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仲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jié)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那么,,中國人為什么對月亮情有獨鐘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月亮與歷史
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梢赃@樣說,,唐宋以來沒有哪一個知名詩人或詞人沒有寫過月亮贊歌。
古人對月亮情有獨鐘的原因有四個:一是因為月亮是離人類最近的天體,,人們十分關注它,;二是月亮有規(guī)律的形狀變化(上弦、下弦,、月虧,、月滿、月蝕,、月暈等)引來人們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國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為了功名或生計,背井離鄉(xiāng),,辛苦輾轉,,特別向往圓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發(fā)感想,。所以,詠月的詩詞就多起來了,。
月亮與人情
因為月亮的永恒,、美麗、親近,,所以古代詩人總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發(fā)出許多感人的詩句,其中表現(xiàn)鄉(xiāng)情,、親情,、友情、愛情,、閑情,,無不盡致,最耐玩味,。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詩童蒙皆知,觀眾朋友無人不曉,,此詩通俗,。但是,這首詩的“旅中情思,,雖說明卻不說盡”(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所以,要想真正讀懂這首詩就要聯(lián)系李白的個性來理解,。李白從小性格浪漫不羈,,“十五好劍術”,、“擊劍為任俠”,青年出川,,“仗劍去國”,,而且“一生好入名山游”,似乎是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的真正游子,。但是,李白又是一個極其謙卑,、極其真誠的人,,在這“靜夜”之際,在遠離故土,,久別父母的日子里,,在漫游天下卻一事無成的際遇中,在他孤單地躺在床上的時刻,,他由一輪明月想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自己的根,他“低”下了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昂的“頭”,,故鄉(xiāng)永遠在他的心中,。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五年八月。是年六月,,安祿山叛亂,,兵破臨潼,玄宗逃蜀,。七月,,肅宗繼位。正攜家避難的杜甫,,將家小留在鄜州(今陜西富縣),,只身前往肅宗行在(甘肅靈武)“保駕”,途中,,不幸被叛軍虜至長安,。這首詩就是作為俘虜?shù)亩鸥υ陂L安望月思親而作,,它表現(xiàn)的是社會動亂中離人的情感,而且,,杜甫能以他的卓絕的詩才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其實,在平常的歲月里,,在千家萬戶中,,在千千萬萬不一定能以詩歌來表現(xiàn)月下思親的普通人心里,見月思人,,見月傷情都是一樣的,。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一開頭即描寫出“海上生明月”的奇特景象:明月從大海升騰而起,,普天下有情人將共享這美麗的時刻。“天涯共此時”中的“共”字,,正寫出了有情人心中所共有的愛,。“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是說懷著深情厚意的人抱怨長夜難熬,、“竟夕”不眠,被“相思”所折磨,,只能“起”而披衣徘徊,。“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夜深了,,月光更加明亮;露水寒涼,,沾濕衣巾,。“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作者深情地說:很想用雙手捧一掬月光贈給我的心上人,,但月光不能用手盛滿,只有回屋就寢尋夢,,也許在夢中能與你相會……
月亮與中秋
在詠月詩詞中,,莫過于詠中秋節(jié),。因為中秋節(jié)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時逢秋季,,氣候較為干燥,,天空總顯得秋高氣爽,能見度大大提高,。而且,,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一天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最近,,所以從地球上看月亮,,就覺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滿和最明亮的。而這種世上最“圓”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國文化中追求人生,、事業(yè)圓滿的心理,于是在幾千年八月十五祭月,、慶豐收的意義上,,又加入了追求“團圓”的內容,中秋節(jié)成了“團圓節(jié)”,。因此產(chǎn)生了浩如煙海的中秋節(jié)感懷的詩詞,。對中秋節(jié)月亮的描寫最為精采的還數(shù)蘇軾。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這首詞是蘇軾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會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xiàn)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yōu)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成為千古絕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前所述,與世界上其他民族較為關注太陽不同,,中華民族在對宇宙的認識中比較重視月亮,。我們的祖先曾無數(shù)遍地通過觀察月亮的運行,來探究人和宇宙的關系,。“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嗎,?月亮是圓滿的,人生能圓滿嗎,?于是就有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于是就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于是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我安慰的團圓節(jié)——中秋。但是,,上天講不講這一套呢,?天上是否也有團圓節(jié)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應該去看一看……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多少人猜想著;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宮一定是美的,,遠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會有不幸,會有孤獨,,但只要你熱愛這個世界,,熱愛人生,那么你就會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樂趣,、生活的希望!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之夜,月如飛鏡,,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下雕花的門戶,照在因思念親人而不能成眠的離人床前,。此時此刻,,月亮的圓滿反襯了離人的孤單,“多情卻被無情惱”,,自然會心生抱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無仇,,近日無怨,你為什么總在我別離之際卻肆意地炫耀你的“圓”呢,?這是詞人的“蠻語”,,是不近情理的話。人之有愁有怨,與外在景物何干,?倘若人人都這樣來思考問題,,那還能活下去嗎?所以,,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鋪墊,一個極端,,是打了一個“結”,。該如何解開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至理名言,,將前面的“結”一語宕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是常人所難以深刻理解的。魯迅曾說過,,中國人往往追求一種“圓”文化,,幻想著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人生何曾“圓”過,?天災人禍、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業(yè)無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哪一項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生的“不圓”是絕對的,“圓”則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伏,、晴出、團圓,、缺損一樣,,自古難以十全。即如十五團圓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span>
不懂得“此事古難全”就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一是只看到“全”而不承認有“缺”,,對生活的挫折沒有思想準備,一旦面臨,,便被擊倒,;二是自欺欺人地回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尋,,活得很累,,結果事與愿違,適得其反,;三是理論上認識到了人生“難全”,,但行動上卻本能地抗拒。所以,,認識到“此事古難全”是一種境界,。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六十多歲還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誤:在杭州,,有“東坡肉”;在黃州,,有“東坡餅”,;在汴州,吃河豚(“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睡懶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在海南,,喝椰汁、戴“東坡帽”(椰殼),。他總是那么灑脫,,那么樂觀。
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發(fā)生,什么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陰晴圓缺,,都要順其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