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該怎么讀——《論語別裁》感六(2010-01-20 16:10:24)
由于學(xué)期末的考試,,所以前段時間讀的《論語別裁》就放下來了。“閑書”顧不上讀,,“專書”又讀不過來,,就這樣忙忙碌碌十來天,終于告別了這段煩心的日子,,正式地開始了寒假生活,。昨天晚上又拿起《論語別裁》,接著上次沒有讀完的內(nèi)容,,看了下來,。記得上次看到《里仁第四》,這是《論語》中較為重要的一篇,,因為它涉及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以我之水平固然不能讀通其中的奧妙,深諳思想的精髓,,看著南懷瑾先生的解讀也不能甚解,,權(quán)當看熱鬧罷了。在這篇文章中,,南懷瑾對古時,,尤其是宋明理學(xué)家對《論語·里仁》的注解,,作了深刻的批評,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譬如對篇名“里仁”的理解,,他和古人(尤指朱熹)的觀點大相徑庭。古人對里仁的解釋是,,“里”是鄉(xiāng)里,、故里,是住的地方,。也就是說孔子如果要買房子或者租房子應(yīng)該找“仁里”,,找到都是仁人志士的地方,都是君子的地方,。這個地方如果有小人,,是斷不能住下的??墒翘煜履睦镉心敲炊嗟木??哪里有那么多的“仁里”?這樣的解釋是不通的,。南懷瑾先生給出的解釋是,,“里仁”中的“里”應(yīng)該作為動詞來用,“仁”是一種境界,。所以“里仁”的意思是人們在為人處世,、做學(xué)問的時候應(yīng)該處在一種仁的境界,處人,,處世,,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 在這里我沒有想探討“里仁”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因為那是專業(yè)學(xué)者們研究的東西。等他們研究透了,,研究明了,,我們就可以把對自己有用的拿來用。我想說的是南懷瑾的讀書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首先是存疑,,對古人的東西,甚至是板上釘釘?shù)臇|西,,也要存疑。因為即使流傳幾千年的“真理”未必就真理,,伽利略對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推翻即是最有力的證明,。中國有句老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也是人編的,,人都是會犯錯誤的,,即使是最權(quán)威的學(xué)者也不可靠。所以在書店,,那些書面上印著“權(quán)威”“專家”之類字眼的書籍我是不會去翻的,。有誰說曹雪芹是專家了?有誰說魯迅是權(quán)威了,?說出“權(quán)威”的人說明你對你的東西不自信,,你想用這種卑鄙的伎倆來壯膽,故作高深地吸引讀者,,而不是用你的真才實學(xué)去博得讀者的青睞,。只有那些盲目崇拜的人才會上你的當,可是別忘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傻子的,。 其次是出新。這個有點難,,一般來說是不必要的,,比如說你讀一篇散文,或是讀一本小說,,這點可以略去,。你可以放下思想的包袱,盡情地去享受散文的優(yōu)美和小說的激情,,而不需要考慮其中深刻的思想,。多讀些書,對拓寬知識面和開闊眼界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想要在思想上更加深刻,,那這一步就必不可少了。出新有兩層含義,,一是了解舊,。何為舊?那就是已經(jīng)存在的東西,。這就意味著你必須要多讀,,多看,多思,,只有把別人的東西研究透了才能出新,。研究生上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一位博士對自己的課題研究很深刻,并且自己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認為順著這個方向研究下去必定會出成果的,。結(jié)果論文答辯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條路幾年前在外國就被別人走過了,這就是不知舊而出“新”鬧出的笑話,。二是知道新,。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創(chuàng)新的東西,,那才是有用的東西,,那才能對自己今后的研究有幫助,說大了點就是對學(xué)科的發(fā)展有幫助,。不走尋常路,,用獨特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往往會取得意外的驚喜,。在這點上童話大王鄭淵潔是深有體會的,,正因為他的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才走出了不尋常的路,。 第三是致用,。這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就拿南懷瑾解讀《論語》來說,,他在存疑和出新上都表現(xiàn)得很好,。至于致用,對于每個人用處是不一樣的,,對于他的用就是能夠幫助他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小學(xué)時背古詩,學(xué)課文,,很多學(xué)生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當時這個詩人或是作者是這個意思嗎,?為什么在考試中總結(jié)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詩歌要表達的意義時會有標準答案?這個是仁者見仁的事情,,每個人在讀這首詩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觀點,,憑什么就要按照你的來?這種想法是對的,,是絕對地對的,,至今我也不能明白為什么要這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人的心里有著不同的黛玉,,為什么非得要像陳曉旭那樣的?記得在有一次上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段視頻,,是關(guān)于舒婷的《致橡樹》。當時這篇詩歌挺轟動的,就像現(xiàn)在周杰倫的歌,。有人(號稱是學(xué)者)對《致橡樹》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認為作者的感情如此豐富,,描寫的筆觸如此的細膩,,排比句式運用的獨具匠心……結(jié)果,舒婷說,,沒有啊,,我沒有想那么多啊。無語,。倒是她的一番話或許能解釋這一切:“我覺得我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孩子是我生的,可是等孩子長大了,,出門了,,他就不屬于我了。”我們可以對別人作品“說三道四”,,我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那是因為對自己是有用的。比如詩歌,,我們從中讀出了情感,,便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用詩歌來抒發(fā)我們內(nèi)心的感受,這便達到了我們讀詩的目的,。雖然這些說法有些教條,,有些古董??墒俏矣X得這對于訓(xùn)練我的思維,,以及我以后的論文寫作是有幫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