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床的起源與婚床賞析
起源 床最早起源于我國的商代,也有傳說是上古時代的神農氏發(fā)明了床。 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睡覺只是鋪墊植物枝或獸皮等,,掌握了編織技術后就鋪墊席子。席子出現(xiàn)以后,床就隨之出現(xiàn),。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文字,,說明商代已有床,,只是不為睡覺專用。從實物來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陽長臺關一座大型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上刻繪著精致的花紋,周圍有欄桿,,下有6個矮足,,高僅19厘米。 春秋以來,,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們寫字、讀書,、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幾,。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還出現(xiàn)一種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為睡臥的專用家具,。 唐代出現(xiàn)桌椅后,人們生活飲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動,。床由一種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為專供睡臥的用品,。 形制 中國古代家具中臥具形式有四種,,它們是榻、羅漢床,、架子床和拔步床,。后兩種只作為臥具,供睡眠之用,;而前兩種除睡眠外,,還兼有坐之功能。我國漢朝以前中國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圍繞睡臥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臥周圍。久而久之,,形成了國人待客的等級觀,。直至民國初年以前,國人待客的最高級別一直在床上或炕上,。榻和羅漢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臥,,而是待客。自唐至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來,,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明代以降,,特別是在清代,,這種禮儀已成定式。 三國時期是中國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們多以席地坐臥為主,,戰(zhàn)國到東漢之前沒有椅凳,這時的“床”包括兩個含義,,既是坐具,,又是臥具。 榻:西漢后期,出現(xiàn)了“榻”這個名稱,,榻大多無圍,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稱呼,。它在當時專指坐具,,但在后來的生活中常被古人用作一種搬運方便,可提供臨時休息的家具大量使用,。 羅漢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的一種床,。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攢接而成,也有用三塊整板做成,,羅漢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羅漢床可供坐臥,它的作用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沙發(fā),。古人一般都把它陳設于廳堂待客,,中間放置一幾,兩邊鋪設坐墊,,典雅氣派,,形態(tài)莊重,是廳堂中十分講究的家具,。 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它的做法通常是在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頂部安蓋,,稱做“承塵”,,床的三面裝有圍欄,多用小料拼插成幾何紋樣,,也有的在正面多加兩根立柱,,我們稱為六柱架子床。也有在正面多加兩根立柱,,兩邊各安方形欄板一塊,,名曰“門圍子”。正中是上床的門戶,。更有巧手把正面用小木塊拼成四合如意,,中加十字,組成大面積的欞子板,。中間留出橢圓形的月洞門,。二面圍欄及上橫楣板也用同樣方法做成。床屜用棕繩和藤皮編結成胡椒眼形,。四面床牙浮雕螭虎,、龍等紋飾。也有單用棕屜的,,做法是在大邊里沿起槽打眼,,把棕繩盡頭用竹楔鑲入眼里,,然后再用木條蓋住邊槽。這種床屜使用起來比較舒適,。架子床是明清兩代很流行的一種床,。 拔步床:是我國一種造型奇特的床,它像一間獨立的小屋子,。顧名思義,,“拔步”就是要邁上一步才能到達的床,從外形上看,,它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制平臺上,,床前設淺廊,長出床沿三四尺,,廊子的兩側可放置一些小型家具和雜物,。此床多在南方使用,四面掛帳,,既防蚊蠅,,又可方便主人起居。 婚床 一生在世,,半生在床,。古人對床有著特殊的情結,特別是古代大戶人家,,更是不惜工本地把大量的精力,、人力、財力花在了制作婚床上,,婚床多為架子床和拔步床,。考究的婚床又稱千工床,,顧名思義是指一天一工,,一件婚床需要花費工時千工之多,也就是三年多的時間才能制作好一張婚床,??梢娮龉ぶ萑A,費工之浩大,?;榇彩枪湃嘶榉康闹行模坏侵魅诵菹⒌牡胤?,更是傳宗接代的神圣家具,。因此,古人對婚床的做工非常講究。 這張千工床,,有三進,,整整占了半個房間,上有卷篷頂,,下有踏步,,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掛落,、倚檐花罩組成的廊廡。廊廡右邊安放二斗二門小櫥,,上置燈臺,,故又稱點燈櫥;右邊放馬桶箱,,把馬桶不雅之物藏于箱內,。后半部是床鋪,有雕花門罩,、垂帶,、遮枕,床三面圍有擴裝式的雕刻以及彩繪屏風,。題材大多是古典名著,、民間故事、戲劇人物,、神仙等,,踏步床木雕裝飾內容總離不開多子多福、喜慶吉祥等美好愿望,。 楠木漆金婚床,,床兩邊雕一對花瓶,意為平平靜靜,;花瓶上是蓮花蓮蓬,,祈求連生貴子;中間雕和合二仙,,象征家庭美滿,,夫妻恩愛。
東陽千工床,雕有魁星點狀元,、八仙過海,、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等多幅人物典故圖,所雕人物栩栩如生,,所有的雕刻均為鏤空木雕,,真漆真金貼面,精雕細刻,充分展現(xiàn)了高超的東陽雕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