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
有興趣就容易成功。
梁啟超先生說他是一位興趣主義者,,主張“凡人必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他覺得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趣味,,只嫌二十四小時不能擴充到四十八小時,不夠享用,。他一年到頭不肯歇息,,問他忙些什么?忙的是他的趣味。他以為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常常想勸別人也過同樣的生活,。 凡屬趣味,梁先生一概都承認它是好的,。然而,,什么是趣味呢?他說:“凡一件事做下去不會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結果的,便屬趣味的主體,。”賭錢有趣味嗎?輸了怎么樣?喝酒有趣味嗎?病了怎么樣?做官有趣味嗎?沒有官做的時候怎么樣?跳舞有趣味嗎?不跳的時候呢?諸如此類,,雖然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好像有趣味,結果,,卻經(jīng)常鬧得很沒趣,。梁先生認為這些事情,都不能算是趣味,。 那么,,趣味是什么呢?他主張趣味的性質(zhì),總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終,。所以他認為勞作、游戲,、藝術,、學問才是趣味的主體,。 他特別聲明,不是用道德觀念來選擇趣味,。他說:“我不問德不德,,只問趣不趣。我并不是因為賭錢不道德才排斥賭錢,,因為賭錢的本質(zhì)會鬧到?jīng)]趣,,鬧到?jīng)]趣便破壞了我的以趣味始以趣味終,所以排斥賭錢,。我并不是因為學問是道德才提倡學問,,因為學問的本質(zhì)能夠以趣味始以趣味終,最合乎趣味主義的條件,,所以提倡學問,。” 任何工作,如果能夠以趣味始而以趣味終,,當然容易獲得成功,。但是一般人對于工作,總是抱著“不得不做”的心情,,似乎提不起興趣,,以致很不容易成功。
培養(yǎng)興趣有四條大路,。
好在興趣是可以培養(yǎng)的,,依據(jù)梁啟超先生的提示,培養(yǎng)興趣,,大概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 1.無所為,。培養(yǎng)興趣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是有所為而為的事情,,都是以另外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件事為手段;為了達到目的,,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就被拋掉,。例如學生為畢業(yè)證書而讀書,,工人為工資而工作,歌手為賺錢而唱歌,,雖然有時也可以引起興趣,,但是真正發(fā)生興趣,必定要和“有所為”脫離關系,,為游戲而游戲,,為生活而生活,,為工作而工作,才有真正的興趣,。如果為了分數(shù)而學習,,為競爭而生活,為賺錢而工作,,那就沒趣了,。 2.不停息。人類的本能,,只要某一部分擱久了不用,,那一部分就會麻木、會生銹,。十年不走路,,兩條腿一定會廢了;每天跑一小時,,跑上幾個月,,如果有一天不跑,腿便會發(fā)癢,。人類原是習慣的動物,任何事情做習慣了,,就會產(chǎn)生興趣,;久久不停息,便叫做上癮,。多花一些時間,,不停地去做,很快就培養(yǎng)出濃厚的興趣,。 3.要投入,。興趣總是慢慢的來,愈引愈多,,愈深入愈有興趣,。從事任何活動,不要存心消遣,。缺乏研究的精神,,興趣就引不起來。選擇合適的工作,,一層一層地往里面深入去研究,,一定會欲罷不能,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 4.找朋友,。興趣和電一樣,,愈摩擦愈能產(chǎn)生。不停息和用心投入,,是靠自己和工作相摩擦,,萬一自己停擺,發(fā)電力便弱了,。如果能夠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摩擦,彼此切磋,,大家都有興趣,,對大家都有助益。 成功的基礎,,就是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后努力去做。不要過分期待未來的成果,,反而應該培養(yǎng)出濃厚的興趣,。不喜歡工作,缺乏興趣,,一天到晚企盼著成功早日來臨,,那是毫無道理的。 有些人剛開始工作時十分熱心,,但很快就借故停止不做,。這種缺乏工作熱忱的人,做到哪里就算哪里,,不可能成功,。缺乏工作熱忱的主要原因,即在提不起興趣,。唯有興趣濃厚的人,,才能夠抱持非成功不可的決心,好像開始掘井,,一定要掘到井水涌現(xiàn)為止,。
五、判斷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廣義的,,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
真正的能力,包括“才能”與“品德”,。狹義的能力,,則偏重于才能;把品德修養(yǎng),看成另外一種項目,。 才能指辦事的方法和思考的能力,,亦即不但能做,而且要能想,。能想能做的人,,具有才能。 品德指言行合理和光明磊落的節(jié)操,,前者表現(xiàn)于平時,,而后者往往要危急時才能顯現(xiàn)。有些人言行合理,,卻在危急時不知所措,,做出令人失望的行為。有些人由于特殊的需要,,平日言行不見得合理,,危急時表現(xiàn)出崇高的節(jié)操,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這樣的偉大,。 自古以來,有才能的人,,品德修養(yǎng)不一定好,;而品德良好的人,才能也未必就高,。由于才能與品德很難兼?zhèn)?,所以把它們劃分開來,而且逐漸輕品德而重才能,,造成今日社會的不安寧。
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人,,必須品德重于才能。請看譚延闔先生和汪精衛(wèi)先生的書法,,很多人都認為汪體并無不及譚體,,但是學習書法的人,卻只有學譚體而沒有自稱為汪體的,。汪精衛(wèi)先生的才能,,相當令人欽佩;他的品德,,則由于晚節(jié)不保,,被大家視為不值得尊敬。因為品德不夠理想,連帶把他那書法的才能也一筆勾銷了,。 希望獲得成功,,必須從品德和才能雙方面,檢討自己的缺失,,以便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品德方面,,我們建議以“自己是不是父母的好子女”為考察的起點,。為人子女是做人的第一種角色,如果扮演得不好,,其他角色,,還能夠期望自己扮演得好嗎? 陳大齊先生曾經(jīng)感嘆“為子不易”,他說:“一個人呱呱墜地,,自然而然成了父母的子女,,子女本人沒有什么不易。饑了,,父母會為之供養(yǎng),;冷了,父母會為之供衣,。及稍長大,,父母仍會為之供給衣食。即使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佳,,有饑寒之虞,。焦心苦慮的,是父母,,不是子女,。及再長大,找不到工作,,得不到溫飽,,這是生活的不易,還不是為子的不易,。”那么,,為子不易,指的是什么呢?“在物質(zhì)方面,,要使父母不愁匱乏,;在精神方面,要使父母經(jīng)常歡樂,。這已經(jīng)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還要更進一步,做出些光耀門楣的事業(yè),使親友們見了你的父母,,都會稱贊一聲好福氣,,這更非易事了。” 看看今天那些不成功的人,,是不是“只曉得托父母的余蔭,,在家舒適過日子,,出外莽莽撞撞仿效太保太妹的行徑”呢?可見按照做子女的道理,,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是多么重要,。 做好子女,,并不是“只要聽話,,順從父母就好了”,。古人說孝,,單用一個“孝”字,,不用“孝順”這個復詞,,可見真正的孝,必須明辨“可順”與“不可順”,。陳大齊先生認為“只可順從其可順從,,不當順從其不可順從”,如果連不可順從的也一并順從,,那就轉(zhuǎn)而成為不孝,。 判斷能不能順從父母,成為考察自己才能的第一步,。拿什么標準,,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態(tài)度,,都要能想也能做,,才不致使自己“連基本的子女都做不好”,否則還談什么成功?
激勵品德要有標準,,要講求方法,。
荀子的標準,一共三點: 第一,,以父母的安危為標準,。能安可從,,可能危即不可從,。 第二,以父母的榮辱為標準,。凡有助于父母的榮譽的,,可從。可能辱及父母的,,不可從,。 第三,以命令的善惡為標準,。能夠至善的,,可從??赡転閻旱?,不可從。 方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