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銘 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說很多人耳熟能詳。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一為登高望遠,要有遠大目標,;其二為嘔心瀝血,要有堅韌不拔之志,;其三為心曠神怡,,得到成功的快樂??梢院唵胃爬?,分別為遞進的三種境界:知、行,、得,。 其實早在《論語》中孔子就提出讀書的三境界:知之、好之,、樂之,。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可以用宋代人的讀書典故來佐證,。宋太祖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等空暇時追補,。他說的“開卷有益”強調(diào)的就是“知”,。大臣錢惟演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jīng)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讀經(jīng)史嚴肅,,當正襟危坐,;讀小說輕松,取臥姿通體舒泰,;小辭短促鏗鏘,,大概有助氣沉丹田。他手不釋卷,,更多的是出于愛好,。詩人蘇舜欽生性豪放,以誦佐酒,,每夕讀書以一斗為率,。把書當作下酒菜,目與書接,,心游萬仞,,逸興與酒氣齊飛,書味共豪情一色,,此樂何極,! 也有人用禪宗的機鋒來形容讀書: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初讀如少年涉世,所看的都是本原的世界,;再讀如中年歷經(jīng)滄桑,,恍然有悟,走過的山水都變成人生的履痕,;三讀如老年夕陽下回首,,山水都變成心上的風景。 余杰寫人生境界的文章引用了禪宗的三境界:其一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其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其三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借用來闡述讀書三境界也十分恰當。第一境界中的“尋”,,是讀書的上下求索和追問,;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jīng)從功利層次剝離出來,,渾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則是對有限時空的超越,達到長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也有人借用企業(yè)家的術(shù)語來談讀書的境界:一為大智慧,二為大抱負,,三為大手筆,。大概讀書如運籌帷幄、商場鏖戰(zhàn),,攻城掠地,、乘勝追擊,追求羽扇綸巾,、叱咤風云之效,。 今人也輯毛澤東詞句為三種境界:一為“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二為“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三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為學境界同王國維相近,但更側(cè)重讀書時風云激蕩的內(nèi)心體驗,。 說法林林總總,但有一個共同點:屏棄功利,,直逼內(nèi)心,,仿佛蟬蛻殼,將外物放下,,掙脫出一個“新我”,。美學家 宗白華先生曾闡述“藝術(shù)境界”,說他主于美,。讀書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就是清風朗月,、落英繽紛的美的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借以窺見自我的心靈深處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體化,,這就是讀書的“藝術(shù)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