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3,、4年前,,在一本英文雜志里看到羅素的《我為什么活著》,,他說,,“對真知難以抑制的好奇、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悲憫,、愛,,是他活著的三大動力”。那時年輕,,容易被這些飽含“冷靜的激情”文字深深地打動了,,把它全文抄寫在筆記本上。 提到羅素活著的三大動力,,就說開幾句吧,。羅素這幾句話,其實,,跟古希臘三賢的智慧,、跟哥倫布的探險、跟美國人上天入海的探索,,其精神是同一的,,這種同一的精神貫穿在西方人思維歷史中——就算黑暗的中世紀(jì)也沒有斷絕(畢竟,大學(xué),、教授都源自教會,,經(jīng)院哲學(xué)中似乎也不缺縝密的邏輯)。在我看來,,西方精神的內(nèi)在實質(zhì)是:以思辨和邏輯的利器,,樂此不疲地探知世界——自然、社會,、人本身,。 中國人不一樣,中國的大哲(漢以后基本是大儒)們所說的至理名言,、被奉為道德楷模英雄人物所說的豪言壯語,都是關(guān)于人與世界(自然,、社會,、他人、自我)的妥協(xié)或者人與人爭斗的,,或者是當(dāng)權(quán)勢力所“頒行”的,,如,什么“天人合一”之類,、蘇軾的“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雷鋒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中去”(試問,,有多少人的生存改善是因為雷鋒式的“服務(wù)”,?)等等,,而且,人與人爭斗是實質(zhì),、是主旋律,,人與世界妥協(xié)是斗爭失利者心理解脫的階梯和托辭,是次旋律,。所以,,這一切東方智慧的核心就是“人斗人”——斗不過了,就說要“合一”,、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勝利者要保持勝利地位,、讓受奴役者從思想上放棄抵抗,,就托天命、頒圣賢書,。 扯這么遠(yuǎn),,只是為了說明《思維的樂趣》之可貴。王小波,,是我捧起他的書就愛不釋手的作家,,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是這樣的:以良知為本,、以生命為價,、以邏輯為針,不斷扎向半個多世紀(jì)前后以來一直在延續(xù)和深重化的現(xiàn)實的惡,。 關(guān)于良知,,想起馬克·吐溫的一段話,大意是:再沒有比良心更無用的東西,,如果良心變成一只小狗,,我一定把它溺斃??梢?,良心本來是造物賦予每一個人的,只是現(xiàn)實的惡迫使人一點點把它給消滅了,。 讀《思維的樂趣》,,或者說讀王小波成熟期的文字,有三種享受:文字之趣,、哲思之辯,、閱盡人情世態(tài)之超然。 其文字,幾乎字字句句都很拙樸,,似乎所用的每個字都只需要小學(xué)畢業(yè)就會讀會寫,,但是串成句子、寫就篇章,,卻似乎很難找出第二人可以有這種寫法,。 也許是研究邏輯的父親的潛移默化吧,其文通篇幾乎全是邏輯推演,,把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種小兒斗嘴的樣態(tài)鋪陳開來,,滿紙閑話,通篇機鋒,。 如果,,你有幸如王宮里的快樂王子,不知生之艱險,;或者,,你正身受世事艱辛,卻自嘆命運不公而不知道有更多的人一樣生存艱辛或更艱辛,;如果“大人們”如君父般抹去歷史陰毒殘冷的一段,,讓追溯者無從回視。那么,,你可以去看王小波的雜文,,可以去看這本《思維的樂趣》,它就像一種特別的史書,,把沉淀在個人記憶里的小事件偶爾翻揀,、東拉西扯,而那被抹去的時代,,就以清晰的高像素呈現(xiàn),。 王小波的雜文,似乎都是閑扯,,卻絲毫不扯淡,。他是因人之難而痛,因痛之徹而思,,因思之深而文,。 智者的呢喃如夏晚的涼風(fēng),在無解的沉悶中送來心靈的清涼,,愿你喜歡這如風(fēng)的文字。 |
|