合著欲望與絕望的復雜情緒,這種企望超脫又無法遞解的生命困境,,蘊含著世故風塵中非言語所能道斷的底蘊與真諦,。 十分可惜的是,曹禺的作品,《家》之后,,不足道矣!對這種無可挽回的滑坡現(xiàn)象,,有人說他江郎才盡,有人說是在誤導下轉入陌生的思維領域所致,。而他多年的老朋友,、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態(tài)度最為苛嚴。1982年3月,,黃永玉致函曹禺,,在信中表示了自己對曹禺深深的失望:“你是我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里,你失去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于混沌之中,?!?/p> 曹禺是清醒的。這是他的明智,,也是他的悲劇,。他何嘗不知道自己為勢位所誤。在他乖戾,、滑稽行為的背后,,恐怕掩藏著深深的誅心之痛也未可知。在曹禺的記憶中,,最早的文學劇作是八九歲時被父親所逼寫出來的兩句詩:“大雪紛紛下,,窮人歸無家?!备赣H常常告誡他,,你是“窶人之子”啊!“窶人”是湖北方言,即窮人之意,?!案F人歸無家”大致可以看做曹禺本人的自況。對曹禺來說,,“家”始終是異己的,。“歸無家”的情結伴隨著他,,終老一生,。 選自《新文學史料》1999年第1期 1.《雷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版,。 四幕劇《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成熟的標志,。該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短短一天,,所演繹的故事卻牽扯了多年的恩恩怨怨,,不僅突現(xiàn)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于環(huán)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等等。 2.《曹禺全集》田本相,、劉一軍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版。 全集共分為七卷,。全面地收入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解放后的各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 3.《曹禺傳》田本相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版,。 作者以曹禺的生活歷程和創(chuàng)作道路為主干,,以與曹禺有關的人物和事件為枝葉,濃墨重彩地為讀者描繪了中國劇壇上的大家,。 花開花謝年年有,,人過了個青春不再來! ——《雷雨》 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 ——《原野》 恐懼是一條不顯形的花蛇,,沿著幻想的邊緣,蠕進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質,。 ——《原野》 我們不是單為吃活著的。 ——《北京人》 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憐憫著自己,這使他除了自己的不幸外,,看不清其他周圍的人也在痛苦,。 ——《北京人》 《大雪紛紛歸無家》自主探究 一,、下列不是曹禺作品的一項是 A.《日出》 B.《原野》 C.《茶館》D.《北京人》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關系,。 無論是武斷決然的貶損,淺薄,、廉價的吹捧,以極左思潮為主導的社會學批評,,還是作家本人隨著時局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對其創(chuàng)作動機的自述,,都無助于解釋這些作品所包孕的豐富內涵和令人困惑的矛盾現(xiàn)象。 三,、下列理解課文有誤的一項是 A. 曹禺注重于寫劇中的家庭關系,,而輕視其社會背景,卻寫出了一流的經(jīng)典,。 B. 歐美的劇作家中,,包括埃斯庫羅斯、莎士比亞,、沙特等人都輕視家庭關系在戲劇中的表現(xiàn),。 C. 曹禺筆下的女主人公,多是些風華正茂又飽經(jīng)滄桑的年輕女性,。 D. 解放后,,曹禺的創(chuàng)作水平與解放前有了一個明顯的大滑坡。 四,、作者為什么說曹禺的作品包含著豐富內涵和令人困惑的矛盾現(xiàn)象,?試簡單概括其原因。 五,、作者說:“曹禺是清醒的,。這是他的明智,也是他的悲劇,?!闭埥Y合自己所知道的歷史史料,試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曹禺(1910—1996)現(xiàn)當代劇作家,。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從小愛好文學和戲劇,,1922年入天津南開中學,參加南開新劇團,,演出中外劇作,顯示了表演才能,,并嘗試寫作小說和新詩,。30年代初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就學期間,,廣泛接觸歐美文學作品,深為古希臘悲劇作家及莎士比亞,、契訶夫等人的劇作所吸引,1933年創(chuàng)作的處女作四幕劇《雷雨》,,標志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其后寫有著名劇作《日出》《原野》《北京人》,并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劇本,,還譯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