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亹亹文王9,令聞不已10,。陳錫哉周11,,侯文王孫子12。文王孫子,,本支百世13,,凡周之士14,不顯亦世15,。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16,。思皇多士17,,生此王國,。王國克生18,維周之楨19,;濟(jì)濟(jì)多士20,,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21,,于緝熙敬止22,。假哉天命23,有商孫子24,。商之孫子,,其麗不億25。上帝既命,,侯于周服26,。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27,。殷士膚敏28,,裸將于京29。厥作裸將,,常服黼冔30,。王之藎臣31,無念爾祖32,。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33。永言配命34,,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35,克配上帝36,。宜鑒于殷,,駿命不易37!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38,。宣昭義問39,有虞殷自天40,。上天之載41,,無聲無臭42。儀刑文王43,,萬邦作孚44,。
勤勉進(jìn)取的文王,,美名永遠(yuǎn)傳揚(yáng)人間,。上帝厚賜他興起周邦,也賞賜子孫宏福無邊,。文王的子孫后裔,,世世代代蕃衍綿延。凡周朝繼承爵祿的卿士,,累世都光榮尊顯,。 累世都光榮尊顯,深謀遠(yuǎn)慮恭謹(jǐn)辛勤,。賢良優(yōu)秀的眾多人才,,在這個王國降生。王國得以成長發(fā)展,,他們是周朝棟梁之臣,。眾多人才濟(jì)濟(jì)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寧,。 文王的風(fēng)度莊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謹(jǐn)慎。偉大的天命所決定,,商的子孫成了周的屬臣,。商的那些子孫后代,人數(shù)眾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順應(yīng)天命。 商的子孫臣服周朝,,可見天命無常會改變,。歸順的殷貴族服役勤敏,在京師祭饗作陪伴,。他們在祼禮上服役,,身穿祭服頭戴殷冕。為王獻(xiàn)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長久地順應(yīng)天命,,才能求得多種福分,。商沒有失去民心時,也能與天意相稱,。應(yīng)該以殷為戒鑒,天命不是不會變更,。 天命不是不會改變,,你自身不要自絕于天。傳布顯揚(yáng)美好的名聲,,依據(jù)天意審慎恭虔,。上天行事總是這樣,沒聲音沒氣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樣,,天下萬國信服永遠(yuǎn)。
【賞析】 《詩經(jīng)》中有多篇歌頌文王的詩,而序次以本篇為首,,因?yàn)樗淖髡呤俏髦芡醭恼未砣宋?、被頌揚(yáng)為“圣人”的周公,詩的內(nèi)容表達(dá)了重大的政治主題,,對西周統(tǒng)治階級具有現(xiàn)實(shí)的和長遠(yuǎn)的重要政治意義,。 歌頌文王,是《雅》,、《頌》的基本主題之一,。這是因?yàn)槲耐跏侵苋顺缇吹淖嫦龋瑐ゴ蟮拿褡逵⑿?,周王國的締造者,。姬昌積五十年的艱苦奮斗,使僻處于西北的一個農(nóng)業(yè)小國,,逐漸發(fā)展為與殷商王朝抗衡的新興強(qiáng)國,,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礎(chǔ);他又是聯(lián)合被侵略被壓迫的各民族,,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統(tǒng)治的政治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他組織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經(jīng)完成對殷王朝的三面包圍,,完成了滅商的決戰(zhàn)準(zhǔn)備;他采取比較開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對暴政實(shí)行“仁德”為旗幟,,適合當(dāng)時各民族各階級反對暴虐統(tǒng)治與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潮流,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hù),。他死后三年,,武王繼承他的遺志,運(yùn)用他組織的力量,,抬著他的木主伐商,,一戰(zhàn)成功,推翻了殷商奴隸主政權(quán),,建立了比較開明的周王朝,。文王是當(dāng)之無愧的周王國國父,對他的歌頌,,自然成為許多詩篇的共同主題,。每個時代都曾產(chǎn)生自己時代的頌歌,歌頌自己時代深受愛戴的政治領(lǐng)袖,,歌頌為自己的民族,、階級、國家建立功業(yè)的英雄,,歌頌文王的詩篇,就是在上述現(xiàn)實(shí)基礎(chǔ)上理所當(dāng)然的歷史產(chǎn)物,。 如同每個時代的頌歌都體現(xiàn)它們產(chǎn)生時的時代精神,,文王頌歌也打上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的時代烙印。詩篇歌頌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賜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顯然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 這篇詩與其他的文王頌歌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除了歌頌之外,,作者還以深謀遠(yuǎn)慮,、富有政治經(jīng)驗(yàn)的政治家的識見,向時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為鑒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長治永安,。 全詩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興國,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興國福澤子孫宗親,,子孫百代得享福祿榮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眾多得以世代繼承傳統(tǒng),;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興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無常,,曾擁有天下的殷商貴族已成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為鑒,,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變,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長治久安,。 很明顯,,貫穿全詩始終的是從殷商繼承下來,又經(jīng)過重大改造的天命論思想,。天命論本來是殷商奴隸主的政治哲學(xué),,即“君權(quán)神授”,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力是天帝賜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實(shí)行在人間的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遠(yuǎn)不會改變,。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統(tǒng)治,,也借用天命,作為自己建立統(tǒng)治的理論根據(jù),,而吸取殷商亡國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提出“天命無常”、“唯德是從”,,上天只選擇有德的人來統(tǒng)治天下,,統(tǒng)治者失德,便會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來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興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孫要以殷為鑒,,敬畏上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這是本詩的中心思想,。 全詩沒有空發(fā)議論,,而是通過對文王功業(yè)和德行的歌頌,以事實(shí)為依據(j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歌頌文王福澤百世,,啟發(fā)對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沒有文王創(chuàng)立的王朝,哪里有你們今日和后世的榮顯,?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國為鑒戒,,殷商人口比原來的周國多得多,卻因喪失民心而失敗,,再用殷貴族淪為周朝的服役者這一事實(shí),,引起警戒。全詩懇切叮嚀,,諄諄教導(dǎo),,有勸勉,有鼓勵,,有啟發(fā),,有引導(dǎo),理正情深,,表現(xiàn)了老政治家對后生晚輩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頌歌中,,這是思想深刻,、藝術(shù)也較為成功的一篇。 全詩七章,,章八句,,五十六句中除三句五言外,均為四言,,章句結(jié)構(gòu)整齊,。每章?lián)Q韻,韻律和諧,。最突出之處,,是詩中成功地運(yùn)用了連珠頂真的修辭技巧:前章與后章的詞句相連鎖,后章的起句承接前章的末句,,或全句相重,,或后半句相重,,這樣,語句蟬聯(lián),,詩義貫串,,宛如一體。這篇詩的蟬聯(lián),,除了結(jié)構(gòu)緊湊,,還起換韻作用,如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所說:“每四句承上語作轉(zhuǎn)韻,,委委屬屬,,連成一片。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本此,。”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還說:“曹詩只起落相承,,此則中間換韻亦相承不斷,詩格尤奇,。”
摯仲氏任7,,自彼殷商8,,來嫁于周,曰嬪于京9,。乃及王季10,,維德之行11。 大任有身12,,生此文王13,。維此文王,小心翼翼14,。昭事上帝15,,聿懷多福16。厥德不回17,,以受方國18,。 天監(jiān)在下19,有命既集。文王初載20,,天作之合21,。在洽之陽22,在渭之涘23,。 文王嘉止24,,大邦有子25。大邦有子,,伣天之妹26,。文定厥祥27,親迎于渭,。造舟為梁28,,不顯其光29。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30,。長子維行31,,篤生武王32。保右命爾33,,燮伐大商34,。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35,。矢于牧野36,,維予侯興37。上帝臨女38,,無貳爾心39,。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40,,駟騵彭彭41,。維師尚父42,時維鷹揚(yáng)43,。涼彼武王44,,肆伐大商45,,
太任是摯國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來自殷商。她遠(yuǎn)嫁來到我們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著好主張,。 太任懷孕將要生兒郎,,生下這位就是周文王。這位偉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謙讓,。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業(yè)做國王。 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xiàn),。就在他還年輕的時候,皇天給他締結(jié)好姻緣,。文王迎親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兒渭水河岸邊。 文王籌備婚禮喜洋洋,,殷商有位美麗的姑娘,。殷商這位美麗的姑娘,長得就像那天仙一樣,。卜辭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親迎來到渭水旁。造船相連作橋渡河去,,婚禮隆重顯得很榮光,。 上帝有命正從天而降,天命降給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來莘國姒家姑娘。長子雖然早早已離世,,幸還生有偉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襲擊討伐那殷商,。 殷商調(diào)來大批的兵將,,軍旗就像那樹林一樣。我主武王誓師在牧野,,他說:“只有我們最興旺,。上帝監(jiān)視你們眾將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牧野地勢廣闊無邊垠,,檀木戰(zhàn)車光彩又鮮明,,駕車駟馬健壯真雄駿。還有太師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飛雄鷹,。他輔佐著偉大的武王,襲擊殷商討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全詩八章。歷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這里是根據(jù)詩意確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來,,頗有參差錯落之美,。 首章先從贊嘆皇天偉大、天命難測說起,,以引出殷命將亡,、周命將興,是全詩的總綱,。次章即歌頌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寫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方國”。四章又說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寫他于渭水之濱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說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與首章遙相照應(yīng),。七章寫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zhàn),,敵軍雖盛,,而武王斗志更堅(jiān),。最后一章寫牧野之戰(zhàn)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輔佐之下一舉滅殷,。全詩時序井然,,層次清楚,儼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發(fā)展史。 詩篇以“天命所佑”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繼為基本線索,,集中突現(xiàn)了周部族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滅商,,是本詩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現(xiàn)的重大歷史事件,寫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過是說明周家奕世積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詩人著筆,,歷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應(yīng)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方的。因此,,盡管詩意變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詩雖然籠罩著祀神的宗教氣氛和君權(quán)神授的神學(xué)色彩,,其內(nèi)在的歷史真實(shí)性一面,,對我們還是有認(rèn)識價值的。 這是一首敘事詩,,但它并不平鋪直敘地?cái)⑹?。其中,既有情勢的烘托,,也有景象的渲染,。文王兩次迎親的描述,生動具體,;牧野之戰(zhàn)的描繪,,更顯得有聲有色。“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一連三個排比句子,真可謂把戰(zhàn)爭的威嚴(yán),、緊迫的氣勢給和盤托出了,。“殷商之旅,其會如林”,,雖然寫出了敵軍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師,更顯得堅(jiān)強(qiáng)和有力,。“維師尚父,,時維鷹揚(yáng)”,雖然僅僅描寫了一句,,也似乎讓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詳有略、前呼后應(yīng)的表現(xiàn)手法,,更使本篇避免了平鋪,、呆板和單調(diào),給人以跌宕起伏,、氣勢恢宏而重點(diǎn)突出的感覺,。這些,在藝術(shù)上都是可取的,。詩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為著名的成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很強(qiáng)的活力,。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4,,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5。 周原膴膴6,,堇荼如飴7,。爰始爰謀,爰契我龜8,,曰止曰時9,,筑室于茲。 迺慰迺止10,,迺左迺右,,迺疆迺理11,,迺宣迺畝12。自西徂東13,,周爰執(zhí)事14,。 乃召司空15,乃召司徒16,,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17,,作廟翼翼18,。 捄之陾陾19,度之薨薨20,,筑之登登,,削屢馮馮21。百堵皆興,,鼛鼓弗勝22,。 迺立皋門23,皋門有伉24,。迺立應(yīng)門25,,應(yīng)門將將26。迺立冢土27,,戎丑攸行28,。 肆不殄厥慍29,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30,,行道兌矣31?;煲尿D矣32,,維其喙矣33! 虞芮質(zhì)厥成34,,文王蹶厥生35,。予曰有疏附36,予曰有先后37,。予曰有奔奏38,,予曰有御侮!
譯文: 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著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接著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和商量,,再刻龜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處勞作忙,,于是劃疆又治理,,于是開渠又墾荒。打從東面到西面,,要管雜事一樣樣,。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宮室使建立,。準(zhǔn)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筑廟動作好整齊,。 鏟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墻轟轟轟,。齊聲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墻嘭嘭嘭,。成百道墻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 于是建起郭城門,郭門高聳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宮門,,正門雄偉氣勢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當(dāng)防戎那大道。 既不斷絕對敵憤,,鄰國也不失聘問,。柞櫟白桵都拔去,,道路暢通又寬正。昆夷奔逃不敢來,,疲弊困乏勢不振,。 虞芮兩國爭執(zhí)平,文王啟發(fā)感其性,。我說有臣疏化親,,我說有臣輔佐靈。我說有臣善奔走,,我說有臣御敵侵,。
作為農(nóng)業(yè)民族,土地是其根本,。能否占有并支配廣闊豐美的土地,,關(guān)系到整個民族的興衰。周人歷史上著名的五次遷徙,,拋開社會政治,、軍事歷史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對肥沃豐饒土地的追求,。方玉潤云:“故地利之美者地足以王,,是則《緜》詩之旨耳。”(《詩經(jīng)原始》)是說得不錯的,。 全詩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興,開首八字簡潔地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歷史,。以下至第八章,全敘太王率族遷岐,、建設(shè)周原的情況,。正是太王遷岐的重大決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滅商建國的基礎(chǔ),,如《魯頌·閟宮》所言:“后稷之孫,,實(shí)維大王。居岐之陽,,實(shí)始翦商,。至于文武,纘大王之緒,。”篇末便自然而然帶出文王平虞芮之訟的事,,顯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們“陶復(fù)陶穴,,未有室家”,農(nóng)業(yè)的落后和強(qiáng)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jǐn)_,,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孟子·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為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隨筆帶出,,實(shí)則畫龍點(diǎn)睛。姜女是當(dāng)?shù)仄皆褡褰宓拈L女,,周與姜聯(lián)姻,,意味著古公亶父被承認(rèn)為周原的占有者和統(tǒng)治者。同時,,此句又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種種生活勞動的刻畫,,做了鋪墊。 在“堇荼如飴”的遼闊平原上,,周人懷著滿腔喜悅和對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勞動,,他們刻龜占卜,商議謀劃,。詩人以濃彩重墨描繪農(nóng)耕,、建筑的同時,融人了深沉樸質(zhì)的感情,。他們一面“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歡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劃界,,開渠墾荒,,一面“筑室于茲”,。與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標(biāo)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窯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是周人安居樂業(yè)的開始,,是周族初興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遷岐的偉大功業(yè),。對建筑的描摹刻畫,,正是對古公亶父的熱情歌頌,,故而詩中最精彩生動的描寫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馮馮”四組擬聲詞,,以聲音的嘈雜響亮表現(xiàn)了種種勞動場面,烘托了勞動的氣氛,。洪大的鼓聲被淹沒在鏟土聲,、填土聲、打夯聲和笑語聲中,,真是朝氣蓬勃,、熱火朝天。“百堵皆興”,,既是對施工規(guī)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發(fā)展。“皋門有伉”,、“應(yīng)門將將”,,既是對自己建筑技術(shù)的夸耀,又顯示了周人的自強(qiáng)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頌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兌矣,?;煲尿D矣,維其喙矣,。”表現(xiàn)了日益強(qiáng)大的周族對昆夷的蔑視和勝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訟,突出表現(xiàn)其睿智與文德,。結(jié)尾四個“予曰”,,一氣呵成,“收筆奇肆,亦饒姿態(tài)”(《詩經(jīng)原始》),,既是詩人內(nèi)心激情一瀉而出的傾述,,又是對文王德化的贊美,更是對古公亶父文韜武略的追憶,,與首句“緜緜瓜瓞”遙相呼應(yīng),,相映成趣。王夫之贊嘆其寫情傳勢,,“如群川之洊(jian4)流也,,如春華之喧發(fā)也,如風(fēng)之吹萬而各以籟鳴也”(《詩廣傳》),。 詩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地點(diǎn)為緯,景隨情遷,,情緣景發(fā),,渾然豐滿,情景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自邠至岐,從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廟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著周人對生活的激情,、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先的崇敬。結(jié)構(gòu)變幻,,開合承啟不著痕跡,,略處點(diǎn)到即止,詳處工筆刻畫,,錯落有致,。讀之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棫樸(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原文: 濟(jì)濟(jì)辟王,左右奉璋5,。奉璋峨峨6,,髦士攸宜7。 淠彼涇舟8,,烝徒楫之9,。周王于邁10,六師及之11,。 倬彼云漢12,,為章于天13。周王壽考14,,遐不作人15,? 追琢其章16,金玉其相17,。勉勉我王18,,綱紀(jì)四方19。
周王氣度美無倫,,左右群臣璋瓚捧。手捧璋瓚儀容壯,,國士得體是賢俊,。 船行涇河波聲碎,眾人舉槳齊劃水,。周王出發(fā)去遠(yuǎn)征,,六軍前進(jìn)緊相隨。 寬廣銀河漫無邊,,光帶燦爛貫高天,。萬壽無疆我周王,培養(yǎng)人材謀慮全,。 琢磨良材刻紋花,,如金如玉品質(zhì)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統(tǒng)治天下理國家,。
至于本詩的主旨,,就不那么一致了,,主要有兩種意見,。《毛詩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語出《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意謂善于選取人才并授以適當(dāng)官職,。而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則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謂‘文王能官人’,差些,,蓋襲《左傳》釋《卷耳》之說,。”“作士”一語直接取自本詩的“遐不作人”??追f達(dá)疏:“作人者,,變舊造新之辭。”朱熹《詩集傳》:“作人,,謂變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實(shí)這兩種意見并無大異,,小序著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結(jié)論,,姚氏著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結(jié)論。“官人”也罷,,“作士”也罷,都離不開周王的盛德,,所以《詩集傳》曰:“此詩前三章言文王之德,,為人所歸。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綱紀(jì)天下之人,,而人歸之。” 全詩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興為發(fā)端,,這在《大雅》中是罕見的,。 首章以“棫樸”起興。毛傳釋曰:“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賢人眾多,,國家得用蕃興。”此是將棫樸喻賢人,。而《詩集傳》釋曰:“芃芃棫樸,,則薪之槱之矣;濟(jì)濟(jì)辟王,,則左右趣之矣,。”意為灌木茂盛,則為人所樂用,,君王美好,,則為人所樂從。此是將棫樸喻君王,。毛傳釋興,,每每孤立地就興論興,所以興與下文的關(guān)系往往顯得牽強(qiáng)附會,。朱熹釋興,,總是將起興句與被興句有機(jī)地聯(lián)系起來,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興的定義,。就本章而言,,朱熹的解釋似更為合理。 首章是總述,,總述周王有德,,眾士所歸。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補(bǔ)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為賦。前兩句“濟(jì)濟(jì)辟王,,左右奉璋”承上兩句“濟(jì)濟(jì)辟王,,左右趣之”而來,而又啟出下兩句:“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為“牙璋”,,發(fā)兵所用,;一為“璋瓚”,祭祀所用,。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此詩下章言六師及之,,則上言奉璋,,當(dāng)是發(fā)兵之事。故傳惟言半圭曰璋,,不以為祭祀所用之璋瓚耳,。”據(jù)此,本章則與下章一樣,,均與武士有關(guān),。但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師”而疏忽了本章的“髦士”。“髦士”在《詩經(jīng))中凡二見,,另一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陡μ铩返镊质靠隙槲氖?多以為是田畯,,即農(nóng)官),故本詩恐亦不例外,。所以璋還是訓(xùn)“璋瓚”為好,。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云:“及其歸心也,莫大乎承祭與征伐,。文王承祭,,‘奉璋峨峨’,無非‘髦士攸宜’,,則其作文德之士也可知,。”此言能得其實(shí)。 三章以“涇舟”起興,。朱熹《詩集傳》以為舟中之人自覺劃動船槳實(shí)喻六師之眾自覺跟隨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涇舟’,則舟中之人無不楫之,。‘周王于邁’,,則六師之眾追而及之。蓋眾歸其德,,不令而從也。”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師扈從,,有似烝徒楫舟,則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見,。”齊詩根據(jù)本章末兩句“周王于邁,,六師及之”而斷定本詩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從之者,。其實(shí)以詩證史可信,,以史證詩難信,,況且把詩中所言一一坐實(shí)并無多大意義,所以還是把本章看作泛言為好,。 如果說前三章是以眾望所歸來烘托周王的話,,那么后兩章則轉(zhuǎn)為直接的歌頌了。 四章以“云漢”起興,。鄭箋曰:“云漢之在天,,其為文章,譬猶天子為法度于天下,。”姚際恒《詩經(jīng)通義》云:“此章言文王法天之文章,,以興文治而作人材也。”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云:“(四章)以天文喻人文,,光焰何止萬丈長耶,!”顯然,諸家多認(rèn)為“云漢”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養(yǎng)人)”雖是問句,,實(shí)則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嚴(yán)粲《詩緝》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類似的用法還見于《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遐不眉壽”,、“樂只君子,,遐不黃耇”。 末章的興義較難理解,。朱熹在《詩集傳》中曰:“追之琢之,,則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則所以美其質(zhì)者至矣,。勉勉我王,則所以綱紀(jì)乎四方者至矣,。”他還在《詩傳遺說》中補(bǔ)充道:“功夫細(xì)密處,,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綱紀(jì)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線索內(nèi)牽著都動。”他答人問“勉勉即是純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zhèn)€是盛美,,資質(zhì)真?zhèn)€是堅(jiān)實(shí)。”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說:精雕細(xì)刻到極致,,是最美的外表,純金碧玉到極致,,是最好的質(zhì)地,,周王勤勉至極,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質(zhì)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釋詩,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兩句視作興,,他們認(rèn)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謂周王既有美好的裝飾,又有優(yōu)秀的內(nèi)質(zhì),,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汪龍《毛詩異義》謂本章“言文王圣德,,綱紀(jì)四方,,無不治理,又總著政教之美,,官人之效,。經(jīng)之設(shè)文,蓋有次第矣”,。他的分析是很中肯的,。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旱麓(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瑟彼玉瓚5,黃流在中6,。豈弟君子,福祿攸降7。 鳶飛戾天8,,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9,? 清酒既載,,骍牡既備10。以享以祀,,以介景福11,。 瑟彼柞棫12,民所燎矣13,。豈弟君子,,神所勞矣14。 莫莫葛藟15,,施于條枚16,。豈弟君子,求福不回17,。
圭瓚酒器鮮明細(xì)膩,金勺之中鬯酒滿溢,。和樂平易好個君子,,天降福祿令人歡喜。 老鷹展翅飛上藍(lán)天,,魚兒搖尾躍在深淵,。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怎會不去培養(yǎng)青年,。 清醇甜酒已經(jīng)滿斟,,紅色公牛備作犧牲。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 柞樹棫樹那么茂盛,百姓砍來焚燒祭神,。和樂平易好個君子,,神靈要來把你慰問。 葛藤一片到處長滿,,蔓延纏繞樹枝樹干,。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關(guān)于詩的主旨,,《毛詩序》云:“《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劉之業(yè),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祿焉,。”三家詩義同。什么叫受祖呢,?唐孔穎達(dá)疏云:“言文王受其祖之功業(yè),。”這樣的解釋似乎不能令人滿意。清魏源《詩古微》說是“祭祖受福”,,差為得之,。而宋朱熹《詩集傳》以為本詩內(nèi)容是“詠歌文王之德”,其《詩序辨說》又謂“《序》大誤,,其曰‘百福干祿’者,,尤不成文理”。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則既斥《毛序》所說為“夢囈”,,又不滿《詩集傳》“語殊泛泛”,,認(rèn)為“此蓋祭祀受福而言也”,“上篇(指《棫樸》)言作人(《棫樸》第四章有“周王壽考,,遐不作人”之句),,于祭祀見一端;此篇言祭祀,,而作人亦見其極盛”,。其實(shí)方氏之說可謂《毛序》“受祖說”的別解,只是他對“受祖”的理解與孔穎達(dá)相同,,所以對《毛序》有所誤解而大加非難,。筆者認(rèn)為《毛序》不誤,但若以詮解的圓通程度論,,不妨從今人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之說,,將其視為一首“歌頌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養(yǎng)人才的詩”,。 本詩全篇共六章,,每章四句,,以“豈弟君子”一句作為貫穿全篇的氣脈。首章前兩句以旱山山腳茂密的榛樹楛樹起興,,也帶有比意,。毛傳解曰:“言陰陽和,山藪殖,,故君子得以干祿樂易,。”鄭玄箋云:“林木茂盛者,得山云雨之潤澤也,。喻周邦之民獨(dú)豐樂者,,被其君德教。”他們從君與民兩方面申說,,講得都很透辟,。后兩句“豈弟君子,干祿豈弟”,,如鄭玄箋所說,,意為君主“以有樂易之德施于民,故其求祿亦得樂易”,,也就是說,,因和樂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樂平易,。前事之因適為后事之果,,語有深意。 第二章起開始觸及“祭祖受福”的主題,。“瑟彼玉瓚,,黃流在中”兩句,玉之白與酒之黃,,互相映襯,,色彩明麗,由文字而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極佳,,姚際恒評之為“華語”(同上),,當(dāng)然是確切不移的。第三章從祭祀現(xiàn)場宕出一筆,,忽然寫起了飛鳶與躍魚,,章法結(jié)構(gòu)顯得搖曳多姿。“鳶飛戾天,,魚躍在淵”,,表層語義極其明晰,但深層語義則不易索解,。鄭玄箋云:“(鳶)飛而至天,,喻惡人遠(yuǎn)去,,不為民害也;魚跳躍于淵中,,喻民喜得所,。”但在注《禮記·中庸》所引這兩句詩時,他竟又說:“言圣人之德,,至于天則鳶飛戾天,,至于地則魚躍于淵,是其明著于天地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譏之為“隨文解釋”,,極是。但王氏書中認(rèn)可的代表《魯詩》說的漢王符《潛夫論·德化》所作的解釋“君子修其樂易之德,,上及飛鳥,下及淵魚,,罔不歡忻悅豫,,又況士庶而不仁者乎”(釋下面的“遐不作人”之“人”為“仁”),似乎也沒有說到點(diǎn)子上,。因?yàn)榧热煌跏险J(rèn)為《棫樸》“遐不作人”一句中的“作人”是“作養(yǎng)人材”的意思,,那么本詩中的“遐不作人”句自然說的也是培養(yǎng)人才之事,不當(dāng)另釋“人”為“仁”,。筆者在此愿進(jìn)一解,,以求正于今世治《詩》者。“鳶飛戾天,,魚躍在淵”,,實(shí)際上說的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意思,,象征優(yōu)秀的人才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智,。因此下面兩句接下去寫“豈弟君子,遐不作人”,,也就是說和樂平易的君主怎么會不培養(yǎng)新人讓他們發(fā)揚(yáng)光大祖輩的德業(yè)呢,? 第四章在第三章宕出一筆后收回,繼續(xù)寫祭祀的現(xiàn)場,,“清酒既載”與第二章的“黃流在中”斷而復(fù)接,,決不是尋常閑筆。這兒寫的是祭祀時的“縮酒”儀式,,即斟酒于圭瓚,,鋪白茅于神位前,澆酒于茅上,,酒滲入茅中,,如神飲之,。接下去的“騂牡既備”一句,寫祭祀時宰殺作犧牲的牡牛獻(xiàn)饗神靈,。有牛的祭祀稱“太牢”,,只有豬、羊的祭祀稱“少牢”,,以太牢作祭,,禮儀很隆重。第五章接寫燔柴祭天之禮,,人們將柞樹棫樹枝條砍下堆在祭臺上作柴火,,將玉帛、犧牲放在柴堆上焚燒,,縷縷煙氣升騰天空,,象征與天上神靈的溝通,將世人對神靈虔誠的崇敬之意,、祈求之愿上達(dá),。對于這樣的君民,昊天上帝與祖宗先王在天之靈自然會有“所勞矣”,,自然會賜以“景福”,。 于是最后一章,在第一章,、第三章之后三用比興,,以生長茂密的葛藤在樹枝樹干上蔓延不絕比喻上天將永久地賜福給周邦之君民。葛藟之“莫莫”與榛楛之“濟(jì)濟(jì)”,,一尾一首兩用疊字詞,,也有呼應(yīng)之妙。至于最后一句“求福不回”,,解作求福“不違背先祖之道”(鄭玄箋),,或解作“求福不以邪道”(高誘注《呂氏春秋·知分》所引此詩),筆者以為已無關(guān)宏旨,,不妨兩存其說,。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思齊(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惠于宗公6,神罔時怨7,,神罔時恫8,。刑于寡妻9,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10,。 雍雍在宮11,肅肅在廟12,。不顯亦臨13,,無射亦保14。 肆戎疾不殄15,,烈假不瑕16,。不聞亦式17,不諫亦入18,。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19。古之人無斁20,,譽(yù)髦斯士21,。
文王孝敬順祖宗,,祖宗神靈無所怨,,祖宗神靈無所痛。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國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廟里真恭敬,。暗處亦有神監(jiān)臨,修身不倦保安寧,。 如今西戎不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未聞之事亦合度,,雖無諫者亦兼聽,。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載譽(yù)皆俊秀,。
首章六句,贊美了三位女性,,即“周室三母”:文王祖母周姜(太姜),、文王生母大任(太任)和文王妻子大姒(太姒)。但其敘述順序卻并非按世系進(jìn)行,,而是先母親,,再祖母,后妻子,。孫鑛對此分析道:“本重在太姒,卻從太任發(fā)端,,又逆推上及太姜,,然后以‘嗣徽音’實(shí)之,極有波折,。若順下,,便味短。”(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引)說本章“重在太姒”似可商榷,,但言其“極有波折”尚可一聽,。馬瑞辰對此亦曰:“按‘思齊’四句平列。首二句言大任,,次二句言大姜,。末二句‘大姒嗣徽音’,乃言大姒兼嗣大姜大任之德耳。古人行文自有錯綜,,不必以思媚周姜為大任思愛大姜配大王之禮也,。”(《毛詩傳箋通釋》) 《毛詩序》謂本詩主旨是“文王所以圣也”,孔穎達(dá)疏曰:“作《思齊》詩者,,言文王所以得圣由其賢母所生,。文王自天性當(dāng)圣,圣亦由母大賢,,故歌詠其母,,言文王之圣有所以而然也。”歐陽修亦曰:“文王所以圣者,,世有賢妃之助,。”(《詩本義》)按此之意,文王是由于得到其母其妻之助而圣,,所以本詩贊美“文王所以圣”即是贊美周室三母,。但整首詩只有首章言及周室三母,其余四章片言未提,,正如嚴(yán)粲所云:“謂文王之所以得圣由其賢母所生,,止是首章之意耳。”(《詩緝》)毛傳和鄭箋顯然是將首章之意作為全詩之旨了,。其實(shí)本詩贊美的對象還是文王,,贊美的是“文王之圣”,而非“文王之所以圣”,。首章只是全詩的引子,,全詩的發(fā)端,重心還在以下四章,。 二章六句,,包含兩層意思。前三句承上而來,,言文王孝敬祖先,,故祖神無怨無痛,保佑文王,。后三句言文王以身作則于妻子,,使妻子也像自己那樣為德所化;然后又作表率于兄弟,,使兄弟也為德所化,;最后再推及到家族邦國中去。這三句頗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味。毛傳將本章第四句“刑于寡妻”的“刑”訓(xùn)作“法”,,鄭玄箋曰:“文王以禮法接待其妻,,至于宗族。”除本詩外,,“刑”在《詩經(jīng)》中還出現(xiàn)五次,,共有兩種解釋:一為名詞的“法”,一為動詞的“效法”,。本詩的“刑”是動詞,,所以還是解釋“效法”為好,況且鄭玄所說的“禮法”是后起的概念,,恐非文王時就有,。“刑于寡妻”即“效法于寡妻”,也就是“被寡妻所效法”,,所以“刑”逐漸又引申為“型”,,即典型、模范,,本詩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從第三章開始,每章由六句轉(zhuǎn)為四句,。第三章的前兩句承上章的后三句而來,,以文王在家庭與在宗廟為典型環(huán)境,言其處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后兩句“不顯亦臨,無射亦保”進(jìn)一步深化主題,。“不顯”一詞在《詩經(jīng)》中還有十一見,,其中十處作“丕顯”(即很顯明)解,唯有《大雅·抑》“無日不顯,,莫予云覯”作“昏暗,、不明亮”解,意即:莫說因?yàn)檫@里光線昏暗而無人能看見我,。朱熹《詩集傳》釋曰:“無日此非顯明之處,而莫予見也,。當(dāng)知鬼神之妙,,無物不體,其至于是,,有不可得而測者,。”本詩的“不顯”亦是這個意思,。《詩集傳》釋本句曰:“不顯,,幽隱之處也……(文王)雖居幽隱,,亦常若有臨之者。”也就是說本句意謂:文王即使身處幽隱之處,,亦是小心翼翼,,而不為所欲為,因?yàn)樗X得再幽隱的地方也有神靈的眼睛在注視著,。此處甚有后代“慎獨(dú)”的意味,。第四句的“無射”在《詩經(jīng)》中凡三見,其他二處均作“無斁”解,,此處恐亦不例外,。“無斁”是無厭不倦之意。“無射亦保”的“保”即《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保”,,全句謂文王孜孜不倦地保持美好的節(jié)操。 如果說第三章言文王“修身”的話,,那么最后兩章就是“治國”了,,所以方玉潤說:“末二章承上‘家邦’推廣言之。”(《詩經(jīng)原始》)第四章的前兩句“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謂文王好善修德,所以天下太平,,外無西戎之患,,內(nèi)無病災(zāi)之憂。諸家有關(guān)“瑕”,、“殄”二字的解釋五花八門,,繁不勝繁。其實(shí)這二字意義相近,,《尚書·康誥》有“不汝瑕殄”,,“瑕”“殄”并稱,孔安國傳曰:“我不汝罪過,,不絕亡汝,。”可見二字均有傷害、滅絕之義,。第四章后兩句“不聞亦式,,不諫亦入”各家的解釋亦是五花八門,越說越糊涂,,還是《詩集傳》說得最簡單明了:“雖事之無所前聞?wù)?,而亦無不合于法度,。雖無諫諍之者,而亦未嘗不入于善,。” 最后一章不難理解,,主要講文王勤于培養(yǎng)人才,只是最后一句“譽(yù)髦斯士”,,稍有爭議,。高亨《詩經(jīng)今注》說:“‘譽(yù)髦斯士’,當(dāng)作‘譽(yù)斯髦士’,,‘斯髦’二字傳寫誤倒,。《小雅·甫田》:‘燕我髦士,。’《大雅·棫樸》:‘髦士攸宜,。’都是髦士連文,可證,。”其實(shí)不必這樣推斷,。“譽(yù)”是好的意思,“髦”是俊的意思,,在此均用作動詞,,“譽(yù)髦斯士”就是“以斯士為譽(yù)髦”。 薛瑄說:“《思齊》一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備焉,。”(見《傳說匯纂》)確實(shí),它反映出傳統(tǒng)道德在文王身上的完滿體現(xiàn),。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作之屏之12,,其菑其翳13,。修之平之14,其灌其栵15,。啟之辟之16,,其檉其椐17。攘之剔之18,,其檿其柘19,。帝遷明德20,串夷載路21,。天立厥配22,,受命既固23。 帝省其山24,,柞棫斯拔25,,松柏斯兌26。帝作邦作對27,,自大伯王季28,。維此王季,因心則友29,。則友其兄30,,則篤其慶31,載錫之光32,。受祿無喪,,奄有四方33。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34,其德克明35,??嗣骺祟悾碎L克君36,。王此大邦37,,克順克比38。比于文王39,,其德靡悔40,。既受帝祉,施于孫子41,。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42,,無然歆羨43,,誕先登于岸44。密人不恭45,,敢距大邦,,侵阮徂共46。王赫斯怒47,,爰整其旅48,,以按徂旅49。以篤于周祜50,,以對于天下51,。 依其在京52,侵自阮疆,。陟我高岡53,,無矢我陵54。我陵我阿55,,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56,,居岐之陽57,,在渭之將58。萬邦之方59,,下民之王,。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60,,不長夏以革61,。不識不知,順帝之則62,。帝謂文王:訽爾仇方63,,同爾弟兄64。以爾鉤援65,,與爾臨沖66,,以伐崇墉67。 臨沖閑閑68,,崇墉言言69,。執(zhí)訊連連70,攸馘安安71,。是類是禡72,,是致是附73,四方以無侮。臨沖茀茀74,,崇墉仡仡75,。是伐是肆76,是絕是忽77,。四方以無拂78,。
砍伐山林清理雜樹,,去掉直立橫臥枯木,。將它修齊將它剪平,灌木叢叢枝杈簇簇,。將它挖去將它芟去,,檉木棵棵椐木株株。將它排除將它剔除,,山桑黃桑雜生四處,。上帝遷來明德君主,徹底打敗犬戎部族,?;侍旖o他選擇佳偶,受命于天國家穩(wěn)固,。 上帝省視周地岐山,,柞樹棫樹都已砍完,蒼松翠柏栽種山間,。上帝為周興邦開疆,,太伯王季始將功建。就是這位祖先王季,,順從父親友愛體現(xiàn),。友愛他的兩位兄長,致使福慶不斷增添。上帝賜他無限榮光,,承受福祿永不消減,,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這位王季祖宗,,上帝審度他的心胸,,將他美名傳布稱頌。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類別分清眼中,,師長國君一身兼容。統(tǒng)領(lǐng)如此泱泱大國,,萬民親附百姓順從,。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遠(yuǎn)光榮,。已經(jīng)接受上帝賜福,,延及子孫受福無窮。 上帝對著文王說道:“不要徘徊不要動搖,,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國人不恭敬順從,,對抗大國實(shí)在狂傲,,侵阮伐共氣焰甚囂。文王對此勃然大怒,,整頓軍隊(duì)奮勇進(jìn)剿,,痛擊敵人猖狂侵?jǐn)_。大大增加周國洪福,,天下四方安樂陶陶,。 密人憑著地勢高險,出自阮國侵我邊疆,,登臨我國高山之上,。“不要陳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國丘陵山岡,;不要飲用那邊泉水,,那是我國山泉池塘。”文王審察那片山野,,占據(jù)岐山南邊地方,,就在那兒渭水之旁。他是萬國效法榜樣,,他是人民優(yōu)秀國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賞。不要看重疾言厲色,莫將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聲不響,,上帝意旨遵循莫忘。”上帝還對文王說道:“要與盟國咨詢商量,,聯(lián)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鉤援,和你那些攻城車輛,,討伐攻破崇國城墻,。” 臨車沖車轟隆出動,崇國城墻堅(jiān)固高聳,。抓來俘虜成群結(jié)隊(duì),,割取敵耳安詳從容。祭祀天神求得勝利,,招降崇國安撫民眾,四方不敢侵我國中,。臨車沖車多么強(qiáng)盛,,哪怕崇國城墻高聳。堅(jiān)決打擊堅(jiān)決進(jìn)攻,,把那頑敵斬殺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風(fēng)。
全詩八章,,章十二句。內(nèi)容豐富,,氣魄宏大,。前四章重點(diǎn)寫太王,后四章寫文王,,儼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創(chuàng)業(yè)史,。 首章先從周太王得天眷顧、遷岐立國寫起,。周人原先是一個游牧民族,,居于今陜西、甘肅接境一帶,。傳說從后稷開始,,做了帝堯的農(nóng)師,,始以農(nóng)桑為業(yè),并初步建國,,以邰(今陜西武功一帶)為都(見《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劉之時,又舉族遷往豳(邠)地(今陜西旬邑一帶),,行地宜,,務(wù)耕種。開荒定居,,部族更加興旺和發(fā)展(見《大雅·公劉》),。第十三代(依《史記·周本紀(jì)》)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dāng)_,,又遷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陜西岐山一帶),開荒墾田,,營建宮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周部族日益強(qiáng)大(見《大雅·緜》)。本章說是天命所使,,當(dāng)然是夸張的說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權(quán)神授”思想的表現(xiàn),。 第二章具體描述了太王在周原開辟與經(jīng)營的情景,。連用四組排比語句,選用八個動詞,,羅列了八種植物,,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太王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氣魄的豪邁。最后還點(diǎn)明:太王趕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國家更加強(qiáng)大。 第三章又寫太王立業(yè),,王季繼承,,既合天命,,又?jǐn)U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進(jìn)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別強(qiáng)調(diào)“帝作封作對,,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歷(即王季),。太王愛季歷,,太伯、虞仲相讓,,因此王季的繼立,,是應(yīng)天命、順父心,、友兄弟的表現(xiàn),。寫太伯是虛,寫王季是實(shí),。但“夾寫太伯,,從王季一面寫友愛,而太伯之德自見”(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既是夾敘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藝術(shù)用心,,是值得深入體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說他“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比大邦,克順克比”,,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圣明睿智,,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貴的地位和煊赫的名聲,;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說明了王季的德澤流長,,又為以下各章寫文王而做了自然的過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當(dāng)然重點(diǎn)是在歌頌和贊美文王,。因而本詩從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業(yè)了。 第五章先寫上帝對文王的教導(dǎo):“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對現(xiàn)實(shí),,先占據(jù)有利的形勢,。雖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緊張的氣氛已充分顯示了出來,。接著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勢在難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國,文王當(dāng)機(jī)立斷,,“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強(qiáng)調(diào),,這是“篤于周祜”,、“對于天下”的正義行動。 第六章寫雙方的戰(zhàn)斗形勢進(jìn)一步發(fā)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岡”,已經(jīng)進(jìn)入境內(nèi)了,。文王對密人發(fā)出了嚴(yán)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陽”,、“渭之將”安扎營寨,,嚴(yán)正對敵。寫出情況十分嚴(yán)峻,,使讀者如臨其境,。 第七章寫戰(zhàn)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對文王的教導(dǎo),,要他“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厲色,,而要從容鎮(zhèn)定,;不要光憑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順帝之則”,、“詢爾仇方,,同爾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聯(lián)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國,,然后再“以爾鉤援,,與爾臨沖”,,去進(jìn)攻崇國的城池。崇國當(dāng)時也是周國的強(qiáng)敵,,上言密,,此言崇,實(shí)兼而有之,,互文見義,。 最后一章是寫伐密滅崇戰(zhàn)爭具體情景。周國用它“閑閑”,、“茀茀”的臨車,、沖車,攻破了崇國“言言”,、“仡仡”的城墻,,“是伐是肆”,“執(zhí)訊”,、“攸馘”,,“是致是附”、“是絕是忽”,,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從而“四方無以拂”,四方邦國再沒有敢抗拒周國的了,。 由此可見,,《皇矣》在敘述這段歷史過程時是有順序、有重點(diǎn)地描述的,。全詩中,,既有歷史過程的敘述,又有歷史人物的塑造,,還有戰(zhàn)爭場面的描繪,,內(nèi)容繁富,規(guī)模宏闊,,筆力遒勁,,條理分明。所敘述的內(nèi)容,,雖然時間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結(jié)構(gòu)和安排,讀者讀起來.卻又感覺是那么緊密和完整。特別是夸張?jiān)~語,、重疊詞語,、人物語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錯使用,章次,、語氣的自然舒緩,,更增強(qiáng)本詩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孫鑛說,,這這樣的詩篇“有精語為之骨,有濃語為之色,,可謂兼終始條理,,此便是后世歌行所祖。以二體論之,,此尤近行”(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引),,是有一定道理的。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靈臺(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王在靈囿5,麀鹿攸伏6,。麀鹿濯濯7,,白鳥翯翯8。王在靈沼9,,於牣魚躍10,。 虡業(yè)維樅11,賁鼓維鏞12,。於論鼓鐘13,,於樂辟雍14。 於論鼓鐘,,於樂辟雍,。鼉鼓逢逢15。矇瞍奏公16,。
君王在那大園林,,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凈,。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滿池魚竄蹦,。 鐘架橫板崇牙配,,大鼓大鐘都齊備。啊呀鐘鼓節(jié)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 啊呀鐘鼓節(jié)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敲起鼉鼓聲蓬蓬,,瞽師奏歌有樂隊(duì)。
《毛詩序》說:“《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似乎是借百姓為周王建造靈臺、辟廱來說明文王有德使人民樂于歸附,。其實(shí),,《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已將《靈臺》的詩旨解說得很清楚,。自然這是從當(dāng)時作者的一面來說,,如果從今天讀者的一面來說,我們會同意這樣的題解:“這是一首記述周文王建成靈臺和游賞奏樂的詩,。”(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 本篇共四章,,第一、二兩章章六句,,第三,、四兩章章四句。(按:毛詩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茲從魯詩)第一章寫建造靈臺,。靈臺自然是臺,,但究竟是什么臺,,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譯本中多不作解釋。按鄭玄箋云:“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也,。”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也說:“據(jù)孔疏,此靈臺似是以觀天文之雛型天文臺,,非以觀四時施化之時臺(氣象臺),,亦非以觀鳥獸魚鱉之囿臺(囿中看臺)也。”這一章通過“經(jīng)之”,、“營之”,、“攻之”、“成之”連用動詞帶同一代詞賓語的句式,,使得文氣很連貫緊湊,,顯示出百姓樂于為王效命的熱情,一如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說:“民情踴躍,,于興作自見之,。”而第五句“經(jīng)始勿亟”與第一句“經(jīng)始靈臺”在章內(nèi)也形成呼應(yīng)之勢,。 第二章寫靈囿,、靈沼。“翯翯”,,魯詩作“皜皜”,,即“皓皓”。筆者頗疑此處文句倒乙,,“白鳥翯翯”一句似應(yīng)在“於牣魚躍”一句之后,。因?yàn)榈谝唬?#8220;白鳥”有人說是白鷺,有人說是白鶴,,總之是水鳥,,不應(yīng)該在“王在靈沼”句領(lǐng)出對池沼中動物的描寫之前出現(xiàn)。第二,,孫鑛說:“鹿善驚,,今乃伏;魚沉水,,今乃躍,,總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引)姚際恒也說:“鹿本駭而伏,,魚本潛而躍,,皆言其自得而無畏人之意,寫物理入妙,。”(《詩經(jīng)通論》)這表明鹿伏與魚躍應(yīng)是對稱的,,則“於牣魚躍”一句當(dāng)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與“白鳥翯翯”兩句都有疊字形容詞,,既然“麀鹿濯濯”(有疊字詞)句由“王在靈囿”句引出,,則“白鳥翯翯”句須由“王在靈沼”句領(lǐng)起,且當(dāng)與“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對應(yīng),,這樣章句結(jié)構(gòu)才勻稱均衡,。(這樣的解釋從文詞上說較合語義邏輯,然在葉韻上似亦有不圓通之處,,而且上古詩文寫于人類語言文字發(fā)展史的早期,,體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純熟,句式錯雜不齊,,也是常事,,因此,筆者的見解未必正確,,僅供參考而已)但不管有無倒乙,,本章寫鹿、寫鳥,、寫魚,,都簡潔生動,充滿活力,,不亞于《國風(fēng)》,、《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寫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寫作辟雍,。毛傳解為“水旋丘如璧”,,“以節(jié)觀者”;鄭箋解為“筑土雝(壅)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戴震《毛鄭詩考證》則說:“此詩靈臺,、靈沼,、靈囿與辟廱連稱,抑亦文王之離宮乎,?閑燕則游止肄樂于此,,不必以為太學(xué),于詩辭前后尤協(xié)矣,。”按驗(yàn)文本,,釋“辟廱”(即“辟雍”)為君主游憩賞樂的離宮顯然較釋之為學(xué)??尚牛?dāng)從戴說,。離宮辟雍那兒又有什么燕游之樂呢,?取代觀賞鹿鳥魚兒之野趣的,是聆聽鐘鼓音樂之興味,。連用四個“於”字表示感嘆贊美之意,,特別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兩句與第四章前兩句的完全重復(fù),,實(shí)是頂針修辭格的特例,,將那種游樂的歡快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回到開頭的話題,,揭開“靈臺經(jīng)始”匾額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豫園三穗堂之謎。既然《靈臺》一詩寫了園林游賞,,那么“靈臺”一詞就與園林結(jié)下了緣,,所以豫園中也就有了這塊匾額。由此也可見《詩經(jīng)》對后世的巨大文化影響,?!?br>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下武(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5,。永言配命6,,成王之孚7。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8,。永言孝思9,孝思維則10,。 媚茲一人11,,應(yīng)侯順德12。永言孝思,,昭哉嗣服13,。 昭茲來許14,繩其祖武15,。於萬斯年16,,受天之祜17,。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18。
武王配天居鎬京,,德行能夠匹先祖。上應(yīng)天命真長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為人間好榜樣,。孝順祖宗德澤長,,德澤長久法先王。 愛戴天子這一人,,能將美德來承應(yīng),。孝順祖宗德澤長,光明顯耀好后進(jìn),。 光明顯耀好后進(jìn),,遵循祖先的足跡。長啊長達(dá)千萬年,,天賜洪福享受起,。 天賜洪福享受起,四方諸侯來祝賀,。長啊長達(dá)千萬年,,那愁沒人來輔佐。
【賞析】 《下武》的篇章結(jié)構(gòu)非常整飭嚴(yán)謹(jǐn),,層層遞進(jìn),,有條不紊。第一章先說周朝世代有明主,,接著贊頌太王,、王季、文王與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贊頌武王,下二句贊頌成王,第三章贊頌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贊頌康王能繼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諸侯來賀作結(jié),,將美先王賀今王的主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修辭上,本篇特別精于使用頂針辭格,,將頂針格的效用發(fā)揮到了極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頂針勾連,,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頂針勾連,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頂針勾連,,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與第五章的首句“昭茲來許”意思相同,結(jié)構(gòu)也相同,,可視為準(zhǔn)頂針勾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頂針修辭,,但比起《下武》那樣精工的格式,,顯然不及遠(yuǎn)矣。而且本篇以頂針格串聯(lián)的前三章組成的贊頌先王的述舊意群,,與同以頂針格(或準(zhǔn)頂針格)串聯(lián)的后三章組成的贊頌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過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維系,。這種刻意經(jīng)營的巧妙結(jié)構(gòu),,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其韻律節(jié)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xué)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fù)效應(yīng),,使讀者面對這一表現(xiàn)《大雅》、《周頌》中常見的歌頌周先王,、今王內(nèi)容的文本,,仍能產(chǎn)生一定的審美快感。英國文藝?yán)碚摷铱巳R夫·貝爾(Clive Bell)在他的《藝術(shù)》一書中提出了“藝術(shù)即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著名的論斷,,確實(shí),,形式在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的重要性決不容低估,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讀完《下武》,,我們可能很快就忘了詩中“哲王”、“世德”,、“配命”,、“順德”之類贊頌之詞,但對它章法結(jié)構(gòu)的形式美則將記憶猶新,。
詩經(jīng)·雅·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3,作邑于豐4,。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5,作豐伊匹,。匪棘其欲6,,遹追來孝。王后烝哉7,! 王公伊濯8,,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維翰9,。王后烝哉!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10,?;释鯚A哉! 鎬京辟雍11,,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12,?;释鯚A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13,。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豐水有芑14,武王豈不仕15,?詒厥孫謀16,,以燕翼子16。武王烝哉,!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這武功氣勢旺,。舉兵攻克那崇國,又建豐邑真漂亮,。文王真?zhèn)€是明王,! 挖好城壕筑城墻,作邑般配實(shí)在棒,。不貪私欲品行正,,用心盡孝為周邦。君王真?zhèn)€是明王,! 文王功績自昭彰,,猶如豐邑那垣墻。四方諸侯來依附,,君王主干是棟梁,。君王真?zhèn)€是明王! 豐水奔流向東方,,大禹功績不可忘,。四方諸侯來依附,大王樹立好榜樣,。大王真?zhèn)€是明王,! 落成離宮鎬京旁,在西方又在東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沒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zhèn)€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鎬京好地方,。依靠神龜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頌揚(yáng),。武王真?zhèn)€是明王,! 豐水邊上杞柳壯,武王任重豈不忙,?留下治國好策略,,庇蔭子孫把福享。武王真?zhèn)€是明王,!
【賞析】 這首詩的主旨,,前人多有闡述,,而清代學(xué)者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最能道出詩人的良苦用心。他說:“此詩專以遷都定鼎為言,。文王之遷豐也,,‘匪棘其欲’,蓋‘求厥寧’,,以‘追來孝’耳,;然已兆宅鎬之先聲。武王之遷鎬也,,豈徒繼伐,,蓋建辟廱以貽孫謀耳,又無非成作豐之素志,。故文,、武對舉,并言文之心即武之心,,武之事實(shí)文之事,。自有日進(jìn)于大之勢,更有事不容已之機(jī)。文,、武亦順乎天心之自然而已,,夫豈有私意于其間哉?《序》云‘繼伐’,,固非詩人意旨,;即《集傳》所謂‘此詩言文王遷豐,武王遷鎬之事’,,又何待言,?蓋詩人命意必有所在?!洞笱拧分佄?、武多矣,未有以豐,、鎬并題者,。茲特題之,則必以建置宏謀為纘承大計(jì),。說者當(dāng)從此究心以求兩圣心心相印處,,乃得此詩要旨。不然,,泛言繼伐,與詩無涉,;即呆說豐,、鎬,于事又何益耶,?” 從方玉潤的分析中,,已經(jīng)透露出西周開國君主文王、武王的業(yè)績所起的繼往開來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長艱苦歷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在今陜西武功),至十代孫公劉由有邰遷到豳(在今陜西邠縣),,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從豳遷到岐山(在今陜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在文王,、武王父子兩代,,文王繼承前代的功業(yè),當(dāng)了“西伯”,,殷紂王分庭抗禮的地步,,為滅殷奠定了堅(jiān)實(shí)的基礎(chǔ);周武王秉承父志,又進(jìn)一步擴(kuò)展勢力,,再建都于鎬京,,終于完成了滅殷的統(tǒng)一大業(yè)。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孫面臨的是如何鞏固基業(yè)的問題,。《文王有聲》末章說:“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正點(diǎn)明了這個要害問題,,可謂是畫龍點(diǎn)睛之筆。 這首詩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有它的特色,,可供借鑒: (一)按時間先后順序謀篇布局,。周文王、周武王同是西周開國的君主,,但他們是父子兩代,,一前一后不容含混,因之全詩共八章,,前四章寫周文王遷豐,,后四章寫周武王營建鎬京,讀之次序井然,。詩題《文王有聲》是套用《詩經(jīng)》的慣例,,用詩的開頭第一句,但也很好體現(xiàn)出周武王的功業(yè)是由其父周文王奠定基礎(chǔ)的,。 (二)同寫遷都之事,,文王遷豐、武王遷鎬,,卻又各有側(cè)重,。“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鎬京辟廱’,武中寓文,,文中有武,。不獨(dú)兩圣兼資之妙,抑亦文章幻化之奇,,則更變中之變矣,!”(方玉潤語) (三)敘事與抒情結(jié)合,,使全詩成為歌功頌德的杰作。前四章寫周文王遷都于豐,,有“既伐于崇,,作邑于豐”、“筑城伊淢,,作豐伊匹”,、“王公伊濯,維豐之垣”等詩句,,敘事中寓抒情,。后四章寫周武王遷鎬京,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等詩句,,也是敘事中寓抒情,。特別是全詩八章,每章五句的最后一句皆以單句贊詞煞尾,,贊美周文王是“文王烝哉”,、“文王烝哉”、“王后烝哉”,、“王后烝哉”,贊美周武王是“皇王烝哉”,、“皇王烝哉”,、“武王烝哉”、“武王烝哉”,,使感情抒發(fā)得更強(qiáng)烈,,可謂別開生面。 (四)巧妙運(yùn)用比興手法,,加強(qiáng)詩的形象感染力,。如第四章“王公伊濯,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維翰”四句,,是以豐邑城垣之堅(jiān)固象征周文王的屏障之牢固。第八章“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二句,,是以豐水岸邊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 (五)全詩用韻也富于變化,。每章的前四句用韻,或者是句句用韻,,如第一章聲,、聲、寧,、成葉耕部韻,;或者是隔句用韻,如第二章功,、豐葉東部韻,,第四章垣、翰葉元部韻,,第五章績,、辟葉錫部韻,第八章仕,、子葉之部韻,;或者是兩句一換韻,如第三章淢,、匹葉質(zhì)部韻,,欲、孝葉幽部韻,,第六章廱,、東葉東部韻,北,、服葉職部韻,,第七章王、京葉陽部韻,,正,、成葉耕部韻。又每章最后一句以“哉”字結(jié)尾,,是使用遙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